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好妈妈不生气不赌气:与孩子沟通的8堂课
16501700000021

第21章 批评正确了,孩子会自觉认错和改错(4)

孩子毕竟是孩子,总会有不听话犯错误的时候,即便是妈妈的小时候,应该也是充满错误的小时候。我们总是强调说要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殊不知,孩子的童年如果被圈在一种标准的范围里,安全是安全了,可他们的快乐却没有了。快乐的童年正是由于孩子们的一个个小错误所构成的,如果,犯错了就对他们大加责骂,那他们的童年又怎会开心起来?所以,妈妈们不用为了孩子的一些小错误而在那斤斤计较,要学会从孩子的这些错误中发现他们的优点,继而向他们传递有用的东西,让他们在犯错的过程中,也能得到成长!

6.惩罚孩子也要“罚”出点艺术

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世界上“吃堑”的多了,有的长智了,有的却没长智。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妈妈没有让孩子为自己的错误承担责任。

孩子犯些错误是在所难免的,然而有些妈妈常常在事前提醒,事后埋怨、责骂,千方百计去补救,结果却是大人操碎了心,磨破了嘴皮,而孩子却一点感觉都没有,甚至还嫌大人烦。下次再遇到这样的事情,该错的还是错,该忘的还是忘。

教育孩子这里面的学问可大着呢,真不是一个小问题,不是三言两语说得清的事。但是,要切忌一点:不能一味地表扬,也不能一味地惩罚,一味地表扬,会让孩子不知什么是错,什么是对。一味地惩罚,会让孩子对社会仇视,对他人缺少爱。作为妈妈,要善于和孩子沟通。不可为了让孩子高兴,这也表扬,那也表扬,从小接受“表扬”多了,就会不知道自己的真实水平,养成趾高气扬的性格,一旦进入社会,和别人接触,发现根本不是那回事,就气馁、退缩,甚至逃避现实。如果不表扬,只惩罚,也会让孩子失去自信心,这就是当今大学生为何读书成功了,走向社会,什么也不敢尝试的原因。虽然,现在大家都在讲什么赏识教育,但是对于孩子来说,恰当的惩罚也是可以有利于孩子的成长的。

《红楼梦》里有副对联:“世事练达皆学问,人情礼物即文章。”该怎么教育孩子,一定要从自身做起,妈妈是最好的教师。比如这个孩子,偷家里钱到外面买东西吃,发展到从外面小摊上偷东西回家,这些都是错误的,应该受到惩罚。第一次从家里偷钱外出买东西吃,妈妈说,要给孩子做人的权利,这话是正确的,孩子想吃东西,应该问妈妈要钱,这是他的权利,但不能偷。第二次,就没有一点可原谅的了。我们是成年人,不能总用裁判员的身份评判孩子。

【案例回放】

案例一

慧慧和同学在学校附近转的时候,发现了一个经营小饰品的商店,于是两个人进去看了看。

慧慧看到了一个带着小娃娃的发卡,慧慧很喜欢这个发卡,于是就举着发卡问老板价格,由于商店里面人比较多,老板又在门口忙着收钱,因此也没有听到慧慧的询问。

慧慧看到发卡做工比较精美,心里想着发卡的价格一定不便宜。于是她就趁人不注意的时候悄悄地把发卡塞进了羽绒服的大口袋里,就这样没有付钱就把发卡拿回了家。

回到家后,慧慧情不自禁地欣赏起发卡来,她越看越喜欢。这时候妈妈进屋看到了慧慧手里的发卡,就问慧慧从哪里买的。慧慧忍不住把没有付钱就拿走发卡的事情告诉了妈妈。妈妈严肃地对她说:“你认为自己偷拿别人东西的行为是对的,还是错的?”慧慧不好意地说:“是错的,但是……”

妈妈知道她还想为自己的行为辩解,于是又问:“你想想上次你的电子词典不见了,你是什么心情?”想到上次自己的电子词典不见了,自己着急地哭了两天,慧慧低下了头。妈妈看到她有些悔过了,接着说:“商店的老板是用这些商品赚钱谋生的,你没有付钱就拿了人家的东西,人家不赚钱不说,还赔上了本钱。”慧慧说:“妈妈,我错了,我这就把钱给商店的老板送去。”“你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很好,但为了让你记住这件事,以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妈妈决定给你一个小小的惩罚,那就没收你一周的零花钱吧。”

慧慧不仅把发卡的钱还给了商店的老板,还心甘情愿地向妈妈交出了一周的零花钱。

案例二

少珂是个活泼可爱的孩子,他很淘气,经常会犯错误。每当少珂犯错之后,妈妈也都会罚少珂去站墙角,让他以此来反省自己。

刚开始的时候还有作用,少珂站过墙角之后就能规矩几天。可是时间久了,妈妈发现站墙角对少珂而言不是惩罚,而是一种自我娱乐的方式。少珂站墙角的时候,会做个鬼脸,或者哼支歌儿,没有一点儿悔改的意思。

