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种环境下,地位较低的田维新,能够挫败目空一切、高高在上的江青,既针锋相对,维持正义,又有节有度,没让对方抓住把柄,反映了他作为军人的机敏,显示了他良好的应变口才和说话水平。
公关人员接触的面较广,要同各种身份的人打交道,遇到对手有意发难,可以采用这种以软击硬的口才艺术。在实际交往中,随机应变可用以下方法:
1.移花接木,李代桃僵
“李代桃僵”是互相顶替的意思。在说话时,有时会碰到一些不便或不必回答的问题。但是,缄默是不允许的,使用“无可奉告”的外交辞令有时也并不礼貌。此时,不妨“偷换概念”,故意曲解对方的原意,这就叫“移花接木”、“李代桃僵”。例如,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外国记者别有用心地问王蒙:“请问,50年代的你与80年代的你有何相同与不同?”这里,这位记者的用意是路人皆知的,是想借机让他谈一谈对中国国内形势改变的感受。
王蒙当然也清楚。他不慌不忙地抬起头,从容不迫地回答道:“50年代的我叫王蒙,80年代的我也叫王蒙,这是相同之处;不同的是,那时我20来岁,而现在我则有50多岁了。”
记者的提问只给出了年代限定的范围,王蒙虽然知道对方的用意,但是却故意曲解其本意,只从自己年龄变化的角度作答。但实际上没有真正给对方任何有用信息。
1974年******在医院会见泰国总理克立先生,当他们道别时,克立总理说:
“可以问最后一个问题吗?”
“请。”
克立含笑注视着周总理,确切地说,是注视着周总理的前胸。
“这次访问贵国,”克立说,“我发现了一个小小的变化:人们几乎都不戴毛主席像章了。1971年我来北京时,每个人都戴着像章。”
“这是你的问题?”
“不,”克立笑容有些神秘,“问题是关于阁下您的。**********开始时,人们都戴着毛的像章,而您只戴‘为人民服务’的纪念章,即使是1971年革命最热烈的时候,您也如此。而在人们不戴像章的时候,你为什么还戴?您又为什么把‘为人民服务’的纪念章换成了毛主席像章?”
总理说:“克立先生对中国的像章很有兴趣。我知道您想要我这枚像章,送您了。”
克立总理想要知道******总理对中国政局变化的明确反应,这是一个敏感性的政治问题。他以周胸前佩戴的像章发生变化为理由,从侧面向周诱导询问。周总理弄清了他的意图后,避实就虚,故意把话题拉到这枚像章上来,并慷慨相送。在这种情况下,哭笑不得的克立除了接受这份意外的礼物之外还能说什么?
2.妙用“模糊语言”
模糊语言也是实际表达中需要的,常用于不必要、不可能或不便于把话说得太实太死的情况,这时就要求助于表意上具有“弹性”的模糊语言。随机应变,尤其需要模糊语言。
1962年中国在自己的领空击落美国高空侦察机后,在记者招待会上,有记者突然问外交部长陈毅:“请问中国是用什么武器打下U-2型高空侦察机的?”这个问题涉及国家机密,当然不能说,更不能乱说。但对记者的提问,又不能不答。于是陈毅来了个闪避:“嗨,我们是用竹竿把它捅下来的呀!”用竹竿当然不可能捅下来,但大家都心照不宣,哈哈大笑一阵便罢了。
3.以谬治谬,以毒攻毒
谈话中对方若故设“陷阱”,以谬论相刁难,其用意无非是企图造成一种进退两难的局面;答则显示无知,不答则表明无能,这种情况用“以谬治谬”最为恰当。
隋朝时,有一善辩者。一次,有人问他:“腊月时,家人被蛇所伤,怎样医治?”他应声答道:“取五月五日南墙下雪涂之,既愈。”那人反唇相讥:“五月哪里得雪?”这位善辩者笑道:“腊月何处有蛇?”由于提问者的话本身是荒谬的,对于荒谬的回答,自然就丧失了指责的权利,刁难别人也就成了自我出丑,陷阱也不攻自破。
