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这才是阿里巴巴
16577800000025

第25章 能抓机遇的人——机遇是电子商务成功的关键(1)

“机遇青睐那些有准备的人”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这句话给人们的启示都是无可估量的。机会对于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有准备的人能够及时发现并抓住机会,而没准备的人即使机会就在眼前,也不一定认识它。

做善于发现机会的人

马云曾经说过一句话:“如果我马云能够成功,那么80%的年轻人也能够成功!”可为什么那么多人没有成功呢?除了具备激情和能够吃苦的精神,马云的成功还在于他的眼光独到,马云是一个善于发现机会的人。

马云出生在浙江杭州。那里是中国经济最成熟的长三角经济圈,有着中国最为庞大的从事外贸业务的中小企业集群,是中国民营经济最为活跃的地方。

作为土生土长的杭州人,马云对于中小企业的需求有着最为深刻的体会:商业资讯的缺乏、产需信息的不对称,以及国际业务和转口贸易的成本偏高,都是让这些中小企业主十分头疼而又一直没有办法解决的问题。

马云从这里看到了商机:中小企业使用电子商务将会是未来的一种趋势。马云坚信:互联网对于发展中国家是机遇,对中小企业也是机遇,互联网是以快打慢,以小博大。竞争会迫使更多的企业上网。不上网的企业,会老不会大。

于是马云毅然放弃在北京已经稳定的事业基础,回到杭州,建立了自己的阿里巴巴,最终大获成功。

马云的成功经历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成功并不是偶然,而恰恰是他那独特的猎犬式的眼光和远见促成了他的最终成功。

现实世界里,人们做生意肯定要和讲信誉的人打交道才能够放心。但是在互联网上,谁又知道和自己在阿里巴巴上谈生意的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这又怎么能够让人信服呢?

而马云却又从中看到了机会。马云要让互联网的商业世界和现实中的商业世界没有区别,都是真实可信的。

2001年,马云推出了“诚信通”。它的诞生宣告了网上信用时代的到来——这是全球第一款交互式网上信用管理体系。

有人说,马云的机会都比我们好,你运气好,所以你成功了,但我们就没这个机会了。其实这不过是一个借口,这个世界时时刻刻都在给你机会,只看你能否抓住。当初微软做起来的时候,人们都说没人能超越微软,后来却出现了雅虎;人们说没人能超越雅虎了,后来又出现了eBay;人们觉得eBay已经很了不起了,但又出现了谷歌;当人们觉得谷歌已经像太阳一样无法被超越的时候,现在又出现了Facebook。

事实上,世界上许多事物中都隐含着一些决定未来的玄机,工作也是如此。在走进职场之时,如果能够对市场走向保持一份灵敏的悟性,培养一种灵动的触觉,就可以更好地分析市场,投入市场,最终赢得市场。

著名的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将人才定义为那些能够“寻找变化,并积极反应,把它当作机会充分利用起来的人”。的确,能够发现独特的机会是成功者所必须具备的一项特质,也是成功的起点,在某种意义上,发现机会也就意味着已经成功了一半。

然而,发现机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过其中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市场机遇的捕捉包含着观念的确立、独具慧眼的创意、正反思维的交替以及新技术的应用等,掌握了这些,你就会发现机会无处不在。

永远能抢在对手前面

有人说,如果说资金与资源是工业社会最重要的竞争要素,那么时间优势则是信息时代最强大的竞争战略武器。的确,在现今社会,职场的人在不断增加,如果你选好了一个工作却不赶紧行动,就会被对手先行一步,而你的成功机会也会因此而大打折扣。

抓住机会对于阿里巴巴人来说很重要,那是决定工作成败的关键所在。

那么什么是商机?并不是等到所有人都听到了发令枪响才是商机,用马云的话说:“如果时机成熟,就轮不到我来做了!”相反,恰恰是大部分人都还处在“看不到”、“看不清”、“看不懂”的时候才是最好的商机。

在马云创立阿里巴巴的时候,很多人都不相信一个见不到人的平台能给人们带来机会和诚信。然而,就在这时,马云推出了“诚信通”,这不仅解决了当时人们都在担心的问题,也使中国进入一个新的网络交易时代。

