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学者特别强调农业起源的意义,认为它才是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或者说是新石器时代革命的主要内容。世界各地这一时代的发展不平衡。有的地方在农业产生后的很长一段时期里没有陶器,因而被称为前陶新石器时代或无陶新石器时代;有的地方在1万多年以前就已出现陶器,却迟迟没有农业的痕迹,甚至磨制石器也很不发达。所以3个特征不完全齐备也可称新石器时代。20.我国旧石器文化早中晚期的代表地各在哪里?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经过了将近一个世纪历程,发现了许多旧石器时代的遗址,目前发现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除了晚期之末出现的细石器外,整个旧石器时代的石制品不论类型还是生产技术迄今尚未分辨出本质不同。中国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基本上是类似于奥杜维文化的类型,似乎没有西方的阿舍利手斧文化,可以用泥河湾文化和北京人文化作为代表。中国早更新世旧石器遗址目前报道有46处,其中在泥河湾盆地东端的河北省阳原县境内东谷坨村一带就发现了40处。中国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可用山西襄汾发现的丁村文化和山西阳高许家窑村与河北阳原侯家窑村之间发现的许家窑-侯家窑人文化作为代表,但石制品与早期的类型和加工技术不存在本质区别,其分期只能依据地层古生物和年代测定来判定。
中国旧石器时代晚期,其文化传统只有到末期,才出现了以压制技术或间接打击技术生产的细石叶及其剥落细石叶的细石核。此期间中国的遗址分布普遍,文化遗物相当丰富。中国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重要的代表有:萨拉乌苏河、峙峪、小南海、下川、富林等。
21.旧石器时代的石制品是如何分类的?
旧石器时代的石制品,考古学家们划分刮削器、尖状器、砍砸器等,完全是从法国早期研究推广而来的,微痕分析证明,未经人再加工的石片有的具有使用痕迹,而经人加工的器物有的却不存在使用痕迹。可见石制品的生产目的,可能不只是为了切割和砍砸,或许还有挠痒痒、处理排泄物、奉承首领和向异性示爱等。
22.什么是旧石器遗址?
旧石器时代的遗址是远古人类活动留下来的痕迹之一。考古记录表明,旧石器时代的人以采集和渔猎为生,他们以群体为单位在各自相对固定的领地里,在饮食资源的驱动下时分时合,多种多样的活动派生出不同类型遗址。同时,古人类遗址的性质与群体的大小、活动目的和环境条件密切相关。按照活动行为和时间、自然环境与群体大小,遗址的类型大致可以分为居住遗址、夜宿营地、石料采集场、石器加工场、打猎和采集场地、狩猎隐蔽哨所、食物加工作坊、礼仪地点、聚集场所等遗址。
23.什么是居住和夜宿营地遗址?
居住遗址是整个群体的大本营,由男女老少组成各不相同的社会单位在这里生活超过一个星期或更长时间。人们在这里休息,制作和消耗食物、制造和修理生产与生活用品,还进行其他有关年龄、性别和特殊行为的常规活动。遗址中遗留丰富的有机物,其数量和类型反映古人类群体的规模和栖息状况。
夜宿营地是小群体在为大集体搜寻食物期间经常占据的地方。其他遗址是一些具有特别用途的专门化营地,包括石料采集场、石器加工场、打猎和采集场地、狩猎隐蔽哨所、食物加工作坊、礼仪地点、聚集场所。
24.什么是石料采集场和石器加工场遗址?
石料采集场是采集制作工具原材料的场地,通常位于质量好的石料产地。这里采集石料由一小部分人短时间内完成,石制品散布范围有限,考古内涵较为简单。在这里人们开采岩石,把一些石块打成石核或石片,石屑分布厚而广,石核的组合单调,而未加工的废片和带自然面的石片丰富。好的石料采集场一般会被不同时期的人类重复利用。
石器加工场一般分布在石料开采遗址附近或不远的地方,人们在这里把采集的石料打制成适当的预制品。这里虽然和石料采集场一样缺乏炉灶或住所遗迹,但是存在石器生产初期的石制品组合。这里的食物遗迹很少甚至没有,其考古内容几乎是清一色的石制品。
25.什么是打猎和食物采集场地遗址?
