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理财大师大卫·巴赫(David Bach)也这样讲过:“除非拥有自己的房子,否则你不可能致富。”这不仅因为房地产是最好的投资,更因为在他看来租房是财务上的“自我毁灭”,所以David Bach一直主张,不管房价涨多少,买房永远不嫌晚。
如果还在疑惑为什么非要买房和投资房产才会积累财富,那么以下分析或许能帮你坚定买房致富的决心。回顾以前和展望未来,中国的房价大致呈长期阶梯式上升趋势。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每6~7年经历一波景气循环,过往经验显示,在每一个景气循环周期中房价均呈现“大涨数倍、回调仅数成”的走势。
以上海为例,1999年是上一波景气周期的谷底,2000年开始,上海房价步入上升通道中,全市成交均价从2000年的3327元/平方米,到2007年的阶段性高点8253元/平方米,涨幅达到了1.5倍,而2008年开始的宏观调控短暂抑制了房价涨势,全年成交均价收于8182元/平方米,仅比2007年的高点回落不足1%,稍作休息后的房价,在2009年上攻到12364元/平方米,再至2010年的14213元/平方米,至此,2000年开始的这波景气循环,波峰时涨幅高达3倍多。
在中国投资渠道有限、投资品种尚不丰富的状况下,房产这种长线上涨的商品,已经被列为最重要的家庭资产。“巨额”增值,要靠你手中的房子才有机会享受到。
“你工作一辈子赚的钱,可能还不及房地产的获利。”阿杜对房地产投资很偏爱。美国房地产专家迪恩·葛拉西奥希(DeanGraziosi)的观点是:“当房地产价值上涨时,你等于是用别人的钱在创造投资报酬率。”
对于正在进行的房地产调控,SOHO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潘石屹在被问到“投资客现在是不是不能再进场”时,潘石屹的回答很巧妙:“买房子切忌分自住和投资,因为无论自住或投资,都不能随便买。”自住购房与投资购房的差别在于,自住者注重符合自己的需求,投资者注重的是符合多数人的需求;自住者考虑的是自己的负担能力,投资者考虑的是房子的收益能力与增值能力。潘石屹的建议是:“正确的购屋观念是,一定要自住兼投资,考量未来增值性,将房地产纳入理财轨道。”因此,即使是购买你的第一间自住房,也要用投资者的角度去思考房子未来的增值潜力。
“自住也是投资,也是积累财富。”卡眉有她自己坚持的观点,拥有房子的安全感,不仅在于可以了无牵挂地拥有自己的家,还在于你知道自己正在积累财富,又或者它能成为你一生最成功的投资。
其实无论涨跌,“尽早买,尽早还,尽早投资”的真理不变。
高处不胜寒的房价会不会大跌?
高处不胜寒的房价会一泻千里吗?还要不要买房?
经历了近两年多的调控,2011年的中国房地产市场,终于告别了之前两年的疯狂。随着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一线城市成交量严重萎缩,交易接近冰点,房地产的冬天在史上最严房地产调控之下,恐怕真的来了。
2012年,一线城市成交更是惨淡,中心城区胶着,外环房价拼跌,不少卖家从开始的挂牌探市到如今主动降价。
“财富洗牌快来了。”卡眉判断。
2008年的金融海啸至今余波荡漾,这场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虽然始于美国房地产次级抵押贷款危机,但最终蔓延到实体经济,并升级为全球金融危机,投资人损失惨重。
后危机时代,大洋此岸的亚洲,稳健的房地产投资又再度受到投资人的青睐。在台湾地区一项上班族认为最安心的投资工具调查中,选择房地产投资的有54%,选择银行定存的有36%,选择保险的则有16%。而投资房地产的理由42%为自住,29%为出租,为交易赚钱的占19%。
即便是在房地产调控的当下,房地产投资同比数据显示,住宅投资增速依然在30%左右,房地产很可能仍然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最好的投资工具。
重蹈香港日本楼市覆辙?
早期做投资的人可能都会记得1997年的香港“楼灾”,1984年至1997年,香港房价年均增速超过20%,这一波涨势一路走了十几年。据资料显示,1994年1月至1997年10月的高峰期,3年零10个月的时间,香港整体房价上涨了68%。导致当时香港楼市泡沫的主要原因就是超低利率带来的过高的杠杆率和过度的投机需求。
然而,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严重冲击了香港的经济,进入1997年10月,短短一个月内香港恒生指数从最高峰的18000点暴跌至11000点,市值蒸发超过三分之一。随之,香港楼市开始有炒房者抛售房屋筹集资金为股票解套,股市越跌,楼市抛盘量越增,房价下跌、成交量萎缩,楼市泡沫瞬间崩溃,房价在1997年10月19日到达最高峰后的一年时间里下跌了近一半,1998-2004年,香港房价跌势持续了6年,6年来跌幅累计高达65%。
如今的内地楼市与当时阶段的香港有几分相似,接连几个上涨周期,最新一轮上涨又连涨3年,而此时,境外债务危机深化、中国经济放缓、通胀预期犹存、资本市场低迷,加上空前的房地产宏观调控,内地楼市会不会重蹈香港楼市崩盘的覆辙?