人们常说,弱者等待时机,强者创造时机。尤其是在这样一个信息时代,对于阿里巴巴人来说,时机就是商机,商机就意味着成功。

就拿大家都熟悉的诺基亚来说,它能够多年来一直保持手机行业龙头老大的地位,与其快速的技术创新能力密不可分。诺基亚认为,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去,永远走在别人的前面,永远比别人快一步是唯一的途径。诺基亚不断加快新品的开发速度,并承诺每年都将拿出总营业额的5%用于研发新产品。目前,其新机型开发周期平均缩短到不足35天,而业界平均需要半年甚至更长。

与之相反,在中国手机市场变化越来越快,各大手机厂商纷纷加快新机推出的速度的时候,东芝手机推出新品的速度明显太过缓慢,而这种缓慢使东芝手机错失了许多市场机会。尽管东芝在中国最先推出低温多晶硅手机屏幕、最先配备CCD摄像镜头、最先实现手机的视频拍摄功能,但高品质的产品根本挽救不了企业失去时间优势所造成的被动局面,最后只能被淘汰出局。

要知道,今天的竞争规则已经不再是大鱼吃小鱼,而是快鱼吃慢鱼,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经济时代,则更是如此。在阿里巴巴要想抓住商机,就要在思想和行动上作好准备,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拥有先入为主的时间观念。

对阿里巴巴来说,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财富,因此要牢牢树立起“时间就是商机”的观念,做到以快取胜,创造时间效益,不轻易放过任何机遇,这样才能够及时捕捉到市场机遇。

正如马云所说的:“做互联网就好像冲浪,机会稍纵即逝,不能等浪够高的时候再冲,要随浪而高、随风而变。”其实,无论在哪个行业都是如此,如果没有一种先入为主的竞争激情,最终都会在竞争激烈的工作中被淘汰出局。现代人以市场需求为核心,而市场又是瞬息万变的。因此只有抓住机遇,争取时间,才能因势利导,化险为夷,在竞争中取胜。

第二,拥有超前的信息观念。

我们必须以重视信息、充分利用信息为指导思想。市场信息是有关市场状况的消息和情报,是现代企业进行市场活动的重要资源。企业的一切活动,从战略方向的确定到目标市场的选择,从产品设计到产品售后服务,都要以信息为先导和依据。信息的这些作用无疑决定了信息观念的重要地位。信息是管理者的耳目,要捕捉到市场机遇,就必须能掌握来自各方的信息,知己知彼,方能取胜。

第三,拥有合理的效率观念。

在现代市场活动中,“快”是一大特点。市场机遇来得快,消失得也快,消费者的需求变化也快,竞争对手崛起也快,这些都要求企业能做到信息快、决策快、营销快,归根到底就是要求企业效率高。高效率能减少劳动的支出,降低成本,为实施廉价策略创造条件。树立起效率观念,就能以快动作、低成本、高收益来捕捉到市场机遇,掌握主动权。

第四,拥有不屈不挠的竞争观念。

要捕捉到市场机遇,就必须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在市场上争客户、争质量、争效益。竞争的规律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和客观要求。

第五,拥有承担风险的心理素质。

我们必须以敢于承担风险、善于避开风险、减少风险、分散消除风险、化风险为机遇为指导思想,才能够做到敢为人先,领先别人。

钱伯斯在他的一篇《速度制胜论》中说:“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竞争时代,在新的竞争法则下,大公司不一定能打败小公司,但是快的一定会打败慢的——你不必占有大量资金,因为哪里有机会,资本就会很快在哪里重新组合。速度会转换为市场份额、利润率和经验。”

正如钱伯斯所言,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与深化,市场竞争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很多时候,我们唯有抢占先机,快速行动,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标新立异,永远不做大多数

古人曾经总结过做生意的十二字诀,“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

马云也认为,做生意,“做小了,就一定要做到独特”,亦步亦趋,永远跟在别人的后面是做生意最忌讳的。

作为阿里巴巴的人才,首先必须标新立异,吸引住顾客。靠什么吸引顾客呢?靠独特的经营个性和手法,靠商品的新奇与稀有。而且,马云创立阿里巴巴电子商务网站的经历也充分证实了这一点。

1999年是互联网的春天。那时候,一个月之内会有数以千计的互联网公司出现。冯小刚的贺岁片《大腕》中有一句经典的台词可以精确地描绘出当时互联网的火热场面:“你花钱去建一个网站,把所有花的钱后面加一个零这就直接出售给下家了。”

