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宽心 舍得 淡定
16502000000023

第23章 舍得名,放得下才能拿得起(2)

5.放弃是一种睿智

古人云:“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放弃是一种量力而行的睿智和远见,是顾全大局的果敢和胆识。

在我们惯有的思维中,总是以为生活的继续会让我们拥有更多的收获,所以对于放弃我们根本不加考虑。却对永不放弃情有独钟,把不轻易放弃作为人生的固定的哲学,因此,有很多人在面临抉择的时候总是舍不得放弃,结果赔了夫人又折兵。

我们面对复杂的人生不能仅仅掌握一套哲学,以为只要懂得了一个道理便可以畅通无阻。其实获得往往只要心理坦然,而放弃则需要巨大的勇气。想要驾驭好生命之舟,我们面临的是一个永恒的主题:那就是学会放弃。一个拾贝壳的小女孩刚到沙滩便捡了两手贝壳,妈妈就对女儿说:“先放下手中的,等会你才能捡到更美的贝壳。”小女孩的母亲想以此来告诉她:随着成长的脚步,她要舍弃更多,不管她愿不愿意。

如果只懂得抓住不放,甚至贪得无厌,那么,面对灯红酒绿的花花世界,那么多的诱惑如何去抗拒?当一个比你原来恋人更完美的人出现时,当更令你痴迷的物品出现时,如果不加考虑地接受的话,那么就会带来无尽的压力和难以摆脱的痛苦,甚至毁灭自己。不是有些人因为贪得无厌,家里红旗不倒,外面彩旗飘飘。最终落得妻离子散、人财两空吗?智者说:“两弊相衡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如果不分清是非,只认为人就应该永不放弃,那么,到头来承担后果的只能是自己。人类就是因为一种不愿舍弃的心理才导致了生命更沉重的负荷。人总是边走边喊:“累咧,累啊!”可是舍不得放下压得自己喘不过气来的肩头的重担,以为这样走到尽头会是收获,却不知中途有人因为承载不了负荷而被压倒,再也起不来了。

在印度洋的大海啸中发生了一个感人的故事。一位年轻的妈妈在万分紧急的情况下为了救三岁的儿子忍痛放弃了五岁的大儿子,否则,母子三人无生还的可能。救了小儿子之后没想到奇迹发生了,大儿子竟然也得以生还。人生的抉择,很多时候是由不得人的,放弃的艺术是我们的必修课。我以前总是喜欢保留一些废品舍不得扔掉,到后来才发现那些物品不但一文不值,放在新的物品旁边还起了腐化作用,使有价值的东西也浪费了。

人的情感总是希望有所得,以为拥有越多就会越快乐,迫使我们沿着追寻收获的路走下去。当我们受了很多苦时才发现,我们的无聊和困惑,痛苦和失落,压抑和无奈,无不和我们过于渴望拥有有关。因为不懂放弃或过分的执著,让我们迷失了方向。

人的生命的确是薄如蝉翼的,有人说过“命若悬丝”,非常脆弱,我们都不知道我们的命会撞在哪一条轨道上,为何不学会放下沉重的十字架呢?在沙漠上驮着金子走不动的旅人为何不肯卸下金子,轻松寻找维持生命的水源呢?如果为了金子渴死在沙漠里,再多的金子又怎能和宝贵的生命比较?所以,放弃何尝不是一种明智之举,何尝不是一种收获呢?

把握时机,保持清醒的头脑就要学会选择,学会放弃。古人云:“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放弃是一种量力而行的睿智和远见,是顾全大局的果敢和胆识。面对人生,我们是自己唯一的导演,只有学会选择和懂得放弃才能彻悟人生,才能拥有海阔天空的人生境界。

6.丧失是我们必经的风雨

老鹰是世界上寿命最长的鸟类,它的寿命可达70岁。但是如果想要活那么久,它就必须在40岁时做出困难却重要的抉择。

当老鹰活到40岁时,它的爪子开始老化,不能够牢牢地抓住猎物;它的喙变得又长又弯,几乎能碰到它的胸膛;它的翅膀也会变得十分沉重,因为它的羽毛长得又浓又厚,使它在飞翔的时候十分吃力。在这个时候,它只有两种选择:等死,或者经过一个十分痛苦的过程来蜕变和更新,以便继续活下去。