妈妈从一本教育书上看到这样的观点:妈妈惯用的惩罚孩子的措施就是体罚孩子。妈妈要知道,惩罚孩子并不是简单粗暴的体罚孩子。体罚孩子是惩罚孩子多种方式中最原始的一种,事实证明这种惩罚方式也会摧残孩子幼小的心灵。妈妈要掌握惩罚孩子的艺术,科学地惩罚孩子才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妈妈很认可这种观点,再加上用罚站的方式也看不到教育效果,因此妈妈决定换一种方式来“惩罚”少珂。

一次,少珂偷偷地拆开电视的遥控器,妈妈知道后,并没有让他去站墙角,而是让他把拆开的遥控器装好作为对他的惩罚。不过,他怎么装也装不上去了。

妈妈借机带着少珂去楼下的维修店,让少珂看着专业人员是怎么安装、维修的。这期间少珂不时地问维修人员一些问题,别看少珂才只有9岁,维修人员却说他问的问题都很关键呢。妈妈发现从那以后,少珂懂事多了,也不像以前那样故意犯错误了。当然,少珂也学到了不少关于维修的知识。

【妈妈这样做】

惩罚孩子,是每个妈妈培养孩子、纠正孩子错误的方式之一。俗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孩子犯错误,自然需要妈妈的教育和惩罚。但惩罚孩子也要讲求科学方式,一旦惩罚不当,不但对孩子的行为起不到规范作用,更可能使孩子的行为逆向发展。如何在家庭教育中有效惩罚孩子,那就要让妈妈们动点脑筋了。

说到惩罚,很多妈妈会想到棒打、罚站、打屁股、关禁闭等等。其实除了这些生硬的体罚外,妈妈可以“罚”得更有艺术性。可以“罚”孩子劳动,如做一些家务,可以帮妈妈一起擦擦桌子,叠衣服等。

如果真的要打屁股打掌心,也要记得几个原则。首先要打得及时。尽可能在孩子发生不良行为时马上加以惩罚,因为在孩子心目中,事情的因果关系是密切的,如果事情过去几天再惩罚,或几件事加起来一起惩罚,孩子会不明就理;其次要打的隐蔽。不要在公共场所和外人面前打孩子,以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当然更重要的是要打得适度。不要经常打孩子,孩子习惯挨打,逐渐养成一种即使挨打也满不在乎地态度就糟糕了。也不要打得太重,太狠,孩子能认识到错误后就要点到为止;最后,要记得摸摸孩子的脸或抱抱孩子,让孩子知道妈妈还是爱她的。只要改正了错误,还是妈妈的宝贝。

有些妈妈发现一种有效的惩罚方法,他们把孩子关在房间里,告诉孩子,如果保证不再捣乱了就把他放出来。这种方法在理论上有个缺点——它可能会让卧室变得像一间囚室。但是,这种方法也可以教育孩子,和其他人在一起的权利是会失去的,还能让孩子知道,生气的时候最好找个地方单独待一会儿,让自己平静下来。

“用自然后果惩罚”,通俗地说,就是“自作自受”。这种惩罚方式是18世纪法国教育家卢梭最先提出来的。他主张孩子犯了错误,不给予人为的惩罚,而是让孩子在错误所造成的直接后果中去自己体验不快或痛苦,从而迫使其改正错误、他举例说:“孩子打破了他所用的东西,不要急于添补,要让他自己感受到需要它们。比如他打破了自己房间里的玻璃,让风日夜吹向他,也不怕他因此而伤风,即使是伤风也比漫不经心要好些。”

作为妈妈,对孩子使用惩罚要讲究策略,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我们的建议是:

对犯了错误的孩子来说,采取各种惩罚办法,只是教育孩子的手段之一,而不是惟一的手段。平时要尽量少用惩罚,仍以说服教育为主。如果动不动就惩罚孩子,会使孩子习以为常,就像长期服用一种药物,会使人产生抗药性一样,惩罚的作用也就丧失了。尤其是这种方式用得多了,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经常处于自责、压抑的状态,还容易形成冷漠、孤僻的性格。

必须记住,在选择每一种惩罚方法时,始终应使之建立在尊重孩子人格的基础之上,以惩罚唤起孩子的良知,启发孩子的自觉性。所以,体罚是应当尽量避免的,也不要当众惩罚孩子,这样都有可能使得孩子产生对抗心理,跟您对着干,反而让我们做妈妈的下不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