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话水平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有意识地训练出来的。绝大多数演说家都有过台下自我历练的过程,包括对遣词造句的推敲、对语言风格的界定,以及体态语言的运用……而后才走上了台前。领导讲话不是“耍嘴皮子”,而要讲出条理、讲出道理、讲出情理,讲得大家都爱听才行。而要学得这个“本事”,就必须从语言艺术、修辞艺术、逻辑艺术和形体语言艺术等方面进行艰苦历练,多读书、多体会、多思考、多实践,这样坚持下去,讲话水平很快会得到明显的提高。
第一节语言艺术训练
话,人人会说,但要真正说到“点”子上,说话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却不是人人都能做得到的。领导讲话也是如此。有的领导讲话头头是道,有的领导讲话前言不搭后语;有的能口若悬河,有的却笨口拙舌。所以然者何?语言技巧运用的不同罢了。
由此可见,要提高领导讲话水平,掌握运用语言的技巧是领导者不可缺少的一门学问。
怎样才能掌握这门学问呢?
首先,要努力学习语言技巧。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在历史长河中,人们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技巧。我们可以在这个语言的天地里广读博取,“天机云锦为我用”。第二,要努力运用语言技巧,学以致用,学用结合,用得多了技巧便能熟练了。那时便可以“等闲语言变瑰奇”。第三,要善于运用语言技巧。只要注意场合,考虑后果,把握分寸,就可以“短笛无腔信口吹”——暗示:可使人“心有灵犀一点通”;讽刺:能够“二月春风似剪刀”;聊天:“信手拈来最超然”;解困:“柳暗花明又一村”。
千头万绪,应该从哪里开始呢?
为了帮助我们的领导者们尽快提高讲话水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简洁:削繁去冗留清瘦
英国人波普说:“话犹如树叶,在树叶太茂盛的地方,很难见到智慧的果实。”
清代画家郑板桥有诗云:“削繁去冗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当今语言大师们则认为:言不在多,达意则灵。可见,用最少的字句,包含尽量多的内容,是讲话水平的最基本要求。滔滔不绝,出口成章,是一种“水平”,而善于概括,词约旨丰,一语中的,同样是一种“水平”,而且更为难得。2000年前,马其顿国王率领军队远征印度,时值盛夏,将士们口干舌燥。国王无奈,派人四处找水,结果只找来一杯水。国王高举水杯,对将士们喊道:“现在已经找到一杯水,有水就有水源,为了找到水源,前进吧!”说完,便将那杯珍贵的水倒在地上。将士们受到鼓舞,群情激奋,顽强地向前线冲去,夺取了战斗的胜利。试想,倘若国王自己把水喝了,再发一通冗长的训示,恐怕是不会奏“群情激奋”
之效的。
讲话语言简洁,可分以下两种类型。
1.长话短说
所谓长话短说,即是以简驭繁。老舍说:“简练就是话说得少,而意思包含的多。”话少而意思也少就算不得简洁。
毛泽东同志是最善于长话短说的。他用“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来比喻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艰巨而漫长。他用“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来赞美朝气蓬勃的青少年,用“妇女能顶半边天”来说明妇女在建设中的巨大力量。
现在也有许多领导人善于长话短说。例如:
1981年世界杯排球赛最后一场中日之战,中国女排轻松地赢得了第一、二局,实际上已经取得世界冠军。第一次荣获排球世界冠军的中国女排被高度兴奋激动得不能自己,因失控而打得毫无章法,导致第三、四局稀里糊涂地输给了日本。袁伟民一再暂停,面授机宜,却不见成效。怎样才能使女排姑娘镇定下来,获得全胜的真正冠军,不失中华民族之志呢?在第五局开始前的短暂时间里,主教练袁伟民说了几句话:“要知道,我们是中国人,你们代表的是中华民族,祖国人民在电视机前看着你们,要你们拼,要你们搏,要你们全胜。这场球不拿下来,你们要后悔一辈子!”姑娘们在这沉重的话语下,胜了第五局,赢得了全场比赛。袁伟民简短的几句话、几十个字似喷泉,流淌出含义广阔、内容丰富的带血之言:中国人的风貌,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尊严,祖国人民的期待,以及这场球的关键意义,姑娘们自身利害得失等,都在这几句话中或明或暗地展示着。袁伟民的这段话言简意赅,既节省时间又有成效。
