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别让儿童伤在敏感期
16571800000022

第22章 3~4岁:宝宝不断在成长,教育要跟上脚步(3)

宝宝“好色”,父母该怎么办

随着宝宝的成长,到了三四岁,他们越来越喜欢尝试各种色彩丰富的颜色,尤其是对一些色彩明亮的颜色表现出特殊的偏好,比如他们会更多地喜欢采用大红、明黄或天蓝,但是总体而言,他们还是喜欢尝试各种颜色。在他们的每张作品中,都能感受到色彩之中的一种难以用言语表达的和谐灵动,更值得惊喜的是,很多时候这些作品往往是那么地富有创意。

在强强很小的时候,强强妈每当看到有颜色的东西,就会有一搭没一搭地对他说“这是红色的××”,“这是绿色的××”。对于颜色,那时的强强不排斥也没有表现出过多的积极。

突然有一天,强强妈发现了一个新情况,还特意记录了下来:

“妈妈,这只笔是什么颜色的?红色的,是吗?”

“妈妈,我的帽子是什么颜色的?对了,是蓝色的。”

“妈妈,白云是不是白色的呢?”

“妈妈,蜜蜂是什么颜色的?”

“爸爸,有绿色的花朵吗?”

一连串的问题看似幼稚,虽说这时的强强偶尔也会混淆,但是在2岁左右的时候,他已经能够分辨出红色和绿色了。

后来,强强到了4岁,对颜色越来越敏感,从他的日常用语就可见一斑:

“妈妈的裙子是粉色的。”

“爸爸的衬衣是蓝色的。”

“这朵黄色的花不好看,我要那朵红色的。”

“这个绿色的发卡真漂亮。”

当全家人欣慰于强强在这种不经意间表露出来的色彩敏感时,在平时生活中,强强妈反而会更加留意在这方面的互动。

一次晚饭后,当强强妈陪强强看画报时,就玩起了这样的游戏。

“强强,你看小熊的脸是什么颜色的?”

强强的两只眼睛紧盯着小熊,一言不发。

强强妈以为他不知道,又试探性地补充道:“哦,强强说是不是灰色的呀?”

“不是,棕色!”一直在静静观察的小家伙突然给出了答案,而且是一副不容置疑的神态。

强强妈听了,使劲地夸奖了他一番。

紧接着,强强妈又问道:“强强,你再仔细看看,小熊的裤子什么颜色的?”

小家伙琢磨了一会儿,调皮地冲妈妈笑着说:“葡萄的颜色。”

哈哈,真是个机灵鬼,强强妈知道他还不清楚怎样表达紫色,就用葡萄的颜色代替了。看着强强的聪明劲儿,强强妈又好好地夸了他一番,并认真地告诉他那是紫色。

丰富的色彩不仅装扮了宝宝的美丽世界,也为打开他们的智慧之门创造了条件。科学实验证明,鲜艳的色彩能够刺激宝宝的感觉器官,并产生感觉良好的表情,而宝宝的智力恰恰是在这种不断的刺激、不断的感觉中逐渐丰富发展起来的,婴儿居室中色彩图案的布置更是丰富宝宝想象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世上不缺少美,缺少的是我们发现的眼光。如父母能够抓住这个教育契机,帮助宝宝认识颜色,将会对以后的智力发展产生极有利的影响。

当宝宝爱上涂鸦,父母不妨满足他

宝宝在2~3岁时,伴随着视觉神经的发育,已经能够认识颜色,并善于捕捉和凝视鲜亮的色彩。当宝宝在4~6岁时,随着智力的进一步增长,已经能够认识4种以上的颜色,而且还能从浑浊暗色中辨认出明度较大的色彩。而且科学研究还进一步证实,不同的色彩可以通过影响宝宝的视觉来影响其智商、情商和性格的塑造。

强强从3岁半开始,有段时间,一直对涂色书乐此不疲。

一天,强强自己翻出他曾经不理睬的那些涂色笔和涂色书,在手边放好后面露微笑,拿笔随心地涂着画面。每当强强看到五颜六色的涂色笔在纸上涂出鲜艳的色彩时,他就会高兴地手舞足蹈,而且还会大声宣布:“你看,妈妈,我涂,涂呀,涂呀,把它们全都涂到外面去!”强强所说的“外面”就是线条所形成的框框的外面。每每这种时候,强强妈总是会尽量地在一旁默默地陪伴、欣赏着他,当然,还会时不时地给他一些鼓励:“宝宝,你涂得真棒。”

一个周末,强强妈带强强去附近公园画沙画,强强为自己挑了一张喜羊羊的图片,为了锻炼强强的颜色认知能力,强强妈决定让他自己选所用的涂色,而且还特意提醒他每涂完一个部位就另选一种没有用过的颜色。对于妈妈的建议,小家伙欣然答应了。

