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考试奋斗21天,考上公务员
16420700000014

第14章 3年选调生,从乡镇到省城(1)

1.在最平凡的岗位上锻炼出他人无法替代的才能

【案例】

我本科学的理工,当到乡镇参加工作时,镇长问我懂财务不,我说没学过;问我对计划生育政策了解不,我说以前没接触过;问我懂不懂果树和蔬菜大棚的种植,我又摇头。

镇长也摇头,想了一会儿说:你先在办公室接电话吧,记记通知,喊喊人,不忙的时候就在会议室打扫卫生。

在繁乱的乡镇工作中,我开始迈出步入社会的第一步。接电话和打扫卫生,是我开始上班的第一份具体工作。

一个有志气、有学历、有能力(当时自认为有能力,呵呵)的青年干部,从最底层的单位做最底层的工作,应该怎么样尽快锻炼自己的能力,并在资历、阅历比自己深的同事中脱颖而出呢?

【分析及对策】

乡镇工作繁乱复杂,没有定规,没有模式可借鉴。对乡镇工作,可用当时的一句顺口溜形容:“上面千条线,下面一针穿。千线同时穿,肯定乱成蛋。”对于乡镇干部,当时有一句顺口溜流行:“身穿绿大衣,腰中挎手机。张口妈个×,准是乡镇的。”十几年过去,现在和当时已经有很大的不一样了,但基层干部的粗犷、直率特征,还会存在一段时间。就是这样的工作性质,这样的工作环境,我不断地问自己:我的优势和劣势分别是什么?如何扬长避短,摆脱茫然尽快进入角色,开始创业之路?

优势:

1.有学历。本科学历不算高,但在偏远乡镇已是凤毛麟角。目前的党政机关把学历看得很重,学历的作用大概仅次于“后台”。

2.肯想、肯学、肯干。我很感谢父母的教育培养,给了我吃苦耐劳、勤奋好学的品质。再难的工作也经不住人全心全意地思索、努力、学习。一切困难都会迎刃而解。

3.接打电话、收发通知,是迅速认识全镇同事以及兄弟单位、上下级部门人员的最有效的方式,是及时了解县镇中心工作最有效的方式,也是全面掌握乡镇工作最宽敞的大门。

思索:

1.如果将工作的突破口定位在学通计划生育政策、学会如何种植大棚、学会如何从农民手中收来三提五统款,那一定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乡镇干部,但也仅限于合格的乡镇干部。如果想从最底层的乡镇逐级向上级机关调动,那就应该积累上级机关需要的才能,而上级机关人才不足时,才有可能从下级同类人才中抽调。

2.在做好当前工作的基础上,培养能引起上级机关注意的才能。而且,这才能必须是在这个乡镇政府中,其他人不能替代的。

这样的才能就是——文字材料。文字材料,是进出政府各级机关最通用的通行证。

3.我是学理工的,虽然一直喜欢文学作品,但文学作品与公文写作完全是两码事,必须认真对待。

对策:

1.把80个县直机关、全镇60多个行政村、6个乡镇企业、6个直属站所的办公电话、负责人手机号,重新整理,打印成精美通讯录,给镇领导人手一份。(这是多么简单的活啊,这个乡镇以前居然没有人做过,真是奇怪!)2.制作电话记录本,并保证接打电话、收发通知,准确及时,对同事态度诚恳。

3.业余时间多看上级文件或通知用语用词,多读有关书籍,研究新闻报道写作方法,并主动帮助办公室的材料员写一些简单的文字材料。

4.了解上至中央,下到本乡镇的农村工作方法,抓住工作中心和关键,大方向坚决不能有偏,更不能有错。

效果:

一个月之后,我正在办公室低头看书,镇长过来说:“走,跟我到下面村里转转。”我欣然,这毕竟是难得出去的机会。走在村边公路上时,镇长查通讯录,想提前给村干部打个招呼。我没等他查出来,就直接说出了那个村支书的电话号码,镇长惊讶。