4.装聋作哑,顺水推舟
“顺水推舟”可以避开对手的进攻。面对挑衅,除了“针锋相对”、“以牙还牙”,有时也需“绵里藏针”,以守为攻。有时候,不妨来个装聋作哑,一则避其锋芒,二则以有礼对无礼,在心理上争取主动。
这里有个例子,虽然不属于交际会话的范畴,但对掌握应变技巧同样不无启迪。当年,英国首相威尔逊在发表竞选演说时,忽然有个故意捣乱的人高叫起来:“****!垃圾!”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干扰,为了顾全大局,保证演说成功,威尔逊镇静地报以一笑,用安抚的口气说:“这位先生,我马上就要谈到您提出的脏乱问题了。”这样,威尔逊佯作不解捣乱的本意,以顺水推舟的手法,“安全”渡过了“险滩”,使演说得以顺利地继续。演说可以如此,交际会话同样可以如此。
5.借物联想,谐音双关
联想手法由此及彼,也可应用于随机应变,还可借助谐音双关,即使面对十分艰难的局面也能睿智巧答从容应付。
相传,古时候有个叫薛登的人,其父身居宰相之位,奸臣金盛为了加害于他,设计从薛登身上开刀,用激将法引诱薛登砸坏了皇门边的一只木桶。
皇帝大怒,立即向薛登父亲问罪:“大胆薛登,为什么砸碎皇门之桶?”薛登略一思忖,反问:“皇上,你说一桶(统)天下好,还是两桶(统)天下好?”皇帝说:“当然是一统天下好。”薛登高兴得拍起手来:“皇上说得好!一统天下好,所以,我便把那只多余的桶砸了。”皇帝转怒为喜,连连夸奖薛登聪明和薛父教子有方。一场弥天大祸,由于薛登巧用谐音,随机应变,消除于口舌之间。
6.幽默俏皮,以笑解围
幽默是最好的润滑剂,即使遇到十分棘手的难题,或遇到意外的抢白、嘲讽,甚至不怀好意的侮辱或挑衅,机智的幽默语言也能帮助人摆脱窘境,使尴尬或严峻的局面消失在笑声中。譬如,一个人在大庭广众之下受到指责:“你说的这种话真叫人莫名其妙!”叫人当众下不了台。如果听后付诸一笑,幽默地说:“哦,我还以为你听不出我是根本不懂这个问题呢。”一句自我解嘲的戏言,就可以帮助你走出窘境。总之,插科打诨往往有利于绕过实质性问题的礁石,达到应变的目的。
应变是对一个人综合能力的考验,全面检查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应变能力的大小,都离不开以下几点:
第一,阅历、知识、气质等是影响应变能力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阅历丰富、知识渊博、智慧高并且具有虚怀若谷、从容镇定气质的人,反应更敏捷,对付突然情况的反应更快,能在交谈中应付各种突如其来的意外变化。
第二,思维方式也影响人的应变能力。语言是思维的外衣,培养应变能力要着眼于思维训练,古人说“慧于心秀于口”就是这个意思。青年人只要加强思维训练,就能使自己在语言感受的敏锐性、思维的敏捷性、判断的准确性、表达的即时性等方面前进一步。
第八节繁简曲直会委婉、善制宜
从语言的艺术性来讲,日常说话最好是以少胜多、言简意赅,尤其是当众演讲应当尽量以简洁的语言传播较多的信息量,尽量把握好说话的冗余度。所谓“冗余”,是指语句虽多,而在语义上内容却并未增多。这些冗余的话有两种情况:一是纯粹多余的废话,不增加语义上的任何内容,在其他方面也不起作用;另一种冗余虽然不增加信息量,却能表达一定的语气、情态,增强听者的印象,提高交流的效果。因而,从说话的策略与分寸的意义上讲,我们不能一概提倡简略,一概反对嗦,而应当依据表达与交流的实际情况与需要加以具体分析,灵活掌握,该简略的简略,该多说的多说,简繁直曲,视具体的场合、时间而定。
