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汉魏六朝诗鉴赏
16505100000186

第186章 和约法师临友人

陶弘景

【原文】

我有数行泪,不落十余年。

今日为君尽,并洒秋风前。

【鉴赏】

据《历代吟谱》载:“慧约字德素,有‘哭范苟诗’云云。”则此诗作者或作慧约。究竟属谁,今已难考。慧约其人身世亦不详。诗题中“临”字,乃亲临哭奠之意。

陶弘景是我国著名的道家思想家,早年即潜心研究葛洪《神仙传》,深得道家精髓。后又撰成《真诰》20卷,被视为道教经典。齐高帝永明十年(492),弘景时四十岁,上表辞官解职,隐居于句曲山(即茅山)养真修道,著述游赏。此诗系隐居后所作,以诗中“十余年”推之,当在梁武帝天监(503—515)年间,确切时间已不可知。

道家主张清净无为,一死生,齐荣辱。其理想的最高修养境界为“形如槁木,心如死灰”(《庄子·齐物论》),即斩断人间七情六欲,喜怒哀乐摒弃于心。这是难乎其难的。“我有数行泪,不落十余年。”是修炼者身上矛盾的统一。一方面它矜夸自己修炼相当到家的道家本色,即已经十多年不动感情,不落眼泪,这在常人是很难做到的。另一方面它也坦率承认“有数行泪”,仍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并未炉火纯青到太上忘情的地步。这两句诗凸现了有真情实性的修道者的形象,很符合陶弘景的实际情形。

长时间的不哭泣,蕴积在心头的泪水自然丰盈。上述两句在全诗并非正意,只在蓄势,跌出以下两句,从巨大的时间反差中,表现感情的强烈与交情的深厚:“今日为君尽,并洒秋风前。”打个比方来说,一个人辛辛苦苦挣钱,积攒了十多年,却在一天之内为朋友的需要而全部奉献上,这该有多么不寻常的交情!诗人为“君”流尽眼泪,含意也正如此。此“君”具体指谁当然已无从得知,但能与诗人如此契心,必然是位不慕荣利,恬淡隐退的方外之士,是诗人志同道合的良友。爱之深才能恸之悲,从泪眼的背后我们看到了友情的真挚。这两句诗既写实,也带有一定程度的夸张。“秋风前”不仅点明哭临的节令,而且渲染了悲凉凄怆的氛围,因为“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而为霜”,草木凋谢与哀悼亡人两者融为一体。说它夸张,因为泪水毕竟不会一日而流尽。而且那“洒”字,表现了泪水的倾泻喷涌而出,有很强的感染力,大有“泪飞顿作倾盆雨”的意境。

方东树《昭昧詹言》说:“诗之为学,性情而已。”此诗的感人处,正在于性情的流露。唐人贾岛有小诗《剑客》:“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题材虽然不同,但韵味相似,深得陶弘景此诗的衣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