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好妈妈不生气不赌气:与孩子沟通的8堂课
16501700000031

第31章 常反思,亲子关系更融洽(5)

于是,妈妈们是煞费苦心、千方百计地为孩子创造条件,不顾孩子的禀赋,以自己认定的模式塑造孩子,让孩子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给孩子带来极大的压力。当然,过高的期望除了给孩子平添了极大的痛苦外,也给妈妈们带来了无限的懊恼。

孩子是妈妈的希望,是家庭的未来,每一位妈妈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成为有用的人,这本身无可厚非。期望是一种有信心的等待,妈妈对孩子寄予期望,是一种信任,有利于孩子增强自信心、进取心,是进步的动力。由于孩子对妈妈爱戴,愿意以实际行动取悦妈妈,让妈妈满意,这就促使孩子自觉地经常地将自己的实际表现同妈妈的期望找差距,并努力达到平衡。

妈妈对孩子抱有期望,就不会放纵孩子或袖手旁观,就会努力为孩子创造条件,及时督促,具体帮助,加强指导,不断激发孩子的上进心。妈妈的期望是一种积极的态度,对孩子来说是一种促使孩子努力向上的精神环境,是潜在的动力。而对孩子不抱有任何期望,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客观上对孩子起着压抑的作用,这是不可取的。

妈妈爱孩子,将自己对孩子所有的爱,都化作了对孩子的期望,希望孩子优秀,拥有光明的未来。但是,有些妈妈往往会把握不好期望值的高低,对孩子提出过高的期望。可是,妈妈却忘记了厚重的爱未必可以获得孩子的理解和认可,甚至会变成家庭痛苦的根源。

正如一棵树的成长,只有按照它的生长规律,在适时的时间接受阳光雨露,才能长成参天大树。孩子也是那一棵小树,妈妈掌握孩子的特点,了解孩子的个性,对孩子寄予合理的期望,然后再倾注适当的爱,孩子才能长成参天大树。

【案例回放】

案例一

李良是一个人见人夸的好孩子,有时候见他走在路上,都不忘记读书。而且每次都被学校选为优秀学生,还会在家长会上作为学生代表讲话。他不仅学习成绩好,品行也很出众。李良和其他十几岁的孩子不一样,在他身上从来看不到时尚的衣服,也不崇拜明星,业余时间更是不玩游戏,而是选择去培训班或者在家做题,他就像一台时刻不停息的“机器”,时刻在忙碌着。

李良让很多父母羡慕,那么懂事乖巧的孩子,一点也不用妈妈担心,老师也把他当成重点培养对象。

但是,就是这样一位在外人看来如此优秀的孩子,有一天,他突然变得歇斯底里起来,将自己的课本全都撕碎了,还将自己之前得到的证书和奖状都扔进垃圾桶。李良的妈妈将他送进医院,医生的结论是:他精神过于紧张,压力过重,导致现在的状况。他一直背负着“妈妈、老师、亲友”的期望,维护自己的“优秀”形象,时间长了,心理防线崩溃了。

案例二

沈田是个14岁的小姑娘,对于妈妈对她的期待,她在日记里写道:

我的妈妈对我的期望很高,这使我很苦恼。小时候,妈妈把我送进了重点小学,凭借一点儿聪明才智,我每次考试都能高居榜首。后来我考上了师大二附中的尖子班,在这个高手云集的地方,我的心理压力逐渐大了起来,考试成绩不像小学时那么如意了,我开始尝试到失败的痛苦。这时候,我是多么希望得到妈妈的鼓励呀!一次考试后,我神情沮丧地回到了家。

一到家,妈妈洋溢着满脸的希望,焦虑地追问起来:“考得怎么样呀?”我深知妈妈希望得到的是我充满自豪的回答,但我今天却给予不了。我心中深深地自责起来,我告诉了妈妈考得不好。妈妈原来阳光灿烂的脸一下子堆满了乌云,只低低地应了一声:“考得不好,下次再努力吧。”接着便回厨房去了。

我忽然感到很委屈,也很难过。妈妈嘴上虽然没有责怪我,但我知道她心里对我是极不满意的。我便发誓,下次一定要考好,这样才能对得起妈妈。很快又一次考试来到了,对我来说,就好像世界末日降临一般。

妈妈不断地对我说:“你要考不好,同学就会看不起你,老师也会看不起你,你周围的一切人都会看不起你。”就这样,我的压力更大了,对考试产生了恐惧感。眼中看到的只是考分,我的一切都是为了考分,我好像只是为了考分而活着。

