书城童书风暴潮防范与自救
16583700000015

第15章 风暴潮的危害(12)

上海地处我国海岸线中部,长江入海口,东濒东海,南邻杭州湾,地势低洼,地面高程一般在3~3.5米,其中1/4的面积低于3.0米,最低处仅2.3米,黄浦江大潮水位常高出地面1米以上,积水内涝势必致灾。上海的风暴潮主要由强热带气旋造成,根据统计,1949~1999年,上海达严重强暴潮标准的过程有60次,占总影响次数的51.7%,平均每年1.2个。时间集中于7~9月,其中8月最多。若台风影响期间逢农历初三、初八前后大汛,那么就有可能出现严重的风暴潮灾害。

造成上海高潮位的热带气旋路径是近海转向型和浙沪登陆型,其中近海转向型占1/2。最典型的是8114号台风,造成上海10多个站超过历史最高潮位,其中吴淞站高达5.74米。浙沪登陆型台风带来的潮灾亦比较严重,此类占总数的23%,典型的如9711号台风,1997年8月18日晚21时30分在浙江温岭登陆,登陆时中心气压955hPa,近中心最大风速40米/秒,18~19日上海地区普遍出现8~10级的东北偏东风。台风影响上海期间,适逢农历七月中旬天文大潮,风潮遭遇,使上海地区沿杭州湾、长江口、黄浦江干流出现的潮位为近百年一遇。

另外,登陆福建北上的强台风或者从海上转向东北的特强台风也能造成海岸带的潮灾。冷空气活动也能造成岸带区增水,但一般增水较小。

2.浙江岸段

浙江岸段的风暴潮由强热带气旋造成。该区海岸形状复杂,海湾众多,一旦台风风暴潮与天文大潮叠加,水位上涨迅猛,潮灾相当严重。近30年以来,造成增水50厘米以上的平均每年有2.5次;增水100厘米以上的平均每年1.5次。影响浙江的强热带气旋主要发生在6~10月,以7~9月最多。在浙江温州至江苏海门之间登陆的强热带气旋,一般都在浙江南部造成较大的增水,如5207号台风在浙江中部登陆,温州最大增水达388厘米;8923号台风,海门最高潮位达650~710厘米。在海门至杭州湾附近登陆的强热带气旋,一般使浙北、杭州湾出现较大的增水,如5612号台风,乍浦增水达434厘米。浙江外海北上的台风如果强度大,移速缓慢,也能产生较大的增水,如8114号台风,舟山地区增水超过150厘米,有的站出现历史最高潮位纪录。1949年以来,浙江沿海最强的风暴潮灾发生于1956年8月2日,5612号台风在象山登陆,沿海风速达50米/秒,乍浦、镇海、宁波分别出现历史上最大增水,大潮冲倒房屋7000多间,伤亡2万余人。1997年,9711号台风使整个浙江沿岸形成大的风暴潮,健跳站最大增水261厘米,导致239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337亿;2005年0509号台风“麦莎”于8月6日3时40分在浙江省玉环县干江镇登陆,“麦莎”影响期间正逢农历七月大潮,受风暴潮和天文大潮的共同影响,沿岸有10多个站的风暴潮增水超过100厘米,最大增水出现在浙江澉浦,达241厘米,沿岸10多个站的潮位超过当地警戒潮位,浙江海门站超过值最大,达71厘米。浙江省台州、宁波、温州、舟山、嘉兴等市受灾,直接经济损失15.69亿元。损毁海堤11.02千米,沉没、损毁船只1790艘。2005年0515号台风“卡努”于9月11日14时50分在浙江省台州市金清镇登陆。浙江省最大增水出现在海门,达320厘米,超过警戒潮位116厘米。近年造成特大风暴潮还有2006年的0608号超强台风“桑美”,它于8月10日17时25分在浙江省苍南县马站镇登陆。台风登陆时最大风力达17级。沿海增水超过100厘米的验潮站有6个,最大增水发生在浙江鳌江,达401厘米,6个验潮站的最高潮位超过当地警戒潮位,浙江瑞安潮位超过当地警戒潮位62厘米,浙江省台州、温州、丽水等地受灾人口345.6万人,农田受淹10.32万公顷,堤防决口674处共81.1千米,损坏堤防5180处共396.4千米,冲毁塘坝678座,渔船沉没1003艘。