说话的冗余度大小需要依据哪些情况来把握呢?首先,从口语表达的特点来看,有些少许冗余句是必要的、合理的。口语不像书面阅读那样可以反复来看,也不像影视画面那样可以“定格”。为了强调重要的内容,常常对某些要点加以重复。当然,这种同义反复最好在句式上能有点变化,以避免单调、刻板。另外,表达的思维和语言编码总是即兴构思,难免不出一点障碍或脱节,为了构思下面的话,有时也不得不稍有重复嗦,但是若有那些明显的口头语和过多的零碎词,就是令人厌烦的毛病,就是不必要的冗余了,这样的冗余是应当避免的。
在说话的时候,有时需要掌握表达的轻重缓急,让平稳与兴奋、强调与过渡、紧张与松弛相互交替进行,避免使听话者感到单调乏味,也可使其缓解心理疲劳。这就需要有点冗余度加以调节。而且,说话者要随时考虑措词的分寸是否恰当,以免某些话过重或表达有误而伤害听者的感情,在斟酌词句时,也会说一些多余的话,这种冗余能起到缓冲的作用,也是必要的。
日常生活中的某些令人失望不满或是心疼后悔之类的事,许多人常会提起。比如丈夫做生意赔了一笔钱,或是叫人骗走了一笔钱,回家跟妻子一说,妻子气得要命,免不了责怪抱怨,唠唠叨叨。丈夫就会心烦冒火,那么两口子非吵架不可。由此可见,人在特殊的心理状态下,难免要多说几句,有点唠叨,尤其是女性会如此,这种说话的冗余度也算正常,需要周围的人细心体察,予以谅解。
一般来说失望、不满、心疼、后悔之类的事情,不宜重复嗦,唠叨个没完。因为这类特殊的心理状态所表达的意思,属于不良的信息刺激,听者往往不愿意接受,甚至会产生情绪污染的消极作用。如果是对不幸、病重、失意和陷入困境的亲朋好友或同事表示关心、安慰、鼓励、期望,那就需要多说几句,需要重复嗦一些。因为遭受不幸、失意、悲观的人需要倾诉内心的忧伤和痛苦。人处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把心里郁积的话都掏出来,才会觉得轻松一些。因而,表示关怀的人也只有在说话的冗余度上大一些,这样才能表达出自己关心体贴对方的心意,帮助他一吐衷肠。
热恋的情侣和新婚燕尔的夫妻,也经常会说一些信息冗余度较大的情话。像“你真好,你真可爱”,“我爱你,爱你一辈子”等等。这类话的同义反复频率相当大,从信息的内容来看当然多余,但从交流感情、相互依恋的意义上讲,实是大有必要。总之,说话的冗余度大小应视具体情况而定,该长则长,该短则短。而在特殊的心理状态下,说话的简略与嗦要多为对方着想,这也应视具体情况而定。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切记人际交流是“两厢情愿”而不是“一厢情愿”的事,所以一定要考虑表达的效果,要随时观察对方的反应,特别是自认为要详谈多说的时候,以免物极必反,弄巧成拙,好心办坏事,产生负效应。
经常遇到的负效应是:当你被朋友或同事误解、责怪的时候,你会去解释。诚然,为了消除误会、沟通思想,进行解释常常是必要和有效的。然而,有些事情,在特定的条件下,你越是解释,却越解释不清;你解释得越多,反而更坏事。这就叫“越抹越黑”。这时候你最好的办法就是暂且放下,顺其自然。
比如,你因为忙于应付考试或突击任务,已经几周没去看望已经确定关系的女朋友了,事后你立即去对她解释这段时间如何如何紧张繁忙,工作如何,必须全力以赴,那么很可能你越解释对方越气恼。为什么会适得其反?
因为人一旦遇到不顺心的事,内心就有一种烦躁感,很需要向亲友倾诉,希望得到安慰和理解。这时候,你不注意给对方宣泄内心情感的机会,表示关心安慰,却只顾自己哩嗦地辩解,对方往往会越发烦躁。欲避免这类后果就要注意反馈,多替对方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