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孙子兵法智慧全集
16503000000039

第39章 九变篇(1)

战场是千变万化的,胜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将帅的应变能力。孙子用“九变”来形容这种变化,可见变化之多。本篇重点阐述了将帅不良素质“五危论”,战区不利地形“五地论”,战场特殊情况下的“五利论”。将帅只有通晓“九变”,善于应变,才能正确把握治军基本原则。

1.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并不是鼓励大家各行其是,另搞一套。生活总是不断变化的,也总是向前,向进步方向转化的。作为社会中的人,也不可能整天面对一成不变的事情。如果我们没有果断、敢为的心态是不行的。那样,会使我们的生活和事业越来越糟糕。

原文:

君命有所不受。

译文:

对于最高统帅的命令虽然应该绝对服从,但在特殊情况下有时却不能机械地执行。

解读:

孙武在本篇论述将帅指挥作战应根据各种具体情况灵活机动地处置问题,不要机械死板而招致失败,并对将帅提出了要求。

孙武强调,将帅处置问题时必须做到:首先,考虑问题要兼顾有利和有害两方面。在有利的情况下要想到不利的因素,在不利的情况下要想到有利的因素。其次,要根据不同的斗争目标,采取不同的斗争手段。第三,要立足在充分准备、使敌人不可攻破的基础上,不能存侥幸心理。第四,要克服偏激的性情,全面、慎重、冷静地考虑问题。只有做到了以上这些,方能“得地之利、得人之”。孙武认为,将帅要从实际出发处置问题才能战胜敌人,所以对于国君的违背实际的命令可以不执行,因此,他大胆地提出了“君命有所不受”的军事名言。

孙武认为,即使是国君,也有职责范围,对将帅授权以后,就不得干涉其职权范围内的事,将帅也不能瞎指挥,更不能专横跋扈,一意孤行,自认为被赋予至高无上、无可制衡的权力,或为了证明自己的权威而不惜破坏一切规矩和法度,从而扰乱自己,使国家蒙受巨大灾难。

在战场上,将帅最大、是最高领导,“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战场形势瞬息万变,所谓“势险”、“节短”,将帅只有抓住有利战机,及时采取战略、战术,方能致敌以打击,“不战而屈人之兵”,实现“安国全军”的目的。

而要抓住有利战机,统帅权就必须独立完整,将帅必须拥有充分的自主权、主动权。将帅受命于君王,然而战场上风云变幻,总有与原来战略目的、战术设计不同之处,君王的指令,总赶不上“变化”的速度。因此,根据实际情况,“君命有所不受”,是将帅进行指挥的一项重要原则。机械地执行君王指令而不考虑战场形势,只能导致错失良机、军队失败的结果。这也是对将帅素质的要求。因为根据实际情况而做出变通,有足够的智慧、清醒的头脑便可完成;而对君王的命令做出取舍遵违的判断,在智慧之外,还需要有过人的胆识和勇气。

汉武帝时期,汉朝政府开辟河西四郡,隔绝了西羌与匈奴之间的通道,并驱逐西羌各部,不让他们在湟中地区居住。汉宣帝即位后,羌人通过汉使上报朝廷,希望北渡湟水,迁到没有田地的地方去放牧。汉宣帝听说后,询问赵充国对此事的看法,赵充国说:“羌人之所以容易控制,是因为各部都有自己的首领,所以总是互相攻击,没有形成统一之势。匈奴多次引诱羌人,企图与羌人共同进攻张掖、酒泉地区,然后让羌人在此居住。近年来,匈奴西部地区受到乌孙的困扰,我怀疑他们会派遣使者与羌人部落联系。恐怕西羌事变还会发展,并不只限于目前的局面。他们还会和其他部族再次联合,我们应提前作好准备。”一个多月后,羌人首领果然派使者到匈奴去借兵,企图进攻鄯善、敦煌,阻碍汉朝通往西域的道路。

