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如何与全国各地商人打交道:全国各地商人性格与习惯解析
16502600000033

第33章 如何与河南商人打交道(2)

河南人整体的特色很难说出什么。如果非要找什么特色的话,河南人性格中最突出的特点便是保守,不灵活,不知变通,具有因循守旧的心态,老于世故,毅力不同凡响。这一点在意场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同广东人、江浙人相比,河南人简直不会做生意,他们不像南方那些机灵鬼那样,哄得你团团转,赚了你的钱还让你心里舒服。别人的生意经,河南人只学到了一些皮毛,但并没有把别人心理上的赚钱意识学到家。

所以,在做生意的过程中,就要做到识歼防歼,利用他们的含蓄心态和保守思想,给予他们一点儿小便宜,使自己从中获取更大的利润。

4.小心河南人的“商战”策略

一味的说河南染胆小怕事是不全面的,他们有时也很“大胆”,敢于叫板和挑战。

郑州,殷商时期称为“商都”。郑州的商业活动源远流长,曾几度成为商贾云集的全国性商埠,有“九州腹地,十省通衡”的盛誉。郑州虽为河南省省会,也是近200万人口的大都会。

河南人做事快捷。对于这一点,曾经有这样的说法:“河南人下车像兔子,办事像猴子。”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郑州经济的发展,以及新旧体制和观念在现实中的摩擦,终于在商界爆发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这就是著名的郑州商战。

这次商战的特点是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竞争程度极为激烈,影响也很深远。在这次大战中,六大商场角逐郑州,展开了激烈的公关大战、价格大战、经贸大战,使郑州商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壮烈景观。

也就是在这次商战中,涌现出来一批有胆识、有魄力的企业家,尤其是引领这场商战潮流的亚细亚集团总裁王遂舟等人,成为了全国商界的焦点人物。

与此同时,郑州的商城也暴露出来不少问题。有些人在竞争中使用不道德的招数,使得这场战争颇带有火药味。

郑州商战中最为激烈的就属价格大战了。为了争夺顾客和市场,各商家开始杀价竞争。在竞争最激烈之时,有的商品甚至完全低于进货的价格,真正“吐血”、“挥泪”经过这次价格大战。实际上,商品价格是受价格规律影响的。一味降低产品的价格以迎合广大消费者的价格需求违背了商品价值规律。商家可能在降价一开始获得一定的利润,但是这种销售额的增长是短暂的。价格的降低不会从本质上改变消费者的购买力,只会造成消费市场的虚假繁荣,最后吃亏的还是商家自己。各商场的老板常有“惊弓之鸟”的感觉,谁也说不准何时会被降价的“暗箭”所伤。

但是,战争一旦打起,就不会轻易结束。各大商家为了在经营中战胜对手,占领市场,他们已经鼓足了劲,一定要在这次商业大战中战败对手,无论用什么手段。因此,一些商人为了赢取市场和胜利,他们不惜采取不正当的商业竞争手段,既损害商家企业之间的关系,也使许多商家也因此伤了和气。

1996年2月15日,京城首家“红高粱”烩面餐馆开张了,也就是在北京最繁华的地段王府井大街南口。让人吃惊的是,店面恰恰选在了京城第一家麦当劳快餐店的对面!

两个月后,红高粱开始名噪京城。也许是惊人胆略的魅力,也许是国人对中式快餐的渴求,红高梁快餐店里常常是顾客盈满,穿梭着来去匆匆的食客。于是众人在惊诧、担心之余,进而振奋、感叹,一时间称之为“红高梁现象”。

正是挟着中原大地淳厚的泥土气息,红高粱烩面连锁公司从郑州开始了进军北京。总经理乔赢毫不掩饰自己的想法,他要创出中国快餐的名牌,跟洋快餐一决雌雄。这一大胆的举措,不仅使红高粱一举成名,而且一改人们对河南商人谨小慎微,不敢为天下先的传统印象,开始刮目。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河南经济虽然落后,但这里毕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源地,这本身就是一笔不可估量的财富。饱受传统文化熏陶的河南人,在商战中巧妙地打出了“文化牌”,给人们耳目一新的感觉。

“红高梁”的兴起是典型的挑战策略。在红高粱刚刚创办之时,他们一无所有,几乎是零点启动。经过在郑州近一年的经营,不到一年的时间在北京王府井开店时,其实力也非常有限。但它一问世,便盯上了世界快餐业的霸主麦当劳,这就体现了他巨大勇气和挑战性。

按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红高粱”崛起尚待时日。但为了迅速提高品牌和知名度,赢得连锁经营的资本,“红高粱”大胆打破常规,移师北京,把竞争的矛头直指快餐业的“巨无霸”麦当劳,提出“麦当劳开在哪里,红高粱就开在哪里”的发展策略。结果,麦当劳在北京王府井,红高粱就跟到王府井;麦当劳在天津佟楼,红高粱就跟到佟楼;麦当劳在深圳台湾花园、长城花园,红高粱就跟到台湾花园、长城花园……能并肩就并肩,不能并肩就对门,挺身而出,慷慨对垒。