然而,我考试的成绩却一再地不理想,我逐渐失去了对自己的信心,开始怀疑,妈妈爱的是我还是我的考分、我的荣誉?我希望妈妈能设身处地地为我想想,别老盯着“分”。

【妈妈这样做】

望子成龙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动机和具体的教养措施是两回事。妈妈要做的,首先是把自己的虚幻的、不切实际的期望降低,让孩子切切实实从零学起,功课一门一门地啃。有点特长发展一下当然好,没有也不必大失所望,别人的孩子们也都是这样,既然那么多伟人、科学家、文学家的孩子也都是这样,都很普通,你又有什么理由硬性要求自己的孩子成龙成风呢?这是不能靠定指标、下决心就能完成的。

太高的期望值是明明跟自己过不去。期望过高,孩子经过努力满足不了妈妈的期望,会丧失上进心,产生自卑感,心理上会有一种失败者的压抑感,对孩子身心发展是很不利的。因此,妈妈对孩子的期望,一定要适当。但是,妈妈到底要怎样把握对孩子的期望呢?

(1)妈妈要拓宽期望视野。

如何去衡量一个人的价值,好像现在都会有些硬性指标摆在那。把这种衡量放在孩子身上的话,指标就更加明显。像是智能高低、学业成绩的好坏,但事实上,衡量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具有许多评价标准。甚至是不同的社会时期是有着不同的标准的。

再说了通向成功的路不止一条,每个孩子身上都有属于他自己的特殊天分。所以,尽管大家都是走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但是每位孩子都有适合自己的那条成功之路。假如发现这条路达不到目的地,那就走另一条路试试!所以,妈妈不用过度的担心孩子,孩子自己的生活还是要他们自己去体会的。不用紧抓着一条路不放,妈妈如果拓宽自己的视野,那孩子的世界也会随之宽广起来。

(2)期望要符合孩子的能力水平与兴趣爱好。

大多数妈妈会从自己的好恶出发,以此来形成对孩子的期望,自作主张的替孩子设计一个未来的宏图,甚至在有些妈妈的心目中,对孩子期望的高低也会出现攀比心理。但现实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如果妈妈的期望不切合孩子的实际情况,那结果往往会事与愿违。

聪明的妈妈在对孩子有所期望之时,一定不要忘记事先评估一下孩子的智能特点、兴趣范围、个性特征。妈妈也可以与孩子一起分析一下,到底孩子的优势在哪里,不足之处又有哪些。妈妈要记住,要以孩子自身作为参照,以他的特长为出发点,而不要以周围人或者自己的喜好作为期望的参照与出发点。毕竟,那是孩子自己的事情,毕竟妈妈可以管得了孩子一时,管不了孩子一世。

(3)表达正确才会激发动机。

要将期望转变为现实,得让孩子把妈妈的期望转化为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如今的孩子,生存于信息时代,生活在独生子女的家庭环境中。所以,他们生来就被放置于一个五彩缤纷的天地里,享受着众多成人给予的关爱。在这样的生存空间里,孩子就会不知不觉地养成了一种被动的习性,习惯于等待信息与指令。比如说,凡事都要大人说了才去做,每天在电视屏幕前一坐就是二三个小时,被动地接收着电视上的“精彩节目”。如此一来,那些真正源自于内心的需求与动机则显得相当缺乏,导致主动性与创造性水平较低。

同样,在妈妈喋喋不休的期望表达面前,孩子仍然扮演了被动的角色。其结果,要么使孩子人云亦云地盲从,要么使他对什么都无所谓,还有就是使孩子产生“你越是要我这样,我越是要那样”的逆反心理。一句话,第一次讲可能是真理,但是如果你讲了十次的话就是陈词滥调了。在一个适宜的时间与场合,与孩子一起探讨一下妈妈对孩子的期望,其效果远远胜过一日十次的重复。

妈妈还应该训练孩子成为生活的主动参与者。这就要妈妈适当减少对孩子的照顾与包办,多让孩子自己做判断,做选择,承担与其能力相适宜的责任,将生存与发展作为自己的内在需求。“外部力量要通过内部因素产生作用”,妈妈对孩子的期望也是同样的道理。

妈妈们都应该知道“强扭的瓜不会甜”,强加在自己身上的东西,相信大家都会不舒服,那为什么不学着换位思考,替孩子着想,让他们用自己的力量去完成自己想做的事情,只有心中有动力,做起来才会风生水起。妈妈们又何必非要让孩子去完成自己的梦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