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说话水平培训手册
16561800000007

第7章 提高说话水平的基本途径(4)

三、材料的典型性

所谓典型材料,是指那些能够深刻揭示事物本质,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强大的说服力的材料。只有那些具有鲜明特征和代表性的典型材料,才能有力地揭示事物的本质,有效地表达主题和观点。通过个别反映一般,通过典型反映共性,是说话选材的重要原则。说话时要从众多的材料中筛选那些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不要用一般化的材料,这样才能恰如其分地表达观点。

诸葛亮的辩才是名垂青史的,尤其是他在赤壁之战中舌战群儒和智激周瑜的故事更是脍炙人口。他之所以能最后战胜群儒,这与他善于使用材料做基础是分不开的。

江东吴主孙权是一位“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的人。

是战是和,周瑜是一个关键人物。面对这样一位年轻气盛,血气方刚,心欲战而言欲和的周瑜,诸葛亮闭口不谈时局,却背译了曹操写的《铜雀台赋》,借用赋中“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的句子,作为曹操想夺孙策和周瑜两人的妻子的证据,以此来激怒周瑜。(“二乔”中的大乔是孙策的妻子,小乔是周瑜的妻子。)周瑜听罢,勃然大怒,离座指北而骂曰:“老贼欺吾太甚!”接着,周瑜明确表示了抗曹的决心:“望孔明助一臂之力,共破曹贼。”诸葛亮就这样圆满地完成了联吴抗曹的使命。

在关键时刻,引用一首词赋竟能有如此巨大的激励作用,这正是语言中使用了典型性材料的结果。

四、材料的生动性

新颖、生动的材料,能够充分调动听众的主观能动性,引发联想,使之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能够使说话声情并茂,增加表达的感染力,唤起听众的共鸣;能够使听众耳目一新,激发兴趣,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果说话中引用了一些人人皆知的“老”材料、“死”材料,没有多少新东西,让人觉得似曾相识,非常耳熟,就会让听众感到乏味。

新颖、生动、有趣的材料不外乎两类:一类是新近发生的,他人尚未发现、使用的材料;一类是他人已发现、已使用的材料中的新意。

时代在前进,社会在进步,事物在变化,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不断出现,新人、新事、新经验层出不穷。我们应当去及时捕捉那些新的东西,多讲点新话,多道点新事,不能开口闭口总是那几句话,老生常谈。要勤学习,多实践,到改革和发展的实践中,到人民群众中,到报纸杂志中,去发现那些富有时代特色的活生生的事例,采摘那些“带着露珠”的新鲜材料。这样的材料用到说话中才能有新鲜感,才能吸引人。同时,对别人用过的旧材料也不是不可以用,但要“翻新”使用,善于从新的角度、新的层面去重新审视,挖掘出“新意”来。

材料的生动性要具备四个特点:新、实、趣、活。

新——就是要有新人、新事、新成果、新情况、新经验,反映新面貌,讲出新“道道”,让人感到耳目一新。

实——就是具体、实在,使听众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得到,而不单纯是空洞抽象的说教。

趣——就是生动、活泼、有趣味,有动人的情节、活泼风趣的语言,能引起悬念,具有很强的幽默感。

活——就是真人、真事,有形、有声,活灵活现的东西。

这些材料选择出来后,把那些有助于说话的真实可信、饶有趣味的每一事实、数字、对比和例证都写下来。行之有效的办法是把一个事实或一个例证,分别记在一张卡片上,这样在最后定稿时,便于反复推敲,决定取舍。

材料的使用要详略得当。正确处理好详与略的关系,对表现主题的骨干材料宜详,次要材料宜略;对人所未言的新材料宜详,众所周知的材料宜略;最能体现特征的材料宜详,一般化的材料宜略。材料使用得当,则能使说话显得贴切自然、灵活生动。