国家此轮调控政策,通过加大保障房供应和限制投资投机需求,想让房价回归合理。“楼市泡沫不要涨,但也不要跌,最稳在那里。”因为无论是涨还是跌,都会产生社会和经济问题。如果楼市泡沫继续吹大,会形成绝大多数人买不起房的社会问题,保障房再多入市也不可能解决所有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而如果楼市泡沫破裂,那之前高位接盘的房奴们会不堪重负,高位入场的投资者赚不到钱可能断供,而这又会引发中国式金融危机。因此,“让房价回归理性”成为国家宏观调控的主基调,楼市崩盘的景象恐怕不会上演。
20世纪90年代初,经历了30年经济飞涨之后的日本,楼市、股市相继崩盘,日本开始陷入经济危机的泥淖。回顾日本1985-1991年的楼市走势,大致经历了几个重要节点:1985年日元开始升值,1986年大量资金进入房地产,1987年日本房价飙涨3倍,1988年房价开始下降,1991年房价持续下降、楼市崩盘。而中国楼市2005-2008年所经历的情况,似乎与当年的日本楼市惊人的相似。2005年人民币开始升值,2006年大量资金进入房地产市场,2007年房价飙升,2008年房价下降……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楼市会像日本一样崩盘。
首先,中国的人口红利短时间内还不会消失,学界普遍认为中国还有15~20年的人口红利期,这将对中国楼市形成支撑;其次,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还在推进,未来将有数亿农民转化为城镇居民,这一过程如果持续15~20年,还会带来大量的住房需求;对于货币升值,当年日元大幅升值,从而使日本楼市泡沫化加剧,而目前中国不会轻易大幅升值人民币,人民币升值的过程将是循序渐进的;最后一点,就是空前的房地产调控显示了国家此次的决心,相信能“让房价回归理性”。
“准备买房的人盼跌,投资人怕跌。”卡眉是盼跌又盼涨,盼跌是还想入市,想在低点换房或再入市投资,而手里的房又盼涨,就算是账面财富积累也是投资成功的体现。卡眉的心态或许代表了当下多数投资人的心理,无论如何,如果楼市进入不景气周期,也意味着经济、投资的增速放缓,意味着财富积累慢下来。
一线城市房价“短空长多”
2009年这一轮房地产调控以来,一系列政策、行情行至2012年,调控效果已经显现,不过,“让房价回归理性”的房地产修正像是“温水煮青蛙”,会走得漫长且缓慢,在过去几年这波房地产上涨中赚到钱的大型开发商口袋很深,估计仍有粮草撑得下去。而那些近两三年才进场买地动工的开发商,因购地成本已经很高,在如今的清冷市场上,又没有办法如预期那样高价开盘转嫁成本,最后可能因没有余粮过冬,或新建房不能如期完工,或开发商以倒闭收场,总之,此时购买预售房有很大风险,无论自住还是投资,购房者都最好避开。
对于购买二手房,同一地段相同房型,甚至同一小区里的房,由于房东购入持有的成本不一,对获利的预期幅度也不尽相同,当股市持续低迷、经济不景气持续,就很有可能遇到负债比过高、手上现金周转不灵的投资客,急需房子脱手换现金入袋。因此,大可利用房价修正之前的这段时间,勤扫楼勤看房,锁定目标房源,等房价真正进入跌势,就有机会为选中的房议到一个好价钱。
不过,以上海中心区徐家汇板块为例来看,调控以来的跌幅仍然很有限,仅是买卖胶着,成交量萎缩,并未出现全面性的降价。但也因为中心区投资客占比不低,尚有看淡后市、获利离场的投资客,加上限购延续、房贷资源紧缺,有资格买房者“缩水”,有能力接盘者有限,房市转折点或许就在拐角处。
“那要等到什么时候进场呢?”慧妮按捺不住却又无法判断出手买房的时机。“如果是为了投资或资产配置,等到房地产市场一片凄风苦雨,开发商哀鸿遍野,小开发商开始倒闭的时候,那时进场都不迟。”阿杜颇有把握地说。不过,市场上还是有着强烈的刚性需求、有自住需求又无法等待的人,最好还是“先求有再求好”,自住者筹备足够的购房款、规划好每月房贷偿还能力后,随时都可以买房。如果是自住,还是那句话,越早买房越好。
“你啊,趁年轻,要尽早在房市卡位。”卡眉语重心长地对慧妮说。
蜗牛的“三宅一生”
购房年数=房价÷家庭平均年收入。按此公式,如果购买上海徐家汇100平方米的二手房,单价4万块,以卡眉目前的收入情况,要27年不吃不喝才买得起(400万÷15万=27年)。这只是一个粗略的计算,但反过来想想,为什么要节衣缩食住在徐家汇、淮海路、浦江边上呢?
台湾年轻人如今提倡“三宅一生”计划,即第一次购房以郊区小房上手,等赚了钱再换到市区,退休后再搬到适合养老的地方居住。不要将购房负担一下子压到年轻的人生之上,这或许值得我们借鉴。
不过,别以为只要有钱买到房子,随随便便买就能大赚,买错房子和买错股票命运相同。选对地段选对房才能赚到增值财富,在房地产市场上,“强者恒强,弱者恒弱”。这也是为什么当房价上涨,强势板块虽然房价高挂却永不缺席涨价,而当房价下跌,又总是从弱势板块跌起,强势板块却能“日久弥坚”。当然,并不是说强势板块一定就是核心区、钻石地段,每个区域都有好地段与好房子,所以要学会选房,勤对比勤做功课,才能挑到具备增值能力的好房,稳步积累你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