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好妈妈不生气不赌气:与孩子沟通的8堂课
16501700000027

第27章 常反思,亲子关系更融洽(1)

1.别让坏情绪“污染”孩子:“芊芊自己去睡吧,妈妈忙着呢。”

教育并非是处于一个特定环境下的产物,它不需要任何前奏,也不需要花费心思去准备什么。由此看来家庭教育是无处不在的,妈妈在生活中时时都要注意自己的情绪变化,尽量不要让自己的不良情绪影响到孩子。要知道,你的孩子性格还没有完全定型,妈妈的任何不良情绪都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不利的影响。

妈妈低落的情绪会使孩子形成消极悲观的世界观,妈妈经常抱怨又会导致孩子报复心理的萌发,也会让孩子看不到希望,引发心理问题。

毕竟人是感情动物,总会产生各式各样的情绪。遇到不开心的事情难免会有自己的情绪,妈妈也不例外。但是,妈妈的情绪对孩子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妈妈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要尽量避免或减少因自己的不良情绪而对孩子产生的不良影响。

如果经常把孩子当做“出气筒”,会让孩子对自己的人生观产生扭曲,判断是非对错的能力遭到人为的破坏干扰,反而会向错误的一面发展,影响他的为人处世,甚至是孩子的未来。幼小的孩子没有明确的判断力,对于妈妈撒在自己身上的怨气,他们不知道是情绪的一种转嫁,而是单纯的理解成是妈妈不喜欢自己,自己是不可爱的,进而会产生自卑感,成了日后心理疾病的温床。

据研究证明:孩子是敏感的,他们的安全感主要是来自于妈妈和家庭。一个关系和睦充满温暖的家庭,能够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是被爱的,是安全的。反之,容易导致孩子适应性差、胆小、退缩等行为。此外,如果妈妈经常拿孩子出气,无缘无故责骂小孩,会让孩子在把打骂看成“家常便饭”之后,当孩子再次犯错误,妈妈要惩罚他时,他会对这些司空见惯的行为没有任何反应,教育将会起不到任何作用,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把小孩给打皮了”。这也为将来的教育孩子增加了难度。所以,明智的妈妈是绝对不会带着自己的坏情绪来教育孩子的。

【案例回放】

案例一

早上醒来之后,紫煜发现外面下着好大的雨。匆匆忙忙吃完早餐后,妈妈送紫煜去上学。

一出小区大门,妈妈就不小心踩到了一个小水坑,结果泥水溅到了衣服上。“大早上就弄了一身的泥,这破雨天。唉,今天真倒霉!”妈妈很生气地说。听到妈妈的话,紫煜也觉得下雨天不好了,心里有点讨厌下雨了。

或许紫煜的步伐走得慢了些,妈妈怒气冲冲地催促紫煜说:“走快点儿吧,死丫头,不然要迟到了!”紫煜知道妈妈由于刚才的事怒气未消,听到这话自己也很难过。

由于这种情绪的影响,一整天,紫煜都沉浸在失落、低沉的心情之中。上课也没有认真听课,只是看着窗外的雨唉声叹气。

妈妈因为踩到泥水弄脏了衣服,所以才会对雨天有所抱怨,而且把这种不良情绪带给了紫煜。这件事在妈妈眼里或许只是很小的一件事,可能转身就会忘掉,可是却使紫煜一整天都陷在了妈妈坏情绪的影响里。

案例二

9岁的肖芊以前是个很听话的孩子,很少让妈妈生气,妈妈也经常在朋友面前夸肖芊是个懂事的好孩子。可是最近肖芊突然变得喜怒无常了,说发脾气就发脾气,周末还不许妈妈加班,让妈妈觉得莫名其妙。

后来,妈妈询问了心理咨询师,通过了解,妈妈这才发现肖芊的变化竟是自己造成的。

原来是因为妈妈最近比较忙,回到家后还要忙着写材料,于是妈妈便不能像以前那样每次在肖芊睡觉前都亲一下肖芊的额头,和她说一声“晚安”了。有时候肖芊主动过来让妈妈亲一下,妈妈也都是很不耐烦地说:“芊芊自己去睡吧,妈妈忙着呢。”

心理咨询师说:“妈妈现在不像以前那样亲昵地和肖芊进行睡觉前的必修课,还用不高兴的语气和孩子讲话,给孩子的心理造成了伤害,所以肖芊才会有如此反常的表现。”

心理咨询师指出,肖芊虽然还小,但是她仍然可以像成人那样强烈地感受到妈妈敷衍的态度和不高兴的情绪,因此,建议肖芊的妈妈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回到家和肖芊相处的时候要把工作抛到脑后,提高和肖芊相处的质量。

