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地外星球大揭秘
16583200000021

第21章 地外星球上的生命(6)

执行火星探测任务的“勇气号”和“机遇号”火星车发回的数据显示,有关水中的高矿物质浓度会扼杀生命的早期理论是正确的,然而,还没有证据证实火星上是否曾经有生命存在过。负责此次任务的康奈尔大学天文学家斯蒂芬·斯奎勒斯说:“如果火星上有居住之处,那应该是在星球的地表之下。”因为,不管何处存在过生命,那里的有机体必会在大气中留下气体踪迹。而对于火星上生命存在的说法,诺尔有另一个理论,即“曾经有一个巨大的陨星使火星变成了不毛之地”。

科学家目前已经在火星上找到了一些至少由5厘米深的水流冲击而形成的岩石,水流速度为每秒10~50厘米。岩石的排列是一个明显的笑脸形波纹。科学家介绍了两个主要证据:其一,某些岩层具有独特形状,这类形状有可能是水流作用的产物;其二,岩石中存在氯和溴,尤其是其中的溴,很可能是从蒸发后的水中沉积出来的。这些物质的存在也说明“梅里迪亚尼平原”在某个时候曾被水覆盖过。有专家表示,证明火星曾有过液态水,将促使科学家们从新的角度去研究火星过去的气候以及有可能存在的生命形式。此外,科学家同时指出,现在并不清楚火星的咸水海有多深,面积有多大,它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存在了多长时间。这些都需要火星探测器进一步探测才能提供答案。

美国宇航局曾表示,“勇气号”火星车已经在火星上发现了近乎纯净的硅。

斯奎勒斯称,这种硅是在天然热水源或火山喷发口附近形成的,散发出了天然气。在地球上,科学家们常常会在这种状况下发现活的微生物。尽管已经超过了预期3个月的任务执行期,这两个地质调查机器人还将继续工作,到目前为止,它们已经工作4年了。

也许火星上永远不会有生命

美国宇航局的科学家们在对“机遇号”火星探测器发回的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后得出结论称,火星自诞生之日起就是一片不适合生命存在的荒芜之地。它上面不仅现在没有生命,而且将来也不可能有。

美国宇航局的科学家们在波士顿举行的美国促进科学协会年度会议上发表讲话时表示,最近40亿年以来,火星上的生命条件极为严酷,根本不适合生命的存在。

几年前美国宇航局的一个科研小组曾宣布,火星车在火星上发现了诸多的沙质结构,它们可能是在强碱性盐水的作用下形成的。科学家们以此为依据推测称,类似于地球上的微生物在这样的条件下是永远不可能生存的。

美国宇航局的科学家们推测,在火星诞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在外部环境的影响下,这些强碱性盐水蒸发了,最终只剩下了这种类型的沙质地貌。尽管有科学家对这一理论持反对意见,但是这些持不同意见的科学家们也有着共同的观点,即形成这些沙质地貌时火星上的气候非常炎热而且干燥,根本不适合生命存在和繁衍。

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一直是科学家争论的话题。之前“火星快车”

发回的数据显示,火星上存在着大量的冰和活火山,这些都是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水和热量。在欧洲宇航局主持的一次调查中,75%的科学家认为火星上曾经有细菌,25%相信可能细菌仍旧生活在火星上。科学家通过分析“火星快车”传回的图片发现,火星的高山冰川上有冰的运动的新近信息,且这些信息非常近似地球上非洲最高的山——乞力马扎罗山的冰的信息和运动。

关于火星文明

在太阳系八大行星当中,火星是地球的近邻,有明显的四季变化,火星探险比起其他星球来说更具实用性。特别是1976年美国宇航局(NASA)发布了一张类似人脸的火星表面照片后,许多人为之疯狂。日前,欧洲航天局的“火星快车”探测器拍到的一张最新照片再次证明,所谓的“人脸”根本不存在,而是一座山丘,是一大块露出地面的岩层。

冷冷凝视

关于“火星人脸”的照片是美国“海盗1号”宇宙飞船1976年拍摄到的。

为了探测火星,1975年,美国先后发射了“海盗1号”和“海盗2号”宇宙飞船,这两艘飞船的着陆器分别于1976年7月和8月在火星成功着陆。同年7月底,NASA公布了一张“海盗1号”拍摄到的火星表面照片,它看起来很像一个人的脸,冷冷地向上凝视。

越传越神引发危机

NASA解释说,图片中央的巨大岩石之所以看起来像人脸,其实是光影造成的错觉,但是,这张照片还是激起了公众对火星的强烈兴趣,成为各大媒体的热门话题。而这块大石头也越传越神,有人称它像埃及法老的脸,有人干脆说它表明那里曾经存在着高度发达的文明,而“人脸”所在的火星北部基多尼亚地区也被奉为“圣地”。

