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你不可不知的心理咨询100问
16454500000019

第19章 健康心理咨询(3)

(3)强迫症治疗方法基本上有两种:行为治疗和药物治疗。前者适用于强迫性行为,后者主要用于强迫观念。对强迫行为的治疗效果不如强迫观念。临床实践表明,使用氯丙咪嗪结合其他药物,对强迫观念为主的强迫症疗效比较满意,但是根治则需较长时间的服药控制。

(4)强迫行为基本上采用行为疗法,即“暴露疗法”,也称满灌疗法。

温馨提示

强迫症基本分为强迫观念与强迫行为两大基本类型:强迫观念是强迫症的最常见和核心的症状,见于每一位强迫症患者,是主导症状,由此派生各种强迫行为。一般认为,强迫行为是继发于强迫观念或是满足强迫观念的需要所采取的强迫行为。强迫性穷思竭虑是强迫观念最严重的形式之一。患者经常不断地想一些无意义的问题和观念。例如,做母亲的会不断思考自己会不会伤害自己心爱的孩子,对定论事实完全无意义的不断地反问、思索,如桌子为什么是四条腿?以致搞得患者精疲力竭,苦不堪言,并且可导致强迫性仪式动作。

如何预防焦虑症的发生?

基本知识ABC

焦虑症又称焦虑性神经症,是以广泛性焦虑症(慢性焦虑症)和发作性惊恐状态(急性焦虑症)为主要临床表现,常伴有头晕、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口干、尿频、尿急、出汗、震颤和运动性不安等症,其焦虑并非由实际威胁所引起,或其紧张惊恐程度与现实情况很不相称。

焦虑症与正常焦虑情绪反应不同:第一,它是无缘无故的、没有明确对象和内容的焦急、紧张和恐惧;第二,它是指向未来,似乎某些威胁即将来临,但是患者自己说不出究竟存在何种威胁或危险;第三,它持续时间很长,如不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疗,几周、几个月甚至数年迁延难愈。最后,焦虑症除了呈现持续性或发作性惊恐状态外,同时伴多种躯体症状。

简而言之,病理性焦虑是一种无根据的惊慌和紧张,心理上体验为泛化的、无固定目标的担心惊恐,生理上伴有警觉增高的躯体症状。

关键词:躯体不适精神不安

专家答疑

常见焦虑症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病理性焦虑情绪。持续性或发作性出现莫名其妙的恐惧、害怕、紧张和不安。有一种期待性的危险感,感到某种灾难降临,甚至有死亡的感受(“濒死感”)。患者担心自己会失去控制,可能突然昏倒或“发疯”。 70%的患者同时伴有抑郁症状,有认识方面的障碍,对周围环境不能清晰地感知和认识,思维变得简单和模糊,整天专注于自己的健康状态,担心疾病再度发作。

(2)躯体不适症状。常为早期症状。在疾病进展期通常伴有多种躯体症状:心悸、心慌、胸闷、气短、心前区不适或疼痛,心跳和呼吸加快,全身疲乏感,生活和工作能力下降,如此症状反过来又加重患者的担忧和焦虑。还有失眠、早醒、梦魇等睡眠障碍,而且颇为严重和顽固。此外,还可有消化功能紊乱症状等。

(3)精神运动性不安(简称精神性不安)。坐立不安、心神不定、搓手顿足、踱来走去、小动作增多、注意力无法集中、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如此惶恐不安。

小贴士

从以前写在小本子上的日记,到现在风行的网络日志,日记是许多人成长过程中的心理伴侣。不论什么事情困扰你,只要将烦恼事记在日记中,你就能拥有击退它的能力。

温馨提示

焦虑症多数在中、青年期起病,女性比男性高1倍。可采取以下防治措施:

(1)明确诊断。许多身心疾病可呈现焦虑症状,因此治疗前必须做好检查和进行必要的心理测定工作,排除继发性焦虑反应的各种原因。明确诊断,是本病合理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的先决条件。其实,焦虑是一种正常人常见的情绪反应,事出有因的焦虑情绪,不能视为疾病。许多患者患病后出现疾病心理反应,亦可以呈现严重焦虑情绪,必须正确识别,加以排除。

(2)药物治疗。抗焦虑剂为首选药物。常用药物为舒乐安定、佳静安定和氯硝基安定等。但是,本病使用精神性药物,其剂量和服药方式很有讲究,必须在专科医生指导下服用。

(3)焦虑症是一种神经症类型,在诊治过程中必须重视心理治疗,做好心理转化工作,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

如何预防恐怖症的发生?