果然,妈妈按照心理咨询师的建议改善了自己的做法,和肖芊在一起时尽量避免带有不良情绪。过了没几天,肖芊又变回了原来乖巧、听话的样子,妈妈的烦恼自然也就消失了。

【妈妈这样做】

家是休息的地方,是“加油站”,所以家应该是和睦的、温馨的,是其乐融融的。但如果妈妈一回到家里,脸上便阴云密布,或者是唉声叹气,那么无疑就会把家庭气氛弄得很紧张,给其他的家庭成员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因为情绪是可以传染的。坏情绪犹如病毒,一个人打喷嚏,大家都会跟着感冒。妈妈要想与孩子相处的其乐融融,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可是必修课啊。妈妈只有真正掌控住自己的情绪,才不会让自己的坏情绪传染到孩子身上,自然和孩子打成一片。

可是,有些妈妈还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总是搞不明白自己已经很努力的在控制情绪了,但还是事与愿违。其实,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方法,你也是个没有坏脾气的妈妈。

(1)身为妈妈,必须能够控制愤怒。

不论是谁,如果压力超过了自己的承受限度,就会爆发的。这就如同在夏天,用电量超过负荷量时保险丝会烧坏一样。即使自己知道“这样可不行啊”,但仍会不由自主地提高嗓门,摔东西。平时可以一笑而过的事,这时却怎么都不能忍受,这就是无法控制愤怒。

妈妈的怒火会给孩子的情绪造成巨大的伤害。妈妈发火的时候,孩子心中会充满恐惧。

“妈妈发火时真是吓死人了,可我一点儿办法也没有。如果哪一天妈妈突然不要我了,那我该怎么办啊?”

孩子对某种状态感到无能为力时,就会有一种挫折感;想到未来不知怎么办时,就会充满恐惧。如果妈妈经常大怒,孩子长大后就会得压力障碍症,导致孩子大脑机能出现异常。如果后来真的发生了这样的事情,那就是后悔也来不及了。

(2)进门前抖落坏情绪。

每天不管工作中遇到什么事,进家门前给自己一点时间,剔除工作给情绪带来的负面影响,全部打包扔在门外,一丝不留。你可以轻轻提醒自己,工作已经结束了,现在是转换齿轮,慢下来的时候。如果家附近有公园,可以找张椅子坐坐,如果是夏天,可以看看夕阳与晚霞。

(3)把担心留在门外。

下班后不要马上回家,在办公室多留10分钟,安静地坐在办公桌旁,拿张白纸,写下当天在单位发生的所有事情,在已经完成的事情后面画上对钩,在没有完成的事情后面标上记号,写完后把这张纸锁在办公桌抽屉里不再想它,等第二天上班的时候再拿出来看。这样的话,就可以避免回到家还在想单位的事情。

(4)坚决不在家加班。

工作上的事要尽可能在单位上处理掉,而不能把它带回家。如果你把工作带回了家,你的工作肯定会影响到其他成员的自由,孩子的活动也肯定会影响到你的工作。所以,妈妈一定要有这样的意识,家是生活的地方,单位才是工作的地点。自己在家中的时间应该属于孩子。如果经常性混淆工作和生活的话,经常把工作带回家的话,势必会影响到家庭正常生活。

(5)当孩子不听话时,要做“零吼叫”妈妈。

在生活中,面对孩子的淘气、不合作现象时,妈妈通常都会向孩子发脾气,靠大吼大叫来威胁孩子,让孩子听话,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做。妈妈以为这样既教育了孩子,也维护了自己的威信,其实不然。

对孩子大吼大叫,只是一种不理智的教育方法,到现在也没有听哪位妈妈说用这种方法能达到屡试不爽的效果。因为孩子开始时屈服于妈妈的大吼大叫,只是出于第一次的恐惧,次数多了,孩子习以为常了,也就不再害怕了,妈妈的教育只能以失败告终。

当孩子不听话或者哭闹时,妈妈不妨做个“零吼叫”妈妈。妈妈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自己因一时冲动而对孩子严厉指责、大吼大叫。这样不仅能够避免妈妈因自己的不良情绪而影响到了孩子的成长,也能找到更人性化的教子方法,一举两得。

孩子不听话,妈妈忍不住想要发脾气时,不妨来个“深呼吸”,让自己静下心来,用另一种方式来教育孩子,和孩子一起成长。

认为每天不得不发火的妈妈们,请暂停你们的谩骂,因为不管你发不发火,世界都不会因此发生丝毫的改变。但当你决定平静下愤怒的情绪,尽量少发火的瞬间,你和你孩子的人生就会因此而改变。

2.不做唠叨的妈妈:“禾禾,去把自己的玩具收拾起来。”

