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外力
有时僵持在自己主动退让和坚持不让中仍然不能打破,双方均顽强坚持自己的立场,甚至撕破了脸皮,彼此再难以直接沟通交流。这时就需要引入外部的力量。一是由其从中穿针引线,捕捉僵持双方共同的接触点,传递双方不便直接沟通的信息。二是由其主持公道,对无理取闹的一方进行谴责,对坚持正义的一方予以支持。
某老妇在菜市一小贩处买了一斤虾仁,她怀疑分量不足,便在几步之外的另一卖菜人那里复称了一下,果然少二两。于是她回头找小贩论理。谁知小贩拒不认账:“你已经离开一会儿了,谁知有没有私藏了一些?”老妇很生气,与小贩争执起来,引来一些围观者。老妇便转向围观者说:“请你们大家评评吧,究竟是我讹他,还是他讹我!”好几个人都指责小贩不对,说老人家才离你几步远,在你视线之内,既不可能揣在怀里,也不可能抓给别人。
小贩只好红着脸说:“算我看错秤了。”
2.怎样控制冷场
冷场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单向交流,听的人毫无兴趣,注意力分散;另一种是双向交流中,听者毫无反应,或者仅以“嗯”、“噢”之类应付。
不管是哪种情况出现的冷场,根本原因都在于听者不愿听你说话,仅仅出于纪律的约束或礼貌而扮演一个“接受”的角色。因此冷场完全应由说话人负责。
冷场的出现,是发言者的失败,因为它不能达到彼此沟通交流的目的。发言者既要发言,必须实施控制,避免冷场的发生。控制的办法有:
发言简短
单向交流中那种应景式讲话,越短越好。如华达商场举行开业仪式,邀请了市内各方面的人士参加。总经理只说了两句话:“女士们,先生们:热烈欢迎各位光临!现在我宣布:华达商场正式开业!”
双向交流中,任何一方都不要滔滔不绝地包场,要有意识地给对方留下发言的时间和机会。自己一轮讲不完,应待对方有所反应后再讲,不要一轮就讲得很长。
变换话题
单向交流的话题变换是暂时的,所变换的话题是为了吸引听者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兴趣。这一目的达到后,仍要回到原有话题的轨道。比如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发现学生精力分散,东张西望、打瞌睡、窃窃私语、在桌上乱画,可以暂停讲授,穿插几句应景、时髦、诙谐的话;或者简短地讲个与教学多少相关的掌故、趣闻,学生的精力便会一下集中起来。之后,再继续教学。
双向交流的话题变换是不定的,根据现场情况随时进行。比如你与别人谈今日凌晨看的一场世界杯足球赛电视直播,可别人并不喜欢足球,对你所议显得毫无兴趣,出现冷场。这时,你就应及时将话题转移到其他方面去。
中止交谈
任何人在交谈时都不希望听者不愿接受。但若这种情况出现后,自己又采取了诸如简短发言、变换话题、加强语气等控制手段,仍然不能扭转冷场的局面,那就应中止交谈。没有接受的交谈是无意义的,既白白耗费自己的精力,又无端浪费别人的时间。这叫做“话不投机半句多”。要么各自走开,另寻开心,要么各自静止,闭目养神。
3.怎样控制搅场
搅场就是扰乱、打搅交流活动的现场。这种情况主要出现在单向交流中。如上课、作报告、大会发言、演讲等场合,听众开小会、串座位、随意进出、喧哗、嘲笑、喝倒采、吹口哨、瞎鼓掌。
搅场出现的原因有三种:一是听者本就对发言者有成见,是反对派。之所以来听,就是想来钻空子、找岔子,不管你怎么说,他都要搅。二是发言者思想、学术、业务等水平不高,听者觉得不配对自己发言。三是发言的内容完全不合听者之意。
控制搅场的办法要区别不同原因。
对第一种原因的搅场:坚定信心,置若罔闻。
