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人脉的气场
16502200000031

第31章 依靠贵人,气场是营造出来的(1)

一个人要想成功,往往离不开贵人的鼎力相助。贵人所给予我们的一次扶助、一次机会、一句话甚至一个眼神,通常都不是我们用聪明、努力或者金钱可以替代的。因此,寻找贵人,依靠贵人,常常够缩短你的奋斗时间,指给你成功的捷径。

1.善于用“情”,积累贵人

借别人的力量为自己办事的最好方法是感情投资与真诚合作。在商品社会中,人们总是这样认为:商场无情,人们之间总是充满你死我活、尔虞我诈的斗争。

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人类毕竟是人类,感情是无可替代的,只要在社会上广交朋友,善于用“情”,你就会获得出人意外的惊喜,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李亚丽是某工厂的一名下岗职工,丈夫所在的工厂也不景气,每月只能发三百元,加上自己的下岗补贴,不足四百元,可家里还有两个孩子上学,日子过得非常艰难。

政府为了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问题,在城区建了一个菜市场,鼓励下岗职工进行自食其力的劳动。

李亚丽和丈夫一商量,借了四百块钱,再加上家里仅有的一百块钱,租了一个菜摊,准备卖菜。

夫妻俩说干就干,亚丽跑上跑下,抱着批来的蔬菜,就像抱着自己的第一个儿子一样,心里喜滋滋的。

晚上一算账,赚了十二块多,李亚丽心里甭提有多高兴了。

然而好景不长。这个位置太偏,人们购菜都不愿跑那么远,于是菜市场就慢慢地冷落了,有时候,一天连一斤菜也卖不出去,亚丽决定第二天就收摊,不再卖菜了。

第二天快下班的时候,有一个黑黑的中年人,偶尔踱到这里,买了五斤西红柿让亚丽包装好,他待会儿再来拿。可是李亚丽守着摊什么也没卖,一连等了五天,这个人才终于来了,亚丽赶忙喊上他,给他西红柿,可一看,西红柿全坏了,于是李亚丽拿出口袋里仅有的五元钱,去外边买了五斤西红柿,交给了中年人。

中年人怔怔地看着李亚丽和空空的菜摊,好像明白了什么,轻轻地问:“这几天你一直在等我?”

李亚丽慢慢点了点头。

中年人略略思索,麻利地掏出笔,刷刷地在纸片上写着,然后递给李亚丽说:“我是附近工厂的伙食长,每天都到城里买菜,往后你就照这个单子每天给我厂送菜吧!”

李亚丽惊喜地接过纸片。

从此,李亚丽每天就按时给工厂送菜,从而摆脱了家中的困境,生活慢慢好起来。

任何一件事情坚持久了都会有一个结果,而且往往是好结果,因为坚持本身就是一种能力的体现,做事情需要的恰恰是坚持的精神,所以古人云:“精诚所致,金石为开。”

有些人站得比你高。感化他只要听他的意见顺从他的智慧;有些人站得比你低。感化他就得放下面子用诚心。有很多人,特别是地位比你低的人,他很有个性,你请他来帮你,他会很牛气,坐如磐石,不为你言语所动。但真正做大生意的人,懂得利用贵人的长处而不在乎贵人的短处,他会再而三的恳求对方出山为其创造价值。刘备得以三分天下,没有三顾茅庐的诚心难以请到诸葛亮这位贵人。同样,在现在社会中经商求财,如果看到才华横溢的贵人,不能屈身恳求,那你就做不了大事。

戴维·史华兹出身寒微,15岁就辍学自谋生路,但他有很强的进取心,小小年纪就立志要做一个大企业家,而且不露声色地执行着自己心中的计划。

18岁那年,史华兹进入斯特拉根服装公司做业务员。这是一家著名的时装公司,史华兹在这里工作,学到了很多东西,为他后来的事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斯特拉根时装公司干了一年后,史华兹决定创办一家服装公司,开拓自己的事业。

史华兹和一个朋友合伙,用7500美元开办起一家小小的服装公司。公司虽小,但它是属于自己的,这对于史华兹来说,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开端。

史华兹将全部精力都投人了这家名叫约兰奴真的服装公司,在他的出色经营下,公司发展得很快,生意相当不错。

不久后,史华兹又不满足了,他认为,老是做与别人一样的衣服是没有出路的,必须有一个优秀的设计师,能设计出别人没有的新产品,才能在服装业中出人头地。

然而,这样的设计师到哪儿去找呢?

