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职场忙身家,理财飙身价:职场财女进化论
16519100000002

第2章 千万别成“穷忙族”(1)

管好你的时间

吃一顿阳光午餐

早春的一个午后,阿杜、卡眉和慧妮正在黄浦江边享受一顿阳光午餐——小型披萨、重乳酪蛋糕、花式咖啡。不远的黄浦江对岸,日光照耀下的外滩金融街更显历史厚重感,不时有货船轰隆隆地划过静静的江水,好生惬意的午后时光。

这时候,薇薇风风火火地闯进门来,刚一坐下就指挥慧妮帮她买咖啡:“亲爱的慧妮,帮我点个热摩卡,半糖,不加奶油。”薇薇的气流打破了这里的和谐,一下子将气氛搞得凌乱。

自从薇薇进入机关刊物担任法律顾问以来,虽然享受着公务员待遇,收入稳定薪酬不薄,可是沉闷的工作环境总是让薇薇感觉像是工作在上一个年代,“朝气蓬勃”的性格与“稳重”的同事圈子显得格格不入。工作至今,算算也有近两年了,可她仍然难以适应,每天数着时间等下班。不过,最近她可是在酝酿一个“大动作”——下海开茶馆,亲自做老板!

这自然也是“欲望都市四人组”近期头等的“大事件”。当时,谁能想到,商场的汪洋大海,竟也能被薇薇这个小女子自由驰骋。几年下来,“薇茶馆”逐渐在上海滩小有名气,薇薇也变成了名副其实的薇老板。

“薇老板,茶店赚了钱,我可不可以入股啊?”卡眉最有兴趣也最有“财力”,工作两年一跳,三年一跳,用她的话,在外企跳一次薪水涨一次,但时间久了,重复且缺乏新意的工作内容逐渐令卡眉失去了兴趣。一番职场摸索之后,卡眉终于找到了可以提升她管理才能的地方,这一站,她落脚在一家创投公司,不再做一个外企格子间里的“小人物”。身价稳步攀升的她也是一个财女,颇有理财天赋,自然不会错过这样的投资好机会。

“薇薇姐,半糖无奶热咖啡到!”慧妮还是四人组里的“小朋友”,自然格外勤快。

“等你的茶馆赚钱了,我就在旁边开个咖啡屋,中西客人一网打尽。”在几个闺蜜当中,阿杜的工作最是奔波,收入虽对得起每日辛劳,但仍属有限,总是月光。

“我坐个20分钟就要走了。”家——单位——茶市——茶店,薇薇“四点一线”了好几个月,事事亲为,虽然乐此不疲,但做老板还真没那么容易。

越忙越穷,越穷越忙,越来越没有竞争力

一杯咖啡的时间,还没来得及被这早春的阳光晒暖,薇薇又要闪人了。目送她又风风火火奔去的身影,几个闺蜜眯起眼睛,赶紧珍惜眼前的惬意时光。

“我什么时候才能不用那么忙呢?”阿杜也有点倦意地说。找选题、约采访、跑现场、写稿件,新闻工作的自由散漫慢慢失去了吸引力。

不用打卡上下班,就意味着随时都在上班;不用在办公室坐班,就意味着工作地点可能是新闻会场、酒店大堂,也可能是咖啡屋、街边面馆。

“我得找个地方坐下来写稿。”这是阿杜每次接到编辑部指令后的标准回答。

“我也快成穷忙族了……”慧妮接着抱怨。

“小富婆,你可不是穷忙族。”卡眉插了一句。

“我已经自立门户了!”慧妮急着证明自己不是坐享荣华的“小富婆”,收支都是和爸妈独立核算的,与家族产业没什么紧密联系。

不过,慧妮真的算不上穷忙族。“working poor”,比月光族更穷,比劳模更忙,才是穷忙族的标准特征。

“不管再怎么工作,生活还是不见优渥。”日本作家门仓贵史在他的《穷忙族——新贫阶级时代的来临》里语重心长地说。在《新周刊》2008年7月15日的封面策划《穷忙族》中有这样的阐述:“穷是技术性的(技术分工),忙是社会性的(上行社会),穷忙是世界性的。”穷忙族在世界各国蔓延,美国有500万人过着“辛勤工作却朝不保夕”的生活;在德国,穷忙族人数超过100万;在日本,穷忙族人数超过1500万;在中国,《中国青年报》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结果同样令人吃惊——75%的人自认为是“穷忙族”。

“我总是努力工作,我总是得到很少。”穷忙族越忙越穷,越穷越忙。

每天朝九晚九,三餐都在公司盒饭解决,穷忙族沦丧了生活,却没换来等值的回报,物价在上涨,薪水在贬值,房价坐上了飞机,升职看不到机会,想跳槽门槛却很高,想创业又不是人人有这个本事,手上这份工作的性价比越来越低。

