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时候,里根的梦想是当一名优秀的体育播音员。当他于1932年大学毕业后,他计划在电台找份工作,然后再设法去做一名体育播音员。
于是里根就搭便车去了芝加哥,敲开了每一家电台的门,但每次都碰了一鼻子灰。在一个播音室里,那家电台的制片人很和气地告诉他,大电台是不会冒险雇用一名毫无经验的新人的,并且劝告里根去找家小电台,那里可能会有机会。
一次又一次的挫折并没有使年轻的里根放弃,他又搭便车回到了伊利诺伊州的迪克逊。虽然迪克逊没有电台,但里根的父亲说,蒙哥马利·沃德公司开了一家商店,需要一名当地的运动员去经营它的体育专柜。
由于里根在中学时代打过橄榄球,于是他就向这家商店提出了申请。本来满以为自己会被录用的里根,最后却未能如愿,他失望的心情溢于言表。里根想,也许自己不适合在家乡附近发展。于是,他驾车行驶了70英里来到了特莱城。
在那里,里根试了试爱荷华州达文波特的wOC电台。这家电台的节目部主任是位很不错的苏格兰人,名叫彼特·麦克阿瑟。里根和麦克阿瑟聊得很开心,话题是两人都最感兴趣的橄榄球。接着,麦克阿瑟让里根站在一架麦克风前,叫他凭想象播一场橄榄球比赛。结果,凭着浑厚的嗓音和精妙的解说,里根终于被这家电台录用了。
很难想象,如果里根不能正确面对一次又一次失败的挫折,他就不能实现成为体育播音员的梦想。同样,在里根的政治生涯中,他也遇到了很多失败和挫折,但因他能够不断战胜失败和挫折,最终成为了美国第40任总统。可见,挫折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事情,经过挫折的磨炼,孩子的意志就会更加坚强,也能够面对更大的挑战。也可以说,挫折是浇筑孩子成功的高标号水泥。没有挫折的历练,孩子的人生就像是用没有加入水泥的混凝土筑起的墙——看似坚硬,其实是豆腐渣工程,经不得任何风吹雨打。
专家给父母的话
黑格尔说:“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
孩子的生活将会充满各种各样的挫折,父母要告诉孩子,当困难到来之时,只有像咖啡豆一样勇敢地面对挫折融入其中,将挫折变成自己成长的养料,人才能真正战胜挫折,化挫折为前进的动力。
帮助孩子增强自制能力
孩子成长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能够自我控制,能够让自已为了一定的目标而坚持不懈地努力,所以说父母教育儿女的首要任务就是让自已的孩子学会自我控制,但是好多家长很不理解这一点。家长们通常认为,教育孩子就要让孩子听自己的,就要控制孩子的一举一动。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孩子将来都会长大,长大后又必将独自一人面对所有的困难。诚然,有些时候父母确实应该管住自己的孩子,不过即便在这样的时候,父母也应该尽量让孩子自制。父母必须让孩子明白,他有能力控制自己的行为。这样,孩子就能认识到自己的能力,从而在自我实现中逐渐培养起坚强的意志来。
德国音乐家巴赫从小就对音乐非常痴迷,他对那些音乐大师十分崇拜。
一次,巴赫很崇拜的一位管风琴大师要在汉堡举行专场演出。巴赫很想去听,但是他家住的小村子距离汉堡有九十多里路。巴赫家里很穷,没有钱给他坐车,父亲于是就带他走路去汉堡。第二天,父亲带着他拿着干粮徒步上路了。他们走累了就在田野里休息一会儿,天晚了就在农舍屋檐下的草堆中睡上一夜。整个徒步过程中,巴赫从来没有抱怨路途遥远,他忍着脚痛走到了汉堡。为了听演奏会,他经常这样步行往返,是自制力支持他一次次走完全程!
