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现代儿童教育缺少什么
16441800000031

第31章 网络这个黑洞(2)

一个12岁的北京男孩,酷爱电脑游戏,觉得技术不够硬,玩得不过瘾,就报名参加了一个课余计算机学校。由于有兴趣推动,半年就拿到了一个全国计算机考试证书。事实上,很多青少年正是由于喜欢电脑游戏,慢慢过渡到“计算机应用与实践”阶段。还有由玩电脑游戏激发出对电脑的兴趣和迷恋,有些年轻人尝试创办自己的企业,从事电子游戏软件的开发。

南京一个曾获得过全国奥林匹克英语金牌的中学生,高一的时候,他对英语一点兴趣都没有,后来他玩了0Fu的游戏,游戏中都是英文,他就查阅字典,游戏之后这些生词怎么也忘不掉了,这就把学习和玩游戏结合起来,激起了他对英语学习的浓厚兴趣。

到今年4月底,我国的网民已经突破了1亿人,目前在运营的网络游戏数量为200款,2007年网络游戏的产值达到67亿元,预计2009年将达到209亿元。青少年天生并不属于网络,但网络天生是属于青少年的,网‘络同青少年之间的关系既有正面的一面,同时也有负面的一面,美国学者认为,经常玩网络游戏的学生,在大学考试中,要比不玩网络游戏的总分高16分左右,智商也要高6~7个点。

三、别轻易给孩子贴上“网瘾”标签

一个刚上初二的孩子,每天一定要上网玩两个小时的网络游戏,比做作业的积极性还高。于是家长就认定他染上了网瘾,带他去看心理医生,希望儿子能走上正轨。但心理咨询师从孩子的种种表现来看,他的上网时间并未呈上升趋势,而且并没有迷恋网络的症状,因此委婉地拒绝了家长的看病要求。没想到家长一再坚持,并表示若医生拒诊,他们还会继续去其他地方寻求帮助和治疗。

如今像这样对子女的网络生活过度敏感的家长并不在少数。

他们动不动就给没有网瘾的子女胡乱贴上“网瘾”的标签。将孩子迷恋网络游戏定义为“网瘾”就特别值得争议,“瘾”这个词就带有贬义。为了避免这个问题,近日在华东师大举办的冬令营活动命名为“行为自控冬令营”,而不用“网瘾”这个词。而且,在国际上,虽然某些机构给上网过度定了标准,但是现在全世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因为家长的这份过度敏感,反而可能把孩子推向网瘾深渊。其实,很多被认为有网瘾的孩子都是被其父母错判误诊的。有无网瘾的界定不能光凭每天花多少时间上网,还要看孩子合理安排时间的能力、运用的能力和自我控制的能力。

不少父母为孩子强贴上“网瘾”标签后,就开始对孩子进行严格监控。他们想尽一切办法让孩子远离电脑。每当孩子坐在电脑前,他们就开始十分紧张,嘴里不停说着网瘾问题。有的家长拔掉网线,没收电脑。还有的家长不管工作是否需要,为了孩子坚决不在家里安装电脑,而且还希望所有的网吧都关闭,切断孩子可能上网的所有途径。这些家长常常认为孩子是自己的“私人财产”,很少想到孩子也需要尊重。他们经常用自家孩子的缺点和别人孩子的优点比,总觉得自己的孩子处处不如人家,而孩子染上网瘾是一切问题的根源。孩子努力学习他们觉得是理所当然,孩子伸个懒腰或是上网放松一下,他们便唠叨起来没完。当孩子想要表达自己的想法时,话还没出口就被怒斥为“顶嘴”。

几乎所有的孩子一提到“瘾”字就特别反感。小平刚参加了中考,他反复强调,他上网并不严重。“平时周末,我会和同学踢足球,或者看电视。不过,父母太忙,很少有家庭活动。上网玩游戏是觉得实在没别的好玩的,家里电脑不能上网,我才去网吧。”

