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现代儿童教育缺少什么
16441800000002

第2章 温馨的家庭——孩子的第一课堂(1)

孩子是一块神奇的土地,父母是这块神奇土地的首批耕耘者。

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播种什么样的思想,就收获什么样的行为;播种什么样的行为,就收获什么样的习惯;播种什么样的习惯,就收获什么样的性格;播种什么样的性格,就收获什么样的命运。

一、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许多父母认为孩子长大以后的成就都与孩子本身的资质有关,但是身边好多例子证明孩子的健康成长与父母的引导关系很大。

若将孩子比做一块神奇的土地,父母则是这块神奇土地的首批耕耘者。

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

播种什么样的思想,就收获什么样的行为;播种什么样的行为,就收获什么样的习惯;播种什么样的习惯,就收获什么样的性格;播种什么样的性格,就收获什么样的命运。

现在,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高尔基曾说:“爱自己的孩子,母鸡都会,重要的是如何教育他们。”那么,为人父母者,究竟该如何做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呢?

初尝养育子女甘苦的年轻父母,总希望自己的孩子天资聪颖,活泼可爱,甚至是“神童”。但神童又何其少见,“上帝”在造神童时是非常吝啬的。一些孩子在牙牙学语时就显出早慧之光,赢来多少羡慕的目光,父母大喜过望之后便发现孩子不过如此,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更多的父母在抱怨孩子的“不开窍”。

神童古来有之,在中国历史上也绝不少见。如电视连续剧《寇老西儿》中葛优扮演的主人公寇準,就是北宋时期稀世神童,聪慧过人。据史书记载,寇準小时候,其父大宴宾客,饮酒正酣,客人请小寇準以附近的华山为题,作《咏华山》诗,寇準踱步思索,一步两步,到第三步便随口吟出一首五言绝句:“只应天山有,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迈,回首白云低。”比世人皆知的曹植七步成诗还要快上许多,真是才思敏捷,出口成章。唐代有名的神童特别多,如白居易出生7个月便识“之”、“无”二字,王勃6岁即善文词,杜甫7岁咏凤凰,骆宾王7岁咏鹅,李白10岁通诗书,等等。一些“神童”恃其早慧,日后凭其超人的智慧取得很大成就,为人类文明作出了突出贡献,但并非所有神童将来都会有大作为,相当多的神童只是在早年领受了“上帝”的恩德,长大之后往往不如人们所期望的那样灿烂辉煌。韩国有一举世闻名的神童名叫金雄镐,两岁时便能读写2500个汉字,10岁时的智商达到210,比常人高出’100,但后来“神”劲衰退,到18岁他参加高考时,在2。763名录取者中,他排倒数330名。现年35岁的当年盖世神童金雄镐只是一名十分普通的青年,与同龄人一样为生活奔波。究竟是什么原因使神童不再神了呢?这主要是因为许多神童的“神”只是悟性高。而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心理抗挫折能力等的形成往往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长期培养的结果。经过长期科学的培养,一些早年智力平平的人,日后也能创造伟绩。爱因斯坦就是一个从“笨瓜”到科学巨人的典型。他幼年时是出了名的“弱智儿”,3岁还不会说话!小学时是不爱玩耍的讨厌的学生。6岁时,被老师叫到名字,竟呆若木鸡,引来一片轻蔑的笑声:“差劲的笨瓜。”老师给他的评语是:“反应迟钝,说话不清楚,成不了才。”中学时,教导主任给他下了个结论:“干什么都一样,反正一事无成。”考大学时,语文和生物竟然不及格,不得不补习一年。看来,爱因斯坦日后能成为科学奇才,绝不是靠早年的聪明,而是靠着一颗勤奋好学,勇于独立思考,不断探索的心!赋予爱因斯坦这颗“心”的人,显然不是学校教师,而是他的父母。从小这位“笨瓜”的父母就没有放弃过他,妈妈宝丽妮不认为儿子笨就是耻,总想方设法发现孩子身上常人所看不到的东西,父母一有空就带“小笨瓜”去郊游,开发他的心灵。父亲经常送他小礼物,他8岁生日,父亲给了他~个罗盘,“小笨瓜”出人意料地从罗盘及指针中间提出了二三十个问题,就是这个小小的罗盘在他心里埋下了口后发芽成才的科学的种子。是父母造就了一代伟人。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背后也有一位伟大的母亲。小时候,爱迪生被老师认为是“捣蛋鬼”、“糊涂虫”,被赶出学校,年过半百但意志坚强的母亲独自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任,发现孩子的兴趣爱好,教给孩子知识,更要教给孩子见义勇为、通情达理、品德高尚等所有的优秀品质,从而培养出人类厉史上最杰出的发明家。又如近年来亚洲地区神童的出现率很高,也是因为他们的孩子身上所继承的优秀品德在起作用。西方人的家庭却往往没有给孩子更多宝贵的东西,这就能够解释一些科学人才探索奖为亚洲血统的美籍人士所囊括的原因了。所以,年轻的父母们,千万不要奢望您的孩子天生“神童”,如果有幸是神童,那就好好珍惜他,精心培育他;如果不是神童,那也要一样珍惜他,加倍培育他,您有能力造就一个神童。

