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最爱读国学系列:孙子兵法·三十六计
1636200000044

第44章 第六套败战计(4)

子贡辞别越王,回到吴国,将越国愿意出兵助吴攻齐之事告诉吴王。果然没过几天,越国大夫文种就带着重礼来到吴国,向吴王表达越王愿亲自率兵助吴攻齐的诚意。吴王大喜,对子贡说:"越王愿亲自随从寡人伐齐,先生以为如何?"子贡说:"这不妥。诸侯会认为大王不义。大王只要接受礼物,同意越国出兵,谢绝越王亲临就行了。"吴王采纳了子贡的建议,于是举倾国之师北上伐齐。子贡又到晋国,对晋君说:"齐国与吴国即将开战,若吴国战败,越国必然乘势攻吴。若吴国打败齐国,吴国必然兵临晋国,晋国不可不预先防备。"晋君一听,感到非常恐慌,就问子贡该如何应对。子贡说:"唯有厉兵秣马,才有备无患。"后来事态的发展果然如子贡所预料的那样。吴国与齐国在艾陵大战,大破齐师,然后兵临晋国。吴晋两军大战于黄池,晋国打败了吴国。越王得知消息以后,即出兵偷袭吴国。吴王得知越国攻吴,便急忙撤兵而回,与越国交战,最后被越国打败,吴王夫差自杀,吴国灭亡,越王勾践夺得了霸权。

子贡不愧为春秋时期一位卓越的政治家、军事谋略家、外交家,他之所以游说成功,关键在于他能准确掌握当时的国际形势和各国之间的关系,又能把握田常与夫差的心理和性格,因势利导,设下连环计,使各国按其部署行事。(摘自《民间故事选刊·秘闻》2008年4月)

4.武则天用酷吏

武则天称帝后,经过徐敬业的叛乱,本想无为而治,但严酷的社会现实使她理想无法实现,由于"将相阴谋"(《通典》卷一六九),"人多逆节"(《旧唐书》卷九一),武则天不得不用酷吏来打击政敌。她诏令天下:无论什么人,都可以直接进京面见皇帝,告发大逆不道的贪官污吏。告发属实者,授予一定的官职。即使告发不实,也不予以追究。

诏令一出,告密者蜂拥而至。被告有贪赃枉法的,有欺压百姓的,当然还有许多反对武则天当皇帝的。武则天选拔一批狡诈残忍的人处理这些案件,对那些反对自己的人格杀勿论。武则天用这种办法很快地铲除了异己。

在这里,武则天两计并用,环环紧扣:表面上是肃贪,实则为消灭异己,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自己不出面,任用酷吏处理案件,属于借刀杀人。武则天重用的酷吏如索元礼、周兴、万国俊等,造成了当时政坛的恐怖气氛。垂拱四年后,随着政治形式的转变,酷吏的活动才慢慢减少。

5.卢杞计害杨炎

唐德宗时,卢杞和杨炎同任宰相。卢杞样貌丑陋,阴谋奸狠,心胸险恶,但他很会讨皇帝欢心,德宗非常喜欢他,以至于对臣下说:卢杞清廉忠诚,介率直,人人都说他奸恶,但我从来没有这种感觉。杨炎善于理财,文才也好;而卢杞,除了巧言善辩,别无所长,但嫉贤妒能,使坏主意害人却是拿手好戏。两个人在外表上也有很大不同,杨炎是个美髯公,仪表堂堂;卢杞脸上有大片蓝色痣斑,相貌奇丑,形容猥琐。同在政事堂办公,一同吃饭,杨炎不愿同他同桌而食,经常找个借口在别处单独吃饭。有人趁机对卢杞挑拨说:"杨大人看不起你,不愿跟你在一起吃饭。"卢杞自然怀恨在心,便先找杨炎下属官员过错,并上奏皇帝。杨炎因而愤愤不平,说道:"我的手下人有什么过错,自有我来处理,如果我不处理,可以一起商量,他为什么瞒过我暗中向皇帝打小报告!"两个人的隔阂越来越深,常常是你提出一条什么建议,我偏偏反对,你要推荐一些人,我就推荐另一些人,总是对着干。

