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烈将军和缅甸陷落
来缅甸之前,我的计划之一是,访问和一位将军有关的地方。这位将军叫摩诃班都拉(Maha Bandula),中国人则习惯于直接称他为班都拉。
之所以这样计划,是因为在缅甸的历史上,除了阿奴律陀、江喜陀、莽应龙和雍籍牙四位伟大的君主之外,唯一并非君主却被缅甸人铭记的指挥官就是这位班都拉,更何况他是一位失败身死的将军。
在缅甸人的心目中,他是一位战神,一位差一点改变了历史、却功败垂成的人。
公元1824年,班都拉将军率兵进行了一场壮举,人们认为,只有公元前218年汉尼拔领兵翻越阿尔卑斯山可以与之相比。汉尼拔曾经被西方世界认为是仅次于亚历山大大帝的战神,他从西班牙翻越雪山去进攻意大利,差点儿灭亡了罗马。
班都拉将军则从缅甸西部的阿拉干出发,率领6万名士兵和数百门火炮,翻越2000多米高的阿拉干山脉,进入伊洛瓦底江三角洲,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出现在占领仰光的英国人面前,同样具有震撼的效果。
然而可惜的是班都拉和汉尼拔一样,享有着战神的美誉,曾经让敌人胆战心惊,却不拥有最终的胜利。
在之前与英军的作战中,他曾经多次获得过局部的胜利,但在与英军的决战中,一颗炮弹落在了他的身边,带走了这位缅甸历史上最有名的战将。他死后的战局更是一泻千里,英国人不仅占领了仰光,还割据了整个缅甸南部地区,缅甸坠入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被殖民地化”过程之中。
寻找班都拉的历程并不复杂。实际上,在缅甸,这个已经成了民族标志的人物经常会在不经意间出现。
比如,刚到达仰光,从机场打车到了市中心之后,的士司机把我放下的那条街就叫摩诃班都拉大街。
在市中心,有一座古老的佛塔叫苏乐塔(Sule Paya),这座金色的佛塔传说已经有两千年的历史,在佛塔的四周就是背包客聚集的区域。苏乐塔位于两条交叉的大街中心,这两条大街一条叫作苏乐塔街,另一条叫作摩诃班都拉大街。缅甸人为了纪念这位将军,把仰光最主要的大街献给了他。
对于背包客而言,最受欢迎的背包客旅馆也叫摩诃班都拉,由于最近几年大量的游人进入,使得缅甸的住宿价格出现了几倍的变化,只有小小的摩诃班都拉旅馆保持着以往的悠然。在这儿,游人仍然可以找到5美元的住处,而在其他地方,哪怕是一个宿舍的床位都高达9美元。
在苏乐塔的旁边,还有一个叫作摩诃班都拉的公园,在公园的正中心,高耸着缅甸独立纪念碑。缅甸人仿佛想通过这种方式纪念这位身死的将军,告诉他英国人已经离开了这个地方,他的愿望已经达成。在公园的四周是大量的殖民地时期的建筑,高耸的教堂、高等法院、市政厅都在附近,由于缅甸大规模的建设还没有兴起,老式的街道仿佛让人们回到了过去。
去过印度加尔各答的人会为那儿保存下的原汁原味的殖民地风格感到愉悦,而缅甸市中心附近的仰光则是第二个加尔各答。
班都拉的民族精神和殖民地的务实就这样在这里交错相容,将军的失败反而显得不重要了。
中国人对班都拉的精神并不陌生。在清朝有一位将军可以与之相比,那就是蒙古亲王僧格林沁①(僧格林沁(1811要1865),清朝名将,嘉庆帝嗣外孙。活跃于与英法联军的战役,与捻军作战时战死,清延为此辍朝三日以示哀敬。——编者注)。同样是英勇善战,同样为帝国的辉煌所鼓舞,同样不把入侵的敌人放在眼里,也同样遭受了巨大的失败。
与清朝的康乾盛世一样,贡榜王朝最后的辉煌也让缅甸人产生了错觉,沉浸在老大帝国的迷梦之中,认为在英国人控制了整个印度、荷兰人占领了印度尼西亚之后,缅甸仍然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政权之一。
但他们不知道,自从15世纪末的地理大发现以来,世界再也不像当年那样分裂成一个个封闭的单元了。西班牙的舰队曾经横扫了美洲,科尔特斯率领数百名骑士可以击溃整个阿兹特克帝国②,将墨西哥收入囊中,而皮萨罗和阿尔马格罗则用了更少的人就摧毁了更加广大的印加帝国,几乎获得了整个南美大陆。冒险家们的作为也摧毁了中世纪以来的价值观念,那些穷困潦倒、背负着罪案的青年跑到地球的另一端,要么默默无闻地死去,要么腰缠万贯回到祖国,于是,整个地球成了冒险家的时代。