正是这样的自制力,才使巴赫在9岁丧母、10岁成为孤儿之后一直坚持练习风琴,并最终被圣·米歇尔音乐学校录取,为他的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伟大的人物总有很多相似之处。仔细探寻,我们总是能够发现这些伟大的人物从小就具有很强的自制能力,而这对于他们的成功也有很大帮助。
宋庆龄的父亲很注意培养孩子的自制力。
一天,风雨交加大雨滂沱,他带着孩子们去上海龙华,这次可不是参观古刹,而是让他们放下雨伞在古塔下淋雨。他说:“你们看,这座塔千余年来不怕风雨,为什么?因为它基础牢固,骨架紧密。你们也要从小打基础练骨架。现在我们一起比赛,绕着宝塔跑六圈,看谁能忍受住苦、累,不被苦和累所吓倒!”说罢带头跑起来。孩子们在泥泞中跌倒了,他鼓励孩子们抵抗住舒适的诱惑、忍住疼痛和苦累,鼓励他们跌倒后要马上爬起来再跑……自我控制是有意识地调节、控制、支配情绪以及自身行为的一种意志品质,是人类情商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乏自制力的孩子,做事总是不考虑后果,只顾跟前利益,而且在长期利益失去之后又不能保持情绪稳定,容易悲观、自责、沮丧甚至一蹶不振。如果在孩子小的时候对他放任自流,一旦养成了不好的习惯,那将大大消磨他们的自制力,对其身心健康成长非常不利,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一系列问题。相反,如果从幼儿时期就培养孩子的自制力,那孩子就可以克服任性、多动的毛病,逐步形成自我控制、自我约束的意志和能力。相关研究也表明,自制力强的孩子将来更有可能成为艺术型或科学型的高级人才。
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对于孩子坚强意志力的培养极为重要,自我控制能力并非生来就有,而是孩子在后天的环境中随着认知的发展和教育的影响而不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所以,让孩子从小学会控制自己是非常重要的。父母只要注意以下几点,就能够有效地培养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
1.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有些孩子在学前阶段没有培养起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样才导致了一些出格的行为,没有自制力。对孩子自我控制力的培养,最初可以在生活习惯方面,如要求孩子准时起床、准时就寝,按时饮食,不偏食、挑食等。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对他的自控能力培养应着重于社会道德规范和社会责任心等方面,如要求孩子在集体中要遵守集体规则和纪律,不可随心所欲地侵犯别人的利益等等。父母如长期坚持一贯的要求,不作无原则的迁就,孩子就会逐步学会控制、约束自己。
2.帮助孩子逐步学会评价自己的行为
培养孩子自制力时,父母要坚持说理。要让孩子知道“要这样做,不可那样做”的道理,让孩子用这些道理来评价判别自己的行为是对还是错,这样他就会以此来约束自己不做不该做的事情。
比如,已经很晚了,孩子仍坐在电视机前不肯去睡,家长若硬拖他去睡,一定会引起他的对立情绪。父母可以耐心地对他说:“今晚睡得太晚了,你明天早上起不来,到幼儿园就会迟到会影响大家,还会使爸爸妈妈迟到。”
父母坚持这么做,不迁就孩子,又不放弃耐心地说道理,久之就会使孩子渐渐学会评价和判别自己行为的适宜度,增强自我控制力。
3.加强对孩子的指导
孩子不善于自觉地组织自己的活动,这需要成人详细、明确、具体的指导,这样做有利于小孩的行为自控。
专家给父母的话
自我控制能力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个性品质之一,是孩子是否拥有坚强意志的重要标志。事实证明,能够自我控制的孩子长大后一般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能够对自我的冲动行为进行约束。父母要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就注意培养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这样才能为孩子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培养孩子果断行事的素质
缺乏果断精神的孩子经常拖拖拉拉,一遇到事情就习惯性地“先放在一边”,说起活来总是吞吞吐吐、毫无力量。更为可悲的是,这些孩子遇事总是思来想去、畏首畏尾而不敢做出决定,这种犹豫其实是孩子意志薄弱的表现。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能够改变他们命运的机会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父母一定要培养孩子果断行事的素质。这样在机遇来临时,他们才能当机立断,牢牢将其把握住。否则,孩子就会在失去机遇的哀叹中度过一生。