当时有一个藩镇割据势力梁崇义发动叛乱,德宗皇帝命令另一名藩镇李希烈去讨伐,杨炎不同意,说:"李希烈这个人,杀害了对他十分信任的养父而夺其职位,为人凶狠无情,没有功劳却傲视朝廷,不守法度,若是在平定梁崇义时立了功,以后更不可控制了。"

德宗已经下定了决心,对杨炎说:"这件事你就不要管了!"杨炎却不把德宗的决定放在眼里,一再表示反对,这使对他早就不满的皇帝更加生气。

不巧赶上天下大雨,李希烈一直没有出兵,卢杞看到这是扳倒杨炎的好时机,便对德宗皇帝说:"李希烈之所以拖延不肯出兵,正是因为听说杨炎反对他的缘故,陛下何必为了保全杨炎的面子而影响平下叛军的大事呢?不如暂时免去杨炎宰相的职位,让李希烈放心,等到叛军平定以后,再重新起用,也没有什么大关系!"

这番话看上去完全是为朝廷考虑,也没有一句伤害杨炎的话,卢杞排挤人的手段就是这么高明。德宗皇帝果然信以为真,于是免去了杨炎宰相的职务。

从此卢杞独掌大权,杨炎可就在他的掌握之中了,他自然不会让杨炎东山再起的,便找茬整治杨炎。杨炎在长安曲江池边为祖先建了座祠庙,卢杞便诬奏说:"那块地方有帝王之气,早在玄宗时代,宰相萧嵩在那里建立过家庙,玄宗皇帝不同意,令他迁走;现在杨炎又在那里建家庙,必定是怀有篡位的野心!"

早就想除掉杨炎的德宗皇帝便以卢杞这番话为借口,先将杨炎贬至崖州,随即将他杀死。

杨炎有些刚愎自用,把对卢杞的蔑视表现在明处,最终被卢杞所害。

孔子说:疏远奸佞之人。如果不疏远佞小,就会被佞小之辈同化。唐德宗明明知道卢杞之佞,却毫不自知,也不采取措施,让杨炎为卢杞所害。唐王朝的命数也快走到尽头了。

第三十六计走为上

原文

全师避敌①。左次无咎,未失常也②。

按语敌势全胜,我不能战,则必降、必和、必走。降则全败,和则半败,走则未败。未败者,胜之转机也。如宋毕再遇与金人对垒,度金兵至者日众,难与争锋。-夕拔营去,留旗帜于营,豫缚生羊悬之,置其前二足于鼓上,羊不堪倒悬,则足击鼓有声,金人不觉为空营。相持数日,乃觉,欲追之,则已远矣。(《战略考·南宋》)可谓善走者矣!

注释

①师:古代兵制,二千五百人为师。五师为军。这里作军队的通称。②左次无咎,未失常也:语出《易经·师卦·象辞》。师: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坎下坤上)。本卦下卦为坎为水,上卦为坤为地,水流地下,随势而行。这种如军旅之象,故名为"师"。本卦六四《象》辞曰:"左次无咎,未失常也。"是说军队在左边扎营,没有危险,也没有违背行军常道。

译文

为了保全军事实力,全军退却避强。退在左边扎营,既不会有危险,也没有违背行军常道。

按语译文

敌人的兵力处在绝对优势的情况下,我方不能与之死拼硬打,那就应该采取投降、媾和与撤退三条谋略。如果采取投降的手段就是彻底的失败,采取媾和的手段就是失败了一半,采取撤退的手段就不等于失败。没有失败,就会有转胜的机会。例如,宋代毕再遇和金兵对抗,因为金兵强大,而且每天来的援兵都很多,难以和金兵抗衡。于是他便在一天傍晚把队伍全部撤走了,只留下旗帜飘扬在营房前,并预先把羊捆吊起来,把羊的前腿放在鼓面上,羊不堪倒悬,两腿乱蹬,就把鼓敲得咚咚作响,金兵没能察觉毕再遇把部队全部撤走。就这样相持了好几天,金兵才发觉情况异常,想追赶时宋兵已经远走高飞了。(《战略考·南宋》)这可称得上是"走为上"的优秀战例。