2.直来直去
讲话是否精彩不在于长短,关键在于是否抓住要点,是否说到点子上,是否能打动听众。群众最喜欢的是有啥说啥,直来直去。对于那些空话套话,他们不但不愿听,甚至觉得是受精神折磨,是浪费时间。
美国历届总统的就职演说大都在3000字左右,少的只有几百字,很多成为经典之作,被后人广为传诵。
毛泽东喜欢讲短语。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文中,总共用了约1100字,就把认识论的一个关键哲理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邓小平喜欢开短会,讲短话。他说:“现在有一个问题,就是形式主义多。电视一打开,尽是会议。会议多,文章太长,讲话也太长,而且内容重复,新的语言并不多。重复的讲话要讲,但要精简。形式主义也是官僚主义,要腾出时间来多办实事,多做少说。毛泽东不开长会,文章短而精,讲话也很精练。周恩来八届人大的报告,毛泽东指定我负责起草,要求不得超过五千字,我完成了任务。五千字,不是也很管用吗?我建议抓一下这个问题。”
讲短语是一种水平,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技巧,比讲长话要难,更需要在实践中锻炼和提高。
二、引用:他山之石可攻玉
引用,就是在讲话中通过引用一些具有说服力的材料来证明自己观点的一种技巧。
成功的讲话,不仅立意新、针对性强、语言精美,更重要的是要有很强的说服力。凡有讲话经验的领导者,大都善于运用引用,或举例,或讲故事,或说典故,或引用历史知识、名言警句,从多角度、多侧面论证观点,极具说服力和感染力,是领导讲话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技巧。
运用引用技巧可以使讲话活泼、丰富多彩,有效地吸引听众,通过生动的事例、有趣的典故、富有哲理的警句名言,既可以使讲话内容充实,形式活泼,又可以拉近与听众的注意,激发听众的兴趣,达到认真听讲的目的。引用技巧可以有效地说服听众。通过一些典型的事例和寓言故事,可以将一些不容易理解或讲清的道理,通俗、形象直观地道出,便于听众加深理解讲话意图,自觉接受领导的观点。尤其是通过引用反面材料进行反驳,可以达到“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作用。
讲话中引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善于举例
举例就是用现实生活中的人或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事实胜于雄辩,举例既能有效阐述问题,证明观点,又能使讲话的内容充实,形式活泼。
1936年,“西安事变”发生以后,杨虎城部队的一部分军官强烈要求杀掉蒋介石,周恩来同志为了实现我党“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政治主张,达到“迫蒋抗日”的目的,到这些军官中做说服工作。周恩来同志对他们说:“杀他还不容易,一句话就行了。可是杀了他还怎么办呢?局势会怎么样呢?日本人会怎么样?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会怎么样?各位想过吗?这次捉了蒋介石,不同于十月革命捉住克伦斯基,不同于滑铁卢擒拿了拿破仑。前者是革命胜利的结果,后者是拿破仑军事失败的悲剧。现在呢?虽然捉住了蒋介石,可并没有消灭他的实力,在全国人民抗日高潮的推动下,加上英美也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所以迫蒋抗日是可能的。我们要爱国,就要从国家和民族利益考虑,不计较个人的私仇。”
周恩来同志的这段话采用举例提问的方法。他先用一句话稳住了军官的心,控制了场面;接着连续用了六个问句,激发引导军官们深思,最后才提出了“迫蒋抗日”的目的和主张。三个层次,一层紧扣一层,一层深似一层,以理透之,以情导之,以例区别,终于使这些“一片杀声”的军官心悦诚服。
《三国演义》中有一段“白门楼斩吕布”的故事。吕布被曹操所擒,曹操考虑到吕布的本领高强,故有意饶其不死,留下为己所用。为此,他征求刘备的意见。刘备担心吕布归顺曹操后,不利于日后自己称雄天下,希望曹操处死吕布。
这时,刘备本可以列举吕布的很多劣迹恶行,但他仅选择了吕布心狠手辣、恩将仇报,亲手杀死义父的典型事例来说服曹操。刘备只说了句:“公不见丁建阳、董卓之事乎?”一句话,提醒曹操想到吕布反复无常,很难成为心腹,弄不好就成为吕布的刀下鬼。于是,曹操下决心,立斩吕布。曹操非等闲之辈,刘备之所以能说服曹操,关键是抓住了致命的典型事例,点到了要害之处,彻底改变了曹操原来的打算。