这还不算,穷忙族还有可能变得更加不幸。世界卫生组织称,忙会带来心理疲劳、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注意力涣散、工作效率下降,身体上甚至出现偏头痛、高血压、消化性溃疡、月经失调、性欲减退等病症。

其实,在“穷忙族”的百科词条下面,还有一条“结构性危机”的衍生注释,用来解释中国人穷忙的真正原因:社会结构原本是一个“流水不腐”的动态机构框架,穷人成为富人或者富人变得一贫如洗,大众变成精英或者精英沦落为草根,都是很正常的事情。但现实却是户籍、收入分配、教育等诸多领域由于体制性的落后甚至是不公正,逐渐致使社会精英“寡头化”和底层群体“固化”,阶层与阶层之间的流动困难。社会各行业精英所组成的强大方队,掌握着各层面的话语权,普罗大众要想向上流动,除了“穷忙”之外,似乎没有更好的办法,为了获得更优质的生活质量、实现更美好的生存未来,不得不加入穷忙族的队列,通过更多的努力付出去寻找“人生的机会”。

从某种角度来说,我们每个人或许都是穷忙族的一员,至少在某一阶段做过穷忙族。一旦陷入越忙越穷、越穷越忙的怪圈,就会形成恶性循环:拼命工作、自愿加班,没时间规划、没时间思考、没时间打理生活、没时间投资自己,被工作追着跑,跑着跑着跑丢了竞争力,你再也不是不可替代的。于是,对失业的焦虑、对生存压力的焦虑,又变成了拼命工作的动力。恶性循环的怪圈里,你的身价没涨,人生没有增值,穷忙成为了上行社会的瓶颈。

根据我国台湾一项调查显示,男性时薪所得前10%的“富人组”,25年来每周工时减少了8小时,时薪不断增加;男性时薪所得最后10%的“穷人组”,25年来每周工时不减反增,时薪换算下来才80元新台币。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腾讯新闻中心展开的一项调查表明,穷忙族产生的首要原因是社会压力过大,竞争激烈(60.9%)。其后原因依次是穷忙族缺少合理的人生和职业规划(48.9%);起点太低、机会太少(39.5%);太急于求成,反而容易受挫(26%);盲从、随大流(24.5%);耐心不够(18.8%)。

而要摆脱穷忙,人们的选择是需要积极充电,增强竞争力(55.7%);调整好心态,适时进行工作减压(50.4%);有合理的人生规划和目标(46.5%);主动去适应社会(39%);社会不应该过于强调竞争(12.6%)。

别再穷忙了。“忙碌,只是偷懒的一种形式,那是因为你懒得思考和分辨自己的行动。”美国人费里斯说。

管理好时间,穷忙族的自我救赎

生活需要自我救赎。穷忙族更需要自我救赎。

让我们来看一组调查数据:近一半(43.56%)的人即使是明后天的约会也不能确定——自己的时间已经完全抵押给了公司;近一半(44.06%)的人总是在看表——自己对时间完全失去掌控;还有近一半(47.64%)的人把手表调快几分钟,催促自己更有效率地做事。可同时,这也让时间变得更为紧张。

为什么时间不再属于自己?为什么总觉得紧张的生活更踏实?《新周刊》中有篇文章写道,我们总是担心被人遗忘、被公司遗忘、被世界遗忘,这就是穷忙族的悲哀。这是心理层面的困扰。但这不应成为穷忙的理由。穷忙族真的需要认真思考几个问题:工作价值、人生规划、生活方式……再不能越忙越茫、越茫越盲,是时候摆脱穷忙了。

摆脱穷忙,最容易想到的方法是积极充电,努力升迁。然而,这显然会让忙碌的生活雪上加霜,时间更加不够用,总感觉做也做不完的事在后面追着跑。

穷忙族要翻身,最有效的方法是管理好自己的时间,日理万机可能让你失去赚钱的时间。

时间管理的第一步就是要找回时间。大家都知道记账是理财的第一步,用意是要了解钱花到哪儿去了,这个做法同样可以用在时间管理上,目的是要对自己花的时间了如指掌,找回白白溜走的时间、没有很好利用的时间、重复用工花费的时间。先回想一下过去的一天你都做了哪些事、花了多少时间,有哪些本应该完成却没有做完的事,了解没做完事的原因;再来规划一下明天要做哪些事,将事情的轻重缓急排序出来,尽量利用完整的时间区块做完一件事情,对于可以在一个链条上完成的事,尽量安排好衔接,避免浪费时间、重复用工。