典故探源这句话出自《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指敌我力量悬殊的不利形势下,采取有计划的主动撤退,避开强敌,寻找战机,以退为进。这在谋略中也应是上策。

历史实例

1.姜维屯田

姜维带兵在祁山附近同邓艾打仗时,蜀主刘禅却在成都不理朝政,宠信宦官。朝中大臣因后主荒淫,对国家前途不免忧心忡忡,一时之间,贤人逐渐离去,而小人却乘虚而入。当时有个名叫阎宇的右将军,什么功也没立,只因善于巴结宦官黄皓,居然爬得很高。他听说姜维在祁山战斗不利的消息,便求黄皓对后主刘禅说:"姜维一次又一次出兵都毫无建树,可以让阎宇代替他。"后主自然听从,便派出使臣,携了诏书,召回姜维。姜维正在祁山进攻魏军的营垒,忽然之间一天连来三道诏书,命他班师。他无可奈何,只好从命。

回到汉中以后,姜维安排好人马,便同使臣一起到成都去面见后主。可后主一连十天都不上朝。姜维心中十分疑惑。这一天来到了东华门,正好遇见秘书郤正。姜维问他:"天子要我班师,你知道是什么缘故吗?"郤正笑着回答:"大将军怎么还不知道,这是黄皓为了让阎宇立功,请求朝廷发出诏书召回将军。后来又听说邓艾善于用兵,估计阎宇不是他的对手,这事才又搁下不提了。"姜维一听此言,不由大怒说:"我一定要杀掉这个奴才!"郤正制止他说:"大将军继承诸葛武侯的事业,责任大,职权重,怎么能那么感情用事?如果闹得天子都容不下你,那可就不妙了。"姜维很感激地说:"先生的话很有道理。"

第二天,后主与黄皓在皇宫后花园设宴饮酒,姜维领几个人直接进来。早有人向黄皓通风报信,黄皓慌忙躲到花园的一角。姜维来到亭下,叩拜后主,流着泪说:"臣将邓艾已围困在祁山,陛下接连降下三道诏书,召我回朝,不知陛下是什么意思?"后主默默不语。姜维又说:"黄皓奸邪狡猾,专擅朝政,与东汉末年那些祸乱国家的宦官没什么两样。只有早早杀掉此人,朝廷才可以安宁,中原才可以恢复。"后主笑着说:"黄皓不过是一个供使唤的小臣,就算他专权,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你又何必把他放在心上?"姜维叩头说:"陛下今日不除黄皓,灾祸很快便会降临了!"后主说:"爱一个人便愿意他活下去,恨一个人便要他死,你怎么连一个宦官也容不下?"说着便命人到花园一侧去找来黄皓,让他向姜维叩头请罪。黄皓哭鼻子抹眼泪地说:"我不过是伺候皇上罢了,并不曾干预国政。将军千万不要听信外人的传言,想要杀我。我这条小命就掌握在将军的手里,还请将军可怜可怜我。"说罢,又是叩头,又是哭号。

姜维愤愤而出,见郤正,将这些情况详详细细地告诉了他。郤正说:"将军将有大祸临头了。将军若有个三长两短,国家也就完蛋了。"姜维说:"请先生教我保国安身的办法。"郤正说:"陇西有一个地方,名叫沓中,那里土地十分肥沃。将军何不仿效诸葛武侯屯田的事,上报天子,前往沓中屯田?这样,一可以收获粮食以供军中之用,二可以夺取陇右大片土地城池,三可以使魏国军队不敢对我汉中轻举妄动,最后,将军在外握有兵权,谁也不敢算计你,可以避祸。这就是保国安身的办法,将军应早早去实行。"姜维大喜,道谢说:"先生的话真是金玉良言。"

