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表扬的目的要明确。为了激励孩子进步,表扬的目的要明确。表扬应该严格限于孩子的进步和优点,以此来将孩子引向重视能力、品行、态度和创新意识等多个方面。教师和家长一定要注意,不要根据个人喜好来评判孩子和他们的表现,否则很可能让孩子变成“看家长、老师脸色行事的小滑头”。
(4)不用陈词滥调。表扬不只是称赞和夸奖,它应该让孩子感到,家长真的对他们的进步予以关注和全面地考虑,同时家长内心的满意与他口头上的表示应该是一致的,是对孩子的一种真实的表扬。
(5)公开场合的表扬。家长有时让儿童在亲朋好友面前展示他们的优点,并及时给予表扬,会起到良好的效果。必要时还可以在儿童的同伴、老师面前表扬他们的优点,这会激励孩子更加努力。当然,这种表扬也要有一定分寸,否则可能会让被表扬的孩子感到不自在。
(6)进一步引申表扬。表扬不应该只停留于成绩的进步上,而应进一步引申,以帮助学生分析他们为什么会获得进步。当孩子明白了进步的真正原因,表扬的目的就实现了,因为表扬不只是对已有成绩的肯定,还是对孩子进一步发展的期望和鼓励。
小贴士
除了口头语言外,若家长能配以适当的表情语言、身体语言,那么表扬的效果会得到增强。例如,家长以赞许的目光注视孩子,拥抱或亲吻孩子,会加强亲子之间的感情,让孩子感到更加欣慰。
温馨提示
很多教师和家长在表扬孩子时,将成绩的进步完全归功于孩子的勤奋和努力,而忘了孩子的能力差异。这样就会使孩子误认为只要努力就能成功,结果就可能使某些孩子压力更大,以为别的孩子成绩好,是因为他们比自己更努力,于是便督促自己下更大的工夫;另外一些孩子恰恰相反,他们会对自己成绩的下降麻痹大意,反正一努力成绩就会上去。成绩是在能力的基础上付出一定的努力获得的,教师和家长由此出发对孩子提出表扬,才能帮助孩子认清能力和努力的关系。当然我们也不能过于强调能力而忽视了努力的作用。
如何让孩子克服胆小的心理?
基本知识ABC
胆小在本质上是一种性格,胆小也可影响到你的心理健康,可以影响你的前程发展。胆小对男人来说还关系尊严与荣誉。 胆小是由患得患失的性格逐步发展而来的。越是力求做事做到“滴水不漏”的人,越易形成胆小的性格,中学课本里的别里科夫便是典型代表。
专家答疑
关键词:胆小、原因
造成孩子胆小的原因很多,但大多数都跟小时候受惊吓有关。有的家长经常用一些刺激性语言吓唬孩子,给孩子讲“鬼怪”故事,本来是想让孩子听话、老实,没想到却生成了孩子性格上的缺陷。所以,用恐吓代替教育是行不通的。
还有的家长虽然意识到了吓唬孩子不对,却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当孩子表现出胆小或正在害怕时,家长又表现出过分的关心和爱护,把孩子紧紧地搂在怀里千哄万哄,不离左右,为他忙前忙后,甚至把平时孩子最喜欢吃的、玩的一并送上,想借此打消孩子的恐惧心理。
可事实上,这样做却适得其反。不但不能让孩子胆子变大,反而会助长孩子的恐惧心理。因为家长这样做只是让孩子暂时回避了他所惧怕的事物,而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孩子为什么怕,怕什么的问题,下次遇到同样的情况,孩子又会旧态复萌。
所以科学家们指出,当孩子们表现出害怕时,让孩子采取回避的态度,回避后又给他更多的关怀和温暖,给他吃平时吃不到的好东西,这实际上是强化了他的恐惧心理。因为他表现出恐惧,尤其是回避恐惧给他带来了好处,所以,他的胆子越来越小。
我们许多家长也常犯这样的错误,“乖乖,别怕,有妈妈呢!”“我给你找点好吃的。”这恐怕是很多做母亲的口头语。长此下去,孩子的胆子没有变大,倒会影响到以后孩子性格的发展。男孩表现为胆怯、退缩、自卑、孤僻及人际关系障碍;女孩则表现为过分害羞,过分娇气,过分依赖,难以承担生活中最起码的职责,导致行为异常。
小贴士首先,要让孩子面对恐惧,当孩子感到害怕时,家长要多加鼓励。要明确孩子怕什么,针对孩子所怕的事物进行科学的解释和适当的安慰。家长平时不要给孩子讲迷信或带有恐怖色彩的故事,让孩子看电视也应有所选择,尤其是睡前更不宜看有关凶杀、惊险等节目,以免孩子做噩梦,加重孩子的恐惧心理。
