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秋天,我和几个同事在郝家台一带考察泥河湾地层,忽然看到有几个穿警卫制服的人从几十米外向我们走过来,一人大声问我们是干什么的。我们感到十分诧异,荒郊野外,无人光顾的地方,怎么会有警察出现呢?而且偏偏盘问我们,这是为什么呢?他们走近了,才看出是一个微胖的中年人带了几个穿警服的年轻人来查问我们。我连忙说:“我们是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的科研人员,来这里做地质考察。你们是干什么的呢?”领头的人听我这样说,态度缓和了一些,回答说:“我们是泥河湾自然保护区管理处的人员,在这里执行巡逻任务,不允许有人到这里发掘化石。你们到这里工作,必须到我们管理处进行登记。”原来如此,我告诉他们,我们根本不知道这里设立了自然保护区,更不知道管理处的有关规定,我建议大家坐下来谈谈。于是我们找一个较平的地方,大家在草地上席地而坐。我说:“这里有许多化石地点和旧石器遗址,建立自然保护区很好,很有必要。但是考察研究与保护工作要密切配合,不能为保护而限制考察研究。不进行考察研究,你们保护什么呢?考察发现的重要遗址和化石地点,研究后可以作为重点保护内容。现在最重要的是要让有关科技人员知道这里建立了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与科研人员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才能把管理工作搞好。我建议你们召开一次泥河湾学术研讨会,邀请研究泥河湾盆地的专家参加会议,除介绍他们的研究成果外,请他们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提出宝贵意见。”他们觉得我的意见很好,互相谈得很融洽。他们带队的人是泥河湾自然保护区管理处的主任杨成,我们交换了联系方式,以后我们与泥河湾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就建立了密切的联系。
野外工作回到北京后,我把泥河湾建立了自然保护区的事向刘东生先生作了汇报,刘先生说这很好,并说我们应当与保护区管理处加强合作。不久,时任泥河湾保护区主任的杨成同志与我联系,希望我能引荐他们与贾兰坡先生见个面。我与贾老联系后,他欣然答应。于是杨成从张家口赶过来,我带他们去见贾先生。贾老在他家接待了我们,贾老听了杨成的汇报后,对泥河湾自然保护区的建立表示非常高兴,今后一定支持管理处的工作。与贾老会面后,杨成还与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其他一些专家建立了联系,这些非常有利于推进管理处的工作。此后,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2000年4月,泥河湾地质遗迹保护区学术研讨会在张家口召开。刘东生先生亲自参加了会议,贾老因故未能与会,也写信祝贺会议的召开。参加会议的还有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黄慰文,地质大学的李凤麟,北京师范大学的李容全,北京大学的夏正楷,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的闵隆瑞,石家庄经济学院的牛平山等。与会专家对泥河湾盆地的研究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对泥河湾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也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在这些专家的参与下,保护区的建设工作顺利开展。后来,牛平山还承担了保护区规划的任务,对保护区范围、核心保护区的确定、剖面保护工程、参观点的标示等做了详细的研究与规划,保护区的建设顺利进行,成为了国家重要的自然保护区。由于工作成绩突出,杨成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泥河湾自然保护区地质遗迹多样,古人类文化遗址内涵丰富,距离北京近,是京津地区不可多得的科普教育基地。2002年,国务院批准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此后河北省国土资源厅和泥河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开展了大量工作,不仅地质遗迹得到了很好的保护,还与有关单位进行合作,设立相应的课题,开展一些急需和特定的研究工作。2007年,我承担了泥河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申请的“泥河湾自然保护区古生物化石调查”课题,联合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同事一起参与调查。调查任务主要是查明保护区古生物化石出土和埋藏特征及分布规律,寻找新的古生物化石地点和古人类遗址,研究保护区地质环境特征,编写展览地点的标志碑和说明碑。调查任务一年后完成,编写了有关说明碑和标示碑文字,提交了调查报告。这次调查除完成课题规定的具体任务外,还发现了几个新的化石地点。但最大的收获是认识到泥河湾盆地是一个新生代裂谷型盆地,可以和东非裂谷类比。泥河湾裂谷形成的地质环境为古人类的发展和演化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条件。