在亚洲,葡萄牙人先声夺人,占领了印度的海岸以及中东于阿兹特克帝国,位于墨西哥谷一带,由三个城邦组成的印第安人的国家,存在于1428到1521年。印加帝国(1438要1533),位于南美洲,重心区域在南美洲安第斯山脉上,前哥伦布时期美洲最大的帝国。——编者注海岸上的据点,他们先是依靠从亚洲进货卖到欧洲赚钱,后来发现这种钱并不好赚,船经常在海上遇到问题,于是依靠早到的优势坐地生财,在港口做起了山大王的生意,规定任何使用葡萄牙人占领港口的船只都必须缴税。
但葡萄牙人的如意算盘被英国和荷兰打破了。资本主义较为发达的英国和荷兰最早发现了专业分工的优势,于是从商业中分化出了运输业,专门负责运输、不负责销售的船主自此出现了,而英国和荷兰的船主们最大的敌人就是坐地生财的葡萄牙人。于是,他们联合起来颠覆了葡萄牙人在亚洲的霸权。
之后,英国占领了印度,并在与法国人的交战中胜出,而荷兰人则几乎独占了印度尼西亚那庞大的海岛群。从柬埔寨到泰国,也充斥着外国人的身影,只有缅甸这个古老的帝国还保持着光荣的独立和封闭。
缅甸的君主们总是认为他们有能力利用外国人的力量,比如,在东南亚各国都有雇佣洋人打仗的传统,当时的洋人主要来自葡萄牙,由于缺乏组织,他们更像是单独的冒险家,即便结伙,也大都是临时的。缅甸历史上和南明的战争中,就大量地使用了火器,而在进攻阿瑜陀耶时,更是雇用了洋人为他们效力。
在这时,这些西方人所表现的只是投机,他们希望通过服务于缅王获得一定的特权,并小心翼翼地不触怒缅王。这样的态度也使得缅甸感到西方人是不足惧的。
但当非葡萄牙人的英国人到来时,一切都起了变化。
公元1757年,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军队在克莱武将军的领导下在普拉西战胜了孟加拉的领主希拉杰—乌德—道拉(Siraj-ud-Daula),并驱逐了他们的竞争对手法国人,开始了在北方的殖民活动。几年后,他们获得了孟加拉和北方邦的治理权,开启了著名的公司政权时代。英国人以孟加拉为基地,一点一点地蚕食了现在印度东北各邦。这些地区与缅甸控制的阿拉干已经相邻了。
对于缅甸来说,英国人与之前的葡萄牙人有明显的区别,葡萄牙人希望获得的是财富,只要有足够的赏赐就可以打发他们,而英国人渴望的是土地和实际统治权,以及独占式的贸易特权,这一切是无法满足的。
在缅甸不满英国人的时候,英国人对缅甸也充满了抱怨。
封闭的缅甸成了英国人贸易的障碍。英国人希望获得更多的缅甸木材,进行自由贸易,他们还想打通通往中国云南的道路,但雍籍牙后裔的不合作使得英国人的数次谈判努力均告失败。
当两个政权对彼此都充满了敌意的时候,战争不可避免了。
公元1823年,一个小小的岛屿成了两国冲突的导火索。
在缅甸和英属孟加拉的交界地带,有一个小岛叫刷浦黎,这个位于双方势力范围夹缝里的小岛成了英缅争夺的焦点。英国人和缅甸人曾经多次冲突,都驻扎过军队宣誓主权。
公元1824年1月,摩诃班都拉出任了阿拉干总督。这位将军出身贫寒,一直到结婚还是个农民,由于吃不上饭,去太子府上当了名护卫。为了吸引太子的注意,他甚至不惜故意打架斗殴。后来,他从最底层的传令官做起,在历次镇压叛乱的军事行动中脱颖而出,最后官拜总督。
这位拥有着传奇经历的将军带有缅甸人普遍的傲慢与偏见,他相信自己的军事实力和指挥天才,是一个强硬的主战派,并主张用最残酷的手段杀戮英国人,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警示他们。他上任后立即派兵占领了刷浦黎,将英军驱逐。这件事直接导致了英国人向缅甸宣战,第一次英缅战争爆发了。
英国人面对的是能征善战的班都拉,这位将军果然用行动证明自己是个伟大的指挥官,面对对手的武器优势,他毫不犹豫,主动出击,利用战术来弥补装备的不足,大败英军,让东印度公司的董事会感到头疼不已。
但这时,英国人却想到了另外的手段。他们意识到:班都拉只是缅甸西部阿拉干地区的总督,在这个地区与他纠缠是占不到太多便宜的。要想获得胜利,必须把战争扩大化,不要为一个小岛而付出太多,而是要将战火引向缅甸的中心地带,特别是英国人最觊觎的南部沿海地带。在那儿,可以获得最优质的土地,也可以避开这个善战的将军。