复旦大学心理咨询中心教授分析说,孩子最抵触被家长戴上“网瘾”帽子,被责骂不上进。“实际上,孩子的自尊心都很强。

正因为在现实生活中自尊心受挫,他们才躲到虚拟世界逃避现实。”

家长这样的做法会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父母给他们贴上的“网瘾”标签,许多学生认为父母对自己很不信任,心理上强烈反抗。一位初一的女生曾表示,父母整天唠叨网瘾,让自己很烦。但她相信自己并没有网瘾,每天上网也不过是和同学们聊聊天,玩玩游戏,放松一下。假如父母要拔掉网线,或者是没收电脑,自己会非常不开心、为了能和同学聊天,她肯定会去网吧上网,那时上几小时就更没人控制了。家长阻断了孩子在家上网的通道,或让孩子觉得在家上网受到监视,而且必须忍受唠叨,那么孩子会选择其他途径偷偷上网。孩子喜欢上网,他们可以从中得到快乐。孩子又非常好奇,而网络则包容了整个世界。这个时候,网吧成了他们首要的选择。在网吧“饿了有方便面”、“累了有床睡”的引诱下,在一个没有正确引导和乌烟瘴气的环境里,在网上的黄、赌、毒等不良信息的侵蚀下,孩子从没有网瘾到有网瘾倾向、又从有网瘾倾向到沉迷于网络,最终甚至走上因为沉迷网络而犯罪的道路。这些都背离了家长的初衷。在“我是为你好”的名义下,家长无意中将孩子推向了网瘾深渊!

正常情况下,家长完全没有必要对子女上网过于敏感。面对孩子上网,家长应该做的是转变观念,改变心态,正确地认识网络,从正确的角度来教育孩子,让孩子在你的教育之下认清网络上什么东西是好的,什么东西是坏的,一方面消除了孩子的好奇,另一方面又帮助孩子看清和绕过网络上那些不良的东西,更避免了因网络而产生的不良影响。当然,家长也可以和子女订一个合约,教会子女学会控制时间及自己的行为,把一天的学习、生活安排好。

我们通常所说的“网瘾”是一种心理障碍,不但不利于个体的健康发展,也成为了一种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它的形成既有网络传播特性的原因,也有个体自身人格缺陷和现实社会生活压力的原因。在网上的冲浪体验中慢慢形成了一种对网络的心理依赖,随着每次上网时间的不断延长,这种依赖将会越来越强烈。

这种不自主的强迫性现象已被称为“网络成瘾综合征”。“网络成瘾综合征”的主要表现,就是因为过分依赖网络,而失去对现实生活的兴趣。其最明显的症状有:为了达到自我满足,不惜增加网上停留时间,试图减少操作时间但难以自控;在网络上工作时间失控,长时间使用网络以获得心理满足;对家人和朋友隐瞒自己是“网虫”;有人因陷得太深而不能自拔,甚至会走上自杀的道路。

有5种孩子最容易染上“网瘾”

第一种:人际关系不好的孩子

许多学生虽然成绩不错,可是性格内向、猜忌心强,而且心眼小,碰到问题时没能得到及时解决就沉迷于网络,以致学习和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第二种:学习失败的孩子

由于家长、老师对孩子的期望过于单一,学习成绩的好坏成了孩子成就感的唯一来源,此时,一旦学习失败,孩子们会产生很强的挫败感。然而在网上,他们很容易体验成功:闯过任何一关,都可以得到“回报”,在现实生活中他们是很难体验到成就感的。

第三种:自制力弱的孩子

不少上网成瘾者都有这个问题,他自己也知道这样不好,也不想继续下去,但是一接触电脑就情不自禁。这是典型的自我控制力不强。生活中要面对许多选择,选择什么是对,什么是错,选择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假若将人生的元素尽量简单化,那么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选择,选择的正确率越高,成功率也就越大。

