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别让儿童伤在敏感期
16571800000016

第16章 2~3岁:我家有女初长成,家教需要用脑筋(2)

可是现在,童童的“架子”可大了。心情好时,会让你轻轻吻一下;心情不好时,会冷冷地说:“不行,爸爸臭!”然后把脸扭到一边。要是不幸被你亲到了,她还会背过身用小手背擦几下脸蛋,然后很快一回头,似笑非笑地瞟你一眼。

“这样做不对!”

最近,童童经常对大人的言行表示反对。比如,睡觉时,童童妈刚给她盖好被子,她却把被子一蹬,说:“不,不,睡着了才盖被子!”搭积木的时候,爸爸用圆型积木做屋顶,童童却抓起一个三角型积木说:“不对,屋顶是三角型的!”总之,无论是真不对还是假不对,只要和童童的意见不符,她就会嚷嚷着说“不、不”。

这个阶段的宝宝已经有了强烈的自我意识,她觉得“身体是自己的,除非我愿意,谁也不能碰”。于是,和爸爸妈妈的亲密接触也开始产生了小小的距离。对于宝宝的这种自我保护意识的觉醒,父母应该给予足够的支持和理解,试着用宝宝更能接受的行为表达你对宝宝的喜爱,可以是拥抱,或是摸摸小手,这对宝宝长大之后的自我保护非常重要。

当你面对处于自我意识敏感期的宝宝,他们是否按你的意见去做并不重要,而重要的是作为父母的你该如何鼓励并引导宝宝把自己的意见表达出来,让他们自己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我已经长大了,我有自己的想法,我有权决定自己的事情!”而且越来越多的实践经验和真实案例,让我们有足够的理由去坚信:在一个没有强权的环境中生活对宝宝有多重要!他们会用自己的眼睛认识生活和真理,寻找属于自己的幸福,并把握自由。

2.细节的敏感期:小事儿也是大事儿

一般来讲,宝宝在1岁半到2岁左右开始进入关注细小事物的敏感期,并一直持续到4岁。在这个敏感期,那些细小的事物在宝宝的眼里是无比新奇的,总能给他们带来数不尽的乐趣。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一旦宝宝过了这个敏感期,即便父母刻意引导宝宝关注那些细小事物,宝宝也不一定会对此感兴趣,在这种时候,家人的所有努力都会显得有些徒劳。

他们关注的却是随处可见的沙子、面包屑、蚂蚁、花瓣、线头、小石子、“小强”。也许,成人会不解,这些细小事物有什么可看的?可是,这个阶段的宝宝就是喜欢细小的事物,他们会专注地观察地上的小石子,跟踪蚂蚁的行迹,寻找散落四处的线头……其实,这标志着宝宝的成长进入了关注细小事物的敏感期。

一段时期,宝宝的手里总会紧紧地攥着一些小东西,一颗绿豆大小的石子、一片指甲盖大的面包屑;一段时期,宝宝眼里总有一些“至爱之物”,一根细细短短的线头、一群慢悠悠的小蚂蚁;和他一起讲故事,大大的画面上他通常会指着角落里不起眼的小花、小草问个不停……为什么这些在成人眼里不以为然的东西,到了宝宝那里,却能成为焦点中的焦点?

事实上,宝宝喜欢观察,喜欢抓、捏细小东西的行为本身,就是在发展他们小手的肌肉和手眼协调能力,而这也为日后发展他们的精细动作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宝宝的视野和成人的视野是完全不一样的。成人的视野是开放的,而宝宝的视野却关注细枝末节,越是微小的事物往往越能引起宝宝的注意力。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这么说,宝宝对细小物体的关注就是宝宝观察力的开始,因此,他们才会有把物品贴身放置或是攥在手里的行为方式。

另外,在宝宝的世界里,还有一种特殊的现象,那就是探索、观察自然。在任何一个宝宝的面前,都是一个生机勃勃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他们对整个世界也充满了无限的好奇和兴趣,而这一切恰恰是生命自我创造的过程。与此同时,在宝宝的耳朵、眼睛、嘴、鼻子、手上也都蕴藏着巨大的探索能量,促使他们必须发展并越过本能感觉的阶段,这正是宝宝的生命不同于成人生命的地方。可以这么说,成人是用知识和大脑来理解世界的,而宝宝则是用自己的经历将环境内化,从而了解了世界。因此,蒙特梭利曾这么说过:“儿童对细小事物的观察与热爱,是对已无暇顾及环境的成人的一种弥补。”

所以,当你的宝宝越是微小的东西关注得越多的时候,家人一定要允许宝宝进行这些观察,并给予适当的引导保护他的观察兴趣,而不是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宝宝的行为。