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需要经过150天的漫长锤炼,而且必须很努力地飞到山顶,在悬崖的顶端筑巢,然后停留在那里不能飞翔。

首先,它要做的是用它的喙不断地击打岩石,直到旧喙完全脱落,然后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静静地等候新的喙长出来。之后,还要经历更为痛苦的过程:用新长出的喙把旧指甲一根一根地拔出来,当新的指甲长出来后,它们再把旧的羽毛一根一根地拔掉,等待5个月后长出新的羽毛。

这时候,老鹰才能重新开始飞翔,从此可以再过30年的岁月!

对于老鹰来说,这无疑是一段痛苦的经历,但正是因为不愿在安逸中死去,正是对30年新生岁月的向往,正是对脱胎换骨后得以重新翱翔于天际的憧憬,燃起了它心中的勇气和决心。要想延长自己的生命,获得重生的机会,它选择了经受几个月的痛苦,我们不得不为老鹰的这种勇于改变的勇气所折服。

放眼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面对癌症,是草草地结束自己的生命以免遭受肉体和精神的折磨,还是积极地治疗,创造生命的奇迹?陷入困境,是听天由命,等待命运的宣判,还是放手一搏,冒险寻求可能的转机?工作平淡无奇,碌碌无为,是安于现状,享受现有的安逸,还是勇于改变,寻求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2004年2月28日,清华大学主楼报告厅里,举行了一个规模不大,但非常特别的英文新书《从小脚女人到奥运会冠军》首发仪式。这本由北京出版社出版的英文专著的作者,就是我们过去熟悉的“乒坛皇后”邓亚萍。

曾经18次夺得过奥运会、世界锦标赛、世界杯冠军的世界女子乒坛顶尖选手邓亚萍,在夺得1997年英国曼彻斯特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女子团体、单打和双打3块金牌后,选择了退役。这一年,她迈入了清华大学的校门,开始了全新的生活。从清华大学本科毕业后,邓亚萍到英国诺丁汉大学攻读硕士学位,之后又被英国剑桥大学录取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

退役之时,凭借她在乒坛的辉煌成就,她可以轻松地获得一个管理职务,或是教练的席位,但她放弃了这种生活,而是向一个全新的领域发起了挑战。邓亚萍说:“临近退役时,我便开始设计自己将来的路,有人认为运动员只能在自己熟悉的运动项目中继续工作,而我就是要证明:运动员不仅能够打好比赛,同时也能做好其他事情。哪天我不当运动员了,我的新起点也就开始了。”

短短的7年多时间,这位曾经在乒坛充满霸气的女中英杰,在她的转型期,用当年夺取世界冠军的毅力和决心,在另一个领域开拓了被专家们称为“第二个奇迹”的全新局面。从运动员到清华学子,再到剑桥博士的成功转型,她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努力和汗水。

刚到清华大学外语系报到时,指导老师让她一次写完26个英文字母时,她还只能试试。因为她从5岁开始进行乒乓球训练,10多岁入选到国家队,一直到24岁退役,几乎没有什么学习基础。她回忆说:“上课时老师的讲述对我而言无异于天书,我只能尽力一字不漏地听着、记着,回到宿舍,再一点点翻字典,一点点硬啃硬记。我给自己制定了学习计划:一切从零开始,坚持3个第一:从课本第一页学起,从第一个字母、第一个单词背起;一天必须保证14个小时的学习时间,每天5点准时起床,读音标、背单词、练听力,直到正式上课;晚上整理讲义,温习功课,直到深夜12点。”正是凭借着这种不懈的努力和顽强的意志,她出色地完成了在清华的学业。本科毕业后,邓亚萍将自己5000多字的英文毕业论文送给萨马兰奇,萨马兰奇将这份论文存放到国际奥委会博物馆,他认为这是一个中国运动员成长的最有价值的纪念。

