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汉魏六朝诗鉴赏
16505100000135

第135章 送别

范云

【原文】

东风柳线长,送郎上河梁。

未尽樽前酒,妾泪已千行。

不愁书难寄,但恐鬓将霜。

望怀白首约,江上早归航。

【鉴赏】

这是一首拟代体的作品,以女子的口吻写情人离别时恋恋不舍的情景。结构是典型的送别诗的结构,即从送行、惜别写起,再刻画别愁,最后归结于对游子的叮咛希望。现在我们就按这一顺序来解析它。

先看首联,是写送别的时间场景。“东风柳线长”交待了时间是在春日,柳丝长垂,说明已不是初春,起码是仲春了,正是结伴游赏的好时候。然而我们的主人公与情人迤逦而来,相携走上河桥,却不是为了赏春,而是送别。古代有折柳送别的风俗,柳总与离别联系在一起,久而久之,柳的意象就含有一种象征别情的寓意。“东风柳线长”的描写正藉此为后面的“送郎上河梁”作了铺垫,预先渲染出一重离别的气氛。同时,这良辰美景,更映衬出主人公离别的不堪。于是自然地就引出了饯别之际的凄苦心情。欲语无语,强饮苦酒;而杯酒未尽,已泪流满面。三四两句用“未已”两个时间副词表现动作起讫之快,与“千行”的数量夸张相应,有力地刻画出主人公凄然相向,酒难咽、泪横流的苦情。因这是通过女子口吻说的,更带有缠绵哀婉的情调。

从颈联开始,诗转入设想中的今后的离愁。古代交通不发达,书信传递也困难,所以古诗中常有幽怀可写、锦书难寄的哀怨,而这在主人公看来却已是不值得发愁的了,她担心的是岁月蹉跎,年华老去。是啊,即使锦书可寄,两情不渝,但青春在长久的离别中消逝,享受不到现实的情爱和欢悦,那又有什么实际意义呢?主人公的担忧不是没道理的。正因为如此,她“不愁书难寄”的翻案的说法,立意就比一般的感叹别后音信渺茫的幽怨更深化了一层。让人觉得,这是个不仅有恨而且有识的女子。基于上述对人生幸福的现实把握,主人公希望情人早日结束旅行,尽快回来与自己团聚。诗的尾联,她以热切叮咛的语气,表达了对爱人的期望。愿他常念及他们白头偕老的誓约,早日扬帆归来。诗就在婉转悱恻的情意中悠然而尽。

中国古典诗歌里塑造了无数真挚动人的女性形象,她们的缠绵多情每因别离而带有凄切哀婉的色彩,然而各人表达情爱的方式、各人的心理却是不一样的。本诗塑造的是一个缠绵多情但却头脑清醒的女性形象,她的心理清晰深沉,所以诗的语言表达也清晰而深沉。明白如话却蕴含丰富。这是本诗的主要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