3.福建岸段

福建沿海的风暴潮也由强热带气旋造成,据资料统计,袭击和影响福建的热带气旋平均每年5~6次,其中过程最大增水大于50厘米的平均每年2次;潮灾最多的年份是1961年,年内出现6次;潮灾最多的月份是1956年9月,在闽江至九龙山地段连续受5622号、5626号、5627号三个台风风暴潮袭击。本岸段台风风暴潮的发生时间均在6~10月,以7~9月最多,超过警戒水位的台风以9月最多。台湾海峡北端的长乐至连江沿岸为该省台风暴潮的多发区,尤其是福州马尾港最严重;6008号台风造成百日潭(马尾)最大增水值为252厘米。造成福建沿海风暴潮灾的热带气旋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穿越台湾岛进入海峡登陆福建中部的路径,当中心强度较大时,影响范围广、潮灾重,如6911号台风,台风登陆时中心气压965hPa,风力约11级,崇武至福州一带均超过历史最高潮位,马尾增水238厘米,福建省受灾人数达百万以上,受淹农田超过3万公顷,风浪中船只损失1000多条,伤亡706多人。又如2005年0505号台风“海棠”于7月19日17时10分在福建省连江县黄岐镇登陆,受“海棠”风暴潮影响,福建省宁德、福州、莆田、泉州市的36个县(市、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26.33亿元,受灾人口213.41万。农作物受灾面积10.72万公顷,海洋水产养殖损失6.44万吨,受损面积8360公顷,倒塌房屋6300间,损毁海塘堤防305处共44.85千米,损毁海洋工程348座。二是从台湾岛以南洋面进入台湾海峡后在闽南沿海登陆的台风,造成闽南、闽中风暴潮,如5903号台风,厦门最大增水165厘米,海水涌进市区,低洼处水深1米以上。三是从台湾以北海面通过登陆闽北的路径,主要影响闽东北岸带,如6614号台风。

4.台湾岸段

台湾岛每年都受到热带气旋袭击,影响时间是4~11月,以7~9月较为集中,由于台湾海岸地形差异,台风风暴潮的危害程度各地区之间迥然不同。较大的潮灾主要发生在西海岸和东北海岸,西海岸尤其是西南部海岸多浅滩,距岸5~6海里即为深海,有利于涌浪的发展,使得近岸处海水积聚而涌上陆地。

东北部平原地区也容易形成潮灾。台湾东部海岸因地势较高,很少造成潮灾。

造成台湾岛潮灾的热带气旋路径有三类:一是穿过台湾北部和中部进入台湾海峡的台风,容易在台湾北部和中部形成潮灾;二是从巴士海峡进入台湾海峡的台风,容易在台湾西南部形成潮灾;三是南海台风东北行,进入台湾海峡或登陆台湾的台风,容易在登陆点及台湾南部形成潮灾。

南海区风暴潮灾害

1.广东岸段

广东沿海是全国海岸中台风风暴潮最严重的区域,平均每年受到5~6次强热带气旋袭击,发生较严重的潮灾1~2次。广东岸段风暴潮主要集中在三个地区,一是汕头地区,由登陆汕头地区的台风造成,如6903号、7908号、0606号台风,2006年0606号台风“派比安”8月3日19时20分在广东省阳西县和电白县交界处沿海登陆,沿岸增水超过100厘米的验潮站有6个,最大增水发生在广东北津,达220厘米,广东省61个县市的473.49万人受灾,紧急转移28.18万人,农田受淹33.9万公顷,沉没损毁船只508艘,损毁房屋2.49万间,直接经济损失70.02亿元。二是珠江口地区,几乎每年都有风暴潮发生,主要由登陆珠江口附近的台风造成。三是雷州半岛及湛江地区,由于口袋状的海岸地形,容易引起海水大量堆积,在沿岸形成潮灾,8007号台风7月22日登陆广东徐闻县,造成的潮位百年罕见,南渡站潮位高达594厘米,超过警戒水位297厘米。这一地区的潮灾一般由沿南海西行的台风造成。

2.海南岛和广西岸段

海南岛也是热带气旋影响频繁的地区之一,平均每年影响热带气旋个数为6~7个,其中在海南岛登陆的热带风暴以上强度的平均每年约2个,热带气旋影响的时间集中在7~10月,故风暴潮发生时间也在这个时段。虽然风暴潮在该岸段每年均有发生,但由于海南岛周围海水较深,海岸坡度大,不利于海水堆积,故风暴潮增水多在100厘米以下,增水较大的地区在岛的东面和北面,尤其是海口附近,多出现增水大值。海口历史上较强的风暴潮有8007号台风造成海口最大增水248厘米。2005年0518号台风“达维”于9月26日在海南省万宁县山根镇沿海登陆。海南省最大增水出现在清澜,达121厘米,“达维”风暴潮灾害为海南省近30多年来最严重的一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16.47亿元,受灾人口630.54万,死亡25人,农作物受灾面积77.01万公顷,损毁房屋3.22万间,沉没、损毁渔船734艘,损毁堤防23处。从海南岛北部西行的热带气旋也影响广西岸段,当强热带气旋进入北部湾后,由于北部湾是一个半封闭的海区,整个湾区均可受到较大的影响,热带气旋进湾之前,岸边一般吹北风,造成岸边减水,当中心到达湾区中部或者登陆前后,岸边西南风加大,整个北岸几乎同时发生增水现象。引起本岸段增水的热带气旋活动时间为5~11月,以7~9月居多,每年约有2次较严重的风暴潮。其路径多是来自西北太平洋的台风在南海北部西行,穿过雷州半岛或琼州海峡西行登陆广西或越南北部,如6508号,8007号,8609号台风,6508号台风使石头埠增水达233厘米。自西北太平洋移来穿过海南岛后登陆广西的台风引起增水略小,如7109号台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