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宽心 舍得 淡定
16502000000042

第42章 懂知足,平淡生活笑出花(2)

5.让功名利禄随风而去

通常,我们都羡慕在天空中自由自在飞翔的鸟儿。其实人也该像鸟儿一样的,欢呼于枝头,跳跃于林间,与清风嬉戏,与明月相伴,饮山泉,觅草虫,无拘无束,无羁无绊。这才是鸟儿应有的生活,才是人类应有的生活。然而,这世上终还有一些鸟儿,因为忍受不了饥饿、干渴、孤独乃至于“爱情”的诱惑,从而成为笼中鸟,永永远远地失去了自由,成为人类的玩物。与人类相比,鸟儿面对的诱惑要简单得多。而人类,却要面对来自红尘之中的种种诱惑,金钱、名利、权势等。于是,人们往往在这些诱惑中迷失了自己,从而跌入了欲望的深渊,把自己装入了一个个打造精致的所谓“功名利禄”的金丝笼里。

春秋末年,范蟸为了谋取功名,到越国辅佐越王勾践,被封为大夫,后升至上闺怨军。

此时,越国与吴国结仇,吴王夫差日夜操练兵马准备攻越,越王勾践想先发制人去伐吴。范蟸就劝阻勾践说:“大王不能这么做,我听说兵器是不吉利的东西,战争是违背道德的,争斗是各种事情中最末等的事,违背道德,好用凶器,干末等之事,老天爷也是不赞成的,所以无故起兵是不利的。”但是勾践不听劝告,于是吴越两军交战,结果越军大败,越王勾践被吴军包围。这时,勾践悔之莫及,就向范蟸请求救国之策。因此,范蟸就建议勾践派人去给吴王送厚礼,并向他们求和。于是,勾践就派文种去向吴王求和。

文种多次求见,吴王夫差才同意勾践的请求,撤兵回国,但要把勾践夫妇带回吴国做臣子并伺候自己。勾践把国家大事托给大夫文种,自己带上夫人和范蟸到吴国去做人质。到了吴国,夫差让他们住在先王坟墓旁的石头屋里,为吴王养马。吴王每次出去,都要勾践为其拉马。范蟸就更苦了,他在人前与勾践一起伺候吴王,在人后还要伺候勾践,还得不断活动,给人送礼,观察形势,勾践有时忍不住了,范蟸还得安抚他,以免前功尽弃。这样过了3年,吴王夫差认为勾践真的臣服自己了,于是就把他们放回越国。

勾践回到越国后,为了能使自己牢记亡国的耻辱,不让在卧室内铺放锦绣被褥,只铺上柴草,还在屋里挂一个苦胆,每次吃饭之前,都要尝一尝胆的苦味。勾践觉得范蟸的才能和忠诚都可信任,就打算把国政交给他,范蟸却说:“操练兵马、行军打仗,文种不如我;治理国家、安抚百姓,我不如文种。”于是勾践就把国家政事交给文种,让范蟸负责操练兵马。

后来范蟸在苎萝山上找到一个名叫西施的美女,说服她为国舍身。范蟸亲自把西施送往吴国,夫差一见马上就被迷住,日夜与西施在姑苏台上作乐。西施牢记范蟸的嘱托,总在夫差面前说越国好话,于是夫差就放松了对勾践的警惕。从此,越王勾践礼贤下士,在范蟸、文种两人的齐心辅佐下,经过十年艰苦奋斗,使得越国实力逐渐强盛了,并做好向吴国复仇的准备。

周敬王三十八年(前482年),越国出兵打败了吴国,从此不再向吴国称臣进贡。五年之后,即周敬王四十二年(前478年),越军攻到姑苏城下,围城三年,终于彻底打败吴军,夫差自杀。然后勾践率越军横行于江淮一带,成了霸主。

后来越王勾践论功行赏,范蟸作为一个从始至终辅佐勾践完成霸业的有功之臣,官超过计划上将军。然而他却不恋虚名,不图富贵。作为大臣,他辅佐主公完成了大业,圆满地完成了自己一生的事业。

功德圆满之后,范蟸要开辟自己新的生活。于是,他给勾践留下了一封信,信中他告诉越王勾践:“当年主公受辱于会稽山,主辱臣死。现在天下已定,请主公给臣下降罪处死。”之后,范蟸乘船不辞而别,永远地离开了越国。在走的时候,范蟸没有忘记老朋友文种,也给他留下一信,说明鸟尽弓藏的道理,并劝他也远走高飞。但是文种并没有听从范蟸的劝告,终于被勾践逼得自杀了。

