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蚩尤:传说中的古代九黎族首领,以金作兵器,与黄帝战于涿鹿,失败被杀,后世多代称恶人,这里代指侯景。东郡:指吴郡,与吴兴、会稽合称”三吴“,侯景被活捉地即吴郡。挂郅支于北阙:西汉时,郅支单于杀汉使者,陈汤发兵攻杀单于,杜勋斩单于首,并上书请求将单于首级悬街示众。这里借指侯景被送回建康,斩首后陈尸建康,首级又被割下送往江陵示众。
[94]龁(hé):咬嚼。
[95]两句言侯景之乱平定后,萧绎悼念战亡者,同时也祭奠父兄(梁武帝饿死于台城,当时战事紧张,萧绎密不发丧)。
[96]两句以殷、夏比喻梁朝,言侯景既除,梁朝宗祀得以延续。
[97]炎昆:《尚书·胤征》:”火炎昆冈,玉石俱焚。“昆冈即昆仑山,以产玉而闻名。后以”炎昆“喻同归于尽,这里指梁朝的宫殿、文物化为灰烬。火延宫而累月:荆州军人进入建康宫内后,抢劫一空,无法交代之下,他们纵火烧太极殿及东西堂、延阁、秘署等,只剩下武德、五明、重云殿及门下、中书、尚书三省。
[98]采穞(lǚ):即采稆。穞,野生的禾。
指余棹于两东,侍升坛之五让[1],钦汉官之复睹,赴楚民之有望[2]。摄绛衣以奏言,忝黄散于官谤[3],时为散骑侍郎,奏舍人事也[4]。或校石渠之文[5],王司徒表送秘阁旧事八万卷,乃诏比校,部分为正御、副御、重杂三本[6]。左民尚书周弘正、黄门郎彭僧朗、直省学士王珪、戴陵校经部[7],左仆射王褒、吏部尚书宗怀正、员外郎颜之推、直学士刘仁英校史部[8],廷尉卿殷不害、御史中丞王孝纪、中书郎邓荩、金部郎中徐报校子部[9],右卫将军庾信、中书郎王固、晋安王文学宗善业、直省学士周确校集部也[10]。时参柏梁之唱[11]。顾甂瓯之不算,濯波涛而无量[12],属潇湘之负罪[13],陆纳。兼岷峨之自王[14]。武陵王。伫既定以鸣鸾,修东都之大壮[15]。诏司农卿黄文超营殿[16]。
惊北风之复起,惨南歌之不畅[17]。秦兵继来。守金城之汤池,转绛宫之玉帐[18]。孝元自晓阴阳兵法,初闻贼来,颇为厌胜,被围之后,每叹息知必败[19]。徒有道而师直,翻无名之不抗[20]。孝元与宇文丞相断金结和,无何见灭,是师出无名[21]。民百万而囚虏,书千两而烟炀[22],溥天之下,斯文尽丧[23]。北于坟籍少于江东三分之一,梁氏剥乱,散逸湮亡[24]。唯孝元鸠合,通重十馀万,史籍以来,未之有也。兵败悉焚之,海内无复书府[25]。怜婴孺之何辜,矜老疾之无状[26],夺诸怀而弃草,踣于途而受掠[27]。枉乘舆之残酷,轸人神之无状[28],载下车以黜丧,掩桐棺之槁葬[29]。云无心以容与,风怀愤而憀悢[30]。井伯饮牛于秦中,子卿牧羊于海上[31]。留钏之妻,人衔其断绝;击磬之子,家缠其悲怆[32]。
小臣耻其独死,实有愧于胡颜[33],牵疴疻而就路,时患脚气。策驽蹇以入关[34]。官疲驴瘦马。下无景而属蹈,上有寻而亟搴[35],嗟飞蓬之日永,恨流梗之无还。若乃玄牛之旌,九龙之路[36],土圭测影,璇玑审度[37],或先圣之规模,乍前王之典故[38],与神鼎而偕没,切仙宫之永慕[39]。尔其十六国之风教,七十代之州壤[40],接耳目而不通,咏图书而可想,何黎氓之匪昔,徒山川之犹曩[41]。每结思于江湖,将取弊于罗网[42],聆代竹之哀怨,听出塞之嘹朗[43],对皓月以增愁,临芳罇而无赏[44]。
[1]侍升坛之五让:西汉周勃等拥立代王为帝,是为文帝,文帝曾五度推辞臣下的拥戴。这里借指梁元帝萧绎;萧绎即位前,也曾五度推辞(萧绎今存文章可以推证)。