此后,她在国外的求学更为艰苦。在诺丁汉大学上课的过程中,邓亚萍总是抓住一切机会抢着发言。老师开玩笑说从她学习的劲头可以看得出她是一个世界冠军。为了完成论文,她每周都要自己开车到不同城市的图书馆去查找资料。一年后,邓亚萍面对严格的考官,用英语宣读了3万5千字的论文——《从小脚女人到奥运冠军》,以翔实生动的材料和清晰有力的论点论述了中国妇女及中国妇女体育的巨大发展和变化。临场考官的一致结论是:无条件一次通过!2002年12月22日,她如愿获得硕士学位。萨马兰奇先生称赞她“拥有了打开世界大门的钥匙”。

“有人可能觉得我这是自讨苦吃,甚至有人说你的荣誉多得一大把,不攻读什么学位,后半生照样可以过得不错,即使读学位也不必那么辛苦,甚至不妨找个‘枪手’代笔写论文。但我读书上大学可不是为了‘镀金’,我上学只是要圆自己的读书之梦。我从自己与外国朋友交往中深切感受到知识缺乏、交流不畅。尽管基础差,我不想投机取巧走捷径!”

现在,她在剑桥的博士学业也已经到了第二年,谈到学业,邓亚萍说:“难啊,真是太难了,感觉压力很大。一天到晚就是绷着,所以感觉特别辛苦。但我要感谢当学生的这段经历,因为它让我看到了另外一个世界,找到了自己新的价值。如果亚运会、世乒赛和奥运会的冠军是我乒乓球生涯的三大满贯,那么在清华获得学士学位、诺丁汉大学硕士毕业和取得剑桥博士,就是我要完成的另一项大满贯。”

丧失,是人生征途中一段艰难的历程,面对丧失我们要从容,相信艰难过后就是胜利;蜕变,是成长道路上必经的风雨,你要坚信,蜕变过后将是辉煌的新生。

7.丧失是成长和收获的源泉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朱迪·福斯特曾说:“我们以丧失开始人生。”是的,我们被抛出温暖的子宫,来到这个陌生的世界,我们失去了绝对安全的庇护,但从此开始了人生新的征程。在生活的漫长道路中,我们失去了很多所爱的人和事物,也得到了人生的感悟和收获。丧失,的确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但它并不可怕,它是我们为生活付出的沉重代价,但它也是我们成长和收获的源泉。

犹如航行在大海上的船,虽然由于风暴的摧残,一个个变得伤痕累累,丧失原先的完整,但风暴过后,它们修补了伤口,依然在广阔无垠的大海上破浪前进,甚至比以前变得更加顽强,更加牢固。

英国劳埃德保险公司曾从拍卖市场买下一艘船,这艘船1894年下水,在大西洋上曾138次遭遇冰山,116次触礁,13次起火,207次被风暴扭断桅杆,然而它从没有沉没过。劳埃德保险公司基于它不可思议的经历及在保费方面带来的可观收益,最后决定把它从荷兰买回来捐给国家。现在这艘船就停泊在英国萨伦港的国家船舶博物馆里。

不过,使这艘船名扬天下的却是一名来此观光的律师。当时,他刚打输了一场官司,委托人也于不久前自杀了。尽管这不是他的第一次辩护失败,也不是他遇到的第一例自杀事件,然而,每当遇到这样的事情,他总有一种深深的负罪感。他不知该怎样安慰这些在生意场上遭受了不幸的人。

当他在萨伦船舶博物馆看到这艘船时,忽然有了一种想法,为什么不让他们来参观参观这艘船呢?于是,他就把这艘船的历史抄下来,和这艘船的照片一起挂在了他的律师事务所里,每当商界的委托人请他辩护,无论输赢,他都建议他们去看看这艘船。它使我们知道:在大海上航行的船没有一个是不带伤的。

所以我们应该认清一个道理,人生是一个不断争取,不断丧失的过程。我们长大了,世界就不再视我们为孩子。我们再长大,就会面对分离,失去父母,失去爱人,直到最后失去自己。与之相比失去金钱或一次失败,实在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我们不知是否有更高的目的隐藏在一切的背后,我们只能相信,这一切乃是必要的。

据说,孕妇在流产之后会感觉到孩子仍然生存,有些人失去手臂还会感觉到它在痒。但如果心灵固著于此,我们就会进入一种偶像化的境地,因此失去了生命的一切活力。

佛经言:“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失去是一种痛苦,但更多的是为迎接新生。失去春天的葱绿,却能收获丰硕的金秋,失去阳光的灿烂,却能收获雨露的甘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