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爱情在人们的心中是如此的神圣,当我们披上婚纱的那一刻,没有人会想到爱情的天平会在生活的风雨中倾斜,曾经信誓旦旦的另一半,在还没有跑到爱情终点的时候,已经因种种原因而悄然离去,留下孤独的你依旧守着那份心中的信念!分手不一定是谁有错,而是双方感情的问题。离婚不是什么好事,但也不见得都是坏事。
单亲家庭是家的一种形式
60年代初,在有子女的家庭中,大约10%的家庭是由单亲父亲或母亲及其子女组成的。那时候,“单亲家庭”这个说法还没有被发明,那些大量的单身母亲和少量的单身父亲还没有意识到他们在创造一种新的家庭形式。
“单亲家庭”这个概念最初起源于70年代后期。
提起单亲家庭,人们似乎总把它与双亲家庭进行比较,并且得出它是不完整的、有缺陷的、不正常的等等结论。这使得单亲父母和这种家庭的孩子比别人多了许多的压力和痛苦。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随着因离异或丧偶等单亲家庭的不断增多,那些有关单亲的传统观念正在接受挑战。
几代同堂的家庭叫大家庭,父母外加一个子女的家庭叫核心家庭,子女与一方父母同住的叫单亲家庭,还有如再婚家庭等等,所以单亲家庭只是家庭的一种形式。而不同形式的家庭有他们各自不同的特点和问题,所以,不应该唯独单亲家庭受到歧视。
在别人眼里,康倩是一个坚强的职业女性,作为公司总经理办公室的高级行政主管,从来都是把公司上下的事情安排得很好,从没有因为自己的情绪影响工作,以至于康倩和丈夫离婚很久以后同事们才知道。
康倩的哲学是既然选择了,就要面对,只要自己尽力,结果如何一切顺其自然。现在康倩已经很习惯一个人和女儿生活了,尽管这中间经历过自己几乎不能承受的所有,但康倩告诉自己,生活终归要继续,与其愁苦哀怨,不如快快乐乐。
最初,只有两个女人的生活确实让康倩不习惯,家里不只是少了一根支柱,重要的是缺少了一个男人。但是康倩明白,单亲妈妈的生活注定要辛苦一些,假如自己积极的应对,两个女人同样可以把日子过得精彩幸福。
第一个圣诞节,为了不让女儿孤单,康倩把家里上上下下好好布置了一番。温馨的圣诞气氛从每一个角落恣意弥漫,她邀请了自己的还有女儿的好多朋友参加,并且亲自开车把这些小朋友一个个接来。那个飘雪的夜,女儿留在脸上、刻在心里的欢乐,化解了康倩作为一个单亲妈妈的所有辛酸和疲劳。
在很多人的意识里,单亲妈妈的生活是无助的、可怜的,康倩觉得这是先入为主的成见。她努力保持着自己一贯舒缓的生活节奏,及时化解那些不必要的担忧和焦虑,在别人看来就是她从来不着急。康倩喜欢一个安逸干净的家,喜欢跟朋友们在一起,所以现在的家就成了朋友经常聚会的据点,而这带给康倩和朋友的快乐是实实在在的。
康倩现在的家住得较以前远了,但为了不让女儿觉察出生活的变化,不失去最爱的同学和伙伴,康倩坚持不给女儿转学,宁肯自己辛苦,每天多开上几十分钟的车去接送女儿。康倩要让孩子在属于她自己的圈子里生活,保持先前的轨迹。
一直敬业的康倩坚持不让私生活打扰工作,从普通员工到高级主管,她觉得女人不仅属于家庭,更应该属于工作,属于自己,属于所有爱自己的人。女人所有的空间都可以相互关联,但却又相对独立。居家的女人柔美温婉,工作的女人坚韧独立,二者合一,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立体女人。
为了让女儿多接触社会,不让孩子感觉和别的小朋友有什么不同,每逢周末,康倩一定要带着孩子和朋友约好出去玩。一次,女儿对康倩说,他们班上也有一些同学是像她这样的。女儿这样说了,康倩记在心里,却仍旧带着孩子去朋友处玩,或者让朋友来自己的家。女儿在和大小朋友的交往中,看到妈妈开朗的笑容和镇定友好的态度,以及叔叔阿姨们对待妈妈的友好,慢慢地感觉出生活似乎没什么变化,妈妈依旧是可爱的妈妈,小朋友们也仍然和自己玩得很好。女儿终于打消了顾虑,恢复了从前的平静和快乐。
