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只赢不输
16536900000019

第19章 刷新心态(1)

10个打造优质生活的观点

人的心灵是个强大的工具。如果你相信自己能达到目标,那你很可能是对的。不过话说回来,你觉得自己肯定做不成,嗯,那你也是对的。

为了实现序言中描述的“两全其美”的状态,我们得换上正确的心态才行。我们要弃绝恐惧和担忧,担忧错过机会,担忧自己做得不够好。这些焦虑的情绪一点好处都没有,只会吸干我们的活力。相反,让我们试着去发现事物好的一面,作好安排,让生活中充满尽可能多的“心流时刻”,并且用更放松、更积极的眼光看待“自律”。在后文中我们会一一详细说明。要相信自己做得到,同时能够拥有平衡的人生和成功的事业。接下来的10篇短文会告诉你,如何把心态调整到最佳状态。

“如果你能梦想到,你就做得到。”

——沃尔特·迪斯尼

想做就做,别再推迟

乔丹·麦尔纳

“一完成这一轮融资,我就带她去剧院看戏。赶在下周的最后期限之前交上申请表,我就重新开始健身计划。今年事情的确有点乱糟糟的,但明年就会好了,现在我就埋头做事,把它干完。等到公司卖掉,这一切就都有回报了,之后我就拿出时间来享受人生。等到退休之后,我就会多出去度假。”

这话听起来很熟悉,是不是?

在不同的人看来,“延迟满足”可能有不同的含义,但它的本质概念就是,你放弃了当下你想做的事情,把它们推迟,以后再做。

不要过这种“推迟式”的日子,过程也应该是快乐、愉悦的。你把真心想做的事情推迟得越久,你期望中的回报就越大。要是你把整个二十多岁或三十多岁的时光全都牺牲了,那你预期的回报必然巨大无比。推迟式的人生会积累怨怼,怨恨的情绪未必在今天爆发出来,也未必是在明天,但总有一天它会决堤。

兰迪·科米萨(Randy Komisar)是风投公司KPCB(Kleiner Perkins Caufield &Byers)的合伙人。这个风投界的重磅角色坐落在硅谷著名的沙丘路上,它帮助打造了亚马逊、谷歌、财捷(Intuit)和基因泰克(Genentech)这样的公司,可谓是当今最有权势的风险投资基金之一。最近他们还与世代投资公司(Generation Investment)达成合作意向,后者是阿尔·戈尔(Al Gore)率领的绿色投资基金。每天都有不计其数的创业者渴望得到他们的青睐,希望自己有机会得到最雄厚、最优秀的风投的支持。

兰迪在斯坦福大学的讲话,是我迄今为止听到过的、关于延迟式人生最为精辟的见解:你把现在真心想做的事情往后推,是因为你觉得,你得把别人希望你做的事情先做完。不要过延迟式的人生,并不是说人可以不尽职尽责,或是不努力工作。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你应该理解的是,你推迟的是自己的激情,是让你兴奋的事,是你的热忱。你应该把自己要做的事跟自己最热爱的东西结合起来。

在他的著作《僧侣与谜语》(The Monk and The Riddle)中,兰迪把经典的延迟式人生压缩成了两个阶段。他解释道:“第一阶段,做你不得不做的事。接下来,做你自己想做的事。可这个计划的毛病在于,少数有幸能熬过第一阶段、走到第二阶段的人,往往已经忘了自己真正想做什么了。”

接下来,兰迪区分了动力和激情,“激情是一种拉力,把你拉向某件你无法拒绝的事情。而动力是一种推力,把你推向某件你感到不得不做或有义务去做的事”。

兰迪跟我们讲了他自己恍然觉醒的时刻。经过了多年的灵修和自省之后,他才得到这样的领悟。他说:“那时我开始留心自己的状态。用外人的标准来看,我是成功的,但用我自己的标准来衡量却不是这样。每一次获得新的成功,兴奋感都十分短暂,最终只留下空虚。我回头审视自己的人生,把让我真心满足、真正感觉到激情满溢的时刻记录下来。我发现,多样化、创新、创意、在‘空白画布’上挥洒,对我来说这一切远比职位或薪水更重要。我从直达顶楼的电梯上跳了下来,原以为会跌成自由落体,却发现自己长出了翅膀。我开始制订属于自己的期望、自己的标准,表达我自己的价值观。让我惊讶的是,这法子管用。我终于可以把‘我是谁’和‘我是做什么的’充分结合起来,我不再过延迟式的人生,而是转向了整体式的人生。我只希望早几年前能有足够的勇气这么做。”