但是,当时大部分网站的模式都和新浪、搜狐差不多。而马云并不认同这种模式:众多的中小企业主都是文化程度不高的人,如果用门户网站,会影响他们的使用。

马云心中已经决定在电子商务领域做一番事业,也明确了自己的服务对象,这些战略性的问题已经确定了下来,只是还没有确定怎么操作和运营。

辞去北京的工作,准备回杭州的时候,为了在走之前留下点纪念,马云和自己的团队一起去游览了长城。在长城上,马云看到了许多“某某到此一游”之类的话语。这些留言,触发了马云的灵感。于是,马云决定采取BBS的模式,把阿里巴巴办成一个“网上集贸市场”,虽不美观但很实用。

事实证明,马云的决定没有错。几年后,阿里巴巴不但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而且还一直领跑在网络帝国的世界中,继续着一个又一个的商业神话!

日本企业界曾提出过这样一句口号:“做别人不做的事。”也就是说,开店做生意,要寻找冷门,独辟蹊径。马云也说:“一个项目、一个想法如果不够独特的话,是很难吸引别人的。”

的确,在这个信息泛滥、商店林立、充满着竞争与挑战的时代,所有人都有如今生意难做、钱难赚的感觉。但生意越难做,就越有人会赚钱,因为他们总能棋高一着,靠自己独具匠心的产品和服务吸引顾客的眼球。

钻冷门,钻空档,经营的产品要越新越好、越独越好,这是做生意的最大智慧。如果你的产品或服务属于行业中的独一份,或者排头兵,那么你的生意就没有不成功的道理!

在阿里巴巴工作是一个相对比较复杂的过程,更是一个新颖的、创新的、灵活的、有活力的过程。所以,要想做阿里巴巴的优秀员工就不能一成不变地沿用别人的路子,照搬别人的思想,否则只能导致失败。

我们可以细数大街上的店面,一个“云南野生菌火锅店”很容易就能在北京站住脚跟并迅速成长,而满大街的“重庆火锅”的成活率却低得可怜;一个独特的“寻找物品商店”刚开不久就能宾客云集,而满大街大大小小的超市却常常门可罗雀。

最大的错误是不犯错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犯错误是人之常情,不犯错误反而是不正常的。

马云是经商的天才,但这并不是说马云就没犯过错误。马云并不忌讳谈论自己的错误,“网络公司最大的错误就是不犯错误”,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今天犯错是为了避免明天犯更大的错。

当初,有了风险投资的强大后盾,马云的内心有些膨胀了,既然阿里巴巴要做一家全球化的公司,就必须站到全球的制高点。在这样的思路指引下,马云就把公司总部设在了香港,把研究中心设在美国硅谷,并且在韩国和欧洲成立了合资企业,只是自己还栖身于西子湖畔。这样,表面上看,一个所谓的跨国公司的模型初步具备。

在1999年的时候,马云给阿里巴巴制定的策略是迅速打出去,在海外抢占市场,为亚洲的中小企业、为出口企业打开海外市场。很显然,这个时候海外市场上用互联网的商人已成规模,阿里巴巴需要做的是让自己的网址进入这些人的视线中能让他们天天点击,从而用这个平台把亚洲的企业带到欧洲和北美市场。阿里巴巴的口号是,“不管你们的企业在哪儿,你只要学会上我的网站,我就能把带到美国,带到欧洲去”。

马云把这个战略总结为避开甲A联赛,直接进入世界杯。但那时阿里巴巴毕竟还不是一支实力雄厚的球队,在世界杯踢球有视野广、升值快的一面,也有成本高、管理难的一面。

马云的风格是说干就干。第二年,阿里巴巴果然把摊子铺到了美国硅谷、韩国,并在伦敦、香港快速拓展业务。摊子的急速扩大,使得马云突然觉得管理起来有些手长袖子短,力不从心。加之自己手下的员工都是些世界级的精英,各自都有一套自己的理论和方法。以致于一时内部声音很杂。

最大的分歧,是公司的方向之争。比如,阿里巴巴美国硅谷研发中心的员工认为技术是最重要的,认为要发展技术平台,发展电子商务解决方案为大企业解决交易的问题。而曾经是一家全球500强企业副总裁的员工却坐阵香港总部,并且认为向资本市场发展是最重要的。香港员工建议公司改型,并偏重于走电子商务的交易,以中华网为模板,为别的公司建设大网站。他们称,虽然中华网自己赚钱并不多,但是华尔街却很是看好,而阿里巴巴应该迎合他们。中国这边更是众说纷纭。这些全球精英们各执一词,莫衷一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