家长才是孩子学习上真正的启蒙者。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不能把所有的责任都归咎于老师,父母要与老师共同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

孩子没有培养好,不是无能而是无知

有一对母子,母亲一直以为儿子是一个很内向、不爱说话的孩子。某天和儿子的一场扑克游戏改变了她的看法。两人玩的是一种通常称为“争上游”的游戏,这曾经是在中国老百姓中很流行的扑克牌玩法。它的规则是:在每次新开一局时,前一局的负者要向胜者上缴一张最好的牌,以示奖罚。有一局母亲输了,正好她手上有一张大王,这可是最大的一张牌。想让儿子开心一下,于是母亲说:“儿子,妈妈给你一张大王。”但儿子并不像想象中那样开心。母亲问他为什么给他大王还不高兴,儿子说:

“我不想要大王,我想要一张小六。”原来他手上已经有3张小六了,再多一张就可以凑成“四大金刚”了。

我们一直以为自己已经给了他最好的东西,没想到他需要的不是这个。他有他自己的需要。于是她又问儿子:“你是喜欢妈妈给你买电脑、游戏机呢,还是喜欢妈妈跟你聊天、关心你?”

儿子没有立即作出选择,而是说:“妈妈,你再说一遍刚才的话。”

“为什么?”

“因为我想听。”那天,母子两人聊了足足3个小时。

其实,这是我们通常容易犯的错误。人们经常会给孩子一堆高级的玩具,给恋人昂贵的钻戒或项链,给父母补品或更直接的货币。然后就理直气壮地说:我已经给了你最好的东西了,你还要怎样?

中国的父母太爱孩子,但是通常不太会爱。爱孩子是父母的本能,关键在于会爱——懂孩子!

懂孩子的秘诀父母要明白,每个孩子身上都好像隐藏着两个小人,一个是“好孩子”,另一个是“坏孩子”。“好孩子”指的是孩子身上与生俱来的潜力,现在的优点、长处和我们希望在孩子身上发生的一切美好事物。“坏孩子”指的是孩子身上的缺点、短处和父母不希望孩子身上发生的一切不美好的东西。懂孩子的家长的一言一行都在唤醒“好孩子”,而不懂孩子的家长就会逼出“坏孩子”!

父母教育孩子光有爱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懂得如何去爱。不懂爱,爱变害。现在一些教育悲剧是因为父母不懂孩子,违反规律地教孩子,不是“拔苗助长”就是“压苗阻长”,还打着“为你好”的旗号,让孩子受不了。太多的父母用无知的“爱心”剥夺了孩子快乐成长的机会。

有一名牌大学让一名大学生休学回家,因为这个学生生活不能自理,整天迷恋电子游戏,上大学前是妈妈天天为他洗脚,还抱他上床。

这都是父母溺爱的结果,许多父母在爱的旗号下却伤害了孩子,对社会对自己对家庭造成“滔天大罪”,然而只有孩子自己承担“应有的惩罚”,这是一个很大的悲剧。有部分父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文化水平低,对孩子谈不上什么深刻的教育,当然更别提什么心理引导和教育,他们的教育只是说,“娃,父母没文化,读书争气,别像爹娘一样没出息”,却能将孩子送到名牌大学就读。家住大城市,父母均受过高等教育,都是高级知识分子,阅历丰富,可在培养孩子方面依然是不得要领。

现实中,在很多父母看来,孩子只要把学习搞好了,别的什么都不用管。实际上,生存能力才是第一位的。

长不大的孩子是由父母造成的。缺乏自理能力,缺乏心理承受能力,是现在的孩子特别是独生子女的通病。教育的根本使命是使孩子长大自立成人。父母们在“不知不觉”中“害”了太多的孩子,这太让人痛心了!

靠老经验无法教育今天的孩子。育儿是一项相当复杂和辛苦的工程,需要父母具有非常全面的教育知识,才能教育出一个相对理想的“成品”。父母和老师应该既是心理学家又是教育家,还需要懂得智力、非智力因素,习惯培养、道德教育、学习指导等具体的实施方法。

父母首要的任务是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一位日本教育家说: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对不接触教育工作的父母们来说,大多易忽略。所以就造成在育儿过程中的“顺其自然”、“盲目”、“摸着石头过河”。

替孩子设计人生不考虑智力和爱好方面的因素导致孩子的很多爱好被压抑住了。一个孩子,他妈妈给他报名学小提琴,这孩子很有灵性,拉的琴很好,拉了一段时间以后他不干了,坚决不干了,而且只要他妈在他就不拉。为什么?孩子这样解释:“她让我考级,让我功利。”后来我帮他分析为什么会有这么一个结果,其实音乐本身有很强的亲和力,很强的吸引力,是一种享受,演奏出美的旋律来打动别人,这个原因帮他找到了。分析完了之后问他,你现在对小提琴还有什么感情?“啊,我又想拉了,只要跟考级没关系就行。”

