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爱去证券交易所了,因为全世界再也没有一个地方有那么多傻瓜。
——德国投资大师安德烈·科斯托兰尼
我们的困惑
1.我跟着趋势走,但当趋势反转时,被套牢的总是我,我该怎么办?
2.股票越涨,我越兴奋,越想交易。这正确吗?我该怎么办?
投机之神的覆灭
很少有人能够像杰西·利弗莫尔那样迅速地累积财富又迅速地失去财富。
利弗莫尔是史上最有名的投机客,他从一个擦黑板小弟起家,成为叱咤华尔街的金融大亨,一生经历8次大起大落,曾在交易中赚钱无数,但最终也没能逃脱破产的命运,并于1940年自杀。他的一句名言是:“有许多东西是投资者必须抗拒的,其中最必须超越的就是他自己。”
在利弗莫尔的巅峰时期,他拥有全纽约最漂亮的办公室,里面配有他私人的专用电梯。他的行程极度准时,每天清晨7∶20乘豪华轿车离开豪宅,纽约的警察会一路以绿灯让他直达办公室。他的司机每周给管红绿灯的警察发一次小费。为了掌握行情,他在曼哈顿豪宅、度假别墅、佛罗里达州棕榈滩的度假旅馆,以及豪华游艇上,都装了股价电报机。
我们并不能简单地将利弗莫尔定义为一个失败者,他所倡导的一些交易原则至今仍在被我们使用:世界上最强、最真实的朋友,就是大盘趋势;操作时一定要追随领头羊,其他股票何去何从用不着考虑;执行向上的金字塔买入原则等。
利弗莫尔还提供了一个非常简单但极为有效的资金管理方法:将资金分三注,下第一注后没有利润便止损,输的金额相当有限,也不会影响你的情绪;倘有利润便增加筹码,若股价下跌到两次购入的平均价则离场,没有损失;倘若利润进一步增加,便投入第三注资金,让利润尽情地奔跑。
在卖出上,利弗莫尔的手段也依然被人们广泛使用:买入股票等待股价到位——利用《纽约时报》或其他有影响力的报纸,散布消息为这只股票造势以吸引更多买家——高位时逐渐减仓,将股票卖给狂热的跟进者。
在交易的过程中,利弗莫尔尽力做到平衡、耐心和沉默,最后击倒他的却是家庭生活的失衡。混乱的家庭生活,让他的忧郁症不止一次发作,连交易的纪律也被抛在一旁,结果出现亏损甚至破产。
威廉·江恩对利弗莫尔的评价是:“利弗莫尔的弱点之一是他除了学习如何赚钱之外,其他什么都不学。他从不学习保存资金的方法。他贪心,有权力欲,所以当他赚了一大笔钱以后,就不再稳妥地进行交易。他试图让市场跟着他的意愿走,而不是等待市场自然地转势。”
而这也是很多投机者失败的原因,当他们赚到大钱后,就忘却了小心谨慎的成功之道,过度交易,忘乎所以。
你可以是一时的国王,但你永远不能战胜市场!
1940年11月底某天的晚餐时分,利弗莫尔在饭店的洗手间举枪自尽,时年63岁,一个股票作手的传奇一生就此画上句号。他的一生,就如同他告诫他儿子的:“我只有在违背自己的规则时,才会亏损。”
傻瓜法则之一:
赚“傻瓜”们的钱
在投资中,“寻找下一个傻瓜”是投资者不自觉地进行的集体活动。
在股票、房产、收藏品等的价格升至不合理的高度时,为何投资者仍拼命追高?因为他们相信总会有下一个“傻瓜”来接棒。在投资界里,这被称为“大傻瓜理论”(Bigger Fool Theory),当投资者进行一个连自己都怀疑的投资决定时,当投资者自己都明白那项投资根本不值那么多钱时,便有投机者相信会有出更高价的人出现。
“大傻瓜理论”在投资中有其合理之处,经济学家凯恩斯就说,投资就如同选美,竞争者必须从100张相片中选出6张最漂亮的面孔,而全部选中得奖佳丽的人将被授予丰厚奖品。所以每一位竞争者所做的并不是选出他自己认为最漂亮的面孔,而是选出别人(大众)心目中漂亮的佳丽。如果是在唐朝,哪怕自己喜欢赵飞燕般“燕瘦”的,选美时也一定得选杨玉环般“环肥”的;同理,在投资中,20世纪90年代要选电器股,而如今就得选那些新材料、新能源股。无他,唯潮流尔。
换言之,投资决策不但要考虑自己的想法,还得考虑其他投资者的看法。
记住,今天的趋势不一定就是两年之后的潮流。正如妇女的衣服、帽子、珠宝的时尚总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股票市场也在不断抛弃过去的领头羊。上一个牛市中的领头羊股票,往往很难引领下一个牛市中的潮流。