打猎和食物采集场地包括植物资源开采区、捕鱼捉虾和拣贝地方、狩猎隐蔽哨所和宰屠地点,一般由寻找食物的群体短时期所为。这里可以由少数人宰杀单个动物或挖出几块块茎,也可以是一大群人宰杀一群动物。因此,场地的分布范围或大或小,这里缺乏居住和储藏所以及带有厚层灰的较大炉灶的考古遗迹,工具遗物数量有限而类型单一。遗址中通常存在食物初步加工和工具修整的行为。这里有机遗物很少,可能只有一两种类型。
狩猎隐蔽哨所是打猎群体狩猎、休息、用餐和修整工具的短暂停留地点。隐蔽屏障可以是自然的大岩块或浓密的灌木丛,也可以是用巨砾或树枝人工营造。遗址中文化层很薄,带有零星食物碎屑遗迹,可能还有修整工具产生的一些石屑。
屠宰遗址,特别是猎物丰富的遗址,动物遗骸数量相当可观,但与大本营相比,其遗物主要是头骨、脊椎、指和趾骨等食用价值较小的部分。
26.什么是食物加工遗址?
食物加工作坊分布在屠宰或采集遗址附近,在这里承担狩猎和采集任务的群体为运输方便分解处理获得的食物,特别是屠宰许多动物或宰杀大动物的时候这种情况就会发生,甚至有时需要调动大本营的留守人员来帮忙完成。这里的遗物与打猎和采集场地的不同,在这些地点发现的遗物通常不包括箭头、矛、标枪一类狩猎工具,只有用于切割、剥皮和屠宰一类的石片和器物。有机遗物的成分类似于小型的屠宰遗址。因为对于肉类的处理也包括风干或烟熏,遗址中可以发现炉灶或烟道特征的遗迹。
27.什么是礼仪遗址?
礼仪遗址是作为原始人类精神寄托的公共活动场所,可以在大本营,也可以离开大本营在有绘画的洞穴或岩棚、公墓和特殊景观地段。礼仪遗址的轮廓并非完全依存于群体大小和仪式类型。可确定的最早礼仪是对死者的埋葬。鉴于活动的特殊性质,遗址的遗物既有实用的又有大量无用的物品,但基本上见不到工具的制作和修理的遗迹。虽然食物制备和消费现象会存在于在这些遗址中,但其使用的目的和方法是不同于大本营的。
28.什么是聚集遗址?
聚集遗址是分散生活的小群体在特殊季节里进行短期大型聚集,除了交流生产经验外,还可以传递生活信息、寻找配偶和交换物品等。聚集场所与大本营具有很多相似特征,一般范围很大,包含大量居住遗迹和炉灶,但是由于它们的占据时间短促,遗留的文化层相对比较薄。这些遗址中的物品和大营的相像,同时也存在与社会和礼仪有关的东西,例如,工艺品、雕刻与绘画、外来品、音乐器物等。
29.古生物学与地层学有什么关系?
古生物学最主要的研究对象是各类动植物化石,而这些动植物化石及其痕迹是埋藏在相应地层内的,研究古生物就要懂得地层学。地球上任何生物的演化都有一定的先后顺序和特定时间段,因此,通过研究地层中所埋藏的古生物化石,可以确定地层的年代,这是古生物地层学的基本内容之一。
30.古生物学、古人类学、旧石器考古学之间有什么关系?
古生物学、古人类学、旧石器时代考古学,三者概念属于包含和被包含关系,即古生物学包含古人类学,古人类学包含旧石器时代考古学。
古人类和旧石器时代考古研究与古生物学的相关内容关系密切,因为古人类和旧石器遗存通常伴随古生物化石,不仅为研究古人类的饮食结构提供了实物证据,而且对于确定古人类和旧石器的时代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在泥河湾盆地小长梁遗址,发现了三趾马和三门马的骨牙化石碎片,表明三趾马和三门马曾经是当时人类的猎食对象,而三趾马在华北大约生存到100万年的早更新世末期绝灭,三门马则是从二三百万年前的第四纪开始出现,由此可断定,小长梁遗址的时代应该在100万年前的早更新世,古地磁年代测定证实其年龄是136万年。
31.什么是古生物及古今生物的界线?
古生物,是指地球历史时期曾经生存过而现在已大部分绝灭了的生物,一般以最新地质时期--全新世的开始(约距今10000年),作为古今生物的界线。
32.什么是有孔虫和介形虫?
