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领导讲话艺术
16550500000003

第3章 领导讲话艺术是领导能力的直接体现(2)

具体地说,领导者应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情。除了在一定程度上了解自然、历史、文学、美学、心理学、伦理学、企业经营管理、商业知识……之外,像民间故事,历史掌故,有意思的笑料、隐语、习俗,等等,都应该搜罗于大脑中,逐渐建起一座知识的仓库。

一个领导者有了这样一个知识的百宝箱,在演讲中,他就必定可以纵横捭阖,得心应手。“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一个高明的领导者,在演讲中,他的嘴巴可以源源不断地流出淙淙的“活水”,而这活水的源头就是知识。

四、由讲话水平看领导的思想水平

一个人的思想装在自己的脑子里,究竟怎么样,别人无从知晓;一个人要禁锢自己的思想,也不可能。人的思想需要表达,需要与别人交流。这样,别人才知道你,你才知道别人。交流的方式当然可以是文字、表情、手势、动作,但更多的、更普遍的、作用更大的,则是口语。无怪民谚有云:“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管子说:“心司虑,虑必顺言,言得谓之知。”他指出,心主管思想,思想由言语来表达,表达出来别人就知道了。这就是思想交流了。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思想是千差万别、错综复杂的,对人、对事、对问题的认识,不可能都完美、正确。通过口语这一工具,便可以与别人切磋、沟通、交换意见,在不断的修正中,获得正确的认识。这样,自己的思想就会进步,境界就会提高。另外,通过口语的工具作用,个人的喜、怒、哀、忧也可以得到排解、宣泄,既可净化自己的心灵,又可增进友谊,消除人际间的隔阂。

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各种流派、各种思想主要是靠口语来表达的。通过这些表达,人们才知道了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各家思想;也是在他们的互相探讨、辩论中,我们才认识了各种学派的精髓。

齐国的淳于是个很有本事的人,邹忌当了相国,他很不服气,想来想去,便主动上门找邹忌交流思想:“我有个志向,愿在相国面前披露,不知可否?”

“只管讲来,我洗耳恭听。”“儿离不开娘,妻离不开夫。”“您的意思我明白了,我不敢离开君王一步。”“削棘木为车轴,再涂上一层猪油,特别滑溜而且坚固耐用。如果把它安在方眼里,那么就会运转不灵。”“承蒙您的教诲,我不敢不顺着人情去做事。”“弓干虽用胶胶住,有时也会脱节;众多的河流奔向海洋,最终要汇在一起。”“是的,我不敢不亲附万民。”“狐狸皮袄虽破,不能用黄狗皮去补漏洞。”“您说得很对,在择用贤才的时候,不能让那些不怎么样的人混在其间。”“车的辐条和车葫芦头如果分寸不合,就不能成为一辆车;琴瑟的弦如果不分粗细缓急,就不能奏出悦耳的音律。”“我恭敬承命,今后一定要修明法令来监督那些贪官污吏,使他们不得危害百姓。”淳于再也无话可说,再三拜谢而退。出来后他对人说:“我暗示相国五条微言大义,他都逐条应答如流,确是高才,我望尘莫及啊!”这次思想交流,除可看出他们彼此的说话水平外,对他们双方来说,都是很有意义的。对淳于来说,通过交流,他从不服到服,到恭敬;对邹忌来说,通过交流,他知道了群众的意见,虚心采纳以施政,使齐国富强。

历朝历代留给我们那些耳熟能详的劝谏、讽喻之辞,有些虽还谈不上平等的思想交流,但对听者来说,能引起其思想的波动,交流也可以说已经实现了。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召公谏厉王弭谤”、“魏徵死谏唐太宗”、“钱唐死谏朱元璋”等。

列宁是一个善于接触群众,经常与群众进行思想交流的人。苏联历史学家、党的活动家普·凯尔任采夫的《列宁传》记载了这么一段:1921年列宁来到高尔基城的一个小乡村,列宁走进了草房……然后他开始和农民谈话。他们先是像朋友间那样风趣地谈日常琐事,当他们已经这样打趣了半小时左右时,当他们把那些话题诸如粮食、巡逻队、跑单帮的和投机商人谈完了的时候——他们在列宁面前拿这些事情说笑,列宁听了他们叙述的这些欺骗行为也笑。这一切,作为题材,对他都是有用的——这时,列宁就势站起来开始清楚地用通俗的语言把新经济政策告诉给农民。农民用心听,他们之所以倾听,是因为他们看到这个人确是为他们开辟了“一个新的未来、一个幸福的生活”。列宁在同农民的思想交流中,一方面了解了农民的要求、希望,另一方面把新经济政策传递给了农民,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