西汉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汉宣帝派辛武贤、许延寿率军与赵充国部会合,大举进攻羌人。这时,羌人在赵充国的安抚下,已有一万多人归附。赵充国的奏章尚未发出,就接到朝廷攻打羌人的诏令。赵充国不主张用兵,而是派步兵在当地屯垦戍卫,等待反叛的羌人自行败亡。有人劝说赵充国不要坚持自己的意见,赵充国却认为,实施屯戍政策不仅可以解决羌人的叛乱问题,而且可以起到抚慰四方蛮夷的作用。赵充国的儿子害怕其父抗命,便让门客去劝赵充国,说:“如果一旦违背了皇上意图,派御史前来问罪,将军不能自保,又怎能保证国家的安全?”赵充国始终坚持自己的想法,多次上书汉宣帝,重申自己的观点。他说:“对付羌人,智取较容易,武力镇压难度就大,所以我认为全力进攻不是上策!我建议:撤除骑兵,留步兵一万人,分别屯驻在要害地区,一面武装戒备,一面耕田积粮,恩威并行。这样可以节省大笔开支,并且可以维持士卒的费用。留兵屯田足可平定西域。”汉宣帝将其奏折交给大臣讨论,得到大臣们的赞同,于是汉宣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并奖赏了他。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是中国古代兵学家们很早就提出来的一个军事理论命题。这是因为战场情况千变万化,如果前敌将领的一举一动都要按照远在千里之外的国君的要求,而不能机动处置的话,是很难打胜仗的。在历史上,机械地按国君命令行事,最后遭致惨败的例子不胜枚举。而赵充国敢于抗命,不断重申自己的观点,最终让汉宣帝同意并采纳了比较符合实际的边防政策,从而保障了西域的平安。

孙武提出“君命有所不受”,是根据古代交通、通讯落后,君主不可能随时掌握战场上瞬息万变的情况,为了胜利,随着战局发展变化,不能“以不变应万变”的办法去执行君主的命令而说的。事物、事态是变化的,我们应适应这种变化,不能僵化固守成命,一成不变。这一点在汉简佚文《四变》中作“君令有所不行”就更明确,它是以“四变”为条件来说的,不是无条件的。有违背“四变”原则的,才不执行;对“君命”不是一概“不行”,只是“有所”不行,应当正确理解。

将帅指挥作战,是受命于君的;将帅征战的目的是安国辅君。因此,对君主负责是将帅的职责。但是,问题还有另外一面,将帅受命之后。不能时时拘谨地机械固守成命,应根据战场实际状况有所权变;对君主的正确命令要坚决执行,对君主的错误命令,要敢于“违抗”,要善于权变,善于视情况变化而行动。

国外一个城市公开招聘市长助理,条件必须是男人。当然,所说的男人并不仅仅从生理上界定,它指的是精神上的男人,每一个应考的人都理解。

经过了多番文化和综合素质的角逐,有一部分人获得了参加最后一项特殊的考试的权利,这也是最关键的一项。那天,他们聚集在市政府大院内,轮流去一个办公室应考,这最后一关的考官就是市长本人。

第一个男人进来,只见他一头金发熠熠闪光,天庭饱满,高大魁梧,仪表堂堂。市长带他来到一个特建的房间,房间的地板上洒满了碎玻璃,尖锐锋利,望之令人心惊胆寒。市长以万分威严的口气说:“脱下你的鞋子!将里面桌子上的一份登记表取出来,填好交给我!”男人毫不犹豫地将鞋子脱掉,踩着尖锐的碎玻璃取出登记表填好交给了市长。他强忍着钻心的痛,依然镇定自若,表情泰然,静静地望着市长。市长指着一个大厅淡淡地说:“你可以去那里等候了。”男人非常激动。

市长带着第二个男人来到另一间特建的屋子,屋子的门紧紧地关闭着。市长冷冷地说:“里边有一张桌子,桌子上有一张登记表,你进去将表取出来填好交给我!”男人推门,门是锁着的。“用脑袋把门撞开!”市长命令道。男人不由分说,低头硬撞,一下、两下、三下……足足有半个小时,头破血流,门终于开了。他取出表认真地填好交给了市长,市长说:“你可以去大厅等候了。”男人非常高兴。

就这样,一个接一个,那些身强体壮的男人都用自己的意志和勇气证明了自己。市长表情有些沉重。他带着最后一个男人来到一个房间,市长指着站在房间里的一个瘦弱的老人对男人说:“他手里有一张登记表,去把它拿过来填好交给我!不过他不会轻易给你的,你必须用你刚硬的铁拳将他打倒……”男人严肃的目光射向市长:“为什么?你得有让我认为有足够的道理?”“不为什么,这是命令!”“你简直是个疯子,我凭什么打人家?何况他是弱小的老人!”

