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孙子兵法智慧全集
16503000000007

第7章 始计篇(6)

他一面用麻痹稳定术:康熙为稳住鳌拜,特下旨加封鳌拜一等公,后又加封为太师;加封其子纳穆福为二等公,后又加封为太子少师,使他们位极人臣。康熙七年,一大臣上书言“朝政积习未除,国计隐忧可虑”,并引用宋儒程颐“天下治乱系宰相”一语,点明关键在于鳌拜其人。康熙理解这是满汉大臣的共同心声,但他认为时机还不成熟,便假意以“妄行冒奏,以沽虚名”之罪给这个大臣以严厉处分。

另一方面,和亲信大臣索额图密商后,定出一条计策,假借做游戏,以锻炼身体为名,招收一批强壮灵活、忠实可靠的少年入宫,练习摔跤。这些少年入宫以后,天天与康熙一起摸爬滚打,摔跤跌扑,不过一年,个个都练出一身铁骨钢筋。

康熙八年,不满16岁的玄烨,以讨论明年自己的大婚仪式为名,宣鳌拜进宫。当下,鳌拜走进宫殿,由索额图陪行,见到一帮少年互相摔跤打斗,毫不在意,见到皇帝后,还拿出辅政大臣的架子,正颜厉色地奏道:“主子年已成人,为何别的不好耍,独要招呼这班小孩子在内廷胡搅,成何体统!”康熙微微冷笑道:“你还同朕讲起体统来了。”说着便历数鳌拜的件件恶行,向练摔跤的伙伴一招手,他们便扑上来,鳌拜也不示弱,心想:我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还不一拳打倒一个?哪料到那些少年是手来架手,脚来挡脚,没上一个回合,鳌拜脑后的小辫子便被一少年抓住一扯,鳌拜立脚不牢,“咕咚”一声倒了下去,帽子也飞了出去,宝石顶子摔碎了,双眼花翎折断了,靴子脱了,朝服绽开了……众少年一拥而上,把鳌拜捆得结结实实,押入大牢。

康熙皇帝上任之初,面对鳌拜把持朝中大权,一手遮天的险恶局面,面对鳌拜几十年中结下的权势之网,沉着冷静,利用出其不意之策,靠布库戏这一满族的摔跤游戏,清除了朝中的旧势力,为清王朝的发展铺就了一条坦途。

古人说:“形势的维系处为机,事情的转变处为机,事物的紧切处为机,时节的结合处为机。有目前是机,一瞬间过去不是机;有隙可乘就是机,失去它就没有机。谋划要深远,保密要严格。辨别机在于见识,利用机在于决断。”人生也是一样的,如果你希望生活变得更好,就必须及时抓住机会,因为只有抓住机会,才能使生命有发光的机会。俗话说:“命好不如运好,运好不如流年好。”偶然的一个机会,就足以改变你的一生。问题是,你要好好捕获这个机会。擦亮你的眼睛,留意形势变化,争取做第一个捕获到机会的人。

8.不打无准备之仗

千万记住,凡事要有计划,有了计划再行动,成功的机率会大幅度提升,只有行动,没有计划,是所有失败的开始。所以有人说:“没有计划,就是正在计划失败。”你是否也正在计划失败呢?当然,没有人愿意计划失败,但是,你可能犯了这样的错误——没有计划。

原文: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

译文:

用兵打仗之前,君主或统帅都要在庙堂之上进行策划谋算。谋算得多,非常周密,胜过了敌方,在战争中取胜的机会就会多一些;相反,谋算很少,很不周密,不能胜过敌方,取胜的可能性也就会很少,更何况不作筹划、毫无有利条件的呢?

解读:

“多算胜,少算不胜。”《孙子兵法》强调兵马未动,策划先行。正因为兵家追求的是胜利,所以兵家的立足点就是庙算诡道。诡道和策划在此有了极为现实的意义。它是基于对现象的观察,天时(气候的种种变化)、地利(地形的险易、高下、远近、河流、山川等)、人事(包括将领、法令、政治、士卒、军需等)等等现象都是兵家必须仔细观察的。

因此,战争的决策者一定要在战前做周密的谋划,对战争中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做出不同的估计和安排,也就是说,要打有准备之仗。

我们来看一下汉高祖刘邦是如何未战而先算取英布的:

汉高祖刘邦在平息了梁王彭越的叛乱和杀死韩信后不久,曾为汉朝天下的建立作出重大贡献的淮南王英布兴兵反汉,汝阳侯夏侯婴向刘邦推荐了自己的门客薛公。

汉高祖问薛公:“英布曾是项羽手下大将,能征惯战,我想亲率大军去平叛,你看胜败会如何?”

薛公答道:“陛下必胜无疑。”

汉高祖道:“何以见得?”

薛公道:“英布兴兵反叛后,料到陛下肯定会去征讨他,当然不会坐以待毙,所以有三种情况可供他选择。”

汉高祖道:“先生请讲。”

薛公道:“第一种情况,英布东取吴,西取楚,北并齐鲁,将燕赵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然后固守自己的封地以待陛下。这样,陛下也奈何不了他,这是上策。”

汉高祖问:“第二种情况会怎么样?”