1860年2月,林肯第一次竞选美国总统,在纽约库钥学会作演讲。他到纽约时,当地报纸已发表了许多攻击他的文章。在他登台时,还未开口,台下便掀起一片嘲笑起哄声浪。演讲开始不久,台下已十分混乱,一些人高声叫嚷要他滚下台去。但林肯全然不为所动,十分镇静地按事先准备讲下去。渐渐地,会场安静下来,除了林肯的声音,只有煤气灯的燃烧声,听众都听得入迷了。第二天,报纸又纷纷发表起赞扬林肯演讲异常成功的文章来。
对第二种原因的搅场:谦虚谨慎,自剖自责。
1986年菲律宾大选,竞选者科·阿基诺夫人曾被人指责为啥也不懂的家庭主妇。她上台发表竞选演说,不少人以这种眼光看待她。反对派则公开叫嚷说她只配围着锅台转,要她回去烧饭菜。她一开口便说:“我只是一个家庭主妇,对政治和经济都不甚了解,也没有经验。”这诚恳、真挚的大实话使听众一下静了下来。接着她又说:“对于政治,我虽然外行,但作为围着锅台转的家庭主妇,我精通日常经济!”听众旋即爆发出热烈的欢呼。
对第三种原因的搅场:幽默风趣,生动活泼。
前几年,某厂宣传部长按厂的宣传工作计划,到一分厂宣传时事政策。
分厂一些工人正为下岗问题忧虑,当分厂厂长介绍了部长要宣讲的时事政策内容后,台下一下炸开了锅,吵吵嚷嚷,不可开交。部长扯开喉咙大喊道:
“报告大家一个好消息。”台下顿时静了下来。部长故意停了一下才说:“我爱人下——岗——了!”台下先是一愣,随即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接着部长就从自己爱人如何主动要求下岗讲起,将夫妻的对话、儿女反对的言辞维妙维肖地描述一番。待听众情绪完全调动起来后,才简要讲了讲为什么要下岗,当前下岗的形势等问题。事后,大家都说部长真会讲话。
4.怎样控制责难
责难就是责备非难。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对所谈有疑问或不同意而提出问题和反对意见。一般来说,这是善意的。另一种则是恶意的,故意刁难,搞恶作剧,以达到让发言者难堪、出丑的目的。
对责难的控制办法,也要区别对待:
对善意的责难应尽己所知,认真、负责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或解答对方的问题。只要不是涉及国家、组织机密和有伤风化等内容的,都应有问必答,不可用“无可奉告”之类的外交辞令搪塞。如果确实回答不了,要老老实实地表示歉意,或者留下另行探讨的话语。
前面所举宣传部长到分厂宣讲时事政策,一女工站起来问道:“你老讲形势好,为什么全国到处都在下岗?”部长说:“下岗是社会发展的正常现象,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恰恰说明形势好。现在一些地方、部门人浮于事,没事做,而一些地方、部门又事多等人做,这正常吗?一个工厂技术落后、设备陈旧,产品没市场,大家都发不起工资,还不如让一些人下岗转行,去干社会需要的事。这样,既满足了社会的需求,大家都有钱可挣,不比要死不活的吊着好吗?”
对恶意的责难应针锋相对,坚决、果断地予以驳斥或揭露手法上可以多样化:或反唇相讥,或以牙还牙,或幽默风趣。总之,不能让其企图得逞。在这种情况下,不予理睬、拒绝回答,或者发火、生气,或者令其离开或自己离开,都是不恰当的,一是会助长其气焰,二是混淆其他听众的视听,三是有损自己的形象。
加拿大在同中国建交前,国内有一股敌视中国的恶势力。外交官切斯特朗宁在参加议员竞选时,有人站出来反对他说:“他出生在中国,是喝中国奶妈的奶汁长大的,身上有中国人的血统!”切斯特朗宁立即驳斥道:“我喝过中国奶妈的奶,这是事实。但喝过中国奶妈的奶就具有中国人的血统了吗?诸位先生,你们不也喝过加拿大的牛奶吗?你们身上是不是也有加拿大牛的血统了呢?”
美国前总统布什一次在演说时,台下递上一张纸条,他打开一看,写的是:“傻瓜。”他若无其事地笑道:“以往别人递纸条都是提出问题,而不落姓名;而这张只落了姓名却没有提问题。”巧妙地将本想辱骂他的恶语,转移到辱骂者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