[2]钦汉官之复睹:《后汉书·光武帝纪》载,新莽更始帝欲定都洛阳,令刘秀为司隶校尉,营建都城,刘秀依照汉代官制建立司隶僚属,当时汉代旧吏见到后,说”不图今日复见汉官威仪“。赴楚民之有望:秦末项籍起兵反秦,范增对他说,楚地百姓仇恨秦朝,复楚之心十分强烈,劝项籍顺应这种民心,项籍于是在民间找到楚怀王的孙子,拥立为王。两句是说萧绎称帝顺应了梁朝臣民之心,中兴了梁朝。
[3]摄绛衣以奏言:指颜之推任散骑侍郎职,此前他虽身为俘虏,但其旧职为参军,故云”摄绛衣“。摄:兼职。绛衣:深红色衣服,古代军服常用绛色,故绛衣即指戎服。忝黄散于官谤:指颜之推担任散骑常侍,奏舍人事。忝,羞辱,有愧于,常用作谦词。黄散,指黄门侍郎、散骑常侍、散骑侍郎。六朝黄散之职,一般是”人门兼美“(《陈书·蔡凝传》)的人担任。官谤:因居官不称职而受到责难和非议。《左传·庄公二十二年》:”敢辱高位,以速官谤。“
[4]舍人:官名,本指宫内之人,后世指亲近之官。魏晋以后有中书通事舍人,掌传宣诏命。
[5]校(jiào):校勘,考订。石渠:石渠阁,西汉皇室藏书之处,东汉朝廷有天禄、石渠两阁,均为藏书处。这里指荆州的藏书处。
[6]王司徒:王僧辩,攻克建康后,王僧辩将收集到的八万卷书籍运往江陵。秘阁:秘书省,是古代历朝常设的藏书机构。正御:对帝王所用物的敬称,这里指萧绎所拥有的书籍。萧绎嗜书,藏书极富。
[7]左民尚书、黄门郎、直省学士皆职官名。周弘正:《陈书》卷二四有传,是萧绎十分欣赏的文人。彭僧朗、王珪、戴陵,其人不详。
[8]左仆射、吏部尚书、员外郎、直学士皆职官名。王褒:《周书》卷四一有传,在江陵政权中地位十分重要。宗怀正:疑即宗懔,宗懔《周书》卷四二有传。刘仁英不详。
[9]廷尉卿、御史中丞、中书郎、金部郎中皆职官名。殷不害:《陈书》卷三二有传。王孝纪:史书无传,疑即王孝祀,萧绎《金楼子》卷五提到王孝祀。邓荩、徐报不详。
[10]右卫将军、中书郎、晋安王文学、直省学士皆职官名。庾信:《周书》卷四一有传。王固:《陈书》卷二一有传。宗善业:不详。周确:见于《陈书》《南史》,但无传。
[11]柏梁之唱:汉武帝有柏梁台,武帝与臣下在其上唱和,今存《柏梁台诗》即是唱和诗句。颜之推借以说自己也曾参与萧绎的君臣唱和。
[12]两句言自己虽然材质简陋,但却沐浴着浩荡皇恩。甂(biān)瓯:泛称粗陋的陶质小盆小瓮,这里比喻自己材质简陋。不算:不足道。濯(zhuó):洗涤。波涛无量:喻皇恩浩荡。
[13]属(zhǔ):正,恰。潇湘之负罪:指陆纳叛变。陆纳是王琳的部将,王琳被萧绎囚禁,陆纳攻陷湘州叛乱以声援王琳。潇湘:湘江与潇水的并称,这里借指湘州。
[14]岷峨之自王:指武陵王萧纪称帝事。萧纪是萧绎的八弟,长期在蜀地统治,在陆纳叛变的时候,萧纪也自己称帝,改元天正,并率军沿江东下,使萧绎左右受敌,萧绎不得不释放王琳以平息陆纳,腾出力量集中对付萧纪。岷峨:特指峨眉山,以其在岷山之南,故称(一说岷为青城山,峨为峨眉山),这里代指蜀地。
[15]伫:久立,企盼。既定:已经平定,指萧绎消灭了江南的割据和叛乱,暂时统一了南方。鸣鸾:本指鸾鸟鸣叫,后多借指人君所乘的车,因其行则铃声如鸾鸣。东都:指建康,与荆州之江陵相比,建康在江陵之东。大壮:《周易》中的卦名,卦象下体为乾,乾为天,有刚健意;上体为震,震为雷,有动意;刚健而又能动,故称强盛。后世多以”大壮“来指代建屋。修东都之大壮:言萧绎欲还都建康,令司农卿黄文超去建康营修宫室。其实萧绎本无心还都建康,而是欲定都江陵,令黄文超营建宫室只不过是个幌子而已。
[16]司农卿:职官名。黄文超不详。
[17]北风之复起:借指西魏军队南下攻打荆州。南歌之不畅:即”南风不竞“,典出《左传·襄公十八年》,晋国听说楚国要来攻打他们,师旷说:不要紧,”吾骤歌北风,又歌南风,南风不竞,多死声,楚必无功“。师旷是有名的乐师,他通过乐音来占卜军事上的吉凶。这里”南歌不畅“借指荆州军情危急。作者自注中的”秦兵“指西魏军。
