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汉魏六朝诗鉴赏
16505100000342

第342章 西洲曲

无名氏

【原文】

忆梅下西洲[2],折梅寄江北[3]。

单衫杏子红[4],双鬓鸦雏色[5]。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

日暮伯劳飞[6],风吹乌臼树[7]。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8]。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9],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10]。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B11]。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B12]。

海水梦悠悠[B13],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鉴赏】

该诗是南朝乐府民歌中篇幅最长的一首抒情诗。诗中描绘了一个江南水乡的痴情少女,从冬至夏对情人刻骨铭心的思念。

[1]西洲曲:《乐府诗集》归入“杂曲歌辞”类,题作“古辞。”[2]下:飘落,指梅花。一说意为往,指人。西洲:女子所居之处,可能是在今湖北武昌附近。[3]江北:当是诗中女子所思念的男子所在的地方。[4]杏子红:一本作“杏子黄”。[5]鸦雏:小鸟鸦,形容毛发乌黑发亮。[6]伯劳:鸟名,仲夏始鸣,好单栖。这里用来暗示季节和女子独处。[7]鸟臼树:江南的一种落叶乔木,夏天开花。[8]翠钿(diàn):用翠玉打制或镶嵌的头饰。[9]南塘:池塘的泛称,古诗中习用。[10]望飞鸿:传说鸿雁能够替人传递书信,所以望飞鸿也含有盼望江北来信的意思。[B11]明:白净。[B12]“卷帘”二句:倒装句式,是说隔帘望天,天色有如绿色的海水在动荡,卷起帘子,却原来是秋高气爽。[B13]海水:承上句天色如海而来,即以悠悠海水象征梦之无有凭据。

“忆梅下西洲”四句,是诗的小序,早春料峭,正是梅花开放的时节。那次的相遇在西洲的梅树之下,互赠梅花,表达爱意,而今年梅花再度开放,怎不使主人公深深地“忆梅”呢?“忆梅”即是想情郎的代名词。于是,女主人公想飞过西洲去,折下几枝梅花,寄给江北的情人“单衫”两句是对采莲人服饰容颜之美的描绘,过渡到下文正面描写采莲人。

“西洲在何处”以下八句写苦候情郎的愁苦、孤独。“西洲在何处?”,是距离很远吗?当然不是,非常近,只须女主人公驾起小舟,荡起双桨便会到达。可如此近,却不能时时相见,更加重了悲苦。时至仲夏,天黑日暮,生性单栖的伯劳鸟飞来投宿在鸟臼树上,晚风吹得树叶沙沙作响。女主人热盼情人出现在面前,发生错觉,戴好头饰,兴冲冲探头出门,但总不见情郎到来,一次次失望使女主人公沉入痛苦孤独之中。

“采莲南塘秋”以下八句,写思女采莲。到了秋天,女主人公去南塘采莲,怀有满腹心事。低头”把玩“着莲子,回味他们”青如水”的爱情,并把象征爱情的莲房放入怀中,把自己忠于爱情,永不变心的追求,由“莲心彻底红”表达出来。而情郎不至,抬头望着飘逝的飞鸿,若有所思,久久不语。这一节有高有低,有俯有仰,把满腔激情在采莲者矫健轻盈的动作中富有层次地表现出来。

“鸿飞满西洲”。以下八句,写劳动之余的短暂休息,走上青楼,登楼远望,却望不见情郎的背影。尽管如此,她毫不倦悔,终日倚靠栏杆痴痴等待,那明艳如玉的纤手,垂倚在曲折的栏杆旁。夜色渐深;退回屋里,仍隔帘遥望。可只见天空绿水。女主人公的痴盼,候郎不至的空寂和失望尽现笔端。

“海水梦悠悠”等四句,写女主人公终日思念不见情郎,只能寄深情于深夜的梦幻。海水悠悠不尽,如相思之梦一样。女主人公从自己的愁推测到情郎也会一样忧愁,于是只能梦游西洲,回到故地重游的甜蜜里去。

该诗作者善于抒情,通过一连串的形象来展示女主人公思想感情的变化。结构严谨。语段相承,层次分明,首尾呼应,风格清新纯朴,音韵婉转悦耳。采用民歌常用的谐音双关手法,体现了浓重的民歌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