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保持率真的天性
孟子说:“道德高尚的人,能保持其婴儿般纯真无邪的天性。”婴儿般纯真无邪的天性就是人的本性,让孩子保持率真的天性,是培养高尚道德情操的基础。
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里,每个人都应保持率真和淳朴,千万不要迷失了自己。无论古今中外,那些卓有成就的成功人士大都是率真为人,不会虚假行事。孔子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意思是,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人性率真则可视、可听、可言、可动,能思能想,能忧能虑,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这句话很明白地告诉我们真心诚意地顺着天赋的本性行事和生活,才能找到人生的真谛。
不知你是否体会过冬泳者的快乐,在寒风呼啸滴水成冰的严冬时节,他们脱去衣服,在寒冷的水面破冰斩浪。也许你认为他们神经有问题,认为冬泳并无任何乐趣在其中,大冬天呆在暖气房子里都会感到有些冷,谁还舍得出去游泳啊,是不是傻啊?但冬泳爱好者们却不管这些,他们依然轻松自如地在刺骨的冰水中畅游,这就是一种率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他们的个性是自我的,只要喜欢就随性而为。
大文豪鲁迅为人率真,他最擅长的是讽刺,在他的作品中,对那些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的人嬉笑怒骂,刀刀指向他们的痛处。有不少人说鲁迅固然伟大,但偏激、孤愤,有时候甚至尖酸、刻薄,不过,鲁迅要是处处温柔敦厚,事事“费厄泼赖”,鲁迅就不是鲁迅了,鲁迅也就成了道貌岸然的伪君子了,这该是多么荒谬的结局啊!
被称为“扬州八怪”的郑板桥是清代著名的书画家、诗人。他的诗、书、画艺术精湛,号称三绝。郑板桥虽一生坎坷,历尽沧桑,但他始终以率性的态度对待人生。他因帮助农民打赢官司而得罪了豪绅被罢官,曾因官场失意,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毅然返回故乡,寄兴于诗、书、画中,恬淡欢乐地度过暮年。他一生当中,为人处事,不为名利,不计得失,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坦荡率真。他说过两句流传后世的名言,即“难得糊涂”和“吃亏是福”。这两两句话蕴含了深刻的哲理,不计得失,求于心安,是其核心思想,也是他一生中为人处事的准则。
虽然我们身边有这么多率真之人做榜样,但是仍然有人在问:“什么才是率真?我该怎样生活?”
其实,答案很简单:像孩子一样生活。孩子们的性情是我们生来就有的,只不过在后来的生活环境当中被渐渐地磨得圆滑了,甚至扭曲了。时常想一想,我们的心还单纯么?我们有没有已经变得瞻前顾后、犹豫不决?我们的眼神还清澈么?我们的眼中是不是已经充满了犹豫固执,顾虑重重?人生的率真就要保持自我的本色。
丰子恺是我国著名的漫画家,他一生十分热爱孩子并善于教育孩子,他的儿女成了他作画和写文章的题材。他教育孩子的一条可贵的经验是:保持童心。他曾在《我与新儿童》一文中指出:“我相信一个人的童心切不可失去。大家不失去童心,则家庭、社会、国家、世界一定温暖、和平和幸福。所以我情愿做‘老儿童’,让人家去奇怪吧!”丰子恺曾作过一个生动的比喻,他认为由儿童变为成人,好比由青虫变为蝴蝶。而青虫生活和蝴蝶生活却是大不相同的。他告诫成年人:对待孩子,决不能在青虫身上装翅膀,教他同蝴蝶一同飞翔;而应该是蝴蝶敛住翅膀同青虫一起爬行。丰子恺常常唱着小曲逗孩子睡觉;三笔两笔画幅画引孩子们笑;和孩子们一起用积木搭汽车、造房屋;用小凳子摆一排玩“开火车”;甚至和小女儿一吟抢着看《新儿童》杂志,一起讨论里面的问题,玩里面的游戏……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该让孩子们经常读些小孩书,因为儿童读物内容丰富,生动活泼,反映了孩子的情趣、爱好、心底的秘密……用的是孩子话,表的是稚子情。常读小孩书,可以学会用美好善良的童心去对待身边的事物,随着年龄的增加,孩子便会养成率真纯朴的品质。