有孔虫是一类古老的原生动物,5亿多年前就产生在海洋中,至今种类繁多。由于有孔虫能够分泌含有钙或硅的物质,形成外壳,而且壳上有一个大孔或多个细孔,以便伸出伪足,因此得名有孔虫。各个地质时期的有孔虫化石,常被用作确定相应地质年代的标准化石和古沉积环境的指相化石。
介形虫是在奥陶纪出现的一种介形亚纲甲壳动物,是一种生活在水域中的无脊椎动物,包括海生、淡水生和陆生三种,分布广泛,在非海洋的泥灰岩、石灰岩和页岩中可作为地层的指示化石。通过钻孔分析一地区介形虫的综合情况,能掌握油田含油地层的分布规律。
33.什么是化石?
化石是指古代动植物死亡后被土层掩埋,经过成千上万年以后形成的石化的动植物遗骸。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地球上曾经生活过无数的生物,这些生物死亡后的遗体或是生活时遗留下来的痕迹,许多被当时的泥沙掩埋起来。在随后的岁月中,这些生物遗体中的有机物质分解殆尽,地层水携带矿物质进入坚硬部分的空隙中,矿物质慢慢沉积下来,将其石化变成石头,但是他们原来的形态、结构(甚至一些细微的内部构造)依然保留着。同样,那些生物生活时留下来的痕迹也可以这样保留下来。我们把这些石化的生物遗体、遗迹就称为化石。
34.化石有什么作用?
化石记录了当时环境的变化以及动植物的生存状态,对我们研究古生物、古地理、古人类有重要的作用。
35.什么是叠层石?
叠层石是由于蓝藻等低等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所引起的周期性矿物沉淀、沉积物的捕获和胶着作用,从而形成了叠层状的生物沉积构造。其分布广泛、形态多样。后生动物出现以后(7亿年前)叠层石骤然衰落。古生代寒武纪至泥盆纪叠层石数量和分布范围有限,但仍不难看到。泥盆纪以后叠层石只是残存了。现代海相叠层石只分布在澳大利亚、中美洲、中东等地的少数地区的特殊环境中。通常叠层石产出于灰岩和白云岩中,有些叠层石发育在燧石、磷酸盐矿(焦磷矿)中,由磁铁矿和赤铁矿构成的叠层石以及锰叠层石也颇为常见。
36.什么是维拉弗朗阶与维拉弗朗动物群?
阶是一个地层单位,维拉弗朗阶是意大利北部的新生代的陆相年代地层,由帕里托于1865年创立,标准地点在意大利北部皮埃蒙特区都灵城东南阿斯蒂附近。它的代表岩性是一套河流与湖泊沉积物,延续的时间较长,距今3.5万至102万年前。维拉弗朗动物群指意大利北部新近纪晚期到第四纪早期的一个陆生动物群。化石产于被称为“维拉弗朗阶”的新生代陆相地层中,标准地点在意大利北部皮埃蒙特区阿斯蒂附近。动物以三趾马、轭齿象(乳齿象类)、丽牛、真马、真象为代表。
37.什么是奥杜维峡谷?
奥杜维峡谷(OlduvaiGorge),又译作奥杜瓦伊峡谷、奥杜韦峡谷,位于坦桑尼亚北部维多利亚湖东部,是东非大裂谷中的一个东西向峡谷,长约50千米,深约900米。1911年起在这里发现了脊椎动物化石。从1931年起英国人类学家路易斯·利基(L.B.Leakey)坚持在这里进行考察,获得动物化石及石器,1959年夏在这里发现东非人化石,1960年又发现能人化石及利基猿人化石。峡谷中的沉积物被分为四层,根据动物化石的研究,第一层和第二层下部为早更新世地层,第二层上部及第三、四层为中更新世地层。在一系列湖相沉积物中夹有数层火山沉积物。以钾氩法测量结果,第一层底部沉积物的绝对年龄为距今约200万年,第四层最上部的地层为距今约40多万年。自此,提出了第四纪并非开始于约100万年以前,而可能是200多万年(对更新世早期维拉弗朗层标准地点进行的测量结果也符合这一结论)。自奥杜维峡谷向北,经肯尼亚的图尔卡纳湖(旧称鲁道夫湖),达到埃塞俄比亚的奥莫河谷,目前已发现数十个早期能人的遗迹和遗骨化石,尤以早期猿人、南猿等更为引人注目。故有人类的起源地、人类的摇篮之称。世界上,可以与奥杜维峡谷媲美的只有泥河湾盆地。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尼克(NicholasToth)教授说:“泥河湾盆地是真正的‘东方之奥杜维峡谷’。”实际上,泥河湾盆地发现的旧石器遗址数量远远超过了奥杜维,美中不足的是泥河湾盆地至今尚未发现早期人类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