这一天,我们一共转了六个村,六个村的电话号,我都是张口而出。镇长特别高兴。回镇政府路上,我说,今天在这几个村里了解了蔬菜种植情况,可以写成个信息,报给县委办公室。镇长说,行啊,你试着写写吧。当晚,我三易其稿,次日将稿子交给镇长,他非常满意。又过几天,他悄悄拿来一份材料,对我说:“这是镇里的季度工作汇报,到县里开会时用,我让××(镇里的材料员)写了,又担心他写不好,你另外给我准备一份吧。”就这样,慢慢地,乡镇的材料工作,基本上都交给我来做了。而接打电话和打扫卫生的活,改由原材料员××来做。

从接电话到专门写材料,我在乡镇工作用了不足三个月时间。

2.文字材料是公务员(选调生)最易突破的成功机遇

【案例】

工作半年之后,那时我对乡镇工作的文字材料已经比较熟悉了,于是,把市(地级)报社作为新的突破口。报纸上的新闻稿,水平并不多么高超,地级党报的新闻稿基本上被各县区宣传部所垄断,还有报社编辑们的“人情稿”,作为一个突然出现的陌生投稿者,又是个乡镇干部,这样的稿件很难引起他们的重视。而一个作者,往往在投稿十几次不中时,就会产生消极懈怠的想法,甚至会放弃坚持。不过这个道理,我是调到县直以后,和县委宣传部多有接触才明白的。当时并不知道。

当时我面临着多次投稿多次失败的状况,写同一件事,明明比别人写得好,但报纸就是采用别人的。非常灰心之余,我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认为自己充其量只能在乡镇写东西,充其量只能有乡镇、顶多有全县这块天空,打开市级报社是不可能的。这么想了几天,感觉这么下去,天空只能是乡镇这么大了。

怎么办呢?如何说服自己坚持下去呢?

【对策及结果】

那时工资收入少,在那个国家级贫困县,工资每月才几百块钱,我不是本地人,这点钱只能维持基本的生活。那天发了工资,一狠心拿出90元来,买了一百个信封,一百张邮票,拿回办公室,给这一百个信封都贴好邮票,并且编上号,都填上市报社的地址。

完成这些后,对自己说:我就再投一百篇稿子,每周投出一至二篇,如果投完这一百篇稿子,一直不见发表,那就说明我确实不是写材料的料,可为自己再确定一条发展方向和发展路径,不能指望这条没有天赋、没有希望的路。

一旦这么想了,再投稿不中,也有心理准备了。每天除了研究上级最新工作思路和工作精神,就是对着不同的报纸,研究新闻报道的写法。笔记本抄了几大本。

投到第33篇时,终于有一篇报道以“简讯”的形式出现在报纸上,虽然只有三行,不足百字,我还是很高兴。大约写到50多篇时,我投的稿子隔三差五地发表出来。投到70多篇时,基本上每投必中了。

不过,投到80多篇时,我已经因文字材料引起全镇同事无比叹服,引起县委书记的关注,并因此而被破格获准参加了县直某单位副局岗位的公开竞选(当时竞选条件有多条,其中一条规定选调生不受条件限制)。竞选报名这天,正是我到乡镇工作满15个月。

现在回忆,仍有感慨。当时网络还没有普及到县城,更不用说乡镇了。所以,只能用最原始的办法写字、寄信、投稿。现在和以前不一样了,网络发达,通过QQ、MSN、Email甚至微博,都可以把工作信息第一时间传出。所以,2013年以后入职的新公务员们,只要你有心,只要你用心,你会更容易脱颖而出。

3.精益求精,把工作做“绝”

【案例】

不久前到某地出差,一位当编辑的朋友正在制作一本书,他对我说:“我要把这本书做绝,垄断十年市场,让十年内别人都不敢做同类的书。”他的话,让我感触很深,深有同感。事实上,这些年,我一直在潜意识中有这样的意识:把工作做“绝”。

