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趁一切还来得及,做一个快乐的自己
16570800000022

第22章 赢得人缘,让人生左右逢源(2)

谦和的人最受欢迎

心存谦和,人自相敬。谦和可以为我们赢得尊重和信任,可以为我们赢得人脉,可以让我们具有亲和力、凝聚力和感染力,从而为我们的人生增添动力!

因此,每个人都应时刻牢记谦和待人。

谦和,意即谦虚和蔼,它是一种待人处事的态度。日本“松下电器”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曾经说过:“谦和的态度,常会使别人难以拒绝你的要求。这也是一个人无往不利的要诀。”

一个人待人处事的方式和态度能够反映他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品质。

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微笑,它也会对你微笑。同样,在生活中我们只有谦和地对待别人,才能得到别人谦和对待我们的回报。谦和可以换来和谐和赞誉,换来别人的尊重和敬佩。

著名的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就是一个待人极其谦和的人。有一次,黑格尔和朋友们聚会,期间,一位朋友问黑格尔:“你是怎样养成谦和待人的习惯的呢?”

黑格尔没有立即回答朋友的问题,而是为他讲了一件自己小时候的事情:

有一天,黑格尔的父亲邀他一起到树林中散步,黑格尔很高兴地随父亲去了。他们一边走路一边聊天,在林间小路上一个转弯的地方,黑格尔的父亲突然停了下来,并且不再说话。他问黑格尔:“孩子,现在,在这树林中,出了小鸟美妙的叫声之外,你还听到什么声音了呢?”黑格尔仔细地听了一会儿说:“我还听到了马车的声音。”父亲接着说:“对,确切地说是一辆空马车的声音。”听了父亲的话,黑格尔感到很惊讶,莫非父亲能够未卜先知,他怎么知道是一辆空马车呢?于是,黑格尔带着满脸的疑惑问父亲:“马车还没出现,您怎么就知道是一辆空马车呢?莫非你看到了?”父亲笑了笑,意味深长地说:“我没有看到,我是依靠声音判断的。马车上装的东西越少,它跑起来的噪音就越大。人也一样。”

从那以后,黑格尔便将父亲的这句话牢记在了心里,每当他要不礼貌地打断别人的说话,或者自以为是、想要贬低别人的时候,他都会想起父亲说的这句话:“马车上装的东西越少,它跑起来的噪音就越大。人也一样。”

有人说,谦和是高尚的近邻,一个人越谦和,他也就越接近高尚。

谦和的态度如寒冬中的炉火、炎夏里的清风,会给人带来温暖和惬意,让人心旷神怡。谦和是一个人最闪光的人格魅力。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的朱民先生,几年前曾经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2005中国论坛”。那时候,“淡马锡入股中行生变”的传言正在业界盛传。朱民先生刚刚结束演讲,20多名国内外记者就蜂拥过来,把他团团围住,追问相关的一系列问题。面对记者提出的一个又一个尖刻的问题,朱民并没有表现出丝毫的不悦,他一直微笑着回答记者们的问题。由于现场的记者太多,每个人都想问朱民相关的问题,大家你推我挤,突然就发生了意外。只见一名记者被挤得一个趔趄,他随身背的包里的笔记本、笔、录音笔等散落了一地,这位记者赶紧俯身去捡拾自己的东西,但是,他后面的记者们却没有丝毫地退让,依然你推我挤地往朱民身边靠。眼看着那位俯身捡东西的记者就要被人群挤倒在地,朱民突然弯下腰,微笑着帮那位记者捡起了地上的东西,递到他的手里。当时在场的所有人都因为朱民先生这个小小的举动而动容。身居高位而能如此谦和地对待一位素不相识的人,人们心中都对他产生了一些敬意。

后来,记者们也都自觉按照秩序,一个个对朱民先生进行了相关的采访。

古罗马政治家、哲学家塞涅卡说:“有谦和、愉快、诚恳的态度,而同时又加上忍耐精神的人,是非常幸运的。”谦和的人是幸运的,因为他拥有“谦和”这种无价的财富,它会帮他赢来尊重、友谊和赞誉,会为他赢来更加和谐美好的人生。

谦和的态度可以展示一个人真诚的内心和他纯美人性的光泽。心存谦和的人,人们必然会对其产生敬意。谦和是一种气度,只有具有谦和的态度,才能够看清自己,看清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才能不断地提升自己、完善自己。

谦和的态度不是天生就有的,它需要不断的修炼。它需要我们保持心灵的纯洁,杜绝心浮气躁、眼高手低,不断地进行自我检讨、自我审视、自我认知。

多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

多替别人考虑,就会发现我们生活的天地变得更加广阔;多替别人考虑,我们也会得到别人的人情和关怀。真诚换真诚,多替别人考虑,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更加和谐、快乐!