2.精选典故
讲话中巧妙地引用典故,可以达到叙事论理、引人入胜、妙趣横生的效果。
典故既可以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经典著作,也可以是古今中外的历史、寓言、成语、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
运用典故及历史知识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领导讲话中经常采用的技巧。特别是马列主义的经典著作,是被无数事实和实践反复证明是正确的,是人们普遍认可的,本身可以作为论据来使用,且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中国是文明古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从远古到现在,历朝历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创造了无数的文化瑰宝,像黄河、长江一样源远流长。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形式,它多是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来说明深刻的道理。用比喻象征的手法,借古喻今,借物喻人,借此喻彼,把一些不容易被人所理解、所接受的道理和主张,用一些故事具体、通俗、形象地解释清楚,尤其是《庄子》、《列子》、《韩非子》、《晏子春秋》等书中,都有大量的寓言故事。如大家熟悉的《杞人忧天》、《愚公移山》、《朝三暮四》、《滥竽充数》、《自相矛盾》等寓言故事,听起来真实自然,富有深刻的内涵和哲理,语言准确精练,生动活泼,不仅能为古代帝王所接受,也能被普通百姓所理解。再如,民间故事朴实动听,寓意深刻;神话传说丰美奇妙,幻境绚丽;童话生动活泼,富有情趣;成语典故言简意赅,含义精深。这一切都给人启迪和教益。因此,在讲话中引用历史知识、寓言故事、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童话、成语典故等,对于论证观点、说明道理、说服听众具有很好的效果。
毛泽东一生博览群书,知识渊博,精通历史。他在讲话中尤其善于运用历史知识和典故来说明问题,阐述道理。比如,他用《农夫和蛇》的寓言故事来教育人民不要怜惜恶人。他说:
这里用得着古代希腊的一段寓言:“一个农夫在冬天看见一条蛇冻僵着。他很可怜它,便拿来放在自己的胸口上。那蛇受了暖气就苏醒了,等到恢复了它的天性,便把它的恩人咬了一口,使他受了致命的伤。农夫临死的时候说:我怜惜恶人,应该受这个恶报!”外国和中国的毒蛇们希望中国人民还像这个农夫一样地死去,希望中国共产党,中国的一切革命民主派,都像这个农夫一样地怀有对于毒蛇的好心肠。但是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真正的革命民主派,却听见了并且记住了这个劳动者的遗嘱。况且盘踞在大部分中国土地上的大蛇和小蛇,黑蛇和白蛇,露出毒牙的蛇和化成美女的蛇,虽然它们已经感觉到冬天的威胁,但是还没有冻僵呢!
毛泽东运用这个通俗的寓言故事,来说明不要怜惜恶人的道理,教育人民要认清一切反动派的真面目,坚决同反动派斗争到底,决不能给他们喘息之机,彻底将他们打倒推翻。
再如,毛泽东在批评我们的一些主要领导民主作风不够时谈道:
这样的第一书记,应当叫做霸王,不是民主集中制的“班长”。从前有个项羽,叫做西楚霸王,他就不爱听别人的不同意见。他那里有个范增,给他出这些好主意,可是项羽不听范增的话。另外一个人叫刘邦,就是汉高祖,他比较能够采纳各种不同的意见。有个知识分子名叫郦食其,去见刘邦。初一报,说是读书人,孔夫子这一派的。回答说,现在军事时期,不见儒生。这个郦食其就发了火,他向管门房的人说,你给我滚进去报告,老子是高阳酒徒,不是儒生。管门房的人进去照样报告了一遍。好,请。请了进去,刘邦正在洗脚,连忙起来欢迎。郦食其因为刘邦不见儒生的事,心中还有火,批评了刘邦一顿。他说,你究竟要不要取天下,你为什么轻视长者!
这时候,郦食其已经六十多岁了,刘邦比他年轻,所以他自称长者。刘邦一听,向他道歉,立即采纳了郦食其夺取陈留县的意见。此事见《史记》郦生陆贾列传。刘邦是在封建时代被历史学家称为“豁达大度,从谏如流”
的英雄人物。刘邦同项羽打了好几年仗,结果刘邦胜了,项羽败了,不是偶然的。我们现在有些第一书记,连封建时代的刘邦都不如,倒有点像项羽。
这些同志如果不改,最后要垮台的。不是有一出戏叫《霸王别姬》吗?这些同志如果总是不改,难免有一天要“别姬”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