关注小东西:这不是可笑的行为

宝宝的内心世界是很独特的,当他们处于关注细小事物敏感期的时候,这些东西就是他的宝。不可否认,有些父母会认为宝宝的这些举动是可笑的,便一意孤行地去打断宝宝的观察兴趣,甚至是干扰宝宝的行为。然而,你可曾知道一旦你这么做了,宝宝内心深处的某种需求就得不到满足。因为宝宝的这种收集行为恰恰是他心智发展的需要,当他们感觉到自己的弱小,但又无法改变这一事实时,便只能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一些和自己同样弱小的事物身上,甚至还会把爱转移到这些事物上来。如果父母不理解宝宝的这种收集行为,认为他收集的东西既没有收藏价值,也没有学习意义的话,只会对他的心理健康造成伤害。

强强刚学会走路时,对他活动范围内的细小事物都极感兴趣,而家里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东西更是她眼里至爱的宝贝。

有段时间,强强喜欢上了头发丝,不管是妈妈的、爸爸的,还是他自己的,都像宝贝一样捡起来,藏在自己的小枕头下面。有一次,强强妈给强强收拾被褥时,扔掉了这堆头发。当小家伙发现自己的“宝贝”不见了,那叫一个伤心啊。听妈妈解释后,更是“哇”的一声哭了起来。看到强强这样,强强妈有些不知所措,那些头发对强强有这么重要吗?

还有一次,强强的衣服扣子掉了,坐在一旁看妈妈给他缝扣子,当强强妈从针上揪下一小截线头时,看到强强就在一旁不停地用手捏起小线头儿往空中扔,看着线头慢慢地从空中落下,强强咯咯地笑了起来。看到强强开心的样子,强强妈也笑了起来。后来,强强妈索性取了长长的一截线,剪成许多小线头,和强强一起玩了起来。

像头发丝、小线头这些在大人看来完全要归入垃圾行列里的小东西,在宝宝眼里,却是了宝贝。所以,当宝宝对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东西格外感兴趣的时候,父母可千万别随意丢弃宝宝收集的这些小玩意儿,而是要试着去保护宝宝的这种行为和心理。当然,父母也要警惕一些小东西存在的潜在危险,比如,把很小的塑料球、很小粒的药丸、衣服里的干燥剂等放在宝宝够不着的地方。正如故事中的强强,家里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东西,比如小线头、头发丝、纸屑等等,统统都是的世界里的观察对象、深爱之物。

当你的宝宝捏起一个小线头转手又扔掉,当你的宝宝盯着一些碎纸屑不放的时候,家人不要随便打断宝宝的观察兴趣,不要刻意阻止宝宝对这些小东西的关注,也不要刻意放大宝宝对新事物的探索欲,你只需耐着性子,学会欣赏宝宝的这些可爱举动,随他自由处理就好。

小东西大兴趣,这是宝宝的天性

在宝宝的成长过程中,许多父母都有过这样的记忆:宝宝蹲在一个地方目不转睛地盯着地上爬来爬去的小蚂蚁;看到地上的小石子,他们会小心翼翼地把它们一个一个地捡起来……

这是每个宝宝都要经历的一个特殊时期,他们的一动不动不是在关注蚂蚁、小石子,就是在琢磨……也许,在很多成人看来,不起眼的蚂蚁能有什么吸引力?随处可见的小石子又能有什么好看的?但是,宝宝的心里却完全不这么想。小蚂蚁对他们的吸引力要远远胜过美味食物,路边石子对他们的价值要远比了解植物名称更能打动他们的心。

强强3岁的时候,特别喜欢研究大自然,不是对较大的物品感兴趣,而是非常喜欢那些被埋在地上的小物件。

有一天,强强妈带强强去公园玩,一到那里,强强妈就指着公园里各色各样的花草树木给强强讲解。开始时,强强还能认真地听妈妈说,但是没一会儿工夫他就左顾右盼,强强妈猜想他一定是不耐烦了,于是,就带他去看划船。

可是,强强却一点兴致都没有,突然蹲在公园的路边一动不动,还执意拉着妈妈的手,让妈妈也蹲下。等强强妈俯身看去,原来石头缝里竟是一堆小蚂蚁,它们正把游人掉在地上的面包屑搬进洞里去。

大概过了几分钟,强强妈蹲得实在太累就站了起来,可是强强依然看得津津有味。后来,强强妈又催促了几句,强强仍然纹丝不动。无奈之下,强强妈只好拽起了他,并吓唬他说:“再看,蚂蚁就会爬到你的身上。”

从那以后,强强就再也没观察过蚂蚁。

事实上,这些小东西之所以会对宝宝产生莫大的兴趣和吸引力,是因为他正处于关注细小事物的敏感期。在这个时期,越是微小的事物越能引起他的兴趣,比如,小蚂蚁、小石子、小豆子、小野花等,所有在成人眼里不起眼的微小事物,到了宝宝的眼里,都成了世界上最珍贵的宝物。所以说,一个走入大自然怀抱的宝宝,在他的眼前就是一个充满无限乐趣、无限神奇的世界。