一时间,“红高粱向麦当劳叫板”、“羊肉面出战巨无霸,红高梁对垒麦当劳”一类的广告风起云涌,做得惊心动魄,痛快淋漓。

红高粱的成功与否,并不是其现象轰动的原因,而是河南老板敢于叫板,敢于挑战的一种商业精神。从红高粱现象中,就可以体现出河南人的敢于叫板可见一斑。

我们不知道红高粱与麦当劳的竞争谁赢谁输,但从这种现象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市场飞速发展的今天,在商业上向来不太老道的河南人已开始挣脱出传统观念的束缚,勇往直前,大有后来者居上的趋势。所以,在与河南人做生意时,要注意他们的杀价竞争。他们会为了压例对方,保持自己低价的声誉,不惜报出“跳楼价”。或者,你也可以和他们撕破脸皮,和他们叫板。

5.强烈的家园意识

有句古话,叫做“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窝。”由于强烈的家园意识,不少河南人宁愿在家乡苦些、累些,也不愿离开本土一步。既使是做生意,也大多安于在本乡本土,很少外出闯荡,而且有些商人颇有些“地头蛇”的作风,专门欺负外地人。

从古至今,河南人外出办企业、做生意者并不多,这与河南人固有的家园意识有着密切的联系。家园意识始终困扰着河南人。

河南人恋家观念之强烈是出了名的。如果要问哪里的人对故乡、故土恋得最深、爱得最亲,回答恐怕就是河南人了。河南地处中原,人口号称九千万。九千万河南人可不简单,在外省人面前赢得了一个勤劳质朴、热情豪爽的美誉。

马说在《河南人惹谁了》一书中说:

河南人对于土地的眷念在全体中国人中都是有代表性的,在万不得巳时的背井离乡对他们来说是巨大的灾难。历史上黄河多少次泛滥决口和改道,一次次将他们的庄田和梦想摧毁,而他们却一次次把重建家园的希望栽植在黄河水淤成的盐碱地上,故家难舍,故土难离,是他们永远解不开的心结。

如果在外地,比如北京、上海或广州,总之在河南以外任何一个地方,河南人遇到河南人,往往会睁大明亮的眼睛,伸出宽大的双手,亲亲热热地互称一声“老乡”。

这一声呼唤,这一声乡音,像一条纽带,立刻会使素昧平生的河南人成为知己,他们那种喜悦简直无法用语言可以表达。这是一种什么感情?这种感情就是一种家园意识,这种家园意识在河南人的心目中已经根深蒂固。

河南人对生我养我的生息之地,充满着眷恋之情。说河南人是传统文化的参与残余势力也罢,说河南人跟不上现代文明前进的步伐也好,河南人全然不去理会,他们照样悠哉乐哉地过着自己“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小日子,而不是像邻近的安徽人一样,背着行囊,背井离乡去金银满地的大都市去当打工族。

尽管河南人对外面灯红酒绿的花花世界充满了无限憧憬,但是,却又实在舍不下家中的妻儿老小和生养自己的土地,其保守的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儒家道德精神和农耕文化形成的意识,塞满了河南人的脑子,是河南地方性格中的两个支点。他们无论如何也走不出自己那片眷恋的土地,离开本土的河南人,不论在外面呆多长时间,总是恋恋不舍自己本土的那个“家”。只要一有机会便会想起它,甚至时不时还要回“家”看一看,有些甚至患上了“思乡症”。所以,不少河南人宁愿受贫穷也不愿离开本土一步。

因此,在与恋家的河南人打交道时,要充分熟悉河南人的消费市场,注重做好河南本地的生意。要防止他们赚了钱就回家,没有长期在外的打算。还应密切注意利用外部信息。

6.夺取商机,进军河南

提起河南人,人们很难将他们与“商”字联系在一起。几千年的农业文明造就了河南人封闭保守、因循守旧的“内陆意识”。然而,河南人不甘落后。有人说,河南人不是不想赚钱,而是不知道如何赚钱。几年前,纵贯南北的交通动脉107国道建成通车了。

在一千多公里的国道上,南方人都在围绕着107国道做生意赚钱。为了赢得过往旅客的好印象,服务员往往彻夜不眠,试图给旅客一种温暖安全的感觉。在南方各地,沿途是一座座供旅客食宿的小楼,闪烁着明亮而又柔和的灯光。

旅客每到一地,服务员都是笑脸相迎,服务殷勤周到,使人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但一进入河南境内,路边虽然也有供人们食宿的小楼,但外观看上去却十分简陋,没有灯光,不禁使人想起那些电视里令人恐怖的古堡。从深圳往北,广东、湖南、湖北三省的大小城镇都想着办法让人们去住宿,想办法为旅客服务而赚他们的钱。只有到了河南,反过来了,旅客反倒要求着人家住宿,求着人家把钱送给他。

河南人的商业意识滞后,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由于思想观念的落后,河南同样丧失了不少可以利用的商机,自身优势难以得到施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