家长平时也要有意识地从正面对孩子进行勇敢教育。可以给孩子讲一些少年勇敢的故事,以激励孩子锻炼自己胆量和意志的决心和自信心。
当孩子表现出胆小时,做家长的不必过分关注他,甚至可以有意识忽视他的这种情绪。可以让孩子去试着摸一摸他害怕的物体或家长亲自摸一摸,恐惧心理会自然消失。
温馨提示
有一点家长要注意,改正孩子胆小的毛病,不能操之过急,要慢慢试着来。有些家长“恨铁不成钢”,整天大声地斥责孩子,“你怎么这么废物”“胆小鬼”,结果孩子受这种消极暗示的影响,会更觉得自己不行,什么都不敢做,哪儿都不敢去,胆子会愈发变小。由于得不到外部环境的帮助,还会引起其他的心理障碍。家长应该多想些办法,在自然、宽松的环境中,使孩子的潜意识发生变化,由于这种变化是在无意识中进行的,孩子易于接受且效果比较好。
家长也不要采取强迫或压制的手段。如果孩子已经表示自己害怕做什么,家长为了所谓的“锻炼”,偏要命令孩子去干,孩子大都会哭闹不休,心里惊恐不安,根本不会按照家长的要求去做,勉强为之是达不到效果的。
如何培养孩子坚持的性格?
基本知识ABC
儿童从呱呱坠地,其身心均在不断地发育中,其心理发展和生理发育一样,是逐渐的和阶段性的。儿童心理活动能力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神经系统的发育,特别是大脑的不断成熟;而心理活动的发展又依赖于后天的学习和环境的刺激。如果外界的刺激正适合于脑的发展水平,则会促进心理活动健康、快速地发育;如刺激落后于脑的发育,则会使心理发展减慢,甚至残缺;如不顾脑发育水平,而过分地超负荷学习,无异于拔苗助长,会损害儿童的心理健康。例如注意力的发展,在3岁以前儿童的注意力基本上是无意注意占优势,3岁以后有意注意逐渐发展。在良好的环境下,3岁能集中注意3~5分钟,4岁能集中注意10分钟,5~6岁可集中注意15分钟左右。对有兴趣的作业,其注意时间会适当延长。因此,对幼儿提倡寓教于乐,应注意教育的趣味性。此时期如要求过高,会事与愿违,并会产生厌学情绪、注意力难以集中,以及情绪急躁等不良反应,严重者会影响今后身心健康的发育。
关键词:坚持性
专家答疑
不同年龄的宝宝, 坚持性也不一样。宝宝的坚持性水平是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的。
3岁以前的宝宝以无意注意为主,且注意力稳定性较差,对事物的兴趣容易转移,易受无关刺激的干扰,从而导致宝宝的坚持性不够好。
3~4岁的宝宝开始能按照一定的规则做事,能初步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不过有时会出现“反抗”行为,如天冷不愿意起床等。
5~6岁的宝宝能主动地克服困难, 坚持把事情做完,如,坚持画完一幅画再去玩玩具;坚持自己穿脱衣服等。 宝宝开始具有一定程度的自控能力,能拒绝某些诱惑和干扰,并积累了一些“抗挫”经验与能力,逐渐能接受心理暗示,从而提高了坚持性的水平。
小贴士
温馨提示
首先,给孩子的任务要适当。任务太多太难,孩子望而生畏,以致对抗或放弃。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任务,可以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家长把做完的题目点评一下,给孩子一点鼓励,孩子可能就乐于接受了。 其次,家长自己要以身作则,要有坚持性。如果今天要求孩子练琴半个小时,明天自己忘了,后天又有什么事给耽误了,那么,培养孩子的坚持性就会变成一句空话。另外,家长自己做事的态度非常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家长很难培养有恒心的孩子。 再者,家长对孩子提要求的语气要坚定,但不可总在孩子身边不停地唠叨,甚至训斥打骂孩子。因为,培养孩子的坚持性本身就是个需要耐心的过程。
如何培养孩子的好奇心?
