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有句名言:仇恨是不能用仇恨而是用爱来消释的。我们每天说话,不只在表达我们的意见,同时也是在说服他人。对于同样的问题,由于人的思想和性格不同,因此看法和意见也就不一致了。平时我们和所接触的人,难免不会争辩。其中有的不同意见,来自我们的亲人和朋友,我们便不能简单地以口头争辩来压服,而是应从情、理两方面说服他们,使他们接受自己的意见。
我们与别人争辩时,不可直接指责对方的意见为愚蠢,必须替对方留点面子。直接申斥别人的意见不对,即使你的理由多么充分,也无法使人心服。如果你嘲笑别人的意见,则往往会引起对方的反感,这反而增加了你争辩的困难。人类有一个特性,也可说是一种通性,那就是保护自尊心。损害了他人的自尊心,等于打击了他的生命。人与人之间争论一件事情,在表面上看,似乎纯粹是属于理智上的事,但实际上,却是与感情有密切关系的,要在争辩中获得胜利,除了自己具备有充分的理由,还必须懂得争辩的艺术。
第三节把反驳时机抓过来
论坛即战场,气氛紧张,牵一发而动全身。参与辩论的双方宛如两军对垒,唇枪舌剑,你来我往充分表现出辩论者的勇气和智慧。但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在唇枪舌剑、风云变幻的辩论中,辩论的一方或双方往往会出现一些失误。因此,机敏地捕捉战机和利用对方的失误,出其不意地进攻,是反驳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下面介绍一下反驳时机及其技巧。
一、巧妙捕捉反驳时机
辩论中,捕捉反驳的战机有着重要的意义。
爱国将领冯玉祥任陕西督军时,一次得知美国人安德思和英国人高士林私自闯入终南山打猎,捕获两头珍贵的野牛。冯将军马上把他们召到西安责问:“你们到终南山打猎,曾和谁打过招呼?领到许可证没有?”
这两位外国人耸耸肩,狡辩说:“我们打的是无主野牛,所以用不着通知任何人。”
冯将军一听非常气愤,严厉地说:“终南山是陕西的辖地,野牛是中国领土内的东西,怎么会是无主的呢?你们不经批准私自打猎,就是犯法行为,你们还不知罪吗?”
这两个外国人振振有词:“我们这次到陕西,贵国外交部发给的护照上,不是写着准许携带猎枪吗?可见我们行猎已得到贵国政府的准许,怎么是私自行猎呢?”
冯将军马上反问:“准许你们携带猎枪,就是准许你们任意行猎吗?若是准许你们携带手枪,难道你们就可以在中国境内随意杀人吗?”
高士林还继续狡辩:“我在中国15年,所到的地方从来没有不准打猎的,再说,中国的法律也没有不准外国人在境内打猎的条文。”
冯将军又据理驳斥:“中国法律上没有不准许外国人打猎的条文,难道有准许外国人打猎的条文吗?你15年没有遇到官府的禁止,那是他们睡着了。现在我身为陕西的地方官,我却没有睡着。我负有国家和人民交托的保土卫权之责,我就非禁止不可!”
在这场针锋相对,事关祖国权益、民族尊严的辩论中,冯将军先发制人,一开始就通过质问亮出自己的观点:不经中国政府允许,私自行猎是错误的。外国人对冯将军的斥责进行了三次反驳,但每一次都遭到冯将军迎头痛击。第一次他们提出:我们打的是无主野牛,用不着通知任何人。冯将军立刻抓住“无主”二字,立即指出:野牛是中国领土内的,不能说是无主。第二次他们提出:护照上写着准许携带猎枪,因此就是准许打猎。冯将军用类比的方法反诘道:“若是准许携带手枪,就可以在中国境内随意杀人吗?”第三次他们提出:中国法律没有不准外国人在境内打猎的条文,因此就得准许他们打猎。冯将军紧紧抓住他们推理上的错误,据理驳斥:“中国法律没有不准外国人在境内打猎的条文,就有准许外国人在境内打猎的条文吗?”
