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在世上,一辈子无非是两件事——做人和做事。多少人一辈子都在哀叹做人难,难做人;做事难,事难做。那么,怎样才能做人不难,做事不难呢?
很久以前,中国古代铜钱的“内方外圆”就被推及为人处世领域,古人谆谆教导我们要“方圆处世”,方为做人之本,圆为处世之道。仔细琢磨,是极有道理的。
所谓“方”,意指方方正正,有棱有角。“做人要方”是指做人本分,有自己的主张和原则,不被人所左右。“诚实正直”、“光明磊落”、“襟怀坦荡”、“质朴守信”、“谦逊勤勉”、“言行一致”、“忠厚善良”、“宽容大度”的方正人品是一个人立世和成功之根本。
所谓“圆”,意指圆通灵活,融通老成。“做事要圆”是指与他人相处懂得圆滑和技巧。“圆”乃处世之道,也是指与人相处的灵活性。我们在做事情和与他人相处当中,要讲究策略、方法、技巧和艺术性。
在几何学角度来看,方形有规有矩,棱角分明。“方”容易让人想到的词语是方直、刚正。“方”是做人之本,是做人的正气,是堂堂正正做人的精神脊梁。圆形是最完美的图形,圆滑无比,摩擦力最小。“圆”容易让人想到的词语是老练,圆通。“圆”是处世之道,是做事的技巧。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敬佩那些具有“方”之灵魂的人。如唐朝名臣魏征敢于批龙鳞,直言进谏,即使太宗在大怒之际,他也敢当庭抗争,从不退让;宋朝“执法官”包拯,英明刚直,立朝刚毅,执法不避亲党,人唤“包青天”;明朝清官海瑞,为人正直刚毅,直言敢谏,从不谄媚逢迎,职位低下也敢于蔑视权贵。一生为政清廉,洁身自爱,深得民众爱戴,青史万古流芳。他们或是直言不讳,或是敢于犯上,或是铁面无私,或是不徇私情,但是都用方正之气,诠释了“方”的方方正正,受到历代百姓的敬仰。
但是,我们又偏爱那些圆融的人,他们成熟,世故,多机变,少与人摩擦。翻开史籍,历代功臣中,功高盖主总是难逃一死。唐朝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仆固怀恩之乱,抵御回纥吐蕃入侵,数度拯救李唐王朝于崩溃边缘,而在诸多功臣因宦官当权的中唐时代,却能屹立于几朝最终不败,成为“福禄寿考史上第一完人”。究其原因,郭子仪一生能够平平安安度过,得益于他的圆通。
平定安史之乱后,郭子仪的声誉大增,经常会有一些心术不正的小人来见他,纵然这些人的地位很卑微,但郭子仪也一定会接见,而且一定坐得很端庄,穿上礼服以示尊重。有很多人觉得奇怪,就问他:“许多达官贵人来见你,你都很随便,为什么这些小人物来见你,你却这样严肃?”郭子仪回答道:“这些人心术不正又很聪明,很会巴结,不能得罪,万一他将来做了大官,得了志。如果之前得罪他,他必会怀恨在心、伺机报复。”郭子仪的话后来果然得到应验,这些人擅长于巴结,很容易讨得主子的欢心,升官的人不少。凡是得罪他们的人,在这些人得志后都遭到了报复。
为人处世,我们应当把魏征、包拯、海瑞等人的“方”和郭子仪的“圆”有机地统一起来。在现实生活中,“方”和“圆”也并非是可以截然分开的,通常它们总是交织在一起,方中有圆,圆中有方,难分彼此,二者相辅相成。在如今这样人事纷繁的社会里,该方则方,该圆则圆,方圆结合,方圆有度,才是最好的处世之道。
方是刚,圆是柔。方是原则,圆是机变。方是以不变应万变,圆是以万变应不变。方外有圆,圆内有方。能方能圆,亦方亦圆。方圆合一,无往不胜。
在人世上,中国人信奉“做事要方,做人要圆”的人生哲学。“方”不是呆板,“方”中有“圆”,是以不变应万变;“圆”不是奸猾,“圆”中有“方”,是以万变应不变。“方”是做人的脊梁,“圆”是处世的锦囊。
如果只有“方”而无“圆”,那就必然会处处碰壁,一事无成;只有“圆”而无“方”,成为圆滑的墙头草,也会一事无成。为人做事太方正太圆滑都寸步难行。只有方圆相间,方圆并用,才能在社会生活中进退自如,营造良好的人脉和生存环境,享受快乐惬意的人生,成就功名和大业。
当然无论是“内方”还是“外圆”都要把握好度,要知道凡事物极必反。“内方”太过,那会导致刻板、迂腐,会伤害到自己和他人;“外圆”太过,那会导致圆滑、世故,必使他人心生疑虑,处处提防,因此,都是不可取的。
方与圆,不同的几何图形;方与圆,不同的人生态度;方与圆,不同的生存智慧。做人做事无非方圆结合。何时何事可方,何时何事可圆,如何做到智欲圆而行欲方,方圆无碍,有待你我普通人到书中求应证,到生活中求正解。
本书吸收了许多精彩的观点,又聚集了大量生动的案例,能助你走向积极的人生。它犹如一杯香茶,发出淡淡的清香,让你在阅读、品味过程中,不知不觉领略到做人与做事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