于是,英国人开始策划一场全面的入侵行动,他们的首要目标是最肥沃的伊洛瓦底江三角洲,也正是仰光所在之地。
班都拉曾经考虑过英国人全面进攻的可能性,他提醒缅甸政府要注意防范,但他只是西北地区的总督,南方的防务已经不属于他的职权范围,他只能望洋兴叹了。
英国人组织了一支庞大的舰队,包括66支战舰和1万多名士兵,这些士兵在南方开展了一次几乎没有受到抵抗的登陆行动,之后迅速占领了仰光城,并将整个三角洲收入囊中。他们在这儿遭遇了雨季和缺粮,出现了大面积的非战斗减员,但毕竟他们稳占了仰光,找到了继续前进的基地。
缅王这才想起了班都拉的警告。但他的手下没有人能够抵抗英军的入侵,南方由于是一马平川的平原地带,英制武器可以发挥最大的威力,原始的战马、弓箭和大刀都无法对他们构成威胁。
最后,缅王决定把班都拉从西北调往南方与英国人作战。
在雨季里,班都拉率领着他的士兵以急行军的速度前行,他们跨越了阿拉干山脉,在狭窄的山路上,几百门大炮在泥泞的道路上一路前行,赶在英国人继续北进之前到达了阵地。
但班都拉的行动也产生了灾难性的后果:阿拉干地区没有猛将防守,使得英国人终于长驱直入占领了阿拉干。而在仰光,班都拉的反攻遭到了挫败,当这支疲惫的部队暴露在英军的炮火之下时,几乎是没有获胜可能性的。
班都拉分析了形势,决定撤往北方的达柳漂暂时休养。英国人跟随着他的脚步到达了达柳漂城外,希望他投降。班都拉回答:“你会看到,我将坚定地保卫我的祖国。如果你作为朋友而来,我让你参观达柳漂;但如果你作为敌人而来,那就来吧!”
然而不幸的是,达柳漂成了这位将领的最后归宿,一颗炮弹结束了他的生命。
班都拉死后,英国人长驱直入,占领了骠人的古都卑谬,又占领了缅人的故都蒲甘。那众多的佛塔伫立在伊洛瓦底江旁目睹了英军的到来,它们曾经被孟人、掸人、蒙古人、汉人占领过,如今又迎来了一位新的征服者。在以往的历史中,占领者们经过短暂的滞留,最终还是会被赶走,但英国人显然比以往的征服者更加强大,也准备得更加充分。
南方尽数收入囊中后,英军最后抵达了缅甸的首都阿瓦城下。
缅甸王朝被迫求和,他们丧失了西北的阿拉干和南方的丹那沙林①(丹那沙林即今缅甸德林达依省(Tanintharyi)。——编者注)。丹那沙林位于马来半岛上,是缅甸最南端的一片领地。除了土地割让和赔款之外,其余的主要是贸易上的通商条款,这些条款使得缅甸告别了封闭,被迫与世界融合。
在缅甸,人们仍然在传说着班都拉将军的遗言,据说这位将军在死前已经知道缅甸很难取得胜利。他说:
我们或许会输掉战争,这是我们的命运。我们英勇战斗,然后献出生命。但是,我们不能丧失自尊,也不是因为缺乏勇气或者不善于战斗而失败,要让他们明白,缅甸之所以输掉,只是因为他们的统帅死了。这将成为缅甸战斗精神永恒的榜样,增强我们的荣耀与辉煌,并鼓舞我们的邻邦们。
事实果然是:由于班都拉将军的抵抗,英国人在战争中也损失惨重,有15000多人葬身缅甸,成了英国打得最糟糕的一场战争。但这是缅甸王朝留给世界最后的一笔血色辉煌了。
第一次英缅战争后,缅甸虽然丢失了部分领土,却并没有亡国。但这次战争给缅甸带来的永久性影响却是:以后再也没人有能力阻止英国的军事行动了。班都拉成了缅甸英勇抵抗的最后一人。
公元1848年,一位鹰派狂人戴贺胥出任了印度总督。这位总督不仅是再次入侵缅甸的制造者,还由于在印度的强硬政策,间接地造成了印度1857年的反英大起义。
在殖民地战争中,英国人往往表面上比较“有礼貌”,即便开战,也要有足够的借口做铺陈,并且多以经商为目的,而法国人则显得更加蛮横,不讲道理。然而,在对待缅甸的态度上,戴贺胥却像个典型的法国人。他制造了一系列借口,并故意制造摩擦扩大事态,于1852年发动了第二次英缅战争。这一次,缅甸再没有铁血将军,英国人除了在仰光遇到一点抵抗之外,其余地区连像样的抵抗都组织不起来。这次战争的结果,是英国人并吞了整个下缅甸地区,也就是缅甸南方靠海之地。失去了阿拉干、丹那沙林和下缅甸的贡榜王朝已经变成了内陆王朝,失去了海岸线的缅甸经济已经崩溃,更无力组织抵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