在材料的选用问题上应特别强调:尽可能多地收集材料。你占有的材料要远远超过说话时所使用的材料。头脑中要装满你所要讲的内容,并确信自己已经掌握了所要说话的全部材料。记住,一位经验丰富的演讲者,在准备演讲材料时,面临的困难往往不是使用哪些材料,而是要删掉哪些材料。说话中使用材料的数量与所掌握材料的多少应成正比,正如冰山浮在水面的大小与其沉在水面下的大小成正比一样。掌握材料越多,选择余地越大,使用起来就越方便。

第五节认真拟写讲稿,是提高

说话水平的关键

在确定了说话主题,构思出了说话思路,收集筛选了材料之后,应当拟定出说话提纲或说话稿。好的说话提纲或讲稿是确保说话成功的基础。只有这个基础打得牢,准备充分,说话时才能从容不迫,有条不紊。

一、拟定说话提纲和讲稿

说话提纲及讲稿是准备说话的一个重要环节。拟定提纲及讲稿的过程,是一个进一步思考谋篇的过程。通过撰写提纲或讲稿可以认真研究和推敲说话主题是否正确,思路是否合适,材料是否妥帖,层次结构是否合理,详略是否得当,等等。通过撰写还可以加深对说话内容的记忆,进一步熟悉说话的内在结构、篇章布局以及重要段落和关键句子。

一些著名的政治家、演讲家在说话前都精心准备,亲自起草提纲或讲稿。尼克松说,自己当副总统八年中,所有的讲稿都是自己起草的。他说那时候副总统办公室不允许雇用一名正式讲稿撰写人。即使当了总统后,一些重要讲话还是要亲自撰写提纲及讲稿。尼克松还谈到约翰·福斯特·杜勒斯,也都是自己起草讲稿。

有人向威尔逊请教说话的方法,他回答:“我起初把要讲的节目都写在一张纸上,再把它们列成自然的顺序——就是把这些事作骨干加以结构,然后再用速记写出来。我惯用速记写,因为我感到方便。写完之后,我再用打字机打出,同时再修饰词句和增删材料。”在速记、打字、修改的过程中,可以认真思考、仔细推敲,使你的思路更完善,词句更准确。通过撰写说话提纲及讲稿,有助于加深理解和记忆说话内容。

有些会议,由于没有时间或没有必要形成讲稿,只作口头说话。这种情况也要认真做好准备,列出说话提纲。有了说话提纲,就把说话的基本内容视觉化了,那么什么地方写得不太合适,什么地方思路不甚恰当,乃至整个说话的逻辑关系、层次条理如何,都可以一清二楚地呈现在眼前。这样就可以使说话条理清楚,中心明确,便于听众掌握要点。

说话提纲分简略和详细两种。

简略的说话提纲写得比较概括,列出大的纲目,写出每个问题的要点即可。简略提纲语言简练,内容扼要,主题、材料、结构、段落都很概括,看上去一目了然,省时省事。这种提纲,多用于非正式说话或即席说话,提纲多是写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或纸条上,起提示作用。

详细的说话提纲写得比较具体细致,要求列出详细的纲目,甚至把每个细目都写清楚,看上去就是一个说话缩影。特别对重要的事例,必要的数据,精彩的词句,分别写在每个纲目之内。这种提纲编写时费力,但使用时方便,通过编写还可以加深对说话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详细提纲多是经过充分的准备后写出的。

说话提纲的写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标题写法,一种是句子写法。

标题写法是以简要的语言,以标题的形式把该部分的内容概括出来。这种写法特点是简单明了,一目了然;不足之处是自己明白,别人看不懂,时间较长后自己会模糊。

句子写法是以一个能表达完整意思的句子形式把该部分的内容概括出来。句子写法的特点是具体明确,无论隔多长时间都不会忘记,别人看也能明白;不足之处是文字多,写起来费力,不便于思考。

两种写法各有长短。具体采用哪一种方法更好,还是两种方法混合使用,这要根据说话的具体要求、内容、篇幅及说话人的习惯而定。

由于说话的体裁不同,提纲的具体结构形式有所区别,但也有共同的结构要求:

(1)拟定题目;

(2)确定总的论点和主题;

(3)列出分论点或几个部分;