基本知识ABC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婴幼儿的好奇心很早就表现出来了。早在新生儿时期,孩子就会对光亮的、颜色鲜艳的物体好奇地注视。5~6个月时,他一听到声音就会好奇地去寻找声源。孩子会跑会说之后,他会耐不住房间的寂寞,带着强烈的好奇心跑到户外去玩耍,去“探险猎奇”。“天空会下雨”,“太阳每天出来了又落下去”,“小鸭游泳而小鸡不会游泳”等,这一切的一切都会让孩子觉得稀奇,觉得有趣。他会因好奇而提出各种古怪的问题。孩子更大一些,强烈的好奇心还会促使他动手实验,甚至充当小“破坏分子”。
美国一心理学家对150名有成就的智力优秀者的研究表明,这些人智力优良多与他们从小树立起的三种性格品质有关: 第一,不畏挫折的坚持力; 第二,善于为实现目标不断积累成果;第三,对自己坚定的自信心。其实,这三条都属于性格的意志特征,具有这些坚强的性格品质,对弥补能力之不足以及对能力的发展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生活中,家长不妨买一两种花的种子,让孩子种在花盆里,看植物何时发芽、长叶、开花,体会一个生命的成长,在这个过程中,让孩子明白:无论你怎样着急,你今天撒下种子,它不会明天就长大。要想有收获,你必须耐心地等待,给它浇水,有时还要松土,并让它享受到充足的阳光。
专家答疑
关键词:正确对待
正确对待孩子的好奇心,包括正确对待孩子提出的问题和正确对待孩子因好奇而导致的破坏行为两个方面。
(1)正确对待孩子的提问。由于孩子的好奇心理,知识面狭窄,生活经验简单,他常常会提一些幼稚的,甚至让人捧腹大笑的问题。我们要鼓励孩子提问,启发孩子提问,不要讽刺、嘲笑。一个孩子好问,说明他好奇心强,求知欲强烈,我们要对他进行赞扬和鼓励,并及时、正确、通俗地作答。家长如果忽视孩子的提问,对孩子的问题置之不理,甚至嫌孩子烦,就会导致孩子不敢或不愿再提问,对周围的一切都失去了好奇与热情。回答孩子的问题要有启发性。对于定向性的问题(如那是什么?这叫什么?)可以直接回答孩子,但对于有逻辑关系的以及其他较复杂的问题,家长要注意引导孩子去思考,让孩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观察和总结找出答案。还应该注意一点:如果孩子提出的问题家长也不知道答案,家长不要“不懂装懂”,信口开河去哄骗小孩。应该如实告诉孩子:“这个问题我也不知道答案,等我查了书或问了别人再告诉你。”事后,家长要言而有信,尽快把正确答案告诉孩子。
(2)正确对待孩子因好奇而导致的破坏性行为。孩子强烈的好奇心除了表现为好问之外,还表现为好动。由于孩子的好奇心理和年幼无知,其好动倾向往往会导致一些破坏性行为的发生。对此,家长要正确处理,不可打骂指责和惩罚孩子,而应该耐心地引导、教育孩子。例如,孩子拆坏玩具后,家长不应该打骂,而应该简单地向孩子讲述玩具的构造原理和安装方法,然后与孩子一起把玩具修好,并向孩子介绍玩具的正确使用方法,让孩子学会使用玩具、爱惜玩具。好奇心是人生的动力,是儿童的健康正常心理行为。
小贴士
好奇心是由新奇刺激所引起的一种朝向、注视、接近、探索心理和行为动机。它是人类行为的最强烈动机之一。其强弱与外界刺激的新奇性与复杂性密切相关,刺激愈复杂愈新奇,则个体的好奇心便愈强。人类周围的环境刺激是丰富多彩的。当世界上千姿百态的事物具体地展现在儿童面前时,要让他们亲自去看看、听听、闻闻、尝尝,以至摸、掰、拆等摆弄一番。这实际上就是孩子探索他们生活中的世界的奥秘之过程。