千万不要坐在电脑前,开着电视机,一边写企划案,一边回邮件,一边又突然想到电话联络事情,一边MSN不停闪烁。乍一看以为很有效率,其实每件事在进行时都受到了干扰,又随时会被中断,效果未见得好。而当千头万绪的事情齐头并进,没有焦点时,就很难产生阶段性的成果,每件事都没有一个收尾和结束,这时就会令人产生焦虑感,做起事来会更加没有头绪。

如此检视一番过后,你可能发现有很多零星的时间可以用来处理些生活的杂事,比如午饭后散步回公司的路上,可以买好新鲜的水果,就不用下班后专门到水果店逛一圈了;比如上班工作累了,可以在网上缴水电煤气费和还信用卡,省去下班后占用休息娱乐的时间;再比如约了朋友吃饭又要赶着去超市采购,那可以约在超市附近的餐厅吃饭,吃好饭刚好一边散步一边逛超市采购;又比如,打车的路上,可以打打不太重要的电话,问候也好,闲聊也好,免得要用整块的时间联络感情。

将时间如此整理过后,时间会变得更有秩序。分清专心做事的时间和闲暇的时间,大段闲暇的时间里,可不要想着看看八卦、聊聊MSN、打打游戏来犒赏自己的辛劳。你的人生目标可是要摆脱穷忙,能不能摆脱穷忙关键就看闲暇时间的运用了,如果大段的闲暇时间是可以固定下来的,那就用来进修提升自己,念英文、听讲座、参加理财沙龙。总之,找回的时间要更有价值地运用,还要去开拓增值之路。

日理万机可能失去赚钱的时间,管理好时间才能摆脱穷忙、升级为有钱人。

你该做好职业规划

《欲望都市》中,专栏作家卡里(Carry)拥有满屋的名牌鞋子,却没有足够的钱去支付买房的首期。“爱情会逝去,鞋子永远在”是Carry的人生格言,这与“男人会走,房子不会”虽有相似的韵味,却无法像房子那样显示出女人殷实的生活。事实上,Carry有着不错的工作,收入稳定且不薄、自由潇洒并受人尊敬,即便如此,已近中年的她,却没能手握寸金,银行账户依然空空荡荡,没有存款不过也没有负债,看似轻松却无法规划大额投资。这样看来,是不是仅有一份好工作还远远不够?“入世”之初,短期目标制定以及长期的职业规划是必须要做的功课。

40岁时你打算做什么

阿杜在2010年春节的同学聚会上遇到了高中时最要好的朋友赛赛,五年未见,她已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辣妈,这让阿杜羡慕不已。

然而,聚会结束,赛赛拉着阿杜有点彷徨地说:“40岁的时候你打算做什么?”

阿杜一怔,她可没想这么远:“不用工作吧。”现在做的一切不就是为了早点退休吗?不过,40岁能不能实现可是未知数。赛赛有点沮丧,30岁了,她准备重返职场,着实面临不小的尴尬:从结婚生育到带宝宝,工作断断续续,五年时间的空档期,没有为职业生涯作出积累,而在重返职场的路上又遇到了与刚毕业学生相比缺乏活力与创新、与同龄人相比缺乏经验以及人脉积累的尴尬。而其他同学,三十而立,职业前景逐渐清晰,职业的上升期也展现眉目,职业规划终于到了可以展开实施的阶段。赛赛该怎样规划接下来的职业生涯?

工作对我们到底意味着什么?你对于工作最在意的又是什么?是能从中不断学习?是金钱报酬?是名誉地位?是人际交往圈子?是避免与社会脱节?是伴随工作而来的成就感?你应该首先能明确回答这一系列问题。

虽说条条大路通罗马,但其中一定有最近的一条,职业规划就是帮你找到这最近的一条路。就像对于22岁刚毕业的慧妮来说,想清楚这些问题的答案,才能找到“入世”的落脚点。为了避免日后出现像赛赛这样的尴尬,现在就应该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职业规划永远不会嫌早。

做好职业规划就好像制订投资计划,如果你的风险承受能力有限,那就把钱放到银行做定存,每年赚取百分之几的微利,这样虽然赚不到大钱,但也不至于赔钱,这就好像公务员手里的铁饭碗。但如果你不希望自己一辈子平平淡淡,想要勇敢冒险追求点梦想,把钱投入股票、期货市场,那么你有机会身价倍增,却也可能输得一文不名。“风险与报酬成正比”——投资学的金科玉律,同样适用职业生涯规划。面对未来巨大的不可知,职业规划必须在风险与报酬之间拿捏。

不同的人生阶段,有不同的收益目标与风险承担,理想的人生应该是能阶段性地如期完成目标,有效降低风险。

40岁时你打算做什么?25岁的时候,你要能回答这个问题,而且是你规划后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