我国大地构造学者应用板块构造理论研究中国大陆构造以后,认为山西地堑系与渭河地堑是地幔物质运动形成的新生代裂谷,称其为“汾渭裂谷”。它的东北部经大同、阳原、宣化到达怀来和延庆,泥河湾盆地是汾渭裂谷的一部分。研究大地构造的学者只是从板块构造学说的角度研究汾渭裂谷的成因、大地构造特征等,不会注意它与古人类演化的关系。而从事史前考古的学者更不可能去关注有关裂谷的大地构造问题。我研究地貌与第四纪地质,也只是对板块构造理论有一般的了解,实际工作中也不会去研究板块构造问题。可是事有凑巧,我和郭正堂在调查天水地区的新生代地层时,有人说这里是前陆盆地,还有人说是走滑断裂形成的拉分盆地。为了弄清这两个概念的区别,李继亮先生给博士生讲大地构造时,我也去听课。通过听课除知道拉分盆地与前路盆地的区别外,还了解到板块构造学家认为汾渭地堑属于裂谷盆地,而且称为“汾渭裂谷”。查阅有关文献时,知道汾渭裂谷向东北一直延伸至延庆盆地,有人称其为“渭延裂谷”。泥河湾盆地处在“汾渭裂谷”的东北部,是“汾渭裂谷”的一部分,也属于裂谷盆地。以前不明白,为什么一些重要的古人类化石和旧石器遗址都在汾渭地堑盆地内发现。现在,我一下子豁然开朗,原来是裂谷发展过程中长期存在湖泊环境,为古人类的演化和文化发展提供了合适的生存条件。我把这个思路发表在2009年《地质力学学报》第1期上,得到了有关学者的认可。现在对泥河湾盆地乃至汾渭裂谷与古人类演化的关系,终于可以理出一条比较清晰的思路了。于是,我和夏正楷、牛平山等,联合其他研究泥河湾盆地的学者,综合归纳以前对泥河湾盆地研究取得的认识和研究结果,编辑了一本专著《泥河湾裂谷与古人类》,希望对以后泥河湾盆地的研究有所启发。泥河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为本书的出版提供了经费支持和其他许多帮助,显示了管理处与泥河湾盆地研究学者的密切关系,良好的合作、信任与支持是能够取得新成果的重要基础。
在此之后,我们与泥河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的合作又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2011年,由泥河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牵头,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参加,联合向国土资源部申请了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的研究项目,项目名称为“泥河湾盆地第四纪地质环境变迁与古人类演化研究”,项目负责人是管理处主任王希桐,首席科学家是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朱日祥,项目的研究目标是在泥河湾盆地确定候选的第四系下界限层型剖面,为将来在泥河湾建立第四系下界限层型剖面做准备。
层型剖面是地层研究的最高结果,它是世界唯一的、需要国际地层委员会批准的剖面类型,也叫金钉子剖面。以前,国际第四纪学界,不同学者对第四纪的下界有不同的意见,中国学者主张为距今248万年,欧美学者主张距今180万年,甚至有的学者主张在地质年表中取消“第四纪”这个纪,所以无法确定第四系下界限层型剖面。2009年5月,国际地层委员会通过表决,将“第四纪”作为《地质年代和地层新表》中的一个纪,并将其下界定为距今260万年。因此,确定第四系下界限层型剖面成为国际第四纪研究的前沿课题,是国际地学领域争相摘取的一块金牌。泥河湾盆地出露从上新世至早、中更新世的湖相沉积,地层连续,化石丰富,具有研究第四系下界限层型剖面的独特优势。现今我们正瞄准国际第四纪研究的前沿课题,为摘取这块金牌而努力奋斗。可以预期,我们与泥河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新一轮的合作,一定会取得丰硕的成果。
五、泥河湾裂谷的辉煌历程
泥河湾盆地研究迄今已有近90年的历史,盆地的地貌、第四纪地质、古生物、古人类遗迹的内涵丰富。直到现在仍然是我国第四纪地质研究的热点地区。研究结果表明,泥河湾裂谷作为汾渭裂谷的一部分,它的形成机制与东非裂谷是一致的。与东非裂谷一样,它们都为古人类的生存和演化提供了合适的自然环境,从这个角度,我们不妨将“汾渭裂谷”称为“东亚裂谷”。今后的研究将会证明它在东亚乃至世界古人类起源和演化过程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我们应将泥河湾裂谷的发育过程视为我国新生代地质历史的辉煌篇章。下面就根据已有研究结果概略地谈一下泥河湾裂谷形成过程的多彩历史。
中国大陆的形成,有三个起核心作用的地块,一个是中朝陆块,包括华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在30亿年之前已凝结为陆核,17亿年前完全成为陆地。另外两个是塔里木地块和扬子地块,它们在7亿~8亿年前成为陆地。以后经过了复杂的碰撞拼合过程,它们联合在一起成为中国大陆的主体。大约两三亿年前,中国大陆与北面的西伯利亚地块碰撞,中国大陆成为欧亚大陆的一部分。大约四五千万年前,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碰撞,喜马拉雅山隆起,青藏高原出现,奠定了现在中国大陆的基本轮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