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孩子怎样吃饭不生病
16418000000004

第4章 孩子为什么容易生病(2)

(5)切忌娇生惯养。现在很多家庭里面都是只有一个孩子,四五个大人围着一个小孩团团转,小孩子的公转行星多得简直堪比太阳了。小孩子想怎样就怎样,零食尽着吃,户外稍微冷了、热了就不让出去了,稍微生个小病就赶紧去看医生。这样的结果不仅不利于小孩免疫力的提高,而且会阻碍小孩后天获得性免疫的建立,对小孩的健康实在是“有百害而无一利”!因为大千世界中各种各样的病原体,孩子只有接触了它们,他们的机体才会产生针对这些病原体的抗体。

(6)降低环境污染。加拿大卫生组织的调查显示:68%的疾病与室内污染有关,80%~90%的癌症病因与居住环境和生活习惯有关。所以,降低环境污染的首要任务就是不要在小孩面前吸烟,当然最好是直接把烟戒掉;其次是保持室内空气清新,经常开窗,通风换气;再次,尤其是在感冒流行期间,尽量避免带孩子到拥挤的公共场所,如商场、超市等;另外,还要尽量避免孩子与感冒患者接触,家人如有感染热症,应注意隔离。

(7)让小孩动起来。运动对于处在成长期的小孩是必不可少的。体育锻炼是增强免疫力最简单、经济、有效的方法,运动不仅能够增强小孩体质,还能增加食欲,提高抵抗力,是改善小孩免疫功能的关键。如果运动量过少,不仅会令小孩动作的协调能力无法得到锻炼,还会降低小孩抵抗寒冷的能力,结果只会让小孩变成稍微受点凉就会感冒得病。同时要注意小孩锻炼要遵循适度、持续、循序渐进的原则,不要让小孩进行长时间、大运动量的运动,否则可能会因为身体过于劳累反而导致小孩免疫力下降。

(8)充足的睡眠。科学家们发现,人们在睡眠时会分泌一种叫做胞壁酸的物质,科学家们称其为睡眠物质。这种物质既能催眠,又可增强人体免疫功能。所以当人患病时,多多睡眠就会增强人体免疫力,一些轻微的感冒甚至可以直接通过睡眠好转,所以一定要保证儿童能够有充足的睡眠。此外,科学家们还发现,早睡的孩子大多精神集中,成绩进步快;晚睡则会影响孩子夜间生长激素的分泌,导致小孩个矮,这可是白天补觉也补不回来的。

(9)不要勤跑医院。一旦发现小孩身体不适,不要马上火急火燎去医院,因为医院的环境本就是病毒集中营,小孩免疫力脆弱,特别容易在那种地方造成交叉感染。同时,也不要乱给孩子吃药,盲目使用抗生素,而是要判断一下再做决定,看看是否是常见病以及小孩症状是否严重。如果小孩感冒了,没有发烧,而只是有点儿流鼻涕、咳嗽,可以多给孩子喝些热水,让孩子多多睡觉,给孩子准备些清淡、营养的食物,熬些红糖姜水、绿豆粥等,把小病交给孩子的免疫力,以锻炼孩子靠自身的免疫力战胜疾病的能力。要知道,不得病的小孩就没有免疫力;小孩经常得些小病,反而会提高免疫力。

(10)天凉慢添衣服。耐寒锻炼也是提高小孩免疫力的一种有效方法。有些家长生怕冻着孩子,每次出门都给孩子裹上一层又一层的衣服,殊不知这样会给小孩造成一种恒温环境,没有经过寒冷锻炼,小孩反而更容易感冒生病。而且穿的过多还会导致小孩体内生热,造成中医上所谓的“上火”。所以,平时给小孩加衣服一定要适宜,不能凭着成人的主观想象来给孩子穿衣。一般来说给小孩穿衣以不出汗,手脚温暖为度。正常情况下小孩比大人多穿一件单衣就足够了。

幼稚园孩子易生病的原因及对策

很多妈妈都反映小孩以前身体状况还可以,可是自从上了托儿所后,反而经常生病了,每次都是感冒眼看好了,又重犯了,反反复复好多次,是不是小孩在幼稚园没有受到好好照顾?还是其他的什么原因呢?