基本知识ABC

恐怖症又称恐怖性神经症,是以恐怖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症。恐怖对象有特殊环境、人物或特定事物,每当接触这些恐怖对象时即产生强烈的恐惧和紧张的内心体验。患者神志清晰,明知其不合理,但是一旦遇到相似情境时,仍反复出现恐怖情绪,无法自控,并且产生回避行为。脱离该情境,症状逐渐缓和消失,间歇期基本如常。

关键词:社交恐怖

专家答疑

(1)广场恐怖症。在1871年创用本症名词时是指有一类患者,一参加公共广场集会或群众性狂欢时,就出现病理性恐怖反应。一旦迅速离开广场后,病情随之消失。深入病理心理机制的研究才发现,任何环境如果存在拥挤、封闭、使其感到无法逃脱或回避,皆可导致恐怖发作。因为患者感到进入或留在这些地方,对自己不安全,有生命危险,有发生晕厥或失去控制而无法逃离的可能。因此,广场恐怖症名不符实,亦可称为“特殊境遇性恐怖症”。多数在25~35岁时起病,女性多于男性。这类患者初期只对1~2种环境产生恐怖和回避,如乘汽车恐怖时改乘火车旅行尚能适应。只要有人陪伴,甚至与爱犬同行,尚可出门办事。若不及时治疗,随着时间推延,病情逐渐加重,症状泛化,对上述任何场所、环境都产生包围感和威胁性恐怖心理,伴随严重的回避行为,最重时自我封闭在家,整天不能外出。

(2)社交恐怖症。是指对特殊的人群发生强烈恐惧紧张的内心体验和出现回避反应的一类恐慌症,故又称为“见人恐怖”。这类患者平时不接触人群,见到自己父母等熟悉亲近的人,无恐惧紧张现象。一旦遇到陌生人、异性、上级领导,甚至马路上的行人就会恐惧紧张,出现拘束不安、焦虑不宁、手足无措、面红耳赤、心悸出汗、头昏呕吐、四肢颤抖等身心异常反应。同时本人想方设法加以回避,脱离现场,躲避人群,以求减轻心理不安。社交恐怖症如不及时治疗,症状会逐渐发展,恐怖病症日益加重,恐怖对象逐渐扩大,最后发展到不敢外出,拒绝出席一切群体社交活动,内心异常痛苦抑郁,甚至产生消极自杀言行。

(3)单纯性恐怖症。除了对环境和人物恐怖以外,其他都归入本症亚型。临床常见形式有:动物恐怖、疾病恐怖、其他恐怖。名目繁多的病名,与具体恐怖对象有关,例如见到鲜血恐怖,甚至突然晕厥发作,称为“见血恐怖症”。

小贴士

恐惧也是一种正常情感成分。恐惧性情绪反应是一种具有自我防护、回避危害、保证生命安全的心理防卫功能,人皆有之。例如人们对黑暗、僻静处、高空环境、毒蛇猛兽都可能产生恐惧性回避反应。儿童、女性、胆小者和某些心理缺陷者,恐惧心理尤为明显。恐怖症患者呈现异常的、强烈的恐惧和紧张不安,假若不予治疗,症状越来越重,恐怖对象和内容有泛化倾向,将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

温馨提示

(1)恐怖症与病前性格缺陷有密切关系。因此,加强青少年期心理卫生教育非常重要。

(2)恐怖症单纯采用药物治疗,有时效果欠佳,常不易根治。现代医学采用以行为治疗为主的心理治疗方法,效果良好,可望根治,并且对纠正性格缺陷也颇为有益。

(3)心理治疗不排斥必要的药物治疗。不少患者经过系统心理脱敏治疗后,再给予药物治疗,可以加速恐怖症状的消失,巩固疗效。一般采用抗焦虑剂,以氯硝基安定效果最好。有时药物治疗对某些病人可有意想不到的治疗效果。

如何预防癔症的发生?