当他果真冒险一试的时候,他发现,自己的激情和在做的事情交织得如此紧密,以至于做这些事的时候,已经不再有“工作”的感觉了。

无论是“活在当下”,还是“享受过程”,你喜欢哪种说法,就用哪种说法。但是,请你确保在做决策的时候,要问自己一句“我会乐在其中吗?”从起点到终点,其间所有的东西都是你的人生经历,所以,尽可能多多收集它们吧。生活和事业都是你的人生。拿出时间,现在就开始真正地生活。这里延迟一点,那里延迟一点,加起来就是延迟了的一辈子。就像兰迪·科米萨提醒我们的:“过程就是回报,除此之外别无他物。”

刷新心态1

做你一直想做的事情,现在就做

发现事物好的一面

乔丹·麦尔纳

小时候,我家离学校很近。每天早晨,我包好午餐,走出门去,踏上那条短短的路去上学。每当我快走到门口那座小山丘的时候,我会回头向妈妈挥手。在我的记忆中,妈妈会一直站在门廊上,挥手向我告别,目送我翻过小丘。关于这些早晨,我还有个清晰的记忆,就是每天早晨我出门去的时候,她都会对我说同一句话。她会快活地看着我说:“要发现事情好的一面喔。”这句话深深刻在我脑海里,直到今天,我依然能清清楚楚地听见它,连语调都跟母亲当年说的一模一样。我对这句话的印象太深刻了,它已经融进了我为人处事的准则之中。

在初创企业里,总有事儿要干。你要搞定新客户,准备产品上市,管理团队成员,取悦董事会,还得赶去“救火”。

这样一来,人很容易盯着不足之处。在适度野心的驱使下,眼光挑剔一点是有好处的,可许多人掉进了永不满意的陷阱。在初创企业中,混乱是在所难免的,这是创业的天性。养成习惯,关注事情好的一面,这对你有好处。与其带着挑剔的眼镜四处寻找“哪里做错了”,不如多想想“哪里做对了”。

在追寻并维持事业成功和人生幸福的旅程中,养成“寻找好的一面”的心态,无论对事业还是对生活都有好处。这不仅是因为积极乐观的心态会影响你的情绪,纾解压力,提升整体的幸福感,而且研究已经一次又一次地证明,如果你认定某件事必将发生,这个信念真的具有影响现实的力量。

早在1968年,罗森塔尔(Rosenthal)和雅各布森(Jacobson)就确证了,期望能够直接影响事情的结果。他们把这个自我实现的现象叫做“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此名来自于古罗马诗人奥维德(Ovid)。

在商界,皮格马利翁效应的结果每天都能看到,你也可以把它运用起来。比如,如果有谣传说某间银行要倒闭了,人们就会纷纷挤兑,于是预言实现。在个人层面上,如果你期望同事们达到更高的绩效标准,实践表明,总体上他们真的就能达到你的期望。

正如美国作家约翰·斯坦贝克(John Steinbeck)说的,“当旁人期待一个人成就卓越的时候,他就会去追求卓越,这是人的天性”。

这并不是说,你不必付诸努力就能成功。你应该努力去做,但你要留心去寻找事物好的一面,你发现的很可能比想象中多。

绝大多数人都习惯去留意身边人犯的错误,而且马上就指出来。就像肯尼斯·布兰佳(Kenneth Blanchard)和斯宾塞·约翰逊(Spencer Johnson)在畅销书《一分钟经理人》(The One Minute Manager)里说的那样,你可以把这个习惯反过来,尽力去“抓住某人做对事情的那一刻”。当你有所发现的时候,请称赞他们。这个方法看似违反直觉,但它不但能提升你的工作效率,还能提升你(以及每一个人)的幸福感。

刷新心态2

把今天所有做得好的事情都挑出来,提出表扬

像重视孩子一样重视平衡

乔丹·麦尔纳

在前面的章节中,我们提到过卡特琳娜·菲克和Flick'r,现在咱们来详细地看看她的故事。2004年上线的Flick'r让数百万用户可以通过网络管理并分享照片和视频。在卡特琳娜和创业搭档巴特菲尔德(Stewart Butterfield)的带领下,网站蓬勃发展起来,到了2010年9月,Flick'r上已经有来自世界各地用户上传的50亿张图片。由于Flick'r迅速地成了互联网上的大热门,雅虎抛来了橄榄枝,提出了购买意向。最终协议谈成了,卡特琳娜和巴特菲尔德在2005年3月将网站出售给雅虎。这一对创业伙伴的成绩是许多人只敢在梦里想想的——仅在上线13个月之后,就把公司卖了一大笔钱。卡特琳娜后来被《时代》(Time)杂志选为“100位最有影响力的人物”,还登上了《新闻周刊》(Newsweek)的封面。