更出奇的是,围绕着这张“火星人脸”还产生了一场公众危机,NASA则被置于危机中央。有人要求给NASA增加预算,继续探测“火星人脸”的奥秘,有人则认为NASA与政府合谋,隐瞒了关于火星上存在文明的事实。这些“阴谋理论家”们频繁地撰文或参加广播谈话节目,提供各种各样的解释,认为存在地球外的文明,它在火星表面制造“人脸”,也许是“对我们发出一个信号、一个警告或者邀请我们前去接触联系”。关于“火星人脸信号”理论,最坚定的支持者理查德·霍格兰就声称:“它很聪明,具有自我意识。”

为平息争论多次拍照片

这样的结果是NASA万万没有想到的。为了平息争论,20世纪90年代,NASA负责人戈尔丁承诺下一次美国宇宙飞船经过火星基多尼亚地区时,将再拍一张照片。后来,美国“火星环球勘测者”探测器分别于1998年和2001年传回两张照片,在每一张照片上,那块大石头看起来并不像一张人脸,而更像一块露出地面的岩层。不过,持“火星人脸”之说的仍大有人在。

特写照片提供有力证据欧洲航天局2003年发射的“火星快车”探测器拍到的一张新照片,再次证明了“火星人脸”纯属无稽之谈。在这张清晰度极高的照片上,所谓的“人脸”根本不存在,而是一座山丘,是一大块露出地面的岩层。对此,参加“火星快车”计划的科学家奥斯汀·奇卡罗评论说:“这些拍摄到的火星基多尼亚地区的照片确实很壮观,它们不仅提供了全新、详细的该地区面貌,还从上方提供了该地区鲜明的特写镜头,再一次显示出‘火星快车爷摄像仪的超强能力。”

然而,也有人提出疑问:这张最新火星表面照片的公布,就能真正解决问题吗?

水星的第一位“客人”

“水手10号”是人类向水星派出的第一个观察员,它是水星接待的第一位“客人”。

“水手10号”是八面柱体,有2块太阳电池板,重约525千克,内装电视摄像机、磁强计、粒子探测器、红外和紫外摄谱仪等。

1973年11月3日,用“宇宙神——人马座”运载火箭,从美国卡纳维拉尔角发射。发射后运行距金星5300千米处时,借助其引力场作用加速飞向水星,行程约3.8亿千米,于1974年3月29日与水星相遇,从距水星720千米处飞过。此后,又两次与水星相遇,一次是1974年9月22日,另一次是1975年3月16日。

“水手10号”不仅是人类向水星派出的第一个观察员,而且还是航天史上第一个借用一个行星引力为动力而到达另一个行星的探测器。通过3次对水星的抵近勘察,获取了大量的资料。水星是比木星或土星的卫星还要小的行星,那里大气稀薄,含有微量的氩、氖、氮等气体。大气压很小,表面温度为90~570益;磁场微弱,约为地球的百分之一;水星表面与月球表面基本相似,有许多火山口。

拜访金星

1965年11月16日,苏联在拜科努尔发射场上空送走了一个“客人”——“金星3号”无人探测器,它是投入“维纳斯”金星怀抱的第一个使者,不仅如此,它还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由地球到达另一个行星的人造物体。

“金星3号”,重960千克,本体高3.5米,直径1.1米,探测器里安有一个直径达90厘米的着陆舱。着陆舱内装有一面印着苏联国徽的锦旗和一个直径为7厘米,雕刻着地球大陆的地球仪。如果金星表面有高等生物,他们获得地球仪,就知道探测器来自地球,这是苏联科学工作者的设想。

“金星3号”发射后,运行105天,于1966年3月1日到达金星表面。

遗憾的是该探测器通信系统在着陆之前失灵,所观测的数据未能送回地面。此后苏联又陆续向金星发射了7颗无人探测器,尤其是“金星5号”

和“金星7号”软着陆在金星表面,进行了实地勘察,金星之谜解开了,人们开始了解“维纳斯”的面容。

土星迎来的“客人”

美国“先驱者11号”,是航天史上第一个对土星探测的卫星,它是土星接待的第一位“客人”。“先驱者11号”,于1973年4月5日发射升空,1974年12月5日从距离木星41000千米的地方通过,首先完成了对木星的探测。然后奔往土星,于1979年9月1日在距离土星21400千米处掠过,拍摄了土星本体、光环和土卫六等卫星的照片。它发现了土星的第六和第七两个光环、土星的新卫星——土卫十一,并发现土星有磁场、磁层和辐射带。

“先驱者11号”探测器内携带有1块表明人类在宇宙中地位和文明现状的长22.5厘米、宽15厘米的镀金铝质问候“名片”。“名片”的图案上有裸体男女,他们为地球人,男人举起右手表示向“太空人”致意;人像背后为按比例绘制的“先驱者”号的外形,以示人体的大小,下面10个圆圈表示太阳系,从左边数最大的是太阳,第四个为地球,从其出发的曲线表示该探测器的航迹;左中部的辐射状符号表示地球人认识的物理学和天文学;左上部的两个符号表示地球上第一号元素氢分子的结构。