幼稚园小孩之所以容易生病的原因

1.之前的生活被过度保护

经调查发现,那些进幼儿园后常常生病的小孩,基本上都是那些从小受到无微不至照顾的小孩。被过度保护的小孩就像是生活在真空状态下,他虽然很少生病,却也因此比别的孩子,身体里缺乏对很多疾病的抗体。当他进入幼稚园后,环境变得复杂,接触的小朋友多了,跟各种病原体亲密接触的机会也同样多了,自然也就很容易受到感染而生病。但是同时针对各种病原体的抗体也会随之增多,小孩的抗病能力也会逐渐加强。这就好像小孩原来因家长过度保护而旷掉的课,现在要一一补回来一样,这是人类免疫力发展的必经过程。

2.分离焦虑症

小孩之前一直跟家人在一起,现在突然整天都看不到家人,小孩又正是最依赖家人的时候,于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分离焦虑症。分离焦虑症的具体表现为脾气暴躁、容易哭闹、自闭、做噩梦、说梦话、夜惊等。娇生惯养,生活自理能力差的小孩分离焦虑症还会表现得更为明显一点。

3.生活环境的改变

小孩刚上幼稚园,对周围一切都感到陌生,行动又受到老师的管制,作息时间、饮食方面、活动方式等都会与在家时有很大差别,自然会产生不适应感,这种不适应感又会直接影响小孩的情绪,使小孩产生如恐惧、缺乏安全感、想家、不思饮食、不停哭闹等消极情绪,进而间接影响到小孩的饮食、睡眠、交流和行为等,而一旦小孩睡眠不足、营养缺乏、郁郁寡欢,就会很容易导致某些身体功能的紊乱以及整体免疫力的下降,从而很容易患上消化不良、上呼吸道感染、某些过敏性疾病等。

4.老师照顾不周

幼儿园里,小朋友很多,老师人数却有限,一个老师往往要同时照顾十几个小孩,难免会出现照顾不周的情况,如小孩玩闹后,汗湿了衣服却没有及时得到更换等。

5.容易发生传染性疾病

小孩子入园年龄一般在2~3岁,这个时候他们机体免疫系统还处于发育过程中,免疫防御系统各个部分的功能还不成熟,抵抗感染的能力很差。这时候送小孩去幼稚园,很多小孩聚在一起,每天一起生活、一起玩耍、一起吃饭睡觉。一旦有一个小孩感染流感、水痘、肝炎等传染性疾病,其他小孩也会很容易被感染。

6.给小孩穿衣太多

很多家长担心小孩着凉,喜欢给小孩穿很多衣服,殊不知这样会更容易导致小孩着凉生病。小孩天生好动,和小朋友一起玩耍、游戏,活动量大,穿衣过多会导致小孩大量出汗,这时候如果没有及时洗澡或更换干燥衣服,冷风一吹,就会很容易令小孩伤风感冒。

给父母的建议

1.未雨绸缪

父母们要想小孩上幼稚园之后少生病,就要先帮孩子做好入园准备。平时就要多注意让小孩锻炼身体,经常带小孩到户外活动,如到公园散步、玩耍,春、秋季应多晒太阳,冬季也需要在好天气的时候,带小孩出去走走。此外,还应该多多给小孩“灌输”上幼儿园的好处,帮助小孩调整心理,多让小孩和别的小朋友相处玩耍,有意识地培养孩子适应交往能力,培养孩子开朗的性格,消除小孩对陌生人的恐惧。有机会的话还可以带小孩到幼儿园参观、游玩,在家长的陪伴下,早日让孩子适应新环境、新老师、新朋友。另外,还要早日让孩子学会咀嚼,使他能够容易地适应幼儿园的饮食。可以提前一两个月开始,调整孩子的生活方式和作息时间。家长在小孩入园前要了解幼儿园里的作息情况,让孩子按幼儿园的作息规律生活,使孩子的生活逐渐接近幼儿园的状况,如按时起床、吃饭、午睡等,同时注意培养孩子吃饭、洗手、穿鞋等能力。