[18]两句谓在西魏军队初来攻打江陵时,萧绎还坚守城防,但后来又转而讲求阴阳,希望以巫术来帮助守城。金城:指坚固的城。汤池:指难以逾越的护城河。晋葛洪《抱朴子·汉过》:”金城屠于庶寇,汤池杭于一苇。“绛宫:传说中神仙所住的宫殿。玉帐:焦竑《焦氏笔乘续集·玉帐》:”玉帐乃兵家厌胜之方位,主将于其方置军帐,则坚不可犯,如玉帐然。其法,出于《黄帝遁甲》,以月建前三位取之,如正月建寅,则己为玉帐。“
[19]萧绎杂学百家之言,对阴阳占卜信以为真。厌胜:古代一种巫术,谓能以诅咒制胜,压服人或物。
[20]有道而师直:从道义上说梁军是正义的一方。翻无名之不抗:岂料梁军却没有抵抗得住西魏的无名之师。江陵政权万方多难,东有北齐,西有西魏,北面有萧詧盘踞,为此,萧绎与西魏签订盟约,希望腾出手来消灭萧詧,但萧詧早就投靠了西魏;由于西魏觊觎江南,于是撕毁盟约,悍然南下,以襄阳为接应点,很快攻到江陵城下。
[21]宇文丞相:即宇文泰,时主宰着东魏政权。断金:语出《周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后世多指同心协力或情深义厚,这里形容两国签订盟约。无何:没多久。
[22]民百万而囚虏:西魏攻克江陵,掳掠江陵士女入长安,具体数字记载有异,《法苑珠林》作一百四十万,《通鉴考异》引《三国典略》作五十万,《梁书·元帝纪》作数万,《周书·于谨传》作十馀万。书千两而烟炀:即萧绎焚书事;萧绎嗜书,兵败后悲愤交加,于是命人将江陵所有藏书焚毁。其焚毁卷数,记载略异,《南史·梁元帝纪》载十馀万卷,《资治通鉴》梁纪二十一载为十四万卷。两:通”辆“。
[23]溥(pǔ)天之下:整个天下。斯文:指文化、文化典籍。
[24]坟籍:典籍。江东:长江以南。剥:时运不利为剥,义从《易》”剥“卦化出,剥卦一阳爻而五阴爻,表示阴盛阳衰,象征小人得势,君子不利。梁氏剥乱、散逸湮亡:指侯景之乱前后书籍的散亡,主要还是火灾,如秘书省和东宫藏书均被烧掉。
[25]鸠合:聚集,纠合。通重:加上重复的。
[26]以下数句写自己与江陵士女一起被羁押往长安路途中的艰辛。婴孺:幼儿。矜:同情。
[27]踣(bó):跌倒。
[28]枉:委屈,冤屈。舆:车子。轸(zhěn):痛惜。
[29]黜:摈弃。掩:盖上。桐棺:桐木做的棺材,因其质地朴素,故表示薄葬。槁(ɡǎo):枯槁。
[30]容与:踌躇不前貌。憀(liáo)悢(liànɡ):怅恨貌。
[31]井伯:百里奚,楚人,有说”井伯“是地名(《南雍州记》云:”百里奚,宋井伯奚人也。“),有说是百里奚的字(《楚国先贤传》:”百里奚字井伯。“)。饮牛于秦中:百里奚被用五张羊皮交易到秦国,喂养运盐的牛,秦穆公视察盐时发现牛很肥,问其故,才发现百里奚,任为大夫。子卿:东汉苏武字子卿,出使匈奴被扣押,他杖节牧羊于北海十九年。
[32]留钏(chuàn)之妻:晋王达妻卫氏,太安中被鲜卑劫掠,路过章武台,留下书信和钗、钏等首饰寻访其家。钏,臂镯的古称。击磬之子:相传钟子期夜闻人击磬,其声甚悲,击磬之人言其父杀人而不得生,其与母皆没为公家之奴,母为公家釀酒,自己则为公家击磬,无力赎母,心中悲戚,故击磬而声音甚悲。四句是说江陵失陷后,梁朝百姓多被俘虏至北方,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33]两句说自己苟全于乱世,心中实在有愧。独死:意为独生。胡颜:”胡颜之厚“的省语,意思是脸皮怎么这么厚。
[34]牵:萦缠。疴(ē)疻(zhǐ):指脚气病。就路:上路。策:驱赶。驽蹇(jiǎn):疲惫瘦弱的马。入关:入函谷关,这里泛指进入陕西渭河流域一带。
[35]两句言山谷幽暗,脚下磕磕绊绊,好多次想抓住顶上的高崖。无景:无光,形容山谷幽暗。属(zhǔ)蹈:连续踩踏。有寻:犹言”数寻“,表示山崖高。有,助词,无义。亟(qì):屡次。搴(qiān):拔取,采取。