就这样一路走来,康倩觉得自己和一个三口之家的妈妈没有什么特别的分别,甚至比那些并不和谐的三口之家强得多。当然,作为一名单亲妈妈,一颗平和安详的心很重要。真能做到时,也就觉得无所畏惧了。日子依然在流淌,康倩觉得这样的节奏无论从心境上,还是其他方面已经被自己全盘接受并悉心消化,在生命的这个特殊阶段,康倩终于向自己证明:只和女儿分任主角的生活竟也可以过得如此满足。
“单亲家庭”也是家的一种类型。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论证这个问题:
第一,单亲家庭同样可以完成各种家庭功能。
我们一般所称的家庭功能包括经济功能、文化功能、教育功能等。
从经济功能的角度讲,由于一般的单亲父母包括已成年的子女都有一定的职业,因此同样为社会、家庭创造着经济财富。而尊老爱幼的优秀伦理文化传统的传递、生活习惯的延续等等无不体现着文化的功能。至于教育功能更是如此,家永远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单亲父母一样能够承担起上述家庭和社会责任,因而单亲家庭在承当社会角色和完成各种家庭功能方面完全可以和双亲家庭一样。
第二,单亲家庭面临的一些问题其实一般家庭也都存在。
比如,有些单亲家庭觉得子女教育方面的问题令人头疼。像孩子不爱学习,有的早恋,有的情绪抑郁,有的逆反心理很强,不听家长的话等等。事实上,这些问题双亲家庭也一样存在。
当然,单亲家庭具有自己的一些特殊问题,比如由于一方父母长期不在孩子身边,在性别教育上需要特别注意,如是妈妈抚养儿子,就要更注意怎么样培养孩子的阳刚之气。
但是,这类特殊问题并不等于就是问题家庭,因为这些问题在单亲家庭同样可以很好地得到解决。而且诸如性别教育等问题在双亲家庭也是同样重要的,同样需要父母重视。
第三,单亲家庭同样可以培养出健康快乐的孩子。
单亲家庭同样可以幸福快乐地生活。已有学者对单亲子女进行过研究,结果表明,单亲子女的学业成绩、心理健康状况等并非如人们普遍认为的那样,其实他们的各方面并不比双亲家庭子女差。
离异家庭的五种类型
离异后的夫妻仍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关系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其各自后来的生活,尤其是对孩子的影响。
美国的婚姻咨询专家康斯坦·阿荣斯提出,夫妻离异后,双方的关系大致分为五种类型:
第一种,理想搭档型。
这一类型的特征是高交往,高互助。在她的观察范围中,这一类型的约占12%。前配偶双方相互信任,彼此关心对方的生活甚至内心的感受,愿意听取对方的意见,像朋友一样互相帮助,与原配偶的家庭、老朋友保持密切联系。对孩子实行联合监护。监护时间虽不相同,但双方都要承担照顾孩子的责任,并且尽可能多地与孩子相处,逢节假日都要和孩子一起吃饭、一块活动。
这是一种较完美的关系,但只发生在少数人中,特别是发生在离婚的早期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新关系的加入,理想搭档的离婚夫妻还想保持密切关系就变得非常困难。
第二种,合作伙伴型。
特征是适度互助,高度交往。这种类型的离异夫妻约有45%,双方不认为相互间是亲密朋友,但在涉及孩子的问题上,总是能尽量合作。平时接触不多,只在特殊情况下,如过生日、家长会,才能使他们聚在一起。除了孩子的话题,他们还谈论共同的朋友、各自的工作或一些相关的事,但涉及自己的生活则很少。双方对孩子负有共同监护的法律责任。孩子通常与母亲住,父亲只在周末的晚上去看望孩子。
合作伙伴型的人具有区分不同关系的能力,把夫妻关系和做父母的责任作不同的处理,为孩子提供更好的成长条件的愿望压倒了婚姻问题上的恩恩怨怨。
第三种,互相指责型。
这一类型的特征是适度互助,低度交往。每次交往都要相互指责,交往的唯一目的就是讨论策划孩子的事。不能把夫妻的恩怨同做父母的责任分开,反而把矛盾扩散到相关甚至是不相关的问题上,把相互间的关系搞得很紧张,充满了敌意,并且从不掩饰他们的恶劣关系,经常使冲突公开化。
对孩子都有某种单独监护的协议,不与孩子居住的父母(多为父亲)花一定的时间与孩子呆在一起,通常是每周一到两天,也有少到一个月一天的。双方对离婚后的状况感到不满。