薛公答:“东取吴,西取楚,夺取韩、魏保住敖仓的粮食,以重兵守卫成皋,断绝入关之路。如果是这样,谁胜谁负,只有天知道。这是第二种情况,乃为中策。”

汉高祖说:“先生既认为朕能获胜,英布自然不会用此二策,那么,下策该是怎样?”

薛公说:“东取吴,西取下蔡,将重兵置于淮南。我料英布必用此策,陛下长驱直入,定能大获全胜。”

汉高祖面现悦色,道:“先生如何知道英布必用此下策呢?”

薛公道:“英布本是骊山的一个刑徒虽有万夫不挡之勇,但目光短浅,只知道为一时的利害谋划,所以我料他必出此下策!”

汉高祖连连赞道:“好!好!英布的为人朕也并非不知,先生的话可谓是一语中的!”

汉高祖封薛公为千户侯,又赏赐给薛公许多财物,然后亲率12万大军征讨英布。双方的军队在蕲西(今安徽宿县境内)相遇后,汉高祖见英布的军队气势很盛,于是采取了坚守不战的策略,待英布的军队疲惫之后,金鼓齐鸣,挥师急进,杀得英布落荒而逃。英布逃到江南后,被长沙王吴芮的儿子设计杀死,英布的叛乱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薛公指点汉高祖未战先算,算出英布可以使用的“上策”、“中策”和“下策”,又算出英布必使“下策”。将敌人分析得如此透彻,怎么能不取得胜利呢!由于未战而“算”在先,汉高祖才胸有成竹地打败了英布,平息了叛乱。

薛公与刘邦的一席话,周密地分析了刘邦和项羽各自的优劣长短,以及天下形势,计算他们的得失胜负,作出了正确的战略决策,可谓是一个卓越的庙算,体现了多算胜少算的预先筹谋。

企业经营者进行庙算,就是充分认识这各种因素,分析这些因素能否转化、转化的条件,再根据有利自己的原则去利用或转化这些因素,做出获胜的决策。古人云:“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就是这个意思。从这个意义理解,庙算也可以叫“妙算”了。

在竞争中算在人先,常能占据主动,因此作为经营管理者应对市场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估计,有利的、不利的,都应考虑到,并分别提出几种不同的对策,这样才能时时保持主动。

一个善于决策的人,不是对事情有了百分之百的把握再去决策。决策总是带有一定风险的。事情都清楚了才去决策,算不上决策,这样的“决策”谁都能做。要知道,条件完全具备之际,往往是最佳机会消失之时,一味追求完善,就会坐失良机。

古人说:“六十算以上为多算,六十算以下为少算。”因此,有六成以上的把握,就应当敢于决策,应该有信心去行动,从某些意义讲,风险和利益的大小是成正比的。风险大,成功了,得到的利益也越大。利益就是对人们所承担的风险的补偿,一点风险都不敢冒的决策,绝不能算为高明的、卓有成效的决策。当然,不经任何“算计”的冒险是不值得提倡的。

然以常理揆之,企业以利润为指归,绝不甘心浪掷金钱。然而,聪明反被聪明误者,实繁有徒。《孙子兵法》云:“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者,而患可解也。”可见吾人一切商业行为的指归是“利”,但万事无完美,有利必有害,故曰利害相杂,通盘考虑,方能无往不利。

香港巨富李嘉诚的成功之道主要是他善于“未战而庙算”——计划。他看到人们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更多的人用花来美化环境。但养花要有一定的空间,不仅费时费工,品种也受限制,而塑胶制成的塑胶花必将受到人们的欢迎。于是他计划着生产塑胶花。他到塑胶花创始地意大利进行现场考察,回到香港后便集中精力筹备生产。由于比意大利的产品便宜一半,长江塑胶厂精心制作的塑胶花一生产出来便畅销市场,而且还受到欧美进口商的欢迎。李嘉诚创办的长江塑胶厂也因此成为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塑胶厂,29岁的李嘉诚被誉为“塑胶花大王”。

计划是成功的保障,计划是成功必备的条件。如果你是一边走路,一边计划,效果已经大打折扣了。台湾第一位研究神经语言学的激发心灵潜力专家陈安之先生曾经提出:成功者之所以成功,是因为要做的事情变成一种习惯。因此,他们的成就总是超越别人。为了成功,你需要事先设定好计划。

如果不懂得在事前计划好,那么,盲目行动只会带来失败和损失。成功需要计划,需要安排,还需要一定的程序。做事的程序通常是志愿、计划、行动、力量、效果。没有雄心壮志,就不会有超越时空的意图;没有超越时空的意图,就不会有无可比拟的计划;没有无可比拟的计划,就没有坚定果敢的行动和力量;没有坚定果敢的行动和力量,就难以取得伟大的效果。从古至今,大事小事皆如此。所以说,计划是行动之父,行动是成功之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