其实,许多家长正在走进这样的误区,有人说:“有的家长把孩子当做自己为实现梦想的工具和替身。”我们要保护孩子的兴趣,其实很简单,孩子的兴趣无定性,他碰见什么就喜欢什么,碰见鳄鱼喜欢鳄鱼,碰见老虎喜欢老虎,碰见钢琴就喜欢钢琴。能够让孩子们感兴趣的东西太多太多了,只不过因背离家长们的选择而被一步步地扼杀,最后使他们对所有的兴趣都索然寡味,在这种情况下,孩子的一些兴趣爱好会有偏差,比如喜欢光顾网吧,等等。解决这些问题并不难,你平常给他足够的空间,足够的自由,网吧就没这么大的吸引力。为什么国外电脑发展起步早,网吧却没这么多,影响没有我们这样大呢?因为他们有更多的自由空间,更多的爱好,更多的平等,更多的乐趣,更多的沟通,更多的自由,更多的机会。

再说一下体育运动的问题。许多家长送孩子到体校去,目的是奥运会冠军、世界冠军,最起码是个全国冠军,又是一种极强的功利心驱使。

我们既然爱我们的孩子,我们就要他一生幸福。一个人的儿童时期、少年时期是最天真无邪、最珍贵的一段时光。我们中国人对自己的孩子只知道要追求美好的未来。所渭的未来也不知道是哪个点,是考上大学那一个点?是找到好工作那一个点?是当博士那一个点?还是当老板、获得金牌那一个点?大家想想这一个个点在生命当中可以无限缩小,也可以无限大,放大后就是拼力追求,无始无终,到头来,童年已失,追求未果。你爱你的孩子吗?你珍视他的生命吗?我们应该还他们一个本来应该有的童年,快乐的童年。

我们家长一直是望子成龙,望女成风,急切地盼望孩子出人头地。很多家长…辈子默默无闻,把希望全寄托在孩子身上。摆脱了困苦,他们还不甘心,还要飞黄腾达,鲤鱼跳龙门,要成龙成凤,要做人上人,这跟中国过去的历史是有关系的。中国历史上长期形成的等级制度,“官”与“民”的高下之分,对百姓在精神文化层而上的影响,仍然具有历史的惯性,人们对“官”的崇拜与追求的价值取向,依然牢牢地占据着许多家长的内心。他们甚至认为:非上即下,非富即穷,非人上人即人下人,可以说这是中国封建思想的残余。为什么西方崇尚平民教育,因为西方人很客观。如果有100万个同龄人,99.5万人属于普通公民,零点几万可能是比尔·盖茨,可能是布什、克林顿这样的人。做他们这样的尖子,这样的名人是要付出比常人更大的代价的。实际上,愿不愿意做这样的社会尖子、社会名人,他们自己的思维和能力早已为自己做了选择。为什么?因为他们要面临很多的劳工、福利、法律等问题,承担很多的风险、压力,而生活质量并不比一般人高。

实际上,父母不应该总想让孩子成为天才与尖子,而应该教育他如何拥有一个健全的人格,健康的身体,平和的心智,才是最根本和最重要的。牺牲99%,为了这1%,比例应该是100:1,这种比例绝对是高风险的,没有心理承受能力的人是干不了这样的事的。然而,我们中国人99%的人都去赌押那个1%的机会。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一将功成万骨枯,就形成这样的局面。纵观中国历史,都是所谓的帝王将相史、英雄史,代价何其高昂。

三、要孩子,您准备好了吗

年轻的朋友做爸爸或妈妈,你准备好了吗?你可能会说,有什么好准备的,奶奶做了衣服,外公买了小床,家里请了小保姆……一切准备就绪。当然,这方面的准备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责任心。这是最重要的,你应该对你的孩子负责。男人们常会说,我负责挣钱,会帮助带孩子。但这不是一个合格的父亲。养孩子不仅仅是让他吃饱穿暖,而且还要对他的一生、他的前途、他的身心健康负责。教育孩子是一个漫长和艰辛的过程。

你想做一个好的爸爸或妈妈,你就有了责任心,但你有没有教育孩子的利.学知识?孩子的教育从什么时候开始?应该从你决定要孩子的那一刻起,给孩子自始至终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爸爸喂给孩子男子汉的气度,妈妈喂给孩子善良、爱美、高尚的道德情操……

第二,情感上的准备。做父母的在情感上作好准备是非常必要的。你可能会问:情感匕怎么准备?难道我在情感上不接受我的孩子吗?不仪仅是在情感上要接受孩子,更重要的是你是否学会了爱孩子,你能不能使你的孩子从出生后一直能得到充分的、适当的爱,使孩子在父母的关爱下健康成长。对所有人(包括丈夫或妻子)的爱可能是一种义务而不是一种责任,但对孩子的爱既是你的责任,也是你的义务。现在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不可能在教育孩子的知识和情感上去积累经验。很多高中毕业生的父母都说,当孩子马上就要离开父母的时候,才知道应该怎样去带孩子。他们留下了很多的愧疚和遗憾。对于刚刚为人父母的年轻朋友们,你们不希望在18年后留下这么多的遗憾和愧疚吧!知道怎么去爱孩子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需要你在生活中努力去学习和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