还是在乡镇工作时,工作一年左右,赶上全国人口普查。各乡镇为几十张表格的复杂填写搞得焦头烂额。我所在的镇动手比较晚,见其他乡镇弄得一团糟,考虑到我比较心细,就安排由我具体负责全镇的人口普查工作,全体乡镇干部集中投入这项工作。我至今记得最难填的表是“长表”和“短表”,长表有几十项,需要对每个居民逐个普查,并且都用铅笔划线,需要逐户走访,这对乡镇干部而言,绝对是件非常困难的事。

【对策及结果】

我接到任务之后,就计划怎么做好它。先是把填表要求读懂,又以某户居民为例,填好后,把表拿到县统计局,请他们指点。

然后回到镇上,把从事这项工作的乡镇干部召集在会议室,专门用了两天的时间,逐表逐项教给他们如何填写,再三强调注意事项。并把提前复印的表格,发给他们,让他们试着填写,然后我再一一辅导。准备工作做了七天,然后普查工作才全面而顺利地铺开。不久,县统计局又下通知,要求把全镇1/3重点村的居民居住详细情况画出来。这项工作很累,也很麻烦,为保证质量,我决定亲自动手。先到镇派出所拿来辖区居民详表做参考,然后骑摩托车把全镇转了N圈。好在大学学过机械制图,又参考当时所能找到的参考资料,加了几天班,把20多张大图一张张精心画出来,制图的功夫,比大学时画机械图都仔细认真。这些表格交上去之后,连同我们全镇的普查表,都被县统计局作为样板,供全县其他乡镇学习、参考。

第二年春,我已在县直工作半年了,这个镇的镇长已调到另外一个乡镇当书记。突然有一天他开车去县直找我,说他们镇搞小城镇建设,和某大学合作的,那大学让他们先画几张镇区规划图,但他在镇上找了不少人,都画不好。于是,他只好来找我了。

【感悟】

各项工作都是这样,不厌精、不厌细,永远没有绝对的好,只有不断提高的标准。我的态度是,要么不做,如果做了,就要做好,做“绝”。要做到即使你不做了,别人也不敢做,生怕被你反衬出他们的不足来。

4.领导有明显错误时,你该咋办?

【案例】

基层工作期间,我曾分管县里的“希望工程”工作。那年“六一”,我们在“希望小学”做活动。曾经援建这所希望小学的外地公司从远方赶来,还请了一些名人来做演出活动,并给该学校师生和村民捐了几卡车的物资。省城和我们本地的电视台、电台都热烈跟进报道。这在全县都是件大事,团中央、团省市委都有派专人前来参加,县委主管领导也都提前赶到现场。这项声势浩大的活动,还引来不少自发前来参加活动的各地记者。

由于有两名记者事先没有预约,所以没有安排他们的采访,当然也没有安排他们的午餐。在那个极度贫困的小村子里,如果当地政府不安排午餐,这两位记者恐怕就要饿肚子了。我立即向我的直属领导汇报此事,但领导一向不重视宣传工作,对记者也没有好感,立即皱起眉头、敞开嗓门嚷道:“不管!谁请他们来的,谁管饭!哎,你管这闲事干吗?”弄得我一脸难堪,那两名记者更是极为尴尬。随即,我发现他俩神情诡异地和前来参观演出的个别村民窃窃私语。我设法摸清了他们在做什么,原来那几名恼羞成怒的记者想把正面报道变成反面报道,不提“希望小学”、“捐款”、“校庆”的事,而是向村民了解当时农村较敏感的“村务公开问题”。有位记者示威似的把他现场采写的初稿给我看,题目赫然是《××村务公开有黑洞》。

可即使他们反应的问题属实,但“村务公开”和我们的“希望工程”是两码事,一旦他们的负面报道出现在省市报纸上,就算校庆当时再成功,最终还会成为让县领导难堪的烂摊子。因希望工程搞活动引来无关的负面新闻,不是我们期望的结果。

可是,这次活动的主要负责人显然处理不当,我该怎么办?

