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巴蜀文化研究集刊(第7卷)
1655900000057

第57章 跋邛崃福康桥功德碑(1)

跋邛崃福康桥功德碑

陈剑

最近,邛崃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取得了重要收获,在邛崃古城的西门外发现了福康桥遗址及其功德碑一座。该碑正面中间的“福康桥”三字为“郡人吴江书”,落款时间为“咸丰癸丑春”(即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在题字的两侧还有对联一副:

一派幽清时对山花评画景,

两间稳固闲听水鸟语天机。

吴江为清代邛崃籍的著名诗人和书法家,今位于邛崃市西门外经过打造的“川南第一桥”的北岸牌坊就刻有他的著名对联:

风月无边,长安北望三千里;

江山如画,天府南来第一州。

该功德碑正面右侧碑文题为“新修福康桥并十里长途记”,试将全文标点录于下:

邛州之西原有松安桥,因年深日久,溪流冲蚀,桥危路险,行人艰涉。道光甲辰春,有义绅王三伦,首倡德义,举酒坊之力,捐钱八十千文,新修斯桥,并修十里道途,上至马湖营,下至横山,皆用坚石垒成,道宽丈余,桥长二丈三尺。至此,桥坚路稳,道途康庄,是名福康桥。

兹以捐赀诸君姓氏一并记之。

咸丰三年仲夏月之吉。

该碑背面除刻有捐资人员名录外,并有丁德盛、杨添发、王三伦各题诗一首:

道路崎岖不足观,

意本如斯奈无缘。

王公倏尔符肺腑,

险阻于今竟豁然。

丁德盛题。

矼途僻诐涉者艰,

葺志存焉四十年。

始得王公月为划,

行人至此快扬鞭。

杨添发题。

易繁为简畅予心,

善士勷赀喜气盈。

酒坊功德铭诸石,

四世同堂福寿亨。

王三伦题。

图四、福康桥功德碑背面碑文拓片

通观该碑,主要记录了清代道光年间,义绅王三伦首倡德义,举酒坊之力,捐钱修桥修路事宜。笔者初步认识,该碑文具有如下两个方面的重要学术价值。

其一,福康桥功德碑文内容为研究茶马古道及南方丝绸之路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先秦时期,从四川经云南西出中国至缅甸、印度的国际交通线已初步开通。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翻越横断山区、云贵高原的崇山峻岭,古代的商贾们将以丝绸为代表的众多商品输送到缅甸、印度、阿富汗,再继续西传至中亚、西亚。其实,商业活动只是人们在这条通道上的活动之一,古代四川、云南与南亚、中亚、西亚的文化交流和互动,都是经过这条道路进行的。由于这条古老的国际交通线位于中国的南方,又由于这条位于中国南方的丝绸之路位于整个丝绸之路的南方,所以学术界称之为“南方丝绸之路”,简称南丝路,或称为西南丝绸之路。南方丝绸之路国内段的起点为古蜀文明的中心——成都,从成都向南分为东、中、西三条主线:西线经今四川双流、新津、邛崃、雅安、荥经、汉源、越西、喜德、泸沽、西昌、德昌、会理、攀枝花,越金沙江至云南大姚、姚安,西折至大理,这条线路被称为“零关道”(或作“灵关道”,东汉时又称“旄牛道”)。

而“茶马古道”为唐宋至明清时期由成都至西藏和甘青地区、明清时期由云南南部北上经康藏西进西藏的总体上呈东西走向的商贸通道系统。因此,“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属于总体走向不同、时代不同的两大古代商贸通道系统。只是原来的南方丝路的部分通道被后世的茶马古道所沿用,在商贸交通上呈现出延续的现象南方丝路与民族文化论坛。