让沟通成就孩子的未来
沟通是家庭教育的基本内容,它能够帮助孩子明确生活目标和不断成长,在沟通过程中也会使家庭变得逐渐理性起来。
孩子需要的不仅是同伴之间的交流,同样也需要父母与孩子的沟通。让沟通成为孩子的一种学习方式,是每个家长必须面对的课题和应尽的义务。
如何与孩子沟通,如何赢得孩子的喜欢和信任,既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是每个父母都需要了解和学习的。想做孩子最愿意接近的父母,就要弯下腰来和孩子交流,给孩子表达的时间和空间,并给他足够的尊重和信任。最好的教育不是严厉苛责,而是帮助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走好走稳。永远要记住:没有不称职的孩子,只有不称职的父母。当孩子做出一些成人不能理解的事情时,父母不能当即质问或训斥,而应心平气和地思考一下: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他这样做是否合理?如果不合理又是为什么?经过这样的思考,父母很容易了解孩子,了解了孩子恰恰是沟通的开始。
高考文科状元刘庭梅的母亲说:“家长必须知道孩子是什么情况,这样才能很好做到沟通,因材施教。有的父母对自己的子女并不了解,比如她喜欢的东西你不知道,她不喜欢的你又强加给她。因此,对自己的子女一定要深入、透彻地了解。从小她就知道,不管她要做什么事情,都瞒不了妈妈,所以还不如跟妈妈讲。跟妈妈讲了以后,我不会直接告诉她不要她做什么,而是跟她充分地交流,告诉她这件事情应该如何去做,怎样是好的,怎样是不好的,会有什么样的结果。这样沟通以后,她也学会了分析,而且更信任我了。当她再碰到什么事情的时候就会主动找我商量怎么办……”
有些家长认为,自己和孩子每天生活在一起,还用了解吗?其实不然,孩子身上尤其是心灵上每天都在发生变化,如果不注意的话,家长是不会了解的。这是家长与孩子的天然差距所决定的,家长与孩子的差距是由心理发展水平引起的。由于儿童的感觉、知觉、思维等尚未发展成熟,他们对周围的感知与成人不同。比如同样是看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成人能看出灰太狼很爱自己的老婆,一个三岁的孩子却只知道他是个坏蛋。有关儿童心理学的理论中,有充分的论据证明,儿童与成人的心理发展水平有着很大的差距。
父母与孩子之间知识差距、生活经验的不同以及对新生事物的分歧态度等都有可能造成代沟。某天家长也许会无奈地发现,孩子已经变成一个小大人,自己的权威开始下降了,这是许多父母都会碰到的难题。而在几十年前,家长对孩子几乎是说一不二。他们习惯说:“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都多”。可是在今天,谁能说比孩子知道得多呢?代际冲突使他们渴望独立又屡屡失败,常以苛刻甚至挑衅的眼光审视家长。家长和孩子同时进入e时代,而孩子往往比大人掌握得更快,知道得更多。“自我意识”的强化是从儿童期进入青春期的重要心理现象。如何对待新知识和新信息,尤其是如何对待下一代,往往成为两代人能否和谐相处的关键。家长只有用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经常与孩子沟通自己的所思所想,孩子才会把心里所想告诉父母,家长才能及时帮助孩子解决生活中的困惑。
另一高考状元汪涵的母亲有一大特点,就是善于把自己新学到的知识、新得到的启发与孩子分享。她学习了老沃尔玛的“日落原则”后,以此告诉孩子“当天的功课要当天完成”;参加完某企业的培训后,她教育孩子做事要有规律。她认为:“凡是我觉得有启发的事情,都会拿来教育孩子……即便只有20%能被孩子接受也是一次成功的教育。”
交流决定方向,沟通成就未来。家长只有通过与孩子交流,才能及时了解与掌握孩子的心理活动及其对周边事物的反应,从而引导孩子建立合理的价值观、对社会的责任感以及崇高的理想与追求等,在潜移默化中纠正孩子一些幼稚或者模糊的观念,把孩子引向健康发展的道路。要知道,随着孩子逐渐长大及理解力的增强,他需要有属于自己的生活空间,不要总以“权威”的面孔出现在他面前,要尝试并努力成为他的朋友。这样才能和他共同拥有一个平等、宽容的交流平台,使双方得到期望中的尊重和信任。