第二节领导讲话水平体现领导能力

领导的工作过程,大部分是以语言为媒介的。讲话水平的高低,是领导能力的直接体现。可以说,讲话水平体现在领导行使权力的过程中。

一、体现组织协调能力

领导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组织协调工作,决策的制定、执行、监督、控制,哪个阶段都少不了组织协调工作。领导工作的特点就是对人不对物,而与人打交道的关键便是组织与协调组织,协调与被协调。

不管对于什么人,组织协调的原则总是大同小异的。你要领导别人吗?你必须善于听,让别人能充分、全面地阐述自己的理由和见解;你必须善于理解,让别人感到你是一位难得的“知音”,你理解了别人说出的东西,诸如利益、动机和受尊重的欲望;你必须善于组织和协调——要把你的目标、你的计划和你个人的打算很好地表述出来,又要说明你的一切的一切都可以和对方的要求协调起来,事情本身从本质上说是大家的,是互利的;你必须善于协调,使对方确实感到你所从事的工作是高尚的,你的信念是纯洁的,他被你的信念和任务激励着——只有这样,你的讲话才能最充分地体现出你的组织协调能力。

组织协调是一种高超的领导能力。没有良好的语言素质,没有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组织协调是很难奏效的。由于被协调者的类型不同,组织协调时要点把握又有很大区别,这就需要领导者细心琢磨,灵活掌握,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切忌不分对象,一副面孔,一个腔调,一套说辞。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对诸葛亮的印象都非常深刻。书中不但描写了诸葛亮卓越的军事才能,而且也展示了他高超的讲话水平。特别是“舌战群儒”

中的说辞,更是脍炙人口。实际上,不论是舌战群儒,还是智激孙权和周瑜,其目的都是为了协调两国关系,达到共同抗曹的目的。当时的形势是东吴的大臣,文的要降,武的要战。吴主孙权犹疑不定,都督周瑜又不在建业。刘备新败,将寡兵微。面对曹操八十万大军,蜀汉生存的惟一希望就是联吴抗曹。年轻的孔明身负重任,只身赴东吴。首先,他舌战群儒,以其雄辩口才,使东吴的文臣哑口无言,无由再言降曹。然后,他智激孙权和周瑜,坚定主帅抗曹的决心,并以巧妙的言辞,表明刘备抗曹的决心。至此,孙刘联合抗曹大局已定,孔明出使东吴的目的达到,才有赤壁大胜,天下三分的结局。

二、体现洞察预见能力

正如《圣经》上所说:“缺乏预见,人们就危险了。”预见是一种吸引和召唤着人们前进的目标。美国前总统约翰·肯尼迪向世人描绘了一幅蓝图:美国要在1970年之前将人类送上月球。电脑巨子比尔·盖茨则一心想让计算机进入每一间教室、每一个家庭。如今,他们的预见都实现了。

中国历史上的“大说客”苏秦就很有洞察预见能力,他第一次出游失败回来,老母诟骂,妻不下机,嫂不为炊。他满面羞愧,于是发奋读书,“锥刺股”

的故事被传为美谈。他认真研究其师鬼谷子的“揣摩”韬略,闭门一年,再出山时,针对六国不同的地理、历史和资源状况,揣摩六国国王不同的心理活动,分别游说,以利害动之,推行“合纵”战略,一举成功,“于是六王(会盟之时,经苏秦建议,六国国君均称王)合封苏秦为‘从约长’,兼佩六国相印,金牌宝剑,总辖六国臣民”,可谓神气已极,成功至极。