每用完一种颜色,强强就美滋滋地去换另一种,而且每次拿的颜色都是之前没有用过的。最后,待喜羊羊被涂得差不多时,竞然所有的颜色都被强强用了一遍,而且在这一过程中,强强每拿起一种颜色,妈妈都会认真地告诉强强这是什么颜色。看着强强涂了色的喜羊羊,虽说并不是很规范,但是宝宝这种对颜色的敏感着实让强强妈欣喜不已。

从此之后,强强就开始热衷于涂色。令强强妈感到欣慰的是,除了依旧喜欢尝试新的颜色之外,强强的涂色越来越不受涂色书上条条框框的限制。

从开始喜欢在整本涂色书里把自己喜欢的图案全部涂完,发展到更喜欢在一张干净的白纸上放笔畅游。在那些日子里,在强强的脸上,总会看到一种难以用言语形容的快乐和满足。

在强强对涂色最热情的时候,强强妈妈聪明地为他营造了一个又一个欢快、明朗的色彩环境,而且还适时地给予强强恰到好处的鼓励和赞赏,对于宝宝来说,父母的这种做法正好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求,也增强了宝宝的自信心,毫无疑问,这是一种不错的促进宝宝能力发展的方法。当然,父母也可以在闲暇的时候,经常带宝宝出去走走,在自然界中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而且在宝宝涂色的过程中也要多加关注,多鼓励、多表扬,增强他们的自信。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不赞同让宝宝按图涂色,这种以固定模式涂抹颜色的游戏只会一点点消耗宝宝的自由,影响他们的随意发挥,抹杀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且还会使宝宝产生依赖心理,所以,父母给宝宝买涂色书的时候,一定要慎重,应该尽量鼓励他们自由随意地涂抹。

4.人际关系的敏感期:让我有一些交往的技巧在宝宝交往的初始,他们只对物感兴趣,对人还没有产生一种真正的连接,而这里的“物”最先是从食物的交换开始的。在宝宝的头脑里,唯一的思想就是“我带好吃的跟你分享,你跟我做好朋友”。的确,通过食物的交换产生了人与人之间平等、愉悦的良好情绪,而这种沟通和交换大概就是人际关系的一个雏形。

宝宝很快就发现了这样一个秘密——当我没有好吃的可以给你,或是当你把我给你的好吃的吃完之后,我们之间的关系就结束了。当宝宝还处为什么有时候食物魅力无穷有时候又毫不起作用的迷惑和苦闷之中,在宝宝之间又发生了一件更令人诧异而有趣的事情——他们找到了一个不会消失的东西来跟周围的小朋友建立关系,而陪伴他们长大的玩具就是最好的替代品。因为经过前几次的“教训”,他们总结出这样一条经验:食物不能维系自己与小朋友之间的友谊,而玩具恰恰能承担起这一使命。在这个时候,宝宝之间的关系就是通过玩具来产生连接,“我把我的玩具跟你分享,你把你的玩具跟我分享,我们从此以后就是好朋友。”可以这么说,宝宝人际交往敏感期就是从分享食物和一对一的玩具交换开始的。

不过,从玩具的分享到交换,再到赠送玩具,经过几个月的发展,宝宝又发现了一个秘密——如果某个小朋友得到自己的玩具以后,彼此之间的关系还有可能会结束。这一惊人的发现,让他们意识到通过玩具也不能维持一个持续的交往关系。庆幸的是,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以后,宝宝又发现了一个交朋友的重要原则,那就是我们有相同的爱好和兴趣,或是我喜欢他,或是他喜欢我,或是双方能够相互理解。一个来自宝宝和老师的有趣对话就能说明这一切,老师问:“你为什么要跟他交朋友呢?”被问的宝宝很认真地说:

“因为他理解我呀,所以我要跟他交朋友。”再比如,有两个三岁半的小朋友,由于都喜欢汽车,引发了他们进一步交往的兴趣,随着交往的频繁这种关系就会进一步地跨进,进一步地升温,进一步地发展。

在接下来的人际关系中,宝宝最终会发现,原来真正的朋友是建立在志趣相投、相互理解和相互倾听的基础上,当他们真正达到这种状态,就会发现他和伙伴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真正的和谐。

由此看来,宝宝一定要生活在一个适宜的环境中,这个环境应该是积极而友善的,这个环境应该是自然而和谐的,满足了宝宝的这些需求,才真正遵循了宝宝成长的自然规律。

交换,得到的不仅是不一样的物品

交换是宝宝之间的一种交往行为。最初的时候,他们会通过彼此分享好吃的来赢得友情,渐渐地,他们又发现分享像玩具之类的物品可以让他们的友情持续得更久。于是,在宝宝之间就出现了交换这种行为,而借助食物和玩具恰恰能够建构宝宝最初的人际关系智能,帮助他们认识人与物、物与物、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有一天,强强刚从幼儿园出来,兴高采烈地拿着一张涂满鲜艳色彩的卡片朝妈妈跑来,看到妈妈就激动不已地说:“妈妈,妈妈,这看,这个卡片漂亮吗?”