温馨提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管谁在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时,总会很投入、很专心。如果儿童在入学前接触的书本知识太多,走进课堂后发现老师讲授的都是自己屡见不鲜、耳熟能详的东西,那么,大多数儿童都会不由自主地精神溜号儿,东张西望,做小动作。在生活中你常常会看到一些孩子按家长的要求做某些事的时候,总是应付式或心不在焉,而在做他感兴趣的事情时,却能全神贯注、专心致志。对幼儿来说,他的注意力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受其兴趣和情绪的控制。因此,我们应该注意把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与培养注意力结合起来。
如何培养宝宝的交往能力?
基本知识ABC
作为成人我们都知道,人际交往能力已经成为个人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从小培养宝宝的交往能力,提高宝宝情商,对宝宝一生发展都是财富。实践证明,凡成功者都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这种能力,其实就是理解他人的能力,比如如何去感受别人的情绪,了解他人,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沟通与合作等,达到自我提高、自我发展。
作为幼儿来说,人际交往能力包括以下表现:能够安静地听别人讲话,理解、安慰和关心别人,喜欢和小伙伴玩耍等。这些能力需要家长耐心培养。家长不能错误地认为孩子天生性格内向,不爱说话。其实,每个孩子都具有可塑性,如果家长不对孩子进行交往能力的培养,孩子难免会发展成独来独往、唯我独尊的人,长此以往,孩子的心理就会扭曲,并影响其他方面的成长。
关键词:礼貌容忍遵守
专家答疑
为了帮助孩子成为受同伴欢迎的人,在交往中得到快乐,家长应有意识地教给孩子一些交往的技能。
(1)培养孩子的礼貌习惯,学会尊重别人,平等待人。父母应让孩子在交往中学会使用礼貌用语:“请”、“谢谢”、“对不起”等,告诉孩子只有懂得礼貌的人,别人才愿意和他一起玩耍,也才肯把心爱的玩具给他玩。对孩子在活动中礼貌语言用得好的时候要及时进行鼓励表扬,强化孩子的礼貌行为,形成良好的礼貌习惯。
(2)让孩子学会容忍与合作。在交往中,遇到与自己意愿相悖的事,家长应教育孩子学会忍让,与同伴友好合作,暂时克制自己的愿望,服从多数人的意见。
(3)学习遵守集体规则。孩子们在交往时,会自己制定一些规则来约束每个人的行为,谁破坏了这些规则,谁就会受到集体的排斥。只有自觉遵守集体规则的人,才能得到大家的喜爱,也才会有更多的朋友和他一起玩。
(4)培养孩子乐于助人的品质。孩子们在交往中常常会碰到一些困难,家长不仅要鼓励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同时还应支持孩子帮助其他的朋友克服困难,如朋友摔倒了急忙扶起来,同伴的玩具不见了帮着去寻找等。要让孩子知道乐于助人的人就会有很多的朋友。
小贴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