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百味红楼—《红楼梦》分回欣赏
1649500000099

第99章 九十七、九十八肉麻的败笔······感人的至深······

续作回目: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薛宝钗出闺成大礼苦绛珠魂归离恨天病神瑛泪洒相思地一、肉麻的败笔:贾宝玉用色欣赏薛宝钗这两回写黛玉失爱而死,宝钗得爱无欢。有败笔,也有精彩文章。先说败笔:凤姐用“李代桃僵”计骗了宝玉。宝玉在未弄清真相之前,一直认为自己娶的是林妹妹。人,在漫长时间里所拼命追求的理想就要实现了,这是人生道路上最令人得意之事,更何况这是人的一生中最使人陶醉的爱情的到来啊。贾宝玉终于“盼到今日完姻,真乐的手舞足蹈”。那么,当这种希望突然间化为泡影之时,当这种美好的愿望突然间毁灭之时,当事人的心理会起怎样的变化呢?从天上掉到地狱,从高温跌进了冰窟,其结果会是怎样的情况呢?当贾宝玉满面春风、满怀喜欢去揭开了新娘子的红头盖,发现眼前的美人并不是他所爱慕的,不是他日夜梦想的心中女王林黛玉,而是他所不爱的薛宝钗时,他的心理会起怎样的变化呢?“金鸡啼破三更梦,狂风吹折并蒂莲”。这种由希望突变为失望,这种突然来临的毁灭性的打击,只会使贾宝玉的心灵遭受严重的挫伤,从而悲哀、痛苦、绝望、呼天抢地、鸣冤叫屈……这是人之常情;何况是贾宝玉这样重情的人,必然是如此的。这一点,在越剧电影《红楼梦》中是表现得淋漓尽致的,致使观众跟着剧情愤怒、洒泪。但《红楼梦》的第九十七回“薛宝钗出闺成大礼”是怎样描写这一情节的呢?又歇了一歇(宝玉)仍是按捺不住,只得上前揭了盖头;喜娘接去。雪雁走开,莺儿上来伺候。宝玉睁眼一看,好像是宝钗,心中不信,自己一手持灯,一手擦眼一看,可不是宝钗么!按照常情常理,宝玉此时的心理会起什么样的变化呢?他可不可能有兴致来欣赏这位冒充林妹妹的新娘子的艳容美姿呢?我想,傻瓜对此都会作出回答:绝不可能。然而,且看续作者紧接着上文的一节奇文吧:(宝玉)只见他(指宝钗)盛妆艳服,丰肩软体,鬟低鬓軃,眼润息微。论淡雅,似荷粉露垂;看娇羞,真是杏花烟润了。

读这段奇文,真是叫人恶心。贾宝玉这位新郎官真正是个没有心肝的好色之徒了。他不仅津津有味地在欣赏新娘子的新婚艳妆,而且,他那双色迷迷的眼睛,竟然透过了新娘的外妆,看到了这位美人的丰满的肉肩,柔软的肉体了;并用诗意的心态,赞美了宝钗的雅淡、娇羞之神美。呸!荒唐,一百个荒唐!这样肉麻的败笔,绝不可能是曹氏原著(听春雨评:大违了雪芹原意!看着窝囊啊!男人啊,说什么爱阿,痴阿,都是在骗女人)!虽然,在后文也有宝玉为此而糊涂昏聩的描写,然而,有了上面的这一浓重的荒唐败笔,后文的描写也就没有力量了。至于不久宝玉就转变了思想,“又想黛玉已死,宝钗又是第一等人物,方信‘金石姻缘’有定”,因而和宝钗真正成了夫妻——读此真使人愤怒不已。林妹妹啊,你可真是白死了(听春雨评:第五十七回中,宝玉听说黛玉回老家,都疯痴了。黛玉死,按照情感逻辑,他的心也要随之而死的。哪知人一走茶就凉啊!贾宝玉这种男人,可以没有情,只有性爱就行的)!按:据因特网“月光软件站”有文:“宝钗的判词‘山中高士晶莹雪’、‘金簪雪里埋’,还有书中的很多曲笔,如宝钗房间的素净(‘雪洞一般’)等等,都在暗示一个事实,就是宝钗的“洁净”,她和宝玉最终并没有成为真正的夫妻。她和宝玉的婚姻是短暂的,平淡的,不久宝玉就出走了。”笔者同意这观点。按照雪芹原著,应当是这样。 续作者高鹗之所以把贾宝玉写成忘本的好色之徒,实质上是高鹗自己好色本性的流露。且看他的“夫子自道”诗:老去风情减昔年,万花丛里日高眠。昨宵偶抱嫦娥月,悟得光明自在禅。这首诗题为《重订红楼梦小说既竣题》,赤裸裸地表现了高鹗贪花恋柳的品性,所以才有贾宝玉的上述描写。这真正是文如其人矣(帆:用鲁迅笔法,一击而致对方于死命)。二、感人的至文:荒竹林以诗痛哭林黛玉在这两回书中,某些情节还是很动人的。作者写林黛玉之死,用了写实主义笔法,通过细节描写、心理描写、衬托手法及其他多种描写手段,将主人公的为失爱而殉身的全过程如实展现给读者看。作者是和着眼泪用的笔,读者也是噙着泪水读完这段悲剧文字的。黛玉之死经历了三个阶段:一、由伤心而迷惑。当从傻大姐那里得知了宝玉另娶宝钗的噩讯后,这个晴天霹雳,刹那间使林黛玉的精神错乱了。本来是悲痛到了极点应当放声大哭的,却以反常的傻笑形式来出现。她,“颜色雪白,身子恍恍荡荡的,眼睛也直直的,在那里东转西转”,要去找宝玉问个明白。紫鹃陪她到了贾母那里,见了因失却通灵玉而患痴迷的宝玉,二人的对话:黛玉:“宝玉,你为什么病了 ?”宝玉:“我为林姑娘病了。”对话虽然只有一句,却胜过了万语千言。然后,便只是相对无言,唯有傻笑。这里要补充说明一点:贾宝玉这次的痴迷,也是失爱的病。本书第二回曾说过,这位怡红公子生时口中吐的玉,也就是吐的爱情。通灵玉是贾宝玉的命根子,通灵玉也是林黛玉。他这一次的失玉,实际上就是失却心上人黛玉的一种象征和暗示。他和黛玉可说是真正的“同病相怜”了。苏轼梦中见了已故的爱妻,有“相对无言,唯有泪千行”的诗,这是常人的悲哀。宝玉和黛玉这里的“相对无言,唯有傻笑”,这是美好的爱情遭毁灭时,恋人的生离死别时的悲哀,是超常的悲哀,是人世间最沉痛的悲哀。紫鹃催黛玉回家歇歇,黛玉回答:“可不是,我这就是回去的时候儿了。”及至到了潇湘馆时,紫鹃说:“阿弥陀佛,可到了家了!”只这一句话没说完,只见黛玉身子往前一栽,哇的一声,一口血直吐出来。好凄惨!黛玉说的“就是回去的时候”,紫鹃说的“可到了家了”,都是暗示黛玉该回到她的“离恨天”老家了。紫鹃的话戳到了黛玉的心,顿时吐血,使黛玉从迷惑中清醒了过来。唉,如果黛玉一直这样迷惑下去,可能还好过一些。这一清醒了,迷惑的痛苦成了清醒的悲哀,日子是更难过了。二、垂危中焚稿。疾病,本来就是生命的痛苦;疾病,是由于心灵的受害受伤所致,痛苦又加深了一层。

