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产后什么时候来月经?
多数妇女于产后哺乳期间不来月经,这属于生理现象。产后什么时候来月经?往往与母亲是否哺乳,哺乳时间的长短以及母亲的年龄有关。
一般妇女在产后1个月以后,脑垂体对下丘脑所分泌激素的反应已经恢复正常,所以卵巢开始有新的卵泡生长、发育和成熟而发生排卵。大约在排卵后2周左右就来月经。因此,不给婴儿授乳的妇女,上述变化可能发生得早,在产后2~3个月就来正常月经。但也有少数妇女虽然授乳,仍可能排卵,在产后2~3个月也会有月经来潮。在分娩后2个月左右就来月经的约占18%~23%,大多数产妇于产后4~6个月来月经。
产后什么时候来月经?要看卵巢排卵的功能是否恢复,如果恢复得早,来月经也早。因为排卵是在月经来潮之前,所以产后不来月经仍可能怀孕。只要有性生活,就应当采取避孕措施。
23.产后什么时候可以开始过性生活?
产后什么时候可以过性生活?应当在产后定期检查时,得到医生准许后再开始。合适的时间应该是产后2个月以后。需要等待这么一段时间的理由是:女性生殖器官大约需要8周左右的时间才能恢复正常。分娩时被撑开了的阴道黏膜变得非常薄,容易受伤,需要恢复。如果在子宫颈口尚未完全关闭之前性交,细菌就会通过子宫颈口侵入子宫,再经未修复好的胎盘附着面侵入人体,从而导致生殖器官炎症。由于侵入细菌的种类、数量、毒力和产妇抵抗力的不同,发生炎症的范围和程度也不同。病情由轻到重的顺序是:子宫内膜炎,子宫肌炎,急性盆腔结缔组织炎,急性输卵管炎,急性腹膜炎及败血症等。如未能及时治疗,可以危及生命。
因此,从妊娠后期到分娩后的产褥期这段时间里,夫妇要互相体谅、合作,并应充分了解不应有性生活的原因。等女方身体完全恢复后,再开始性生活。如果产后已经发生产褥感染,或由于难产或剖宫产而恢复较慢,则应当延长到疾病痊愈、身体完全恢复后,方可过性生活。
产后由于卵巢激素的作用尚不够充分,阴道黏膜的柔润度和弹性都差一些,所以性交时体位要合适,动作要轻,以免发生损伤。此外,当然还应当注意避孕。
24.产后哺乳期要避孕吗?用什么避孕方法好?
有的妇女生孩子后,在哺乳期间还没有来过月经就怀孕了,因此感到莫明其妙。其实这并不奇怪。因为如果在来月经前两周左右已有排卵了,这时性交,就可能怀孕,怀孕后当然不会月经来潮。由于不能预测产后什么时候开始排卵,想等来月经之后再避孕则为时已晚。所以,产后只要开始有性生活,就应当采取避孕措施。
产后哺乳期用什么避孕方法较为合适?要考虑采用避孕效果好,又能达到性满足的方法。目前避孕的方法很多,各有优缺点。既要选择合适有效的方法,又要夫妻双方互相配合,有时甚至需要两种避孕方法并用,才能避孕成功。
(1)阴茎套是哺乳期应当首选的避孕法。采用这种方法避孕,要求男方充分合作,要在性交一开始就戴上,事先还必须检查套子有无破口,并将顶端气体排出,性交后及时取出,才能保证效果。有时阴茎套和避孕药膏并用,效果更佳。
(2)阴道隔膜:俗称子宫帽,是在弹簧状的金属圆环上,包着碗形的橡胶膜。将子宫帽扣在子宫颈上,可以防止精液进入子宫内,避免精子与卵子相遇,而达到避孕目的。子宫帽的优点是:如使用正确,避孕效果好;保养得好,一个子宫帽可以使用l~2年,故很经济;用习惯了,自己可以戴上和取下,比较方便,不必担心副作用,又没有异物感,对性交也没有障碍。缺点是:测量尺寸和戴上时,首先必须请医生指导;开始用时不习惯,觉得费事;使用后的保养也比较麻烦;对于子宫极度后倾、后屈的人,子宫帽不适用,患有子宫脱垂或阴道壁松弛的人,子宫帽的位置不易固定,效果差,又容易脱落。为了提高避孕效果,最好和避孕药膏或避孕药片并用。
(3)宫内节育器:产后3个月如果来过月经,在月经干净后的3~7天即可放置。如授乳期,于产后3个月尚未来月经,可到医院检查。排除妊娠后,可由医生协助解决放置宫内节育器。哺乳期妇女不适于服用避孕药避孕,因药物能抑制乳汁分泌,可使大多数服药者的奶量减少。
25.产后何时放宫内节育器最合适?