冯将军机智灵敏,言辞犀利,对对方的行径及时反击,终于驳倒了对方的无理狡辩,伸张了正义,维护了国家权利和民族尊严。
辩论是智慧的较量。一个机敏的辩论者,总是能够在任何情况下保持清醒的头脑,一俟战机出现,便作出最迅速的反应,使对方陷于被动,溃不成军。巧捕战机,需要论辩者具有非凡的洞察力。根据辩论过程中常有的失误情况,有利的战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捕捉。
1.认识上的错误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由于先天或后来的原因,理论或实践原因,人们不可能思想统一,认识一致。人类这种认识上的差异,在论辩中的表现便是激烈的思想交锋,利用认识上的失误进行反驳是辩论成功的最佳战机。
1933年2月27日,柏林的德国国会大厦突然燃起了熊熊大火,同一时间内,国会大厦有23处火舌猛卷、浓烟滚滚。显然,这是有意纵火。“国会纵火案”发生后,希特勒法西斯当局以此为借口,逮捕了4000多名共产党员和其他进步人士,其中包括在柏林的国际工人运动杰出的活动家季米特洛夫,德国笼罩在法西期主义的白色恐怖之中。希特勒法西斯还煞有介事地在莱比锡组织了历时三个月之久的公开审讯。
在闻名世界的莱比锡审讯中,检察官维尔纳无耻地指控:“共产党已经处在不战斗就得投降的境地。这是它现在处境的仅有的选择。不是不经战斗而放弃它的目的,就是冒一次险,孤注一掷,也许可以把环境变得对它有利。这一着也许失败,但是,失败后的处境不会比不发一枪的投降来得坏。”对维尔纳的这段话,站在被告席上的季米特洛夫却以法官的姿态严厉反驳道:“德国共产党的领袖们不会认为现在一切就都完了,不会认为他们所能选择的不是投降就是毁灭。德国共产党的领袖们不会有如此愚蠢的想法……共产党绝不可能有意在这时孤注一掷。”季米特洛夫指出:“共产党要走的是另一条道路,即积蓄力量,准备革命。”
泾渭分明的立场,大义凛然的雄辩,有力地批驳了法西斯无端的指控和诬蔑,将检察官维尔纳逼入死角。最后,法西斯法庭只好宣告季米特洛夫无罪释放。季米特洛夫的胜利在于他巧妙地捕捉对方认识上的错误,进行有力地反击,彻底击溃对手。
2.逻辑上的错误
人的思维是客观世界的反映,客观世界的发展是有其自身规律的,我们无论是写文章,还是发表演说,或争辩问题,都离不开逻辑推理。因此,捕捉对方逻辑上的错误,也是进攻的良机。
一天,马晔和他的好友陈琳一起咏读千古名篇《滕王阁序》,当他们读到“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时候,禁不住拍案叫绝。后来,陈琳叹惜说:“王勃这样的一代才子,可惜20来岁就遇难了,智力早熟的人都是早亡的呵!”“怎么,智力早熟的人都是早亡的?”马晔颇有怀疑地问道。
“是的,所有智力早熟的人都是会早亡的。”陈琳再次肯定地回答。
“不对,很多智力早熟的人就不是早亡的。例如,比王勃不过晚100多年的白居易,五六岁能作诗,9岁就通声律,却活到了74岁。控制论的创始人诺伯特·维纳,10岁入大学,14岁就毕业于哈佛大学,也活到了70岁。他们不都是智力早熟的人吗?但他们并不都是早亡的呀!”马晔为自己的论点进行着论证。
在事实面前,陈琳承认了自己观点的错误。他的逻辑错误是显而易见的,即大前提“智力早熟的人都早亡”是假的,导致了整个推理的错误——智力早熟与早亡并无必然联系。
3.表达上的错误
这里,我们有必要先解释一下表达的含义。凡用语言把思想“表之于外,达及他人”的,就叫表达,辩论也是表达思想的一种形式。在紧张的辩论中,对方往往会出现“急不择语”,或“择语不慎”的情况。对方表达上的失误,也是反击的好机会。
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喜欢在公众集会上朗诵自己的诗歌。他也常常收到很多小纸条,有表示支持和欢迎的,有提出问题的,也有无理攻击和辱骂的。有一次,马雅可夫斯基接到这样一张纸条:“马雅可夫斯基,你自以为你是一个无产阶级集体主义的诗人,而你的诗却时常写‘我’、‘我’、‘我’,这说明什么?”
马雅可夫斯基当众读出纸条内容,略加思索,反驳说:“哦,你以为尼古拉第二是一个集体主义者吗?他时常说:‘我们’,‘我们’,尼古拉第二……可见不能在任何场合都说‘我们’,譬如,你向姑娘表白爱情时,难道你会对她说:‘我们爱你’吗?如果这样,那她只好反问:你们有几个呀!重要的是,你们要永远记住:我是一个苏联公民。还有,为什么说我讲到自己或以自己的名义讲话时,也就是代表着你们呢?因为我首先认为,我已把我的笔,献给了今天的时代!”