[36]”玄“当为”五“之误。五牛之旌:晋武帝平定吴国所造,五种颜色各为一旗,以木牛承其下。九龙之路:装饰有九龙图案的车子。路:通”辂“,大车,多指帝王所乘的车子。
[37]土圭:古代用以测日影、正四时和测度土地的器具。璇玑:古代观测天象的仪器中能运转的部分,亦指整个测天仪器。度:日用星辰运行的度数。
[38]典故:典制和成例。故,故事,成例。
[39]神鼎:周有九鼎,秦灭周,遂入秦;鼎是王权的象征,神鼎易位即表明王权覆没。切:近。仙宮:《史记·封禅书》载,黄帝铸鼎于荆山下,鼎成,有龙下迎黄帝。黄帝骑龙而上,群臣相随者七十馀人。其他一些小臣不得上,于是抓住龙髯,龙髯被拔脱,皇帝的弓也掉下来。龙飞上天后,百姓手持龙髯和黄帝的弓,仰天痛哭。自”五牛“以下皆言江陵失陷后,梁朝宫中宝物皆被魏军劫掠。
[40]十六国:指北方十六国政权。风教:风俗教化,这里指胡人风俗。七十代:管仲称”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管子》卷一六),这里举其成数,言北方之君。
[41]两句言北方山川依旧,而人民已经变成胡人了。黎氓:黎民。匪昔:与往昔不同。匪,通”非“。曩:以前。
[42]结思于江湖:指想隐居。江湖:指隐士的居处。取弊于罗网:指困顿官场。弊,疲困。罗网,这里指官场。
[43]聆:听。代竹:代地的乐器。代:战国时代国在今河北蔚县东北,这里借指北方。出塞:乐府曲,汉李延年造,今存乐府诗《出塞》,写边地风光与军人出征。嘹朗:犹嘹亮。
[44]芳罇:指酒。罇(zūn):盛酒器,代指酒。
自太清之内衅,彼天齐而外侵[1],始蹙国于淮浒,遂压境于江浔[2]。侯景之乱,齐氏深斥梁家土宇,江北、淮北唯馀庐江、晋熙、高唐、新蔡、西阳、齐昌数郡。至孝元之败,于是尽矣,以江为界也[3]。获仁厚之麟角,克俊秀之南金[4],爰众旅而纳主,车五百以敻临[5],齐遣上党王涣率兵数万纳梁贞阳侯明为主[6]。返季子之观乐,释钟仪之鼓琴[7]。梁武聘使谢挺、徐陵始得还南,凡厥梁臣,皆以礼遣[8]。窃闻风而清耳,倾见日之归心[9]。试拂蓍以贞筮,遇交泰之吉林[10]。之推闻梁人返国,故有奔齐之心。以丙子岁旦筮东行吉不,遇”泰“之”坎“,乃喜曰:”天地交泰而更习,坎重险,行而不失其信,此吉卦也,但恨小往大来耳。“[11]后遂吉也。譬欲秦而更楚,假南路于东寻[12],乘龙门之一曲,历砥柱之双岑[13]。冰夷风薄而雷吼,阳侯山载而谷沉[14],侔挈龟以凭浚,类斩蛟而赴深[15],昏扬舲于分陕,曙结缆于河阴[16]。水路七百里一夜而至。追风飙之逸气,从忠信以行吟[17]。
遭厄命而事旋,旧国从于采芑[18],先废君而诛相,讫变朝而易市[19]。至邺便值陈兴而梁灭,故不得还南[20]。遂留滞于漳滨,私自怜其何已[21],谢黄鹄之回集,恧翠凤之高峙[22],曾微令思之对,空窃彦先之仕[23],纂书盛化之旁,待诏崇文之里[24],齐武平中,署文林馆待诏者仆射阳休之、祖孝征以下三十馀人,之推专掌,其撰《修文殿御览》《续文章流别》等皆诣进贤门奏之[25]。珥貂蝉而就列,执麾盖以入齿[26]。时以通直散骑常侍迁黄门郎也[27]。欸一相之故人,故人祖仆射掌机密,吐纳帝令也[28]。贺万乘之知己[29],秪夜语之见忌,宁怀璧之足恃[30],谏谮言之矛戟,惕险情之山水[31],由重裘以寒胜,用去薪而沸止[32]。时武职疾文人,之推蒙礼遇,每构创痏。故侍中崔季舒等六人以谏诛,之推尔日邻祸。而侪流或有毁之推于祖仆射者,仆射察之无实,所知如旧不忘[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