看着他异常兴奋的样子,强强妈高兴地问:“强强,这是你涂的吗?”

“不是,是我用我的小汽车换的。”听到这里,强强妈问强强:“这张卡片是不是那个小朋友最珍贵的东西啊?”强强骄傲地点了点头,说:“是,我的小汽车也是我最珍贵的东西。”

有趣的是,没过多久,强强的小汽车跟别人交换来、交换去,又回到他的手里,而强强也一样的兴奋和满足。

就这样,强强频繁地交换着物品。一段时间里,在他的小书包里总会塞满或大或小、或好或坏、或便宜或昂贵的玩具或是食物。可是,强强又很少能带点像样的东西回家,书包常常是空空的,或是带一些不值钱的东西,像废报纸、坏了的玩具之类的。

交换的次数多了,强强妈也习惯了强强的这种做法,有时候还会主动问他:“强强,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啊?”强强也总会干脆地答道:“我换了××。”事实上,每次交换的东西不是分享着吃了,就是送人了。

半年后的一天,强强突然坚定地对妈妈说:“妈妈,我以后带的东西再也不跟琴琴交换了。”

强强妈好奇地问:“为什么呢?”

“琴琴拿了我的文具盒说第二天给我带机器猫,可是到现在都没带来。”

强强沮丧地回答。

不少父母会用成人的价值观来衡量这种所谓的交换是否值得,不过,当宝宝出现交换这种行为时,作为父母,我们不应该强硬干涉,也不应该无端责骂,而是要学会放手,让宝宝自由地在自己的世界中去经历与他人的交往,体会其中的喜乐忧伤。

但是,很多时候,令我们成人感到有趣而又质疑的是,宝宝之间的交换往往是一种“不等价交换”,一个电子玩具换来的是一本破旧的图画书,一个做工精美的布娃娃换来的却是一块满是污渍的橡皮泥。遗憾的是,这种时候,不少父母往往会用这样的活来评价宝宝的行为:“你呀,真是个没头脑的宝宝。”

当成人以一颗功利的心,以金钱的标准来看待宝宝的行为时,却忽略了最为重要的一点,在宝宝的眼里,是没有金钱概念的,然而他们却一样有自己的衡量标准。就像故事中强强换来的漂亮卡片,因为在两个宝宝的眼里,他们所换来的物品都是对方最珍贵的东西。因此,当父母面对宝宝的这种表现时,大可不必紧张或是顾虑宝宝会“吃亏”,因为在这一交换行为的背后,宝宝内心所产生的成就感会使他们内心中的自我变得更加强大,而这种自我认识绝对不是什么价值连城的物品就能换来的。

对于宝宝而言,这种交换的经历不仅仅是一种游戏或是一系列毫无目的的活动,而是他们成长过程中必须要做的一项“工作”,走好这一步,才能更好地为他们下一次的交往及交换积累力量和经验。当然,也不排除有些父母会有这样的想法:宝宝与他人进行食物、玩具等物件的交换,目的无非是建立友谊,我们提前教他们一些交友技巧不就可以省去这么多麻烦了吗?其实,表面这种想法略有道理,但是我们忘记了,宝宝通过交换的方式来交朋友是他们人际关系意识自然发展的一种表现,父母刻意为之,甚至是肆意干涉只会扰乱宝宝自然成长的规律,顺其自然反倒更利于宝宝的健康成长。

遭受欺负,先让宝宝自己解决

宝宝之间闹别扭、争吵乃至打架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尤其是现代家庭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宝宝只要受了一点点委屈,父母就会心疼不已。为了宝宝不再吃亏,不少父母往往会这么教育宝宝:“别人欺负你,你就欺负他,如果你软弱了,只会更被人欺负。”其实,这种教育方式不仅处理不好宝宝与其他小伙伴的关系,而很容易使他们对人际关系变得更加恐惧,同时,这对宝宝自我意识的发展也非常不利。

一个周末的下午,几个三四岁的小朋友正在一个广场上玩。突然,一阵哭声传来。童童妈在一旁和其他小朋友的父母聊天,听到宝宝的哭声后,快步走到一群小朋友中间,原来是童童的玩具被另一个小朋友给抢走了。

看到自己的宝宝被人欺负,童童妈当时很生气,大声斥责宝宝:“你怎么那么笨,你不会把它抢过来吗?”

见妈妈在一旁撑腰,童童的胆子也大了许多,趁那个小朋友不注意,一把将玩具从他的手中夺了回来,然后紧紧地抱在怀里。

可是,天性胆小脆弱的童童依旧是哭哭啼啼的,于是,童童妈牵着她的手走到一边,态度严肃地对她说:“记住,童童,以后谁要是再敢欺负你,你就要勇敢地去反抗,不要像今天这样懦弱,要不然,等你长大了还是要被别人欺负的。”

听妈妈这么一说,童童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就自己一个人玩去了,而刚才一起玩耍的几个小朋友竟然没有一个再过来找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