市长又带他分别去了那个有碎玻璃的房间和紧锁着门的房间,同样遭到了他的反对和拒绝。市长对他大发雷霆……

男人气愤地转身就走,被市长叫住了。市长将这些应考的人都召集在一起,告诉他们只有最后的一个男人考中了。

那些无一不伤筋动骨的人都捂着自己的伤口审视着被宣布考中的人,当发现他身上的确一点伤也没有时都惊愕地张大了嘴吧,非常不服气地尖着嗓子异口同声:“为什么?”

市长说:“你们都不是真正的男人。”

“为什么?”他们异口同声。

市长语重心长地说:“真正的男人懂得反抗,是敢于为正义和真理献身的人,而不是选择惟命是从,做出没有道理的牺牲的。”

在战场上,国家元首的命令有时可以不接受,因战场情况瞬息万变,战机稍纵即逝;如果君命不适于战机,战场指挥官为争取决定性的胜利,为利国利民,可随机应变而独断处置。

所以,君命不受的前提是为了争取有利战机。将领能通晓情况,而趋利避害,通变运用,导战争于胜利之途,才是真正知兵,才能用兵。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条军事行动指导原则,在历史上成全过多少英雄,也曾使多少不识时务,对全局不了解、自作聪明、自行其事的,或为他人所妒嫉而为上级不赏识的人送命。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尤其是竞争决策过程中,君命有所不受的原则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要做到“将在自专”,其前提是领导者应当“用人不疑”。如果对所用的人这也不放心,那也信不过,“将在自专”自然就成了一句空话。

从实际出发,只要行动合乎一定标准,就最有效地实现预期的目标,就不必先经上司批准而后采取行动。尤其在竞争激烈的商场上,机会转瞬即失,更应该随时抓住机会,适时处理。

在古代,“利于君”,也就是对国家有利的,将帅可以根据情况变化而自行处理;在现代,企业经营者的任务是“利于公司”,对公司有利的,必须随机处置,见义而行,君命不受。

为了实现某项目标,上级在布置任务的同时,可能同时给你下达若干指示或指令,而这些指示、指令又属于实现该目标的具体方式、方法。在执行执行上级指示、指令的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假如你所选择的方案或者你将采用的方法,较上级指示、指令更有利于目标的实现,这时你应该向上级报告你的方案、方法。如果事情紧急,必要时你可以考虑“先斩后奏”、或“边斩边奏”,自行其是。

2.术为法,变为谋

战场是千变万化的,胜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将帅的应变能力。孙子用“九变”来形容这种变化,可见变化之多。

原文:

故将通于九变之利者,知用兵矣。将不通于九变之利者,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

译文:

作为将帅,能够精通“九变”之术,即以上各种非常规作战方式的机变灵活运用,按照变化中的情况,采取相应措施,以获得各种地利,才可谓是懂得了如何用兵作战。将帅如果不精通以上各种非常规作战方式的机变灵活运用,不懂得依情况变化而采取相应的处理,纵然他们能了解地形,却也并不知道怎样利用地形才会更加有利。将帅统兵打仗,如果不知道各种非常规作战方式的机变灵活运用,虽然能简单粗浅地了解以上五种临机应变的权宜之计,即所谓“五利”,但仍不能完全发挥军队应有的战斗力。

解读:

九变,“九是数目极多的意思,‘九变’是说:用兵的方法应当极尽变化之能事。”(王皙注“今译”)循成法而战,无异按谱而弈,谱不能尽弈之变,法不可尽战之奇。战术方法是固定的,而应变是无穷的。术为法,变为谋。置身战场,能临机应变,方为用谋取胜之本。将帅的指挥能力,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应变力上。而应变力,则是主观思维的一种快速反应能力。变,“不拘常法,临事适变,从宜而行之谓也。”(张预注)多变,即根据战况变化,灵活机动变换战术以致胜之意。而战况的变化,与战区的地形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要研究地形,根据地形的有利和不利因素,以正确指挥军队。

兵法中讲究不拘泥于常规,要根据主客观的条件随机应变,纸上谈兵、死板僵化是不可能打胜仗的,只能被动挨打。没有常法、善于出奇才是兵法运用的最高境界。

南宋李宝指挥的陈家岛战役就充分利用天气、距离等自然条件,随机应变,主动出击,创造了以三千水军全歼十九万大军的经典战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