第四种,势不两立型。
这一类型的特征是低度交往,低度互助。这种类型约占25%。双方很少联系接触,一旦接触就会爆发一场争执,其矛盾不得不求助于法律。
双方为孩子的事争吵不休,每次问题都需要有第三方、律师或朋友调解,才能使问题得到解决。他们彻底忘掉并抛弃了婚姻中的美好,专挑对方的缺点和错误,甚至夸大这些错误以便伤害、报复对方。其实他们仍需要对方,但都否认。并且不愿意放过对方:我好不了,他也别想好。
第五种,家庭消失型。
离婚后双方从此不再接触,其中一方从原居住城市迁出,或是突然不知去向(通常是男方),把离婚后的重担留给另一方。由于原来的婚姻关系就很紧张,解决的唯一办法就是其中一方彻底离去,使另一方在心理上也努力抹去对他的记忆。这样的才是真正的单亲家庭。
父母离异后采取的交流方式对孩子的影响是不同的。生活在理想搭档型和合作伙伴型家庭中的孩子会比较轻松,因为他们不会感受到父母对他们的压力。而生活在互相指责型家庭中的孩子,则会大受父母冲突的影响。生活在势不两立型或消失型家庭中的孩子,则会因父母中的一个不来探望而产生伤感和怨恨心绪,多年后仍会耿耿于怀。
单亲也有其独特的优势
世界上的事情,凡有一利,必有一弊,凡有一弊,亦有一利。单亲处境会给单亲家庭带来一些不便,但是无论从理论上推理还是根据现实来总结,单亲也有其独特的优势。
丈夫有外遇,屡说不改,雨思只能要求离婚。拿到薄薄绿色证书的一瞬,雨思所有的信念、勇气都荡然无存。
23岁的她,一下子知道了万念俱灰是个什么味道。
那时女儿童童半岁,夜里雨思咬着枕巾哭,哭得奶水都没了。熟睡中的童童委屈地抽搭着小嘴,像八爪鱼一样缠在妈妈身上。忽然间,她胖胖的小手小脚成了雨思活下去的唯一理由。
雨思爱童童,她在雨思肚子里的时候,雨思就不停地和她说话,叮嘱她多多吸收营养,教育她将来要乖,要听爸爸妈妈的话。
孩子出生的时候胎位不正,雨思足足疼了20多个小时。没做过妈妈的人是难以想象那种疼痛的,说天昏地暗、天旋地转、天翻地覆都不为过。
当医生终于从雨思身体里把孩子拽出来的时候,她感觉灵魂也被拽离了,整个身体失去了重量,眼皮揭也揭不开。
而童童,生下来只有3斤多,瘦得像只小猫。医生拎着她的小脚,使劲拍她屁股,拍打了老半天她才“哇”地哭出声来。
临产前,丈夫的种种出轨迹象已经很明显,雨思曾经几乎崩溃过,痛恨自己不得不把他的孩子生下来。但当听到童童的哭声时,雨思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所有的仇恨烟消云散。她发誓要用生命来爱女儿。
离婚是一场地震,但地震后我们还要好好地生活。雨思也曾经非常痛苦。那种痛苦,是自信沦失、感情信念塌陷的痛苦。她不想见人,蓬头垢面地窝在屋子里。童童的眼睛特别像她爸爸,尤其是淘气的时候,目光里充满娇憨和信赖。当她向雨思挥舞她的小手小脚,咿呀吐出不成字的音节时,雨思一边笑,一边流着泪。
擦干泪水,雨思对摇篮里的童童说:“女儿,就剩我们两个了。我们俩一定要过得快快乐乐的,加油啊!”
有一年时间,为了带童童,雨思不能出去工作,就把那段时间用来自学。她在职高学的是厨师,自己却对服装设计很感兴趣。夜深时怕惊醒童童,她就开了厨房的灯看书,每隔半小时跑回卧室看童童有没有蹬掉被子。有时看着书,会突然疲倦、沮丧得无以言喻,她不得不丢开书本闷声大哭一场。
雨思忘不了某段日子,每天早上一睁开眼睛,就会觉得了无生趣,为什么要睁开眼睛呢,为什么要面对灰暗的一天又一天呢?她会跟自己背一段话:“求上天赐我沉静,去接受我必须接受的;赐我勇气,去改变我能够改变的;赐我智慧,以判断两者的区别。”然后,一个鲤鱼打挺,跳下床来。
雨思活下来了,而且活得快快乐乐。
雨思在家里开了个做衣服的小店,边翻书边接外来的单子,但来的人很少。最穷的时候,她以菜汤面度日。
产假结束,雨思该回去上班了。单位效益不好,摇摇欲坠。她不能让童童连罐进口奶粉都吃不起,她决定辞职。
雨思把妈妈接来帮忙带童童,妈妈对女儿的行为很不理解,不明白女儿为什么要认“死理”,铆足劲儿要当“裁缝”。雨思也不解释,赶着去报班进修服装设计。后来雨思还进修过管理、经营等等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