(4)在分论点或部分中,再分出几个从属论点或几个层次;(5)在每一个从属论点或层次中,列出具体材料的要点。

这样一篇说话的提纲就摆在了你的眼前,使用起来非常方便,可以任意发挥。

对一些重要的说话,在撰写出提纲的基础上,如果时间、条件允许的话,应尽可能形成讲稿,进一步推敲完善,有助于提高说话的质量,保证说话的成功。

二、反复预讲,弃置讲稿

照讲稿念,当然不用动脑,不用费多大力,而且表述也比较准确。

但是难以做到生动、活泼,表现不出说话的风采,也不能根据听众的反应和情绪变化作出灵活积极的调整。倘若照讲稿背,不用讲稿,凭借自己的记忆,像背书那样一字不差地背出来,听起来很不自然,而且也有忘了词乱了套的危险。如果能够做到既不需要背诵,也不需用讲稿,而能够条理清晰、流畅地说话,肯定会收到不同凡响的效果。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不用讲稿,又不用硬背讲稿呢?需要重点掌握四个环节:

1.把讲稿变成自己的语言

一般来说,讲话稿多为规范、严谨的书面语言。书面语言写得再精彩,与口头语言也不同。书面语言太干巴,缺少说话时所需要的节奏和活力。这样的语言,讲起来不自然,记忆起来更困难。如果讲话时想不用讲稿,又不至于出现难堪的局面,只有花时间把讲稿变成自己的语言加以理解和记忆。记住自己的东西比记住别人给你准备的东西要容易得多。

林肯任美国总统期间,许多重要讲话都不用讲稿。他在工作繁忙的情况下是如何准备讲稿的?通常是由写作班子写出初稿,在初稿的基础上,他再修改完善变成自己的语言牢记在心。有人把林肯的首次就职演说同他的写作班子为他拟的草稿做了一番比较。发现林肯把草稿中那些浮夸的言词全部删去,用草稿提供的材料创造了那篇讲演中一些最令人难忘的语句,其中包括有关“神秘的记忆之玄”的那句结束语。这是说话者与撰稿人之间理想的关系。灵感的启发是相互的,但是归根结底,说话内容必须是说话者的,而且只是他一个人的,那才能有效果。

林肯的一些做法是现实可行的,值得我们深思和效仿。

2.熟记提纲

提纲是整个说话的总体思路和框架。说话时只有按照这个提纲,围绕说话的内容进行充分发挥,说话思路才不会被打断和阻隔。说话前要根据说话的内容和所要说的意思,列出一个较为详细的提纲并熟记。然后在每个纲目下再提供一些关键词、关键句子以及重要的事例。千万要记住你所要表述的意思。只要你把要说的意思全部都装进脑子里,并能用自己的话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所要说的内容连结起来,这样你就算基本上记住了说话的内容,到时候再临场发挥,就不会出现语塞、忘词的困境。

尼克松在谈到自己讲话不用讲稿时说:“最后一个提纲列好之后,把初稿写出来,或者口授下来。在删改打好的讲稿时,不要加工得太细,因为那样做往往会把口头语言的生气和节奏弄没了。你若是打算不照稿子讲,那就把提纲读上几遍,把关键的句子写下来。不把提纲记得很熟,那就有可能失去思绪的连贯性,从而也就会失去听众。”尼克松的做法对于我们学习如何记忆说话提纲,丢掉讲稿有很大帮助。

3.反复预讲

依据事先拟定好的提纲或讲稿,反复进行口头表达练习,每次都变换措辞,这样可以更加牢固地记住说话中的一系列观点。当你多次练习过后并对你自己的练习感到满意时,你就可以胸有成竹地走向讲台。这时,那些应讲的东西就会有条不紊地浮现在你的脑海中,并且能用自己的语言流畅地表达出来。

说话从要讲稿到要提纲,再到不用讲稿和提纲,是个逐步过渡、循序渐进、熟能生巧的过程。说话与做任何事情一样,都需要反复实践。

当你经过反复练习,多次锻炼,有了说话经验,并确信自己站起来说话不会忘记需要说的东西时,你就掌握了不用讲稿说话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