1898年,丘吉尔作为一名初级军官和战地记者参与了克泌纳勋爵征服苏丹的战争,当时丘吉尔洞察到英国主要的问题是供给问题,而供给渠道的建立要花费两年多的时间才能慢慢地深入到非洲的中部。丘吉尔在后来的演讲中指出:说起战争,人们脑海中就充满了战斗的场景……而往往忽视了那漫长的军品供应线……胜利是美丽的、色彩绚烂的鲜花,运输是鲜花的根茎。没有它,鲜花永远不会开放。人们不要忘记那错综复杂的供给问题。”在苏丹战役中,英国要为大量的机动部队提供给养,必须要在沙漠中修建一条铁路,沿尼罗河组织一条不间断的运载军需物资的内河船队。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几年,丘吉尔就指出,任何一场新爆发的欧洲大战都将与以前的战争性质完全不同,因为现代武器以及快速发展的工业经济将把一国中更多的人卷进来,或者是充当劳动者,或者充当士兵。实际上,丘吉尔已经预示了随后所发生的战争将是“全面战争”。而以前的大多数战争往往由单一的战场决斗所决定。1915年丘吉尔在英国下议院演讲时说:“过去的战争决定于事件本身,而不是决定于战争的趋势。在当今的战争中,战争趋势远比作战事件本身重要。”因此,当丘吉尔在1917年担任英国军需部长后,他给所有的大臣们传阅了一份备忘录,指出现代武器最重要的原料是:钢铁。

丘吉尔讲到:“这是一场钢铁战争,我们胜利的所有希望所依赖的基础是钢铁……钢铁不仅是我们作战的主要手段,而且是挽救我们战士生命的最好方法。这是一场机器战,将军的才能在于能运用机械代替血肉之躯来实现战略目标。”

为了得到尽可能多的钢铁,丘吉尔又历数各种可供利用的钢铁资源,甚至包括伦敦公园的铁栏杆:

我推想单单海德公园的栏杆就有两万吨,而伦敦街道的铁栏杆就更多。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随着战争形势的逐渐变化,可以看到战争的主要特征也在改变。1940年丘吉尔开始担任英联邦首相,这时他特别强调飞机生产,尤其是战斗机的生产。他认为即将到来的空中之战将决定英国是否能生存下去并继续战斗。1940年秋天,伦敦保卫战成功以后,丘吉尔又把主要的注意力转向威胁英国舰队的潜水艇。德国潜水艇的攻击使从美国运出的重要战争物资损失很大。如果不消除德国潜艇的威胁,英国就很难保持继续作战的能力。丘吉尔决定优先考虑这个问题,首先公开宣讲“大西洋战争”,然后成立了一个“大西洋战争委员会”,以定期讨论和组织对抗措施。

在英国保卫战最危险的时刻,丘吉尔对苏联大使说,他的计划是“能再坚持6个星期”。他向有关大臣询问生产大量登陆艇的长远计划,因为没有它英国军队就不可能进入欧洲大陆。在德国入侵英国后不久,丘吉尔就着手建立移动式混凝土港口,它可以被拖过英吉利海峡,沉在淡水处,以建立一个人工港口,供英国船队登陆。

正是由于丘吉尔的洞察预见,才使英国上下知道他们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应该集中精力防御什么。最终英国不仅瓦解了德国对本国的进攻,还成功地和盟军击败了法西斯的阴谋。

三、体现影响感召能力

美国内战期间,总统林肯就通过演讲、著述和会谈向人们宣扬了他对美国未来的信念,他向人们标明了一个美国历史从没达到过的高度。当时的美国急需有人提出这个国家的前途如何,以及为联邦进行内战提出合理的理由。正是林肯完成了这一重任。不论他走到哪里,他都会利用一切机会重申,向人们强调和提醒国家的立国之本。他的信念非常简单,那就是对国家的热爱,对人民的尊重,和对正直、价值和崇高理想的追求。他的演讲体现出极大的影响感召能力,使得他的信念得到了人民的认同,这把他同普通人民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1861年7月4日在国会召开的特别会议上,林肯再次传达了他自己已深信不疑的坚定信念:“我们不仅要给人民以自由,更要给世界以希望。我们坚信每个人最终会从枷锁中解放出来,每个人都会获得平等的机会。”林肯心目中的这种信念就来自美国《独立宣言》:

这是一场人民的斗争,对联邦来说就是维护我们的国家制度。这种制度是为了每个人的解放从每个人的肩膀上去掉虚伪的枷锁,为每个人扫清追求理想的道路,给每一个人以一个公平的开始和人生奋斗中公平的机会。

林肯为了让广大民众了解并接受“美国该往何处去”的目标,他不断地走出白宫,接近民众。他注意使每一句话都能让人们听到。在那个收音机、电视机等大众媒体都不存在的年代里,林肯正是靠自己体察下情的方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1864年,即总统选举年,林肯不惜冒着生命危险来到前线,慰问疲惫的将士,并鼓舞他们,告诉他们他没有忘记他们,国家没有忘记他们,人民没有忘记他们,并号召他们不要忘记自己在为什么重要的东西而战斗。他对第166俄亥俄军团作了如下的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