让孩子在平凡中活出精彩
一些善于与孩子做朋友的长辈,大多都善于体察孩子的心理,了解他们不同于成人的各种想法和需要,并善于透过孩子的熟悉的事情进行施教,传达让人震撼心灵的感受。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当我们回想起自己学生时代所受的教育时,使自己终身受益、记忆深刻的并不是长辈的说教,也不是课本上加了重点符号要求记下来的要点,而是出于那一两件触动心灵的平凡小事。
1902年5月28日,童第周出生在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塘溪镇童家岙。童第周小时候的好奇心十分强,看到不懂的问题往往要向父亲问个为什么。父亲每次都不厌其烦地给他讲解。
一天,童第周看到屋檐下的石阶上整整齐齐地排列着一行小坑,他觉得十分奇怪,琢磨半天弄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便去问父亲:“父亲,那屋檐下石板上的小坑是谁敲出来的?是做什么用的呀?”父亲看到儿子这么好奇,高兴地说:“这不是人凿的,这是檐头水滴下来敲的。”童第周更奇怪了,水还能把坚硬的石头敲出坑?父亲耐心地解释说:“一滴水当然敲不出坑,但是天长日久,点点滴滴不断地敲,不但能敲出坑,还能敲出一个洞呢!古人常说‘滴水穿石’就是这个道理。”父亲的一席话,在童第周的心里激起了一阵阵涟漪,他坐在屋檐下的石阶上,望着父亲,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由于农活比较多,童第周对学习有些失去兴趣,不想读书了。父亲耐心地开导童第周说:“你还记得‘滴水穿石’的故事吗?小小的檐水只要常年坚持不懈,能把坚硬的石头敲穿。难道一个人的恒心不如檐水吗?学知识也要靠一点一滴积累,坚持不懈才能获得成功。”为了更好地鼓励童第周,父亲书写了‘滴水穿石’四个大字赠给他。
童第周终于考取效实中学,成为三年级的插班生,可是他的成绩全班倒数第一。面对成绩单,童第周流下了伤心的泪水……很快,童第周一改以前的学状态,甚至熄灯后还在昏暗的路灯下学习,专心致志地演算习题。
后来,童第周成为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和优秀的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他是我国实验胚胎学的主要创始人,一直从事发育生物学的研究。他领导的研究工作居于国内外同类研究的先进行列,在实验胚胎学和发育生物学研究方面取得了创造性的成果。
对正处在生长发展特别阶段的孩子来说,由于人生阅历和思维能力发展的局限,他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往往停留在较肤浅的层面,头脑中更多的是感性的、直观的、形象化的东西。针对孩子这样的特点,家长做教育的有心人,善于通过孩子熟悉的事情传达教育理念,孩子特别容易心领神会,从而触动孩子的心灵,经久难忘。
指物为寓,是教育的艺术。我们要善于在司空见惯的事情中,捕捉能够感动孩子的情境;还要不断回想,不断从自己记忆的仓库里翻阅自己孩提时的种种体验。对孩子的教育需要心灵的碰撞,感情的共鸣。只有从内心深处生发的道德情感才会有生命力,只有触动孩子的心灵,教育才会持久地发挥作用。
“自然后果法”胜于空讲道理
让儿童凭自己的直接经验去接受教育,体会自己所犯错误的自然后果,从而学会怎样去服从自然的法则。
法国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在幼儿道德教育方面提出了一种教育方法,即“自然后果法”。它是指当幼儿有过失行为时,成人不是去人为限制儿童的自由,而是用过失产生的后果去约束儿童的自由,使儿童明白其中的危害,并下决心不再重犯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