基本知识ABC

癔症是一种很特殊的神经症,没有一种疾病的症状表现比癔症更丰富多样,而且与文化心理背景和内涵有密切关系。临床表现因人、因事、因文化背景不同有巨大差异,具有传奇色彩。 由明显的精神因素,如生活事件、战争、内心冲突或情绪激动、暗示或自我暗示所导致的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感觉或运动障碍,或意识状态改变。症状无器质性基础。首次癔症性精神障碍发作常有强烈精神因素,诊断为心因性精神障碍或急性心因反应。

关键词:癔症 性格缺陷

专家答疑

癔症患者病前具有癔症性格缺陷者占49.8%。

临床观察表明,癔症是一种典型的心因性疾病(俗称“心病”)。引致癔症发作常具备精神刺激(外因)和癔症性格缺陷(内因)两大条件。但是,如果一个人遭受重大精神刺激,即使癔症性格特点不明显,也可导致发病;癔症性格缺陷很明显者,即使外界精神刺激强度不大,亦会诱发癔症。

“继发性得益”是弗洛伊德提出的观点,是指癔症患者的症状常为其带来某些好处和利益,例如获得别人的额外照顾等,由此成为使本病症状加重和反复发作的重要心理机制。例如战争癔症患者,可以逃避上战场;癔症性抽搐,既发泄内心情绪压抑,又会使周围人紧张恐惧,从而患者得到外人的格外关怀。这种继发性得益并非“自觉”或“故意”的,而是出于无意识或症状的转换机制所致。

小贴士

癔症的临床症状虽繁杂多样,但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型。其一,是分离症状,表现为患者由于丧失部分或全部对既往的记忆、身份意识、感觉或运动机制的整合功能,使有意识和选择控制心理能力受到损害,主要表现为各精神障碍的形式。其二,是转换性症状,表现为患者无法解决的问题和心理矛盾冲突引起不愉快情感,于是就以某种方式变形为躯体症状。两种方式既可单独存在,亦可合并或交错存在,构成复杂的症状群。

温馨提示

(1)以心理治疗为主,辅以药物或其他综合性医疗措施。首先要创造条件,使患者有充分表达和发泄自己内心痛苦的机会。其次必须交流情感,让患者对医生高度信赖。随后给予患者支持、保证、解释、说服和安慰,指明本病是一种心因性、功能性疾病,可以治愈,不必担心。同时采取对症治疗方法,消除其症状,增强其信心。在心理治疗过程中,不能操之过急,急于求成。

(2)做好家属和陪伴者的解释工作。密切配合医生,有助于早日恢复健康。

(3)充分运用患者暗示性强的心理特点,应用暗示疗法、药疗、理疗、针刺疗法等解除急性期症状。催眠疗法是较好的心理治疗方法,有条件的可采用,一般经过6~10次治疗可取得满意效果。

(4)纠治癔症性格缺陷,是预防疾病复发的重要措施。通常的做法是提高认知能力,使患者懂得性格缺陷的特点、表现和危害,并且积极纠正。读书训练法、自省法等心理训练方法是纠治本类心理缺陷的有效方法。

如何预防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基本知识ABC

所谓人格障碍,是指儿童期或青少年期发展起来的严重人格缺陷,或者人格在总体上不适应的一类精神异常。人格障碍导致不能适应正常社会生活,表现为情感和意志方面的障碍,但是思维和智能方面无异常,意识清晰。这类人的人格缺陷是持久的、顽固的,多数延续到成年阶段,甚至终身不能改变。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病态人格)的临床症状特点如下:

(1)早年开始显露人格偏异,一般在青春期呈现明朗化。

(2)严重人格障碍,性格的某些方面非常突出和过分畸形发展,不符合社会规范。

(3)人格偏异非常顽固难移,延续于整个成年期,到晚年可能渐趋缓和。

(4)社会和人际关系适应不良,常有较严重的反社会行为,屡教屡犯,并以损人不利己的结局告终。

(5)对自己的人格障碍缺乏“自知之明”(医学上称为“无自知力”),因此不能从失败的生活经验中吸取教训,始终不能以正确的认识来有效地改正。

(6)表现为持久的人格不协调,但是并未达到精神病或神经症阶段。

(7)智能和认知能力较好,无精神症状,主要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人格严重偏离为特征。

(8)追求新奇和心理刺激,常是人格障碍患者的一种驱动力,也是经常导致其反社会行为的变态心理动因。概括地说,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人有"七无"特征:①无社会责任感;②无道德观念;③无恐惧心理;④无罪恶感;⑤无自控自制的心理能力;⑥无真实或真正感情;⑦无悔改之心。

关键词:病态人格 原因

专家答疑

病态人格或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病因与发病机理尚未阐明。其产生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遗传。本症在患者亲属中的发生率高,与血缘关系成正相关,即血缘关系越近,发生率越高。有资料表明,患者双亲的异常脑电图率较高;单卵孪生子的性格一致率较高,脑电图很相似,犯罪率超过双卵孪生子。病态人格的寄养子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有较高的病态人格发生率。

(2)大脑发育不良。脑电图检查证实该类人格患者大脑发育不成熟,可能有过大脑损害。从病理心理学分析,患者的心理行为具有幼稚、很不成熟的特征,是人格不成熟的病理变化。

(3)家庭和社会环境。童年的精神创伤、不良社会环境因素在致病上亦起重要作用。

小贴士

人格障碍应该与人格改变有明确区别。人格障碍是心理发育不健全的表现,人格改变或准确地说继发性人格改变,通常出现在成年期,由于严重躯体疾病、脑器质性疾病、精神疾病或严重精神刺激之后发生的人格偏离。

温馨提示

人格障碍不属于精神病,但是根据传统和实际临床诊治情况,属于心理障碍、精神疾病或心理疾病。因此,在处理方法上与精神病不同,患者对自己的犯罪行为要负法律责任,但是量刑较轻。既然是心理疾病,除了社会教育、管理方法或刑事处理外,还应该接受心理治疗和心理训练等综合防治措施,以减轻症状。

如何预防神经衰弱症状的发生?

基本知识ABC

神经衰弱是指精神容易兴奋和脑力容易疲乏,并常伴有情绪烦恼和一些心理生理症状的一组神经症。这些症状并不能归因于已存在的身体疾病、脑器质性病变或某些特定的精神疾病,但病前可存在持久的情绪紧张或精神压力。

关键词:神经衰弱诱因

专家答疑

一般认为,较持久的精神紧张或内心心理矛盾冲突是本病的近因或外因;性格缺陷等不良心理素质或认知、应付功能不足是发病的基础和内因。

病前常有学习或工作负担过重,情绪紧张,睡眠不足,处于长期心理矛盾、冲突和情绪压抑的状态。但是,并非所有心理因素均可诱发神经衰弱。不良的精神因素是致病的重要外因,决定患病的性质、强度和持续的时间。但更重要的还取决于患者当时对这些精神刺激的态度和情感体验,以及躯体状况能否承受这种心理压力。

性格缺陷是病前重要的内在致病基础。本病患者的性格多偏向于胆怯、自卑、敏感多疑、多思多虑、依赖性强、缺乏自信心等,少数人则表现主观、急躁、任性、好强、缺乏自制能力。体质不良或近期遭受感染、中毒等躯体疾病,均容易诱致神经衰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