一天,他出外办事,发现一位少妇身上的蓝色时装十分新颖别致,竟不知不觉地紧跟在她后面。

少妇以为他心怀不轨,便转身大声骂他撒流氓。史华兹这才醒悟,觉得自己实在是太唐突了,连忙向少妇道歉和解释。

少妇心中疑团解开,转怒为笑,并告诉史华兹这套衣服是他丈夫杜敏夫设计的。于是,史华兹心里就有了聘请杜敏夫的念头。

经过一番调查得知,杜敏夫果然是位很有才能的人,他精于设计,曾在三家服装公司干过。他最近一次离开服装公司的原因非常简单:当他提出一个很好的设计方案时,不懂设计的店主不仅不予嘉许,反而横挑鼻子竖挑眼,蛮不讲理地训斥了他一顿。自尊心极强的杜敏夫受不了这份窝囊气,干脆一走了之。

史华兹从小就自谋生计,饱受世态炎凉,对杜敏夫的遭遇很是同情,当即决定聘用他。

然而,当史华兹登门拜访时,杜敏夫却闭门不见,令史华兹十分难堪。

但史华兹知道,一般有才华的人难免会义气用事,只有用诚心才能去感化他。所以他并不气馁,接二连三地走访杜敏夫的家,几次三番的要求接见。他这种求贤若渴的态度,终于使杜敏夫为之动容,接受了史华兹的聘请。

杜敏夫果然身手不凡,他建议采用当时最新的衣料——人造丝来制作服装,并且设计出了好几种颇受欢迎的款式。

史华兹是第一个采用人造丝来做衣料的人。由于造价低,而且抢先别人一步,尽占风光,约兰奴真服装公司的业务蒸蒸日上,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就成为服装行业中的“大哥大”。

不用说,杜敏夫就是史华兹的贵人,如果没有他的帮忙,史华兹公司的发展就要大打折扣,当然,史华兹是有“心机”的,他面对拒绝毫不气馁,敢于放下面子,以堂堂老板的身份几次三番的请求接见。

人要想做大生意赚大钱,就务必放下面子敢于求才为自己所用,如果这一点“心机”都没有,贵人是不会出现在你面前帮你扶你,孤单一人、光杆司令一个也永远不能成功。

所以说做大生意的人一定要明白: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无论是智力还是体力都有局限性,俗话说:“就算浑身是铁,又能打几颗钉?”如果只凭自己的能力,会做的事很少;如果懂得借助别人的力量,就可以无所不能。凭自己的能力赚钱固然是“真本事”,但是,能借他人的力量赚钱,却是一门高超的艺术。

气场的秘密:

现代社会中,经济迅速发展,各行业各部门之间的竞争非常残酷,单靠一个人的能力是很难取得事业的成功的。因此,必须借助别人的力量,才能取得事业的成就和创造灿烂的人生。

2.在贵人面前展示自己

为了使顾客更容易接纳自己的产品,许多推销员会采用送货上门的方法,同理,为了让贵人更好地认识自己,不妨将自己送到贵人的眼前。

盛唐时期,诗人王维想参加科举考试,请岐王向当时权势浩大的一位公主疏通关节,事先向主考官打声招呼,照顾一下第一次参加科考的王维。可是公主早巳答应别人,为另外一位叫张九皋的人打过了一次招呼。岐王也感到十分为难,他对王维说:“公主性情刚强,说一不二,想强求她改变主意给你打招呼,实在不容易,我来给你出个主意。你将你旧诗中写得最好的抄下十来篇,再编写一曲凄楚动人的琵琶曲,五天以后你再来找我。”王维如期而至。岐王找出一身五颜六色的衣服,将王维装扮成一名乐师,携了一把琵琶,一同来到公主的府第。岐王事先对公主说:“多谢公主予以接见,今日特地携了美酒侍奉公主。”说罢便令摆上酒宴,乐工们也都依次进入殿中。年轻的王维容貌秀美,风度翩翩,引起了公主的注意,便问道:“这是什么人?”

岐王道:“他是一个在音乐方面颇有造诣的人。”王维演奏了一首琵琶曲,曲调凄楚动人,令人击节叹息。这首曲子是王维新近创作的,他演奏起来自然得心应手。

公主非常喜欢这首曲子,于是迫不及待地向王维发问:

“这支曲子叫什么名字?”王维马上立起身来回答:“叫《郁轮袍》。”公主对王维更感兴趣了。岐王乘机说道:“这个年轻人不仅曲子演奏好,还会写诗,至今没有人在诗歌方面能够超得过他!”公主越发好奇了,赶忙问道:“现在手里有你写的诗吗?”王维赶忙将事先准备好的诗从怀中取出,献给公主。公主读后大惊失色,说道:“这些诗我从小经常诵读,一直认为是古人的佳作,怎么竟然是你写的呢?”于是,让王维换上文士的衣衫,坐人客席。王维风流倜傥,谈吐风趣幽默,在座的皇亲国戚纷纷向他投去钦佩的目光。岐王趁热打铁,说道:

“如果这个年轻人今年科举考试得以高中,国家肯定又会增添一位难得的人才。”公主问:“为什么不让他去应试?”岐王道:“这个年轻人心气高傲,如果不能得到最为尊贵的人推荐考中榜首,宁愿不考。可闻听公主已推荐张九皋了。”公主连忙笑道:“这没关系,那个人也是我受他人所托才办的。”接着对王维说:“你如果真的想考,我必定为你办成这件事。”王维急忙起身道谢。公主立刻命人将主考官召来,派官婢将自己改荐王维的意思告诉了他。于是王维一举成名了。

古往今来,怀才不遇者大有人在,他们大都郁郁寡欢,恍恍终身而苦不得志。而王维却是个成功者,他敢于把自己送到贵人面前,向贵人展示自己的才华,并且能够运用智慧进行淋漓尽致地展示,最终取得了成功。

在当今社会,做大生意赚大钱是人们梦寐以求的渴望。漫长的人生之路,有些人为追求成功付出了莫大的代价,最终却事倍功半。他们经常自怨自艾;可惜我满腹经纶,却始终没有出人头地的机会。不过,灰心只能使你丧失自信,要想成功,仅有旷世的才华还远远不够,还要找到赏识你的贵人。

刘基,字伯温,浙江处州府青田县人,生于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年)。元惠宗至正二十年(1360年)辅佐朱元璋,开始在政坛上崭露头角。朱元璋对他十分青睐。

少年得志的刘基,很想为元朝尽忠,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当时正处于元朝末期,官场腐败,吏治不清,整个社会统治已是摇摇欲坠。但他并没有感到独木难支,而是积极投入政治活动。他以身作则,为官清正,时常与那些贪官污吏做斗争。可是没过多久,刘基碰了个满鼻子灰。上任后不久,由于受人嫉恨而被排挤。又过了不久,他又因上当弹劾监察御史失职而得罪上司,被排挤回家。

官场失意对刘基的打击是非常沉重的。不惑之年的他,本来以才自恃,总想通过效忠元朝来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可是每次都是乘兴而去,败兴而归,根本没人重视他的才华。无奈之余,他只得隐居山林,写诗作赋,抒发他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抑郁心情。

正当他报国无门之时,朱元璋老板的一支红巾军先后占领了诸暨、衢州和处州,随后又拔除了东南一带元军的一些孤立据点,占领了浙东大部分地区,并极力网罗各地知识分子、知名人士,希望他们出来辅佐自己干事业。在浙东早已声名鹊起的刘基,自然列入了被邀请的名单。

此时的刘基已年过半百,他以为此生碌碌无为,再也指望不上什么靠山了,一身的才干也就要付之东流,又加之对朱元璋半信半疑,很不愿意出山。经过朋友再三劝告,又考虑到身家性命,他才决定去应天府(今南京),对朱元璋进行观察。

刘基到应天府之后,心情依然很抑郁。朱元璋召见他那天,他懒懒散散地来到朱元璋的帅府,见朱元璋只是略略一拜。当朱元璋问他怎样建立功业时,刘基随机想出了治国十八策,说得朱元璋连连称道,亲自为刘基斟茶,继续向他询问有关创业的各方面的意见。朱元璋礼贤下士的态度使刘基那颗已经冰冷的心重新得到了温暖。朱元璋为了笼络像刘基这样的文人,专门修建了一所礼贤馆,对文人们给予特殊的待遇。而且每当听到他们谈论高深的政治见解时,便会心动、立即采纳他们提出的正确意见。刘基觉得总算遇到了明主,便忠心耿耿地辅佐朱元璋,他决心利用自己的军事才能,为朱元璋建立强大的军事力量。

刘基也越来越受到朱元璋的器重。一天,朱元璋在自己房中设酒席款待刘基,请他分析当下局势。朱元璋向他讲明了当下局势:当时,各路起义军占领了元朝大部分地盘,其中势力最强盛的是湖北的陈友谅和苏州的张士诚。这两个人为了扩大地盘,不断骚扰朱元璋所占据的领地。朱元璋把大部分精力用于防备这两个人的掠夺,搞得手忙脚乱。

刘基听完朱元璋的陈述,微微一笑。他抚摸着胡须,向朱元璋发问:“您可知道山中猛虎的故事?”朱元璋被问愣了,木讷地说:“您说的是什么意思?”刘基莞尔一笑,缓缓地说道:“从前有一只猛虎,整天在山林里觅食,有两只狼也想占便宜,便和它争食。猛虎追那只狼,这只狼就来吃它的东西,再追这只狼,那只狼又吃它的东西。猛虎白白获得了很多美食,最后竟饿死在山中。

现在您就好像那只猛虎,而陈、张二人就好像那两只恶狼。如果您想安安静静地独坐天下,该怎么办呢?金陵地势险要,但也不过是一只肥兔;天下之大,才是可逐之鹿,若想威震天下,必先除去二狼,再北定中原。那时,您就可以面南背北占据四海,自立为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