2.入园以后,要及时帮助孩子调整以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及早改掉孩子不良的生活习惯,培养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吃饭前要先洗手;打喷嚏要用手帕或餐巾纸捂住嘴巴,不要对着别人打;用纸巾擦鼻涕,不要用手擦,擦完丢进垃圾桶等。尽量切断细菌、病毒的传播途径。在家时,父母要让孩子的生活有规律,杜绝暴饮暴食的情况。幼儿园每日食谱提供的热量可以达到全天所需热量的75%~80%。如果孩子吃得比较好,回家后吃晚餐正常量的1/3就可以了。晚上睡觉前可以喝一瓶牛奶,零食一定要少吃。随着季节和气温的变化,孩子的穿着也要及时改变,大人穿多少,孩子就穿多少,不需要多穿。做活动量大的游戏时,可以让孩子脱掉过多的衣服。加之以心理辅导,帮助孩子尽早脱离“分离焦虑期”。

3.如果孩子病了,要小心分辨孩子“不舒服”的具体情况建议:根据计划免疫程序和当地流行病规律,及时给孩子预防接种,提高机体免疫能力。尤其在流感的高发季节来临前,要接种流感病毒疫苗。另外,要注意避免交叉感染,公交汽车等公共场所内空气混浊,不妨给孩子戴上小口罩。

4.家长最好不要将生病的小孩送到幼儿园,而应留在家里养病尤其是患了麻疹、腮腺炎、肝炎、疥疮等传染性疾病的小孩,更不能送到幼儿园。倘若发现小孩生病,幼儿园老师要对患儿采取隔离措施,并及时让家长接小孩回家。同时,应对幼儿园的房间进行通风和空气消毒,小孩所用的被褥、毛巾、玩具、餐具等物品要经常晾晒、清洗和消毒,饮食方面应做到卫生、科学、营养、合理,还要定期对老师和小孩进行身体检查。

5.防止小孩着凉感冒

家长应该多准备一套小孩的衣服及多条小毛巾,并交给老师保管,以便于老师及时为小孩添加、更换。小毛巾不仅可垫在小孩的背后吸汗,还是避免小孩伤风感冒的简单、有效的办法。6.家长应该在家里有意识地培养小孩的生活自理能力小孩入园前,家长应带小孩多和老师见面。通常经过3~5天,也许更长时间,小孩的分离焦虑症就会逐渐减轻进而消失。或许有的家长以前从来没有想到过这些事情,现在大多家庭都是双职工家庭,没有时间照看孩子,所以才送小孩进幼儿园让老师照看。家长们一则忙,二则粗心,没想到送小孩进幼儿园之前还要先对小孩进行一系列的培训,没想到还要帮小孩适应幼儿园的新环境、新生活,发现小孩进了幼儿园常生病也只是赶紧带小孩看病打针,很少去思索小孩生病的内外原因,哪里知道还有办法可以预防小孩生病?现在知道了,妈妈们赶紧行动起来吧。为了小孩少生杂病,在幼儿园可以玩得开心,自己也可以专心工作,妈妈们赶紧一起来对小孩进行进园培训吧!

“体质”扫盲

何为“体质”

“体质”是在中医理论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概念,按照中医的说法,所谓体质,就是机体因为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等的盛衰偏颇而形成的身体素质特征。

按照现代科学的说法,体质是由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所共同形成的,人类个体在形态结构和功能活动方面所固有的、相对稳定的特性,与心理性格具有相关性。个体体质的不同,表现为在生理状态下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和适应上的某些差异性,以及发病过程中对某些致病因子的易感性和疾病发展的倾向性。所以,对体质的研究有助于分析疾病的发生和演变,为诊断和治疗疾病提供依据,更有助于预防疾病的发生。

体质具体是指以下几个方面:

(1)身体形态发育水平:即体型、身体姿态、营养状况等。

(2)生理生化功能水平:即机体新陈代谢功能及人体各系统、器官的工作效率。

(3)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即身体在生化、劳动和运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身体素质以及走、跑、跳跃、投掷、攀登、爬越、悬垂、支撑等运动能力。

(4)心理状态:包括本体感知能力、个性、人际关系、意志力、判断力等。

(5)适应能力:对外界环境以及抗寒耐暑的能力,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为什么不同孩子的体质会不同

小区里有两个小孩,明明年龄差不多大,可是体质却迥异。小伟苍白瘦弱,腼腆内向,说话从来都细声细气的,而且经常生病,不爱活动。小勇则黑黑壮壮,整天蹿上跳下,人未到声先闻,只要有他在,楼道里就别想安宁。据小勇妈妈说,小勇一年也未必生一次病呢!小伟妈妈为此很羡慕小勇妈妈,因为自己小孩三天两头生病,这病好了生那病,她为此操了很多心。小伟妈妈也曾问过小勇妈妈,她到底是怎么养孩子的,可是小勇妈妈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说是小勇从小身体就好,她从没特意为此操过心,都是该吃吃,该喝喝,牛奶、面包、麦当劳,家常菜加大米饭。小伟妈妈为此感到很郁闷,她还特意给自己儿子买了很多营养食品,为什么反而没人家小孩身体好呢?

那么,究竟为什么同样的小孩体质会有如此大的差别呢?决定小孩不同体质的因素是什么呢?

影响孩子体质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

1.先天因素

先天因素又称禀赋,指的是小孩出生时从父母那里得到的一切遗传素质。先天因素主要是指个体的生物因素,与后天因素相对应,包括生长、发育与成熟等,其中最重要的是遗传,即亲代形状传给后代的现象。中医学所说的先天因素,既包括父母双方所赋予的遗传性,又包括子代在母体内发育过程中的营养状态,以及母体在此期间所给予的种种影响。同时,父方的元气盛衰、营养状况、生活方式、精神因素等都直接影响着精子的质量,从而也会影响到子代禀赋的强弱。

按照现代遗传学的解释,先天因素即是遗传与变异的结合。人类通过生殖细胞的物质与信息的传递,将亲代的个体体质特征传给子代,即遗传。在遗传过程中,由于内外环境的影响而造成结构与功能上的差异,即生物个体之间的差异,遗传学称之为变异。这样,遗传中有变异,变异中有遗传,两者相互统一,共同构成了一个不同于亲代的独一无二的全新个体。

先天因素是体质形成的基础,是人体体质强弱的前提条件。在生命形成的过程中,男主阳施,女主阴受,男女媾精,胎孕遂成。父母生殖精气的盛衰,决定着子代禀赋的厚薄强弱,从而影响着子代的体质。子代的形体始于父母,所以父母的体质就是子代体质的基础。父母体质的强弱,使子代禀赋有厚薄之分,从而使子代表现出体质的差异,如身体强弱、肥瘦、长短、刚柔、肤色,甚至先天性生理缺陷和遗传性疾病,如龟背、癫痫、鸡胸、哮喘、梅毒等。

先天因素在体质形成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先天因素、人体的遗传性状又是身心发展的前提条件,它对于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发展也有着重大的影响。不过,先天因素、遗传性状只是对体质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至于体质强弱的现实性,还有赖于后天环境、营养和身体锻炼等。

2.年龄

年龄是影响人的体质的一个重要因素,体质随年龄而呈现时限性,如小儿因为体内各种器官尚未发育成熟,所以其体质具有脏腑娇嫩、气血未充但又生机蓬勃的特点,即容易兴奋、高热惊厥,又容易患消化不良、呼吸道感染等疾病。及至长大,步入青壮年时期,体质于是变为精力充沛、身体强壮、阳气偏盛、易生内热。待进入老年,则因为体内各种器官渐趋衰竭,精力、体力、脾胃消化等功能都会下降,所以其体质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脏腑功能低下、气血不足、阳气衰减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