宫内节育器俗称避孕环。我国采用宫内节育器避孕已有30余年的历史,通过大量临床实践证明,它是一种安全有效、简便、经济的避孕措施,取出后不影响生育,故深受群众的欢迎。对于分娩后要求节育的妇女,放置宫内节育器更为合适。
我国目前常用的宫内节育器有关闭型的,如不锈钢单环、麻花环;也有开放型的,如呈V字型的节育器等。近年来,为提高避孕效果,趋向于宫内节育器与避孕药并用,或采用与金属铜、锌等相结合的活性宫内节育器。
足月产后3个月就可以放环。如果产后3个月来过月经,可在月经干净后的3~7天放环。如果产后3个月仍未来月经,或哺乳期闭经,这时就要在排除早孕之后再放环。经过医生检查,如果已经确定没有怀孕,最好先注射黄体酮,每日20毫克,连用3日等待撤退出血,于出血干净后的3~7天放环,放环时间不能晚于7天。这样既可排除妊娠,又可收到早日避孕之效。
如果产后出现恶露不绝、子宫出血、产褥感染等不正常情况,要等疾病痊愈后再考虑放环。如果是剖宫产,放环时间应当在手术后的半年进行。在放环前,可以采用阴茎套避孕法。
哺乳期间子宫腔较小,宫壁也薄,应由医生测量子宫,选用大小合适的宫内节育器。等到停止哺乳,子宫恢复正常后,还须更换一个合适的稍大一点的宫内节育器。
26.婴儿什么时候出牙?出牙时应注意什么?
牙齿的发育是骨胳成熟的一个粗指标。婴儿乳牙萌出的速度和时间也能反映出婴儿生长发育及营养好坏的状况,有人说牙齿是小儿健康的标志,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但乳牙萌出的早晚,与婴儿的体质、营养、性别、地区及其他因素有一定的关系。往往表现为个体差异比较大,早的4个月就开始出牙,晚的可到10个月,一般大多数婴儿多在6~7个月时开始萌出牙齿。按照不同月龄,婴儿应出多少颗牙呢?家长可采用下列公式简单地估算一下:出牙数(婴儿)=月龄-4(或6)。例如10个月的婴儿,乳牙应为4颗或6颗;在1岁时多数已有6~8颗乳牙;2岁时乳牙应出齐,共为20颗。
出牙基本上是按一定顺序的,一般是下颌先于上颌,由前至后的顺序。最先萌出的常是1对下面中间的门齿,然后是上面中间的门齿,以后挨着中间的门齿左右长出。婴儿乳牙常在不知不觉中自然萌出。在婴儿萌牙时期要注意供给各种营养素,特别是与骨骼发育有关的维生素D、钙、磷等必需的营养成分。为此,婴儿饮食应多样化,可给予蛋类、肉泥、鱼泥、菜泥、果泥以保证营养,同时注意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此外,有些婴儿在乳牙萌出前,可出现局部痒痒、流口水等现象,这是正常的,不需要处理。但此时可以有意识地给婴儿一些饼干之类的硬食物,让他磨磨牙,可促进乳牙的萌出。
假如10个月仍未出牙,家长也不用过于担心,只要婴儿身体健康,没有什么疾病,到1岁时才出第1颗牙也不算什么问题。但是,如果1岁后仍未萌出第一颗牙或没有任何出牙的迹象,就要考虑是否营养素的供给缺乏或因佝偻病等疾病而有碍乳牙萌出。
27.怎样评价婴儿的健康状况?
一个婴儿的健康状况如何,应该怎样来评价呢?从健康的正确定义来看,婴儿要达到健康的标准,应在体格发育、运动发育、语言和适应能力上都处于最完好的状态,才能算得上真正的健康。婴儿的健康与本身的体质及喂养有关,同时还与家庭对婴儿的教养,婴儿与社会环境的接触都密切相关。
在评价婴儿健康状况时,首先,要从外貌上看。健康的婴儿应该是活泼、健壮的。婴儿的小脸、口唇应红润,面色比较好看,头发密黑有光泽,双眼有神,在和生人的接触中能很快地适应,不哭不闹。健康的婴儿每天吃得好,睡得香,玩得美,不磨人,不爱生病。当用手捏一捏,皮下脂肪丰满,称一称体重,量一量身长、胸围、头围,再摸一摸囱门,数一数乳牙,按其月龄,都符合正常生长的标准,说明婴儿长得不错。再看看婴儿抬头、翻身、坐、爬、站、走的本领掌握得如何。按照标准,婴儿应该学会了许多动作,能够理解爸爸妈妈的要求,并会表达自己的需求,语言发展得也很好。从整体上看,婴儿生长发育正常,这便是健康的。
由此可见,婴儿健康的表现不只是长得胖,不生病,而是要求婴儿不仅体格、运动发育要良好,语言发展要正常,而且在日常生活里,在与人交往和各种环境中都能很快地适应,并表现得比较出色,这才是一个健康婴儿的理想标准。我们的社会和每一个家庭,都应努力创造条件,使婴儿能够健康地成长。
28.常咀嚼固体食物对婴儿说话有何益处?