第二天,姜维上表后主,要求去沓中屯田,仿效诸葛亮,后主答应了,他便收拾行李,远赴沓中避祸去了。

2.刘邦鸿门宴巧脱身

公元前206年,刘邦政破武关,进入关中。刘邦入关后,与秦民约法三章,并派人驻守函谷关,以防项羽。项羽十分恼怒,在鸿门设下酒宴,准备在席间寻机刺杀刘邦。刘邦深知赴鸿门宴凶多吉少,但项羽兵强势壮,如果不去便会有须臾之祸。于是,刘邦带着谋士张良、武将樊哙以及卫士来到鸿门。入席后,刘邦对项羽说:"我和将军并力攻秦,将军转战在黄河北,我作战于黄河南,但自己没料到先攻进函谷关,打败秦军。现有坏人散布流言,使将军与我发生了误会。望将军三思而后行啊!"这番话说得项羽心软了。范增见项羽无意杀刘邦,找来项庄舞剑,想伺机刺杀刘邦。张良的好友项伯看出范增的用心,于是也拔剑起舞,不时用身体掩护刘邦,使项庄难以下手。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张良授意武将樊哙入帐。樊哙仗剑持盾闯进帐中,目视项羽,怒发冲冠。项羽赐他一碗酒和一条猪腿,樊哙狼吞虎咽地喝了酒吃了肉,然后陈述刘邦的劳苦功高和赤胆忠心,指责项羽听信流言飞语。项羽一时无言以对。

刘邦借口上厕所,与张良、樊哙一同出帐。樊哙护送刘邦抄小路即刻脱身。张良估计二人已走远,才回帐向项羽辞谢道:"沛公不胜酒量,不能亲自向大王辞行,特地让我带来白璧一双、玉斗一双奉献给大王和范将军。"项羽问:"刘邦现在何处?"张良答道:"他听说大王要责备他,心中恐惧,现已返回霸上了。"范增听说刘邦偷偷跑了,气急败坏地砸碎玉斗,恼恨地说:"将来夺取项王天下的,一定是刘邦了。我们今后都要当他的俘虏了!"

项羽在鸿门宴上缺乏当机立断的能力,间接导致了范增计划的失败,他放走了刘邦的有生力量,埋下了日后失败的伏笔。

3.徐庶自保

赤壁之战前,庞统向曹操献了连环计,急欲逃走。没想到刚到江边,被人一把抓住,定睛一看,乃是徐庶。徐庶本是刘备的谋士,几次用兵布阵杀得曹操大败。后来,曹操劫持了徐庶的母亲,想逼迫徐庶入伙,徐庶的母亲来到曹营后愤然自杀,徐庶悲痛不已,发誓终生不为曹操出谋划策。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由来。

徐庶不愧是智多星,他早就看出庞统向曹操献连环计的用心。庞统说:"徐兄真想破我的计策吗?"徐庶答道:"曹操害死了我的母亲,我已说过我终生不为他谋划一策,怎么会破你的计策呢?只是我身在曹营,兵败之后,玉石不分,我肯定自身难保。望兄指点迷津,帮我离开此地。"庞统在徐庶耳边低声说了几句,徐庶闻罢大喜。庞统自回江南去了。

当晚,徐庶便在曹营散布谣言。第二天,军士们都在谈西凉韩遂、马腾举兵造反的事。曹操听到这个消息感到很震惊,急忙召集谋臣商议。徐庶进言说:"我自蒙丞相收留以来,还没有寸功报答,这次我愿领三千人马,星夜赶往散关把守,以防韩、马东来。"曹操见徐庶终于肯为自己效力,高兴地说:"徐兄如果能去,我便高枕无忧了。你现在就领三千人马出发,千万不要迟留。"

徐庶一听,正中下怀,立刻辞别了曹操,带着三千人马浩浩荡荡奔散关而去。原来,庞统给徐庶的计谋,无非就是要徐庶在赤壁大战前离开前线,逃到战场后方去,这样便可不受战争波及,保全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