这就如同一场“寻找傻瓜”的游戏,我们是否是傻瓜并不重要,买入股价偏高的股票也无所谓,最主要的是能找到别人都喜欢的股票,才会有更多更“傻”的人愿意接盘,购买这些股票。这就是所谓的“博傻”。
支持“博傻”的基础是投资大众对未来判断的不一致和判断的不同步。对于任何部分或总体的消息,总有人过于乐观,也总有人趋向悲观,有人过早采取行动,也有人行动迟缓。这些判断的差异导致投资者整体行为出现差异,并激发市场自身的激励系统,从而出现“博傻”现象。
不可否认,在偏投机的中国股市中,“大傻瓜理论”确实大有用武之地。水至清则无鱼,股市若太理性,就很难赚到大钱,特别是快钱。而股市是“全世界傻瓜最多的地方”,“大傻瓜理论”的本质,就是谁最大胆,谁最果断,谁最率先看出趋势,谁就容易发财。有时,投机的市场不能用太理性的分析方法。
“博傻”行为,也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感性博傻,一种是理性博傻。前者在行动时并不知道自己已经进入了一场博傻游戏,也不清楚游戏的规则和必然结局。而后者,则清楚地知道自己已进入游戏并熟悉相关规则,只是相信当前状况下还有更多更傻的投资者即将介入,因此才投入资金赌一把。
在投资中,运用“大傻瓜理论”的不在少数,进行理性博傻的则更多,其中不乏投资大师。
以索罗斯为例,他曾经把黄金形容为“终极泡沫”。既然认定是泡沫,那索罗斯是否就会对黄金敬而远之呢?细查索罗斯的资产配置,他非但买入了黄金,且还是重仓,截至2010年第三季度,索罗斯持有469.7万份SPDR Gold Trust(全球最大的黄金上市交易基金),黄金是索罗斯的第一大重仓资产,占其投资组合的8.98%。而在过去的10年中,黄金已为他赚取了不俗的利润。
购买黄金的原因,无非是政府滥印钞票,以及对通胀的恐惧。但预测泡沫何时会破灭很难,能做到不“贪婪”,获取进一步的利润更难。没有人会在市场见顶时敲响钟声公告天下,能在泡沫破灭前及时获利、套现的才是大赢家,索罗斯非常清楚这两点。
“看空不做空”,这是索罗斯在黄金上的操作原则,而操作的根据就是“大傻瓜原则”,以及不和趋势作对。
某著名学者对房地产的言论,也曾引起了很大争论。在某次演讲中,他先说房地产是“火山”,“已形成岩浆,且温度越来越高”,接着又话锋一转,“在通胀来临时,相对于黄金,房地产更具有保值功能”,“高档楼盘的泡沫要小于中低档楼盘的泡沫”。最后下落脚,“二三线城市还会存在一定投资机会”。
2009年年末,某国际大型投资银行也曾发过一篇让人“大开眼界”的研究报告。该报告的大半部分都在述说A股的泡沫,例如估值相对2005年(中央启动汇率改革,A股牛市蓄势待发)以来的平均水平明显偏高。然而,该投资银行最后的建议却是反其道而行之,主张投资者逢低吸纳,不要离场。
这些言论看起来均毫无逻辑可言,甚至有媒体认为,这是在做空中国。但作为一个理性投资者,对如此前言不搭后语的推介,不妨理解为,这是博傻理论在投资上的应用。
在一个理性的投资环境中,市场参与者关注的应是企业赢利、经济的阴晴。而国内A股每次的较大调整,很可能与企业赢利和经济数据无关,而与资金面有关。
利弗莫尔的运作手段,正是充分运用了“大傻瓜理论”。博傻行为时常会在消息面因素的推波助澜下愈演愈烈。而到了牛市末期,投资者越发漠视基本面。例如,某强势股逐日上升,市盈率越来越高,显然很不合理,并且也无消息说明该股有利多消息,但股价就是一个劲儿地往上蹿,惹得低位未买的交易者心直痒,于是高价买进。踏空者的追涨会导致股价进一步上扬,越买越涨,越涨越有人买。他们相信的是,资金的泛滥,乃至肯定会有更大、更多的傻瓜出现时,如何会不是泡沫?
在投资中,“大傻瓜理论”固然有可取之处。但这种互相揣摩他人口味的风气,也会令投资市场变得愈来愈周期性和短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