作为一名创业者,卡特琳娜的成功是毋庸置疑的。可金钱并不是她最主要的动力,她深深明白工作与生活平衡的价值,而在她早先的事业生涯中,这种平衡并不常出现。卡特琳娜的新搭档克里斯·迪克森(Chris Dixon)也有类似的经历。

“我们第一次创业的时候,很多时间都耗在了抓狂上,对时间的运用不够合理。如果做得更好的话,本可以每周工作45小时就完成相同的工作量,但当时我们每周要工作60~70小时。按我的经验来看,很多人都是这样的。”卡特琳娜说。

在卡特琳娜看来,平衡应排在首位,她相信自己已经找到了独门秘籍。

“我尽力把创立Flick'r时得到的经验教训用在新公司里。这么做,主要是因为我必须这样。现在我有了一个3岁的小女儿,她改变了一切。从前我的工作时间可以无限延长,可现在再也不行了。可不知怎么的,我竟然也能完成相同的工作量。”

绝大多数人都把孩子放在第一位。如果你已经为人父母,请把孩子列在清单上的第一名。如果你还没有,就假装自己有一个。换句话说,把你人生中所有的重要事情(想要实现平衡生活而不可缺少的那些事)当做你的孩子,给它们足够多的关注,就像真的做了父母一样,无论如何都不会减少分配给它们的时间。

例如,你特别喜欢打乒乓球,认为这对维持生活平衡特别重要,可你又抽不出时间来练球,怎么办?把它当做你的孩子。而且最重要的是,永远不要觉得这“孩子”给你丢人。骄傲地大声说出来你要去做什么,让整个世界都听见你乒乒乓乓的打球声。

站出来挑战传统是需要勇气的,但渐渐地,批评你的人会转而支持你。因为他们亲眼见证了打乒乓球是如何让你变得更快乐,也更高效的。

不要把追求平衡只当做一个虚幻的目标,把它融入你的日常时间表,给予它应得的关注。如果你有孩子,你就得回家去照顾他们。把“平衡”看做孩子,就像对待孩子一样,去尽心尽力地呵护它。当你告诉别人,你要跟朋友们去吃晚饭的时候,别不好意思,尽管去,正是这些事情能够帮你维持巅峰绩效。

刷新心态3

捍卫那些能帮你实现生活平衡的事

在家庭生活中创造“心流”时刻

马丁·本耶格伽德

说句实话,当我们真的打心眼儿里热爱某项工作的时候,不少人会感到,比起做家事或参加休闲活动,我们更容易全心投入工作。比起换尿布来,制定产品上市计划的时候我们更有精神头。比起吃晚餐,参加投资人会议的时候我们更容易集中精力。跟孩子相处时的那个你,不像跟客户相处时的你那么神采奕奕,那么满腔热情。要是不在意这个问题,对于热爱工作的我们来说,这会变成可怕的陷阱。我们访问的这些榜样人物都对这个挑战十分留意,在他们看来,对人生中一部分事情全心投入是不够的,他们力求在人生的所有方面都感受到愉悦。

在前面的章节中,我们提到过韩宁·达文尼的故事。对于这个问题,他的对策就是“心流”。心流指的是这样的时刻,时间和空间好像都停住了,你百分之百投入,聚精会神地做着面前的事情,你不想去别的任何地方,也不愿想别的任何事情。心流是个奇妙的境界,一般来说,进入心流状态需要三个先决条件:

对我们来说,这项任务很有意义;

我们的能力水平跟眼前问题的难度很匹配,不会太高,也不会太低;

这项任务的目标很清晰,而且让人有即刻的满足感。

近些年来,我们越来越擅长想些办法,在工作中进入心流状态。对于创业者来说,这话尤其正确,因为愿景是我们自己选择的,并肩追求愿景的战友也是我们自己选的。但是,在个人生活中情况如何呢?

在家庭里,总是众口难调,不容易找到大家都愿意做的事。孩子想玩,可你想做饭,这背后隐藏的挑战往往很难察觉。在你看来,玩芭比娃娃是个很无趣的事情,你的思绪不禁飘回了收件箱前,引起了孩子的不满。其实还有别的办法。试想以下场景:你们刚刚搬家、打理整个花园、给房子刷漆、做度假计划、搭建游戏室、用乐高玩具搭出一整个城镇、把左邻右舍都请来吃烧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