出于对孩子的殷切关爱,妈妈一般都会用无休无止的唠叨教育孩子成长,孩子做错事了,妈妈爱唠叨;孩子要做什么事情,怕孩子做不好,妈妈爱唠叨;孩子不会做事情,妈妈也会奉上自己的唠叨。面对如此喋喋不休的妈妈,孩子一般也会靠行使自己的“沉默权”作为回应。

在心理学中有一种“超限效应”,就是指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这种现象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其典型表现就是妈妈的唠叨。据研究表明,面对妈妈的唠叨,孩子会从不耐烦到反感,进而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与行为。这样妈妈的教育也只能以失败告终。

教育孩子要掌握好“火候”和“分寸”。该放手时要放手,该住口的就住口。走进孩子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内心需求,择机而教,然后辅以具体的指导和监督。只有这样,才能恰到好处,聪明的妈妈切忌“唠叨”,达到“无为而治”才是教育的最佳境界。唠叨似乎是所有妈妈的通病,尽管妈妈认为自己所说的一切是为孩子好,算不上是唠叨,但似乎孩子们都并不领情,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他们常常对妈妈不停的唠叨感到恼火,并因此和妈妈发生激烈的争吵。不管是什么人,在扮演妈妈的角色时,都会以为孩子好为理由,理所应当地对孩子提出要求和建议:“快起床了,你要是迟到了我可不负责。”“你这次考试没进步,这样下去怎么考好的高中。”“你看看你穿得像什么,快去换套整齐点的衣服!”“你的房间怎么总是一团糟!”诸如此类的话,在一些家庭可能每天都要重复,甚至不止一遍。

而孩子之所以不喜欢唠叨,是因为在妈妈的唠叨中,传递着对他们的不信任。不断的指示和建议意味着妈妈不相信孩子能靠自己的力量能完成。孩子是在努力地成长为一个独立的人,他们需要的是妈妈的信任和独立做决定的权利,但是妈妈却偏偏不给他们,反而以权威的身份不断地给予建议或加以指责,孩子当然受不了。有些孩子选择逃避唠叨,另外一些孩子则选择反抗,这种反抗往往激起妈妈的愤怒,就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很难终止。正如我们看到的,孩子很少真正在妈妈唠叨的事情上做出改变,有的时候他们故意做出相反的举动以显示他们的独立。

由此可见,唠叨千遍,不如培养孩子一个好习惯。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教育孩子就是要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好习惯是孩子不可多得的资本和财富,会让孩子受用一生。好习惯对孩子未来的成功起着重要作用,难怪有人说成也习惯,败也习惯。

【案例回放】

案例一

刘爽晚上放学回来,吃饭的时候,妈妈就像往常一样询问她当天在学校的学习情况,话题自然而然的转到了当前上大学竞争有多么的激烈,工作多不好找,让她一定要把学习放在第一位,其他的事情少管一些。

但是,令刘爽妈妈没想到的是,一向很内向听话的女儿这次却很不耐烦地打断妈妈的话:“你们烦不烦啊,整天就会跟我说这些,妈妈你除了学习还能关心点我其他的事情吗?”被刘爽这一说,妈妈顿时无语了,看到女儿这样不知好歹,妈妈是生气的不得了,一时控制不住就打了刘爽一巴掌。谁知,刘爽竟然翻了一眼,丢下筷子饭也不吃就去学校上晚自习了。从这以后,刘爽就以学习繁忙为理由,连晚饭也不在家吃了,在学校上自习到很晚才回家,到家后就回自己房间,把房门一关看书。还有意尽量避开妈妈,要是妈妈跟她讲到关于学习的话,她不是心不在焉地听着,就是发脾气走开。

刘爽妈妈以为这样对待女儿,是在为她的前途着想,但是刘爽的妈妈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这种行为是在伤害女儿。

一天下午,刘爽妈妈突然被刘爽的老师叫到学校。在老师的办公室里,老师当着刘爽的面向她抱怨:你这个孩子是多么多地淘气……他甚至使用了很多难听的字眼,妈妈把事情的经过一听,其实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儿。小孩子嘛,淘一点很正常。只是事隔多年,刘爽妈妈仍然觉得心痛:“当时刘爽就站在一旁,而老师就那样数落他,她吓得缩在墙角一个劲儿地哭!一路走,女儿一路哭,任自己怎么安慰也停不下来。这时候,刘爽妈妈才意识到,唠叨对于孩子的伤害有多么大。

案例二

李禾平时玩过玩具后总是随手乱扔,结果弄得到处都是,让妈妈费了不少力。为此妈妈可没少唠叨李禾:“禾禾,去把自己的玩具收拾起来。”“禾禾,告诉你多少遍了,玩具不要随手乱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