在生活中,我们在和别人打交道的时候,应该多为别人着想,多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这样就会减少很多不必要的矛盾,也会为自己赢得更多的朋友。如果我们都能够站在别人的立场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往往会得到人们的喜爱和尊敬,即使发生了矛盾,也不难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而如果只为自己考虑,那么不仅不能解决问题,有时候反而会使矛盾加深,这样的人也是交不到朋友的。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多替别人考虑,多为别人着想,我们也会得到来自别人更多的尊重、信任和帮助。一个成熟稳重的人应该学会凡事不只从自己的角度考虑,他们懂得换个角度,多替别人考虑。

在危地马拉有一位年轻人,他从小就立志要成为一个成功的受人尊敬的人。所以,他一直非常努力刻苦地学习,十几岁他就到阿根廷留学,并获得了哲学和教育学博士学位。有了知识和能力的年轻人,相应的也获得了鲜花和掌声,很多人都羡慕他的成就。但是年轻人并没有成功的感觉。他想,也许自己的知识还不够丰富,于是他更加勤奋地学习,然而,让他没有想到的是,随着他的知识的增加,虽然他也赢来了更多的赞美和羡慕,但是他仍旧没有感觉到成功的喜悦。有一天,他带着满心的疑惑去请教一位智者。他对智者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和困惑,智者听完他的诉说以后,只对他说了一句话:“年轻人,路在他人的脚下。”听了智者的话,年轻人仿佛一下子明白了。回去以后,他开始带领人们反对当政者的独裁统治,并大举兴办学校、医院,建立社会保险制度,发展工业,总之,他做了很多有利于人民群众的事情,帮助了很多需要帮助的人。这个年轻人叫莫雷瓦罗,后来他成了危地马拉的总统,这时候他早就把成名的事情忘记了,他把自己全部的精力都用在了为人民谋取利益的事业上。当然,他也获得了人们前所未有的尊重和赞扬。

多替别人着想,多为别人考虑,不仅仅是一种优秀的品质,也是一种人生智慧。

曾经有一对父子,他们在小镇上开了一家中药店。父亲负责为人看病,儿子负责抓药。儿子是个忠诚老实的年轻人,称药的时候,他从来不会像一些狡猾的小商贩那样缺斤少两。无论什么药,他都给人家称足分量,按照要求该磨成粉的就细心地磨成粉,该切成片的就仔细地切成片;有时候,有的药变质了他就马上扔掉,宁可自己赔本也不把变质的药给病人。

经常有人说小伙子为人太厚道了,不是做生意的材料,做生意就应该“聪明”点,马无夜草不肥,人无外财不富,这么老实本分什么年代才能发财呢;还有些人为小伙子“出谋划策”,让他称药的时候“灵活”点儿,贵重的药就少称点,便宜的药就多称点,这样总的重量不变,少点儿多点儿一般人也看不出来。小伙子听了这些话,无奈地笑了一笑说:

“药的分量不够怎么能治好病人的病呢?做生意可不能昧了良心。”

由于父亲的医术不错,小伙子称药准确细心,时间一长,人们便看到了效果,很多人都说父亲的医术好,这家药店值得信赖,于是上门看病的人越来越多,而且人们一传十十传百,小药店很快便有了好口碑,很多病人都是从几十里外的村子慕名赶来的。相应地,药店的生意也一天比一天红火起来。

在生活中,多一些替别人考虑的善意,会为我们赢得别人的友好和尊敬。替别人考虑的心就像阳光,它让我们学会分享,让更多的人享受到和平和温暖;替别人考虑的心像微风,它让我们学会付出,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温馨和清凉。

凡事多替别人考虑,生活中就会少一些责怪和挑剔,少一些矛盾和仇恨,人们之间就会多一些友善与支持,多一些和谐与文明。

适者生存,学会适应和迁就对方

主动地适应别人,是在现今这个社会大家庭中获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我们必须学会怎样去适应他人并逐步改变自己。

人们应该学会主动地去适应他人,而不是要他人适应自己。自古以来,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唯一不变的定律就是“适者生存”,不适应者必然惨遭淘汰。然而,有些人却并不明白这个道理,他们一味地要求外界、要求他人适应自己,从而时时受阻、处处碰壁。