有多种多样的心灵伤害,就女人来说,爱情的失落,是极痛苦的心灵伤害。冬天下起了大雪或凝冻,虽然也冷,但有思想准备,可以抵挡寒冷。但如果是在三伏暑天,突然下起了暴风雪,刹那间天寒地冻,那么,人,非冻死或大伤不可。梁山伯满怀欢喜到祝家相亲,突然有了变卦,心灵无准备地受了重伤,使他一病不起。林黛玉此时所遇,也是这种情况:她满以为贾宝玉对自己是一贯忠诚的,却不料有了突然事变,她以为这是宝玉的变心,六月的冰雪的突然袭击,使她一时迷了心窍,病一起,就是垂危死症,就决心一死了之。在垂危中焚稿断痴情,在垂危中向万恶的专制势力作最后的抗议。笔者在本书开头就说,人生不如意事,莫如怀爱不遇和怀才不遇。怀爱不遇,如果是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也许不算得什么。陆游失去了唐婉,照样成为杰出的大诗人。但对于女人来说,情形就不会这样简单。怀爱不遇,对于女人来说,也并不全是悲哀,也不一定以悲剧告终。这里有几种情况:一是有“陆游式”品格的巾帼女人,与男子汉一样,事业,对她们来说,更为重要,怀爱不遇固然痛苦,但无碍于她的事业前途。二是淡化了爱情的女人,把生存,把衣食住行看得比爱情更为重要,无所谓有什么“怀爱不遇”。三是水性杨花,视爱情为逢场作戏的女人,她们只有“随遇随爱”,不会有什么“怀爱不遇”。唯有性情中人,即把爱情当作是自己的生命和一切的女人,才有“怀爱不遇”的悲哀。她们把爱情的追求,当作生命的追求。爱情的一旦失去,就是生命的毁灭。尤三姐、司棋是这种女人,林黛玉也是这种女人。林黛玉的优秀品格是特立独行,是傲世,是对美好爱情的追求,是对于爱情的痴心与迷恋。她和贾宝玉的爱情,是建立在共同的反传统反封建的思想基础上的爱情。她的品格是诗,她和宝玉的爱情也是诗。她的傲世品格,她的孤女处境,得不到权贵势力的支持,她唯一能够获得安慰和力量的,就是一位她所爱的宝哥哥,就是她与贾宝玉的爱情。她的品格,她的处境,她和宝玉的爱情,所有这些,都记录在她的诗歌之中。尤其是她的那条宝玉赠她的诗帕:“抛珠滚玉只偷潸,镇日无心镇日闲。枕上袖边难拂拭,任他点点与斑斑。”她的诗歌蓄着她的无尽的眼泪,这眼泪是为宝玉而流的。她的诗稿是她的爱情和生命的结晶。如今,爱情失掉了,希望破灭了,她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她的作为爱情和生命结晶的诗歌,留着还有什么意义呢?当然只有把它一火焚毁。“喧阗一炬悲风冷,无限英魂在内游”。悲剧是将美毁灭给人看,越是美的有价值的人生被毁灭,其悲剧就越壮美,越深刻,越动人。黛玉诗稿,就是她的灵魂,就是《红楼梦》中的至纯至美。黛玉焚诗稿,真是惊心动魄。三、死——林黛玉的最后抗议。专制势力是一座大山,林黛玉只不过是一株弱不禁风的绛珠小草。像屈原这样的大丈夫男子汉,在楚王和他的宠臣们的迫害下,也只有投江自杀,何况是林黛玉这样的弱女子?“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诗魂”,林黛玉死得太寂寞,太凄惨,太沉痛,太冤屈。紫鹃眼看着林姑娘就要断气了,不得已,去请来了李纨。李纨看到黛玉已经不行了,忙对紫鹃说:“傻丫头,这是什么时候,且只顾哭你的!林姑娘的衣衾还不拿出来给他换上,还等多早晚呢。难道他个女孩儿家,你还叫他赤身露体精着来光着去吗!”紫鹃听了这句话,一发止不住痛哭起来。