探测器上还带有两个铝制盒,在盒内装有反映人类存在信息的镀金铜质唱片及一枚金刚石唱针。它在宇宙真空中可完好保存10亿年以上。唱片依次录制有116幅照片和图表,介绍了地球上数学、物理学、生物学和地质学等发展状况,各国的风土人情、人类智慧与劳动的重大成就、太阳系的概况及在银河系中的位置、象征生命的脱氧核糖核酸和染色体,以及人类的生育情形,其中还有中国人午餐的场面和长城的雄姿;包括广东话在内的60种语言的问候语和联合国前秘书长瓦尔德海姆的讲话;地球演化的介绍,其中包括刮风、下雨、打雷、海浪冲击和火山爆发的声音以及各种虫、鸟、兽等的叫声;地球上不同时代、民族、地区的27首典型代表名乐曲,其中有中国的古琴曲——高山流水。

骇人听闻的彗星

彗星的外形十分特殊,与普通的天体很不一样。彗星常常是不请自来,飘忽不定,长长的彗尾变化莫测,让人毛骨悚然。过去,人们不知道彗星是天体,认为彗星出现就会发生灾难。1577年,丹麦天文学家第谷算出彗星离地球100万千米以上。虽然这个数值不准确,但这样的高度已证明了彗星远在大气层之外,也就是说彗星应当属于天体。

实际上,彗星是一种云雾状的小天体,一般由彗核、彗发和彗尾三部分组成。当它远离太阳时,我们用肉眼看不见,只有它靠近太阳时,我们才能看到它。在用望远镜观测时,可以看见彗星那个又亮又小的彗核。彗核的四周则是较暗淡的云雾状的结构,这就是彗发。彗发与彗核一起组成彗头。由彗头向外延伸的部分就是彗尾,它总是背向太阳。

彗星远离太阳时,没有尾巴,只有靠近太阳时才有,而且离太阳越近,尾巴就越大。造成这种效应的幕后者是太阳。由于太阳强烈的照射,使彗星的一部分变成了气体,从而产生了彗发和彗尾。它们在太阳风的吹动下,向背离太阳的方向飘散。离太阳越近些,这种效应就越大些。因此,有些彗星由于经过太阳的次数过多,消耗了大量的物质,后来再经过太阳时已没有明显的彗尾了。

彗星在一个偏心率往往很高的椭圆形轨道上围绕太阳运转。在漫长的旅途中,彗星要跨越八大行星的轨道,有时会与这些行星相遇,或者擦肩而过。彗星运行的轨道有三种形状,呈椭圆、抛物线和双曲线。有椭圆轨道的彗星叫“周期彗星”,其中公转周期大于200年的叫“长周期彗星”,公转周期小于200年的叫“短周期彗星”;呈轨道抛物线和双曲线的彗星则叫“非周期彗星”。

探秘哈雷彗星

英国天文学家哈雷对彗星的观测有极大的兴趣,并积累了大量的彗星观测资料。1683年,一颗特大的彗星散发着异常的光亮,拖着长长的大尾巴划过夜空。哈雷对它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后来经过潜心研究,发现这颗彗星分别于1607年、1531年、1465年出现过。哈雷运用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出它的轨道,并大胆预言,这颗明亮的彗星回归期为76年,因此它将于1758年再次回归。1758年的圣诞节,这颗彗星果然重现于天空。这时,哈雷已经去世10年了。人们为了纪念他,就把这颗彗星命名为“哈雷彗星”。

许多人都不知道,最早对哈雷彗星进行记录的是中国。中国对哈雷彗星的记录很完备,有确切的时间、位置、行走路径和彗尾长度等。从公元前613年到1910年的2500多年,哈雷彗星经过了34个周期,中国仅少了3次记录。

哈雷彗星同大多数周期彗星一样,在一个偏心率很高的椭圆形轨道上围绕太阳运转。哈雷彗星的近日距离为0.6天文单位,而远日距离竟达35天文单位。哈雷彗星每76年回归一次,绝大部分时间深居在太阳系的边陲地区。那时,即使科学家采用现代最大的望远镜也难以搜寻到它的身影。我们要想亲眼目睹它,只能在它回归时的那三四个月。

哈雷彗星的公转轨道是逆向的,与黄道面有18毅的倾角。

天外来客

一些体积较大的流星体,在经过地球大气层时没有全部燃烧完,还有一部分降落到地球上,这就是“陨星”。陨星按照所含物质的不同,可分为三大类:

含铁较多,通常含铁量在90%以上的陨星,叫陨铁;含硅酸盐矿物质较多的陨星,叫陨石;含铁和硅酸盐矿物质参半的陨星,叫石铁陨星。此外,还有极少数是陨冰。

1976年3月8日15时降落在我国吉林地区的一场世界罕见的陨石雨,覆盖面积是世界上最大的。事后,人们收集到了100多块陨石,据科学家们估计,它们的母体星球的年龄在45亿~46亿年,和我们的地球差不多。

陨星来自宇宙间,它是小天体的样品,具有特殊的研究价值。对陨星进行研究,为人类了解各种天体的起源和演化过程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同时也为人类揭开宇宙奥秘提供了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