据华裔电脑名人王安博士声称,影响他一生的最大的教训,发生在他6岁之时。
在王安6岁的那一年,一天,他外出玩耍。经过一棵大树的时候.他突然感到有什么东西掉在了自己头上。王安伸手一抓,原来是个鸟巢。他怕鸟粪弄脏了衣服,于是赶紧用手拨开。鸟巢掉在了地上,从里面滚出了一只嗷嗷待哺的小麻雀。王安很喜欢它,决定把它带回去喂养,于是连鸟巢一起带回了家。
王安回到家,走到门口,他犹豫了起来,因为他想起来妈妈不允许他在家里养小动物。所以,他轻轻地把小麻雀放在门后,匆忙走进屋里,请求妈妈允许自己喂养小麻雀。
在王安的苦苦哀求下,妈妈破例答应了儿子的请求。王安兴奋地跑到门后,不料小麻雀已经不见了。他看见,家里那只黑猫正在门后意犹未尽地擦拭着嘴巴。王安为此伤心了好久。
从这件事中,王安得到了一个很大的教训:只要是自己认为对的事情,绝不可优柔寡断。必须马上付诸行动。正是在这种信念的作用下,20世纪80年代王安在全球计算机和办公电脑设备领域领衔群雄,其个人财富一度达到20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五富翁及华人首富。
优柔寡断从来不是成功人士的品质,迟疑不决、优柔寡断无论对成功还是对人格修养都有很大的伤害。优柔寡断的人一遇到问题往往东猜西想,左右思量,不到逼上梁山之日决不做出决定。久而久之,就养成了遇事不能当机立断的习惯,而这一习惯将给他带来严重的损失。
世间最可怜的,不是因为自己的决定失败而饱尝恶果的人,而是那些遇事举棋不定、犹豫不决、经常彷徨歧路、不知所措的人,是那些自己没有主意、不能抉择、依赖别人的人。因为果断地作出决定的人至少对不可知的命运做了一些事情,而不做决定的人固然能够避免做错事,但他同时也失去了成功的机会。
孩子做事拿不定主意、犹豫不决、不果断是意志薄弱的表现,究其原因有以下两种:
1.父母的过度保护
父母常常出自所谓的“好心”,唯恐委屈了孩子,而一味包办代替或过多干涉孩子的事情。这样,孩子就无独立做事的经验,一旦遇事让他拿主意时,他就不知所措,祈求别人的帮助。
2.父母对孩子要求过严
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对待孩子往往期望过高,总是不满意孩子的表现,赞许少,批评多。有的爸爸妈妈还让孩子做力不能及的事,又不帮助他。结果,孩子常常感到失败的痛苦,没有自信,经常因为害怕做错事而不敢做任何决定。
孩子做事不会天生就果断,父母应注意教育孩子,并让孩子在自我锻炼中培养果断的意志品质:
1.对于孩子因父母过分保护而造成的优柔寡断,父母可从以下两方面去加以改善:
(1)放手让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让孩子克服依赖性孩子一般都有新奇好动的特点,他们也都很愿意参加一些活动。父母要尽早让孩子练习一些基本生活技能,如穿衣、穿鞋、擦桌子,独立完成简单的委托任务。凡是孩子能够做到的,父母尽量不插手,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尝试,让孩子发现自己的能力。孩子感觉自己有能力去做好某件事,就会果断地去做。
(2)创造机会,鼓励孩子下决心一个人在作出一个决定之前,需要考虑利弊得失后,才会做出选择。父母应在一定范围内给孩子充分自主的机会,让孩子有自我决策和选择的权利,凭自己的思考能力去决定做什么事、如何做。如到商店给孩子选购衣服,价钱由父母选定后,鼓励孩子自己拿主意选择自己喜欢的款式与花色。
2.对于因父母过于严格造成的优柔寡断,父母应注意以下三点:
(1)正确评价孩子做的事父母对孩子的要求不要过高,要多鼓励、少批评。对于那些孩子竭尽全力也没做好的事,父母要给予理解,告诉孩子:“没关系,以后再慢慢努力。爸爸小时候也常常这样。”父母正确的评价,可减轻孩子的心理压力,下次做事他会再一次鼓起勇气去拿定主意。
(2)给予孩子必要的帮助对于比较难以完成的事情,父母应同孩子一起去做,并给予他适当帮助,教孩子逐步学会一些克服困难的方法和技巧。孩子有了成功的经验,就会增强自信,做事果断。
(3)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孩子做事时,父母要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要尽量让孩子明白如何去做。笼统和含糊不清的要求会使孩子感到无从下手、拿不定主意。
此外,父母还可通过一些培养机敏、果断的体育、智力游戏来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果断性。
专家给父母的话
德国小说家亨利希·曼说“果断获得信心,信心产生力量,而力量是胜利之母”。面对机遇,父母要告诉孩子人生没有几回搏,切忌畏首畏尾,犹豫不决。因为决断敏捷的人即使犯错误,也比那些胆小狐疑、不敢“过河”的人拥有更多的成功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