天下有心肝的读者,读这样凄惨的文字,也会失声痛哭的。林黛玉在死前对紫鹃说了一句话:“妹妹,我这里并没亲人,我的身子是干净的,你好歹叫他们送我回去。”这是对那个万恶的专制社会,对那个万恶的“繁荣安宁”的国府,对以贾母为首的一伙杀人魔鬼的最后抗议。那个社会环境是污龊的,贾母、王夫人等等是龌龊的,一切依附于恶势力、为虎作伥的奴才是龌龊的;而林黛玉,是干净的。“质本洁来还洁去”。在生前,林黛玉苏世独立,没有和那些龌龊的环境和龌龊的人同流合污;死后,她的灵魂也要保持清白。这样的“知书识礼”人家,主子们关起门来,用20世纪希特勒式的卑鄙阴谋,设毒计谋杀林黛玉这样的一位弱女子,作为亲外祖母的贾母,毫无心肝,对病中垂死的亲生外孙女毫无怜惜。正当黛玉病危之际,贾母一伙却在密谋早娶宝钗,加速黛玉的死亡。这一伙刽子手真是该千刀万剐了。可怜的林黛玉,在重病将死之际,没有一个人来看她,只有丫环紫鹃守着。万恶的老妖婆贾母,竟然在林黛玉断气之前,要把这个唯一的贴身丫环紫鹃拉去当薛宝钗的陪娘。幸而紫鹃坚决抵制了此事。正在贾母一伙密谋提前娶宝钗,加速黛玉死亡之际,薛家却用白银买通官府,定薛蟠的二次杀人是误杀,可以免刑回家。真是:假国府阴谋速死弱女子,真官衙阳谋庇护杀人犯。这是什么世道!在林黛玉的心中,一直到死,始终认为,贾宝玉背叛了她的爱情,她临终前的“宝玉,你好……”,没有说完的话应是:“宝玉,你好狠心,你背叛了我啊!”她是在呼冤,是在叹“诗帕未变人心变”,是在叹自己“真心人换得个假心人”。这是林黛玉的这场悲剧的特殊性。她是“窦娥式”的爱情悲剧人物,是一桩冤案,一桩由一伙专制魔鬼贾母、王夫人、王熙凤制造出来的杀人冤案。人之死,是悲哀的;作为有美丽价值的人之死,是更为悲哀的;作为有美丽价值的人的冤屈之死,是悲哀中的更为悲哀!我痛哭林黛玉,且用我的两首和友人之诗表达吧:哭黛玉·步梅玫《宝黛情》韵知音自古姻缘薄,现实无情千般阻。灵犀相通落花处,短暂欢乐长痛苦。寂寞之时读旧书,晨钟暮鼓泪凄楚。藕断丝连望远路,伊人何日来共度?信誓旦旦曾记否?前度文君今何处?忆君多情多灵身,刻骨相爱她人妒。月上梢头风轻妩,双双共咏高唐赋。月圆飞来乌云雾,到头只有长唏吁。寂寞晨昏实难度,独守凉窗形影孤。相伴只有风和雨,梦里寻觅青埂路。迢迢银河不可渡,杜鹃滴血心底器。(塞,真是“一把辛酸泪”啊。)红楼情·步梅玫原韵多情人生不易老,易老只因知音少。(静帆:名句!)世外仙姝路遥遥,落花葬了情未了。有人痛哭有人笑,万艳同悲人生道。昨夜西风凋碧树,今朝天火毁芳草。(塞壬女士:“痛哭林黛玉”这段文字,真的是用泪哭出来的。非常感人,我读着也哭了。续作中的这段文章,写得这样精彩,说明高鹗也是很有才气的。也说明您评价高鹗是实事求是的,该肯定的还是肯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