第四种:学习特别好的学生

不少本来学习优秀的学生在升入更好的学校后,无法再保持原有的名次和位置,这时,他们对“努力学习”的目的产生了怀疑。

按照老师和父母的逻辑,学习是为了“上大学一找到好工作一挣钱”,当他们失去了为“名次”、“位置”等学习的内在动力后,便无法认同老师和父母的逻辑。因为即使不用学习也可以从父母那里得到钱,所以,一些人开始迷恋网络。其实,造成这些孩子依赖网络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没有形成正确的学习观。

第五种:家庭关系不和谐的孩子随着离婚率、犯罪率升高等社会问题的增加,社会上的“问题家庭”也在增多,这些孩子一般在家里得不到温暖。但是在网络上,他们提出的任何一点儿小小的请求都会得到不少人的帮助。现实生活和虚拟网络在人文关怀方面的反差,很容易让“问题家庭”的孩子“躲”进网络。

四、孩子染上网瘾——谁的错

网瘾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单就教育失误而言,包括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因素。

1.环境影响

在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网络已不再是陌生的名词,小至刚入学的娃娃,大到已退休的老人,对电脑都能驾轻就熟。网吧也随处可见,网上的东西良莠不齐,网吧经营者本着赢利的目的,为那些还不完全具备辨别是非能力的未成年孩子大开方便之门,这样很容易让这些孩子迷失于眼花缭乱的虚拟世界中。

2.学习的压力

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中国的孩子们在巨大的压力下丧失了求知的欲望,机械地死读书,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进而逃课,上网吧,沉迷于网络。省重点高中的一个高三学生,在高考前却跑进了网吧,上网成瘾,他对医生说:“天天分数,天天学习压力,感觉太累了。”

3.精神空虚

孩子沉迷于网络,最伤心的是父母。许多家长并不知道,孩子的行为到了今天这种地步,其中许多原因是由家长造成的。大多数家长平时忙于工作,对孩子的照顾只是满足于“吃饱了,喝足了,穿暖了,兜里有点零花钱”了,不知道孩子最近的烦恼是什么,和同学有没有矛盾,其他男孩最近总爱欺负他,他该怎么办?孩子在父母那里寻求不到这种爱,所以就到网上寻找,他们会用化名和网友聊天、骂人,畅所欲言。

4.性格不良

除了家庭因素导致精神空虚外,孩子不良的性格也是容易染上网瘾的重要原因。

据调查发现,容易上网成瘾的孩子大多有不良的性格特征,如性格孤僻、内向,不愿意与人交往,当心里有了矛盾、苦恼,自己无法排解时,他们就会上网发泄,因为他们发现,网络是一个很好的倾诉对象:键盘操纵在自己手上,想看什么就看什么,想说什么就和网友聊什么。很快,他就会为网络而着迷。

上网成瘾的小山已经辍学两年,在家里不和妈妈说话,把妈妈当敌人。听说志愿者们组织了亲子训练营,妈妈把小山“骗”

了进来。刚开始,小山一句话也不说,以示抗议。但当互、斥心声的时候,小山忍不住了,说出了妈妈的种种不是,他爱妈妈却受不了压力。而妈妈也有一肚子的委屈和满心的爱。两年结成的冰川一瞬间融化了,小山和妈妈相拥而泣。小山现在已经回到了学校重新学习,尽管还没有完全脱离网络,但是已经可以自控了。

大哲学家柏拉图曾形象地把人类的灵魂分为三个部分:欲望、理智和精神。其中,理智能指导行动去满足欲望,但是,只有在精神的统领下,理智才能采取最佳的行动,去满足合理的欲望。有网瘾的青少年,凭借自己的理智,巧妙地从互联网里获得现实世界里没有的满足,这说明他们缺少的不是理智。他们真正缺少的是精神——那种统领着他们的欲望和理智,走上完美人生道路的精神。比这更有趣的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即使是成年人似乎对此也知之甚少。因此,让我们和青少年一起去补上“人生精神”这一课太重要了。