所以,作为父母,不妨把宝宝的这种观察行为看做是他的一种“工作”,一种值得他聚精会神去投入的“工作”。当你的宝宝正聚精会神地观察他的“至爱之物”时,父母不要去破坏他的认识过程,完全可以给他一些时间,让他自己主动离开,尤其是对于刚刚开始认识世界的宝宝来说,大自然就是他最好的老师。事实上,这对宝宝心理的发展以及观察能力的提升都有很大影响,而且也有助于培养宝宝专注的品质;相反,如果父母以取笑、训斥,甚至是威吓的态度去对待的话,只会对宝宝的心理产生消极的影响。

3.秩序的敏感期:宝宝比成人更能遵守秩序

当婴儿出生后,就来到一个相对子宫来说极为广阔的空间,在这里,到处都有极其丰富的事物。由于婴儿自身对这个环境没有任何的先知,所以,他们会产生一种对环境的控制欲望,而这种欲望就是对秩序感的需求。这之后,通过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原有秩序,婴儿不断地巩固他的安全感,直到有一天,他把握了这个秩序的恒定,内化了守恒概念,明白在一定范围内的发挥不会影响后果,只有顺利度过这个阶段,他才能进一步发展。

有这么一段特殊时期,宝宝喜欢给物品找“主人”;会把他所认为的不在正确位置上的物品“归位”;会因为事情没有合他心意或是顺序就要求“重来”……不要认为,此时的宝宝是在与父母“作对”,他们只是处于一个被叫做“秩序”的敏感期。

可以这么说,每个宝宝在出生时,内在就有一种基本的需求,婴儿恰恰是透过这个需求去认识自我,以及自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这就是所谓的秩序感。在这段秩序的敏感期,宝宝对事物的顺序、物品摆放的位置、人物的呈现,都有一种在成人看来匪夷所思的执著。通常,宝宝的秩序敏感期出现在2~4岁,而且呈螺旋式上升,一般有三个阶段:先是会因为秩序受到破坏而哭闹,但一旦秩序恢复就能平静下来;当自我意识开始萌芽后,秩序感又体现为宝宝为维护秩序而大声说“不”;之后,宝宝会为了维护秩序而变得愈发执拗,如果发现有违反秩序规则的事情,他就要求一切都得重来一次。

事实上,建立了良好秩序感的宝宝,便会体现在求学路上的各个阶段,他们会把自己的学习用品和教材收拾得整整齐齐,他们会轻而易举地找到老师布置的作业,他们能自然而有条理地安排和使用时间。后来,当宝宝参加工作后,他们知道工作中哪些是最重要的,哪些是重要的,哪些是比较重要的,而哪些又是次重要的。毫无疑问,这种秩序感将是陪伴终身的一种好品质。

没有秩序感就像在森林中迷路一样,总是让人摸不着头绪,不知下一步会遇到什么情况。这么看来,一个宝宝如果从小就生活在毫无秩序、杂乱无章的环境中,他的情绪、人格发展,甚至是专注力都会受到影响。其实,生活中我们常会看到这样的例子。他们无法将精力集中在任何一件事情上,无法持续地完成一项“任务”。他们每到一处,只要看到好玩的,不多想也不多观察,只知道冲过去、抓起来,毫无理由地丢掉,再去抓下一个。可以断定,这样的宝宝一般是秩序感被破坏掉了,是内心紊乱的表现。

环境变了,情绪也变了

很多时候,成人未必知晓宝宝心里到底有多少秘密,未必知晓宝宝正处于秩序的敏感期,正如蒙特梭利所说,宝宝的心灵是一个神秘的深渊,照料他的成人并不了解它。因此,在我们不了解的时候,不妨让我们怀着一颗敬畏之心,给宝宝更多的爱和自由。

对于0~4岁的宝宝来说,一个有序的环境是相当重要的,它可以帮助宝宝认识事物、熟悉环境。然而,一旦宝宝熟悉的环境消失,他就会不知道依从谁好,不知按哪个办法做才好,甚至会因无法适应新环境而哭闹、发脾气。这也就是为什么在早教中心、幼儿园的大门口,我们常会看见第一次到这些地方的宝宝会有躲在父母身后、到处游走、又哭又闹的种种场景。

与此同时,宝宝对环境的认知是整体性的,只有在整体明确的环境下,他们才有可能让自己有目的地活动。一旦整体环境发生改变,他就无法与环境建立各种关系的认知,正如意大利著名教育学家蒙特梭利所言,“宝宝对秩序是极其敏感的,秩序是宝宝对生命的一种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