马雅可夫斯基痛快淋漓,十分风趣地批驳对方表达上的错误,使对方无言以答。
一位学者曾经说过:在现代人类事务的活动中,构成伟大的要素有二:
能力与敏捷,前者往往是后者的产物。所以,从一定的意义上说,善于捕捉反驳的战机是一个雄辩者敏捷和能力的综合,而这种有机的综合,正是我们取得辩论成功的关键,也是衡量是否具有现代人素质的一个重要标志。谁能在辩论过程中及时捕捉到对方的错误进行反驳,谁就能总是在辩论中轻松自如,游刃有余。
二、选择反驳的突破口
反驳是辩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反驳的过程实际上是辩论的过程。在这个思想交锋的过程中充满了技巧性和艺术性。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会遇到这种情况:明知对方所讲的话不对,却不知如何反驳,即使进行反驳,也往往驳不到点子上,甚至给对方留下反击的把柄。但是,如果我们善于寻找反驳的最有利的突破口,那就能一箭中的,轻易地驳倒对方。所谓选择反驳的突破口,即在反驳过程中,针对对方理论中论题、论据或论证方式上的错误,运用反驳的艺术,达到取胜的目的。反驳的突破口选择得越准确,就越能在论辩活动中迅速地取得重大突破,使对方哑口无言,心服口服。
如何选择最有利的突破口呢?这必须从辩论实际情况出发。在具体进行选择时,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①抓住对方论点的致命点。只有抓住对方要点和致命点才意味着论辩活动有了重大的实质性的进展,所以反驳的突破口必须选在对方的真正的薄弱环节上。
以已知为真的某一判断为根据,来确定另一判断的虚伪性的思维和论辩过程,叫作反驳,从一定意义上说,它是证明的一种独特的、辩证的形式。
论点是辩论者对论证的问题提出的看法或主张,是辩论的关键所在。证明论点的真伪,是论辩所必须要完成的目的。反驳论点,即用同对方论点相反的判断来直接证明对方论点的虚假性。反驳论点,首先要明确对方论点中的主要概念。如果论点中主要概念含糊不清,那么论点就留下了致命的弱点,给对方留下可趁之机,导致其轻松获胜。
某女士坚持认为,凡是流行的都是高尚的。她向赫尔岑解释说:“大厅里演奏的是流行乐曲。”
赫尔岑平心静气地反问道:“流行的东西就一定高尚吗?比如说流行性低俗的时尚,流行性害人的感冒,又有什么高尚可言呢?”
这里,女主人信奉的是“流行的就是高尚的”。这一论点经过赫尔岑巧妙而又明白无误的反驳,便显得苍白无力,暴露出其荒谬了。
要注意在辩论过程中对方的论题是否自始至终一致。因为有时,对方为转移重点,迷惑你方而“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无论对方有意或无意地“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我们都应该抓住不放,穷追猛打,直至驳倒对方。
②要证明对方论据的虚伪,其要点就会不攻自破。论据是对方为证明自己论点的正确所提出的根据。辩论中如果能够证明对方的论据是虚伪的,其论点也就不攻自破了,所以反驳的突破口必须选在对方的主要论据上。
被马克思称为“倒下去之后,全世界才发现他是一位英雄”的林肯,是美国的第16任总统,著名的资产阶级政治家和革命家,也是一位颇负盛名的律师,以雄辩而闻名。
有一次,林肯亡友的儿子小阿姆斯特朗被人诬告为谋财害命的凶手。
控告人收买的证人(福尔逊)一口咬定说,亲眼看到被告阿姆斯特朗行凶。
阿姆斯特朗是无辜的,但在假证面前,却无能为力,眼看厄运就要降临到他头上。林肯获悉此事后,主动为被告辩护。
随后,他又来到现场作实地勘察,很快掌握了重要的事实。他胸有成竹地要求开庭复审。按照美国法庭的惯例,被告的辩护律师与原告的证人进行了对质。
林肯:你发誓说认清了小阿姆斯特朗。
福尔逊:是的。
林肯:你在草堆后,小阿姆斯特朗在大树下,两处相距二三十米,能认清吗?
福尔逊:看得清楚,因为月光很亮。
林肯:你肯定不是从衣着方面认清的吗。
福尔逊;不是的。我肯定认清了他的脸蛋,因为月光正照在脸上。
林肯:你能肯定时间在半夜11点吗?
福尔逊:充分肯定。因为我回屋看了时钟,那时正是11点15分。
林肯待证人一讲完,就转过身,开始了他的辩护演说:“我只能告诉大家,这个证人是个彻底的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