新疆的安治帮和四川的张非都曾轻松考入北大、清华。但是,入学后就沉迷于网络,荒废了学业,被校方开除。但是,来年再次参加高考,他俩竟又被北大、清华录取。不幸的是,“考霸”再犯网瘾,再度被校方开除。获取北大、清华的录取通知书可能是世界上最考验智力的难事,可是,“考霸”得之就如同探囊取物,显然是智力过人。然而,却被网瘾拖入人生的败局。这就迫使我们要问一问:为什么网瘾有如此大的魔力?

互联网实在是一个与现实世界完全不同的奇幻世界。在里面,一切都是没有生命的虚幻,但是,里面的幻影却有着特别强烈的生命征兆。互联网空无一人,但你却能在其中与成千上万的人同时聊天;互联网空无一室,但你却能随意走进不计其数的虚拟讨论室,参与最离经叛道的讨论,而且不必担心别人对你从此怀有偏见;互联网空无一物,但你却能随意挑选自己中意的竞技场——你可以跳进赛场,驾驭着最强悍的赛车,赢得冠军的奖牌;你可以走上战场,成为梦想中的将军,指挥千军万马与敌人搏杀,赢得战争胜利的勋章;你甚至可以潜入赌场,摆弄着令人垂涎欲滴的虚拟金币,去赢得拥有巨大财富的感受。然而,最不可思议的是,互联网以几乎免费的方式向用户们提供了这些满足。

那么,这些满足的本质是什么?它们是脱离物质基础的虚幻满足,它们是模拟出来的感官享受。对有网瘾的青少年来说,他们并不关心这些满足的真假虚实,他们要的就是眼前的这种虚幻满足。

为什么这些涉足社会不深的孩子会以如此“放肆”的方式去追求虚幻的感官满足呢?是他们有了严重的心理疾病吗?

在人数巨大的青少年网迷中,的确有个别人存在心理疾病。

但我们不能忽略一个重要的事实——大多数孩子的行为,常常是成年人行为的一种反映。

我们成年人追求满足,是有原则可依的。比方说,一切为了利益最大化。在这个原则驱使下,我们不择手段地攫取利润,却看不清适度的利益和过度的利益之间的区别。再比方说,一定要先把“饼”做大。我们在这个口号的呼唤下,几乎忘记了事物发展到极点必然走向衰落的客观规律,一哄而起为了去追求更盛大的结局。类似的例子还有不少。但其共同之处就是:我们把本来充满理智和道德的活动,转化为低级的欲望满足——就好像饿了要吃饭、渴了要喝水一样的简单生理反射。因而,当我们关心孩子的学习时,只问考试分数的高低,避而不谈学习的真谛;这就使得孩子感到,互联网游戏的分数比考试分数更有趣,更容易得高分。当我们关心孩子的前途时,只强调赚钱多少,忘记了孩子明天的快乐是难以用钱的多少来衡量的;这就使得孩子感到,互联网里的快乐比现实世界里的快乐更有吸引力。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成人世界的非理性传染了孩子,让他们堕入网瘾而不能自拔。

专家研究发现,青少年上网成瘾还与自身的某些心理因素有关。一般男性明显多于女性,特别是那些内向敏感、现实人际交往困难的人,更容易沉迷于网络。那些希望得到同学、老师重视但又非常孤独的学生,没有特长、成绩不突出的学生,心情压抑的学生,生活、学习遭遇挫折的学生,家庭不和睦的学生,这些青少年因为在现实中不太容易成功而上网。这不仅能让他们忘掉现实生活的各种烦恼,还可以带来心理上的群体归属感,慢慢对网络产生心理上的依赖感,同时也使他们丧失了现实感,混淆虚拟世界和现实,造成网络成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