通常人们给婴儿添加食品时,只注意其营养价值,而往往忽略4个月以后的婴儿应及时提供一定量的固体食物让其咀嚼。
正常的咀嚼功能对咀嚼肌和颌骨的发育起到生理性刺激作用。充分的咀嚼运动,不仅使口腔肌肉得到锻炼,同时对乳牙的萌出也起到积极作用。如果婴儿在乳牙萌出时及以后,没有获得充分的固体食物,咀嚼肌就不发达,舌体运动不灵活,牙周膜软弱,甚至牙弓与颌骨的发育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口腔中的乳牙、舌、颌骨是辅助发音的主要器官,它们功能的实施,又靠口腔肌肉的协调运动。可见,乳牙的及时萌出、上下颌骨及肌肉功能的完善发育,对婴儿发出清晰的语音、学会说话起重要作用。因此,婴儿经常咀嚼固体食物,对以后语言的发育很有益处。希望做父母的在注重孩子营养的同时,别忘了经常给予孩子咀嚼的机会。
29.新生儿会出现哪些特殊的生理现象?
正常的新生儿在出生后,可能会出现一些特殊的表现。这些特殊的表现仅在新生儿期发生,并且猛一看上去,好似新生儿得了什么病,其实它们只是新生儿期特殊的生理现象,常常不需要什么特殊治疗,数日后就会自行消失。
新生儿期会出现哪些特殊的生理现象呢?较为常见的有:
(1)生理性黄疸:表现为新生儿出生后皮肤发黄,精神、吃奶都挺好,没有其他不正常的表现。
(2)生理性体重下降:表现为新生儿出生后2~3天体重没有增加,反而暂时性下降了。
(3)假月经:新生女婴在生后出现阴道少量出血的短暂现象。
(4)乳房肿大与泌乳:男女新生儿在出生后都可能出现乳房肿大,或发生类似泌乳的现象。
(5)“螳螂子”与“马牙”:表现为在新生儿嘴内二侧颊部有肥厚的脂肪垫,俗称“螳螂子”;牙龈部有散在的淡黄色和米粒大小颗粒,俗称“马牙”。
家长们知道了这些新生儿期会出现的特殊生理现象,一旦遇到时,就不会惊慌失措了。
美国两位科学家经过系统的观察研究,按新生儿觉醒和睡眠的不同程度分为6种意识状态:深睡、浅睡、瞌睡、安静觉醒、活动觉醒和哭。新生儿在这6种状态中均有特殊的行为表现。
(1)深睡:新生儿眼闭合,面部放松,呼吸均匀,全身除偶然的惊跳和极轻微的嘴动外,没有任何活动。
(2)浅睡:新生儿通常闭着眼,偶尔眼球动,呼吸不规则,面部时有微笑或怪相,有时还出现吸吮或咀嚼动作,一般这是婴儿觉醒前的睡眠状态。
(3)瞌睡:特征是眼半睁半闭,眼睑出现闪动,通常发生在刚醒后或入睡之前,持续时间较短。
(4)安静觉醒:新生儿眼睛睁得很大,机敏,安静,能专心听妈妈讲话,喜欢看东西,喜欢注视人脸,并且目光能随东西或人脸慢慢移动。在这个阶段,新生儿很少活动。
(5)活动觉醒:新生儿的眼睛、面部及全身的活动都增加,环视周围,发出声音,手臂、腿和全身出现有节律的活动。但很快会趋于烦躁。
(6)哭:除饿了、尿湿了或身体不适,新生儿一般在睡前要哭一阵。哭时眼紧闭或张开,四肢有力地活动,哭一会儿后即进入睡眠状态。
新生儿这6种意识状态的顺序交替进行,每天可有十几个周期。父母可按上面的描述,密切地观察您的小宝宝,掌握您新生宝宝睡眠与觉醒的规律,更加科学地进行养育。
30.新生儿能否进行日光浴?
婴幼儿晒太阳可以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日光中的紫外线还能杀菌、消毒和转化皮肤内7-脱氢胆固醇为维生素D3、维生素D。有助肠道内钙、磷的吸收,起到预防和治疗佝偻病的作用。所以,定期进行日光浴对婴儿的生长发育有一定的好处。
进行日光浴时应注意下列事项:
(l)温度以20℃~24℃为宜,气温过低容易引起感冒。
(2)不要隔着玻璃、纱窗或在树荫下晒太阳,以免减少紫外线的透入。
(3)循序渐进,先照射局部,然后全身。
(4)一般先照射1分钟,如无皮肤红斑等变态反应,可以逐步加到3~10分钟,但不宜在烈日下曝晒,以免引起皮肤灼伤。
(5)防止日光直接照射眼睛。
根据上述情况,新生儿期暂不宜进行日光浴,一般多主张在出生后2个月开始为宜,如在冬季更需适当推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