比尔·盖茨认为,在人际关系上经常出问题的人中,多数人都是放弃了这样的努力:没能积极主动地去适应别人的性格特点。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接触的每一个人,包含我们自己在内,都有着自己的性格特点。在人际交往中,如果我们一味要求别人来适应自己的性格和脾气,从而改变他,那么,我们的人际交往圈子就会越来越小,朋友、哥们儿自然少得可怜,甚至没有。另外,要知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谁也不想被人轻易改变。而改变一个人更是需要一份执著的勇气、长期坚持的恒心、毅力以及绝佳的智慧。即使这样,结果还未可知。

适应是超越的前提,我们每个人的一切成长与进步都是通过“适应”而获得的。即使你想超越别人、领导社会发展,你也必须首先学会适应,学会适应对方,而不是试图改变对方。有些人不主动请示工作,必要时你必须主动去商量;有些人喜欢吹牛奉承,若实在无法接受,就全当做耳旁风;有些人性情急躁,就需要你冷静处之……适应别人固然不易,有时甚至很难,但从大局而言,从哲学观点来讲,必须这样。在与人交往中,我们只有学会了去适应他而改变自己,才能达到友情深如海、朋友满天下。

与自己合得来的人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谁都能做到。可是,如果是与自己性格合不来的、或自己讨厌的呢?其实,我们更应该努力地适应他们,并和他们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才可以说是一个出色成功的“外交家”。这时,最好的处理办法就是“舍弃”你的特长,“掩盖”你的个性,把自己归“零”,重新开始。

当然,这里所说的适应和改变是有原则性的,不是一味地没有个性地讨好他人,而是一种智慧处世哲学。

在儿提、学生时代,我们可以避免与自己性格不合的人交往或玩耍,但是,一旦走入了社会,走上了工作岗位,就由不得我们随性而为了。比如,在工作中,如果我们不能主动地与上司、同事相处,如果自己不能积极主动地努力适应对方的性格特点、脾气,以及做事的方式,那么,我们的工作要想顺利的进行下去将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赵磊应聘到一家广告公司工作,在他上班的第一天,经理找他谈话时,他就直接对经理提出自己要求——工作要“专业对口”,而且还特别提醒经理要“充分注意到他的特长”。赵磊是一名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毕业生,因在一所名牌大学的美术系并且专业成绩突出而大受青睐。

也许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他自信且坦诚地说出了自己要求,并不断地反复强调:只有让他到广告设计部门去工作,才能真正发挥自己的特长优势。

面对赵磊的超强自信与要求,经理并没有因他的强调和解释而改变想法,仍然安排他到策划部门去工作。针对这点,赵磊非常不开心,甚至感到恼火——他认为自己被“埋没”了。带着这种情绪在策划部门工作,可以而知,他不能全心全意——不安心干活也不虚心学习,结果给人们留下了很不好的印象。没过多久,因实在无法再呆在下去了,他主动地提出了辞职要求,经理很快就批准了。

法国拉布吕尔说:“与其令对方服从我们,还不如我们随和着对方,更为便捷而且有益。”

在工作中,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显得非常重要。为了更好地同上司、同事们相处,我们必须学会主动适应他人和改变自己,即不以自我为中心、不孤傲,要懂得谦虚和听取他人的意见,只有这样,才不会导致与同事与领导间的不和谐;反之,不懂得适应他人的人,不仅工作难以开展,而且领导、同事们都会排斥你,对你敬而远之,从而造成你孤家寡人、寸步难行的局面。比如,上面的赵磊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主动适应对方,在家庭生活中同样重要。一个恩爱的家庭是靠夫妻双方和谐相处、互谅互解和相互支撑而持续的。如果夫妻一方一味地坚持着自己的秉性,而不懂得体谅他人的感受,这个家庭必然不和谐,夫妻关系及感情自然不会多好。所以,为了处好家庭关系,我们必须学会适应他(她)而慢慢地改变自己。

其实,真爱一个人,为什么要去改变他(她)呢?不能改变,就去适应吧。正所谓,与其改变对方,不如改变自己,适应对方!尤其是对于爱情和婚姻,它们不是改造场所。真正爱一个人,是相信他、接受他、包容他、支持他,让他的生命因为有了你,得到更多的信心、力量和支持。也许,当我们不再要求对方改变,而是真正改变自己时,对方也往往跟着我们去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