【分析】

在某项工作中,肩上承担着一定责任,但又不是核心人物时,要弄清楚的几个道理:

1.领导不是十全十美的完人,肯定或多或少存在处理事情不当的时候。如果他处事不当,对大局工作造成损害,可能会影响到他所主管的整个部门。

2.即使是“一把手”领导工作不力,造成工作重大失误,承担责任的人往往是副职(比如,近几年各地安全事故频发,引咎辞职或受上级处分的,几乎都是主管副职);所以,如果一个领导处事不当,他身边的副职可能会倒霉。

【解决方案】

立即打手机(这样不惊动其他人,不将事态扩大)向在主席台就坐的代表县政府与会的副县长汇报情况,简要概述事件过程(一定言语精练;并且只叙述客观事实,不夹带个人感情),简要点到有可能造成的后果(引起领导重视),并提出可供领导参考的解决方案(不可将难题推卸给领导,自己一走了之)。主管县长立即批准了我的建议方案,并决定由我安排这几名记者的午餐和采访,如有记者采访文章涉及到的职能部门,以主管县长名义联系职能部门,由职能部门对相关工作进行解释、调查或者跟踪汇报,不要和今天的活动扯在一起。

【感悟】

对于到基层一线工作的年轻人来说,你可以像傻瓜一样去工作,但不能为傻瓜去送命。要能认识到领导者本人的失误,有可能对本部门或者全局工作造成的损害,要敢于向领导的领导反映情况,并能及时提供补救方案。

5.创造优良的外部舆论环境——关键时刻有人捧场、有人提携

【案例】

1.亲身经历的一件事。工作第三年年底,市委组织部拟推荐我到市文联或作协工作。事后听说了发生在这期间的一件事,市文联某领导在办公室接到组织部副部长的推荐电话时,这位主席对我的情况一无所知,就随口问了问坐在他旁边的一位主任A,是否知道在××县有个叫依林的年轻人。结果A主任当即回答:

“知道啊,挺能干的,也挺有思想,写文章也不错,我常在报纸上读到这个人写的文章。”主席心里高兴,对我有了个比较不错的印象。事后,文联经会议一再研究,基本同意调我(但我并没到那个单位去工作,而是去了别的单位)。

2.听同事说的一件事。县委常委会上,7名常委就××镇党委书记人选展开激烈的讨论,B、D两名同志都是其他乡镇的镇长,同时被推荐为候选人,分别得到3人支持,关键时候,县委书记和常委们把注意力都集中到迟迟不表态的县长那里。最后,县长谈了他的意见:“综合各位同志的意见,B同志年轻有为,敢闯敢干,挺有创新精神,也很想进步,但有时……迈的步子太快了,太快就不稳,容易摔跟头;D同志年龄虽然大了点儿,但做事稳重,去治理一个乱乡,倒是比较稳妥的。”

3.亲眼见到的一件事。在县委机关食堂用餐时,县委某部长一边吃饭,一边问前来就餐的年轻干部小刘:“你认识城关镇的材料员××吧?”小刘没细琢磨就答:“知道,他是我哥们儿,俺们是邻居,没事儿经常一起打麻将,这人头脑挺机灵,就是爱吹牛、不实在,这两年一直想法活动往县直调呢……”忽见部长脸色阴沉,小刘感觉失言,赶紧闭了嘴。事后,××调县委某部不成,我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的原因。

【分析】

在案例一中,主任A能够说出这些话,当然是因为我与他早就有交情。这交情是什么呢?这位主任A的爱人是省报社的专栏编辑,我时常在她的版块上投稿,时间长了就熟识了,有时就到她家拜访求教,一来二去和她先生——也就是主任A认识了。主任A认为我处事得体、勤奋好学,一直对我很关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