李绍明先生称邛崃为南方丝绸之路从成都向西南行的第一大站,茶马古道的重要起运地,据交通要津。邛崃历史上长期以邛州为名,是南方丝绸之路上从成都向西南行的第一大站,素有“天府南来第一州”的美称,其地位十分重要。同时,它也是古代茶马古道上的一个大站,川茶往往从此起运,远销青藏高原的藏区,故明清以邛州为省辖的直隶州,其下尚辖有大邑、蒲江两县。关于邛州的地势,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七一《四川六》于邛州评论云:“州屏蔽川蜀,控扼西番,邛崃、零关,近资羽翼之势;清溪、大渡河,遥为肩背之形。使任得其人,未始不可以靖西山之烽火,戢南诏之戈矛也。说者谓唐置定边军,而西川益以多事,州不足为缓急之藉也,岂笃论哉。”由此可见,邛州在古代真所谓占据要津,乃形胜之地。邛崃因何得名?秦时于此曾置临邛县。晋常璩《华阳国志》卷三于“临邛县”云:“临邛县,(蜀)郡西南二百里。本有邛民,秦始皇徙上郡人实之。”由此可知,“临邛”之名取自临近邛人,即该地有邛人居处之意。又有谓临邛系临近邛崃山而得名,但这亦与邛人有关。如《续汉志》于“严道县”、“旄牛县”下,刘昭注引《华阳国志》佚文谓:“邛崃山,本名邛笮山,故邛人、笮人界也。”又云:“邛人自蜀入,度此山,甚险难,南人毒之,故名邛崃。”由此可知,临邛必然与邛人居此有关。但自秦举巴蜀以降,从中原不断徙移民于此,故邛人遂逐渐式微,迄今甚至连邛人的遗迹都难以确指了。邛人系当时蜀中一种少数民族的称谓,除了上述邛崃有邛人而外,沿南方丝绸之路南下,今荥经、雅安、越西,乃至西昌一带均有其足迹,尤其是西昌一带汉代名为邛都,其人称邛都夷或邛人,足见其人多势众,影响甚大。《史记》卷一一六《西南夷列传》还记载:“元狩元年,博望侯张骞使大夏来,言居大夏时,见蜀布、邛竹杖,使问所从来。曰:‘从东南身毒国,可数千里,得蜀贾人市。’或闻邛西可二千里有身毒国。”这更说明早在汉初这条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邛人即与今印度一带有了贸易和交通的联系。

林向先生也指出,邛崃(临邛)作为由成都南进第一站的“点”,在“南丝路”上地位突出、作用甚大,需要深入发掘。临邛是秦在统一中国前所置的最早的县级单位之一,是秦在公元前316年灭巴蜀后,在巴蜀地区首先筑城卫护的四个县治之一。成都是蜀郡治所,江州(今重庆)是巴郡治所,临邛与郫作为成都的前卫四地同时筑城。《华阳国志·蜀志》载(前311):“(张)仪与(张)若城成都,周回十二里,高七丈;郫城周回七里,高六丈;临邛城周回六里,高五丈。造作下仓,上皆有屋,而置观楼射兰。”这是因为临邛是秦汉开发西南夷的政治、军事的前哨;它又是巴蜀地区资源性的重要手工业基地;它当“南方丝绸之路”西线的咽喉之地。据记载,临邛的城镇位置两千多年来大致不变,历史文化积淀厚重。后虽历经变迁,民国时(1913)改成了今名邛崃(治所名临邛依旧保留不变),而它的重要地位一直到近现代基本未变,它骄人的历史文化光彩,至今闪耀世间。邛崃的地下埋藏着数不清的历史信息。邛崃(临邛)作为“南丝路”南下的首个城镇,就是一个值得深入的“点”。骑龙山古道的挡墙结构可能说明,这是“南丝路”上一段有警戒的专用道。

总之,邛崃山及古临邛地区为先秦至汉唐由蜀地通往东南亚、南亚的“南方丝路”和唐宋至近现代川藏“茶马古道”的发祥地和起始地区,在南方丝路和茶马古道文化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这已是学术界的初步共识。

2005年初,邛崃市平乐镇政府为打造当地旅游业,出资修筑镇区至骑龙山上的骑龙观之间的道路时,被村民发现,并清理出了最上一层道路较长一段。其铺筑的材料和砌筑的方法比较特殊,因此初步推测它可能与汉晋时期由成都出发通往云东、缅甸的“南方丝绸之路”有一定的联系。为了进一步了解该古道的结构、砌筑方法及时代,同年夏季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和邛崃市文物保护管理所联合对其进行调查与试掘。田野工作从2005年6月23日至7月28日,历时36天。发掘清理出了汉、宋、明、清四个时期的道路遗迹,出土了清代“乾隆通宝”、“同治通宝”和汉代“五铢”铜钱等重要遗物。根据各次道路对应的地层关系及其出土遗物的特征分析,可以初步判断:L1出土有14枚西汉“五铢钱”,其时代至少可以早到西汉时期;L2出土有宋代邛窑系的酱黄釉瓷片、青釉饼足碗瓷片和宋代铁钱残段等遗物,其时代应该可以早到宋代;L3出土有明代青花瓷片等遗物,其时代应该可以早到明代;L4出土有清代青花瓷片等遗物,其时代应该可以早到清代;L5出土有清代青花瓷片、“乾隆通宝”和“同治通宝”等遗物,其时代可以确定为清代。最上面则是现代路面。由此可以看出,平乐古道至迟在西汉时期就已经开通,后经历宋、明、清等不同历史时期的大规模修缮而延续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