范蟸泛海北上来到齐国,更名换姓为夷子皮。他带领儿子们不问政事,只经营生产,没有多久,家产多达千万。齐国国王听说他有如此才能,叫他当宰相。他叹息道:“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致卿相,引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于是他又交还相印,散发资财,只带亲属和少量珠宝,离开了齐都,躲到陶这块地方,从此改名为陶朱公。

范蟸在陶居住了十九年,曾经“三致千金”,就是散了又挣、挣了又散三次,成为天下首富。后来他又离开了陶地,只带着西施浪迹太湖,过着无拘无束的生活。

名利财货,声色犬马,这一切令人心迷神醉,永无止境地追逐,结果使人身体精神两受疲累。范蟸助越灭吴后,他的个人成就已臻至顶峰,此时抽身引退,弃政从商。之后,又千金散尽,隐居江湖,不被外物所蒙蔽,实在生活得惬意自如。

范蟸深知勾践的性情,可共患难不可共荣华的小人性情。因此,他果断地抛弃功名利碌,及时退出激流险滩。

6.知足才能常乐

人如果想活得快乐些,就必须学会知足常乐,在现实条件许可的范围内,充分享受生活,而不为得不到的而苦恼。这才是适宜的人生观。聪明的人应该对于那些自己得不到的东西视而不见,假装糊涂。知足常乐!

多少年来,许多哲人无不重复这同一个真理。他们都是用自己的经历一再证实并阐发这个命题。只有安于现状的人才会有真正的幸福。在安于现状的基础上有所追求,才有更多的幸福。那种追求不能是幻想,而是可以达到的实际目标。

慈禧太后可谓享尽荣华富贵,平日用餐有100多种菜肴,还有很多面首,既有权力,又有威严,各种物质的、****的,她都不缺,但她满足吗?幸福吗?不!她比更多人受到了煎熬,甚至死后也不得安眠。

民国时期,军阀孙殿英炸开东陵,劫盗皇室陪葬珠宝。东陵被盗后,地宫内到处是残棺烂木碎衣破衫,珍宝一劫而空,慈禧的尸身被扔在地宫的西北角,伏在破棺椁盖上,脸朝下,双手反扭,搭在背上,长发披散,遍体霉变白毛,因含了夜明珠被盗宝者硬挖狠扯,口角已被撕烂,惨不忍睹。

这位生前统治了中国半个世纪之久,只要跺一跺脚,大地就要颤三颤的女独裁者,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死后会被糟践到如此地步。不过这场劫难完全是慈禧自己穷奢极欲而造成的后果。据她的贴身大太监李莲英记录,慈禧尸身入棺前,棺底、棺头、棺尾以及慈禧身上佩带的珍宝不计其数,仅用于填补尸身与棺的空隙而倒入的珍珠就有四升,红、蓝宝石2200多块。据盗墓贼孙殿英说,棺盖一打开,满棺珍珠宝贝大放异彩,夺去了手电筒的亮光。慈禧口中含有一颗硕大的夜明珠,这颗珠子分开是两块,合拢则是一个圆球,分开时透明无光,合拢时则透出一道绿色的寒光,夜间在百步内可以照见头发。

试想,当初慈禧还是民女时,她有这么大的欲望吗?这欲望不是随着权力的增加和一点点的满足后而逐渐膨胀的吗?

孟子道:“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寡矣。”佛典《大智度论》中也说:“哀哉众生,常为五欲所恼,而求之不已。此五欲者,得之转剧,如火灸疥。五欲无益,如狗咬炬。五欲增争,如鸟竞肉。五欲烧人,如逆风执炬。五欲害人,如践恶蛇。五欲无实,如梦所得。五欲不久,如假借须臾。世人愚惑,贪着五欲,至死不舍,为之后世受无量苦。”面对难填的欲壑,我们应尽量享受已有的。这样生活就会是真实的,富有质感的。一年三百六十日,日日太阳就会是常新的。

周大新先生的短篇小说《无疾而终》述说了一个平常而简单的故事,然而这篇故事表达了作者对生活况味的深刻理解。故事的主人公是瞎爷——瞎爷并不是全瞎,瞎爷的右眼还凛凛睁着,放出箭一样的光。我想,那瞎的一只眼便是——人要装糊涂的象征,而左眼即是对生活底蕴的洞察吧。瞎爷的生活态度,简单地说就是知足常乐。这“无疾而终”便是知足常乐的最好报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