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最爱读国学系列:孙子兵法·三十六计
1636200000031

第31章 第三套攻战计(2)

秦王残暴,天下百姓"欲为乱者,十室有五"。秦二世元年,陈胜、吴广被征发到渔阳戍边,正是举兵起义的大好时机。陈胜想到,自己地位低下,恐怕没有号召力。当时有两位名人深受人民尊敬,一个是秦始皇的大儿子扶苏,温良贤明,已被阴险狠毒的秦二世暗中杀害,老百姓却不知情;另一个是楚将项燕,功勋卓著,爱护将士,威望极高,在秦灭六国之后不知去向。于是陈胜公开打出他们的旗号,以期能够得到大家拥护。他们还利用当时人们的迷信心理,巧妙地作了其他安排。有一天,士兵做饭时,在鱼腹中发现一块丝帛,上写"陈胜王"(这个王字是称王的意思),士兵大惊,暗中传开。吴广又趁夜深人静之时,在旷野荒庙中学狐狸叫,士兵们还隐隐约约地听到空中有"大楚兴,陈胜王"的口号。他们以为陈胜不是一般的人,肯定是"天意"让他来领导大家的。陈胜、吴广见时机已到,率领戍卒杀死朝廷派来的将尉。陈胜登高一呼,揭竿而起,自号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占大泽乡,天下云集响应,节节胜利,所向披靡。后来,部下拥立陈胜为王,国号"张楚"。秦王朝就这样在陈胜、吴广的农民起义军的冲击下分崩瓦解。

第十五计调虎离山

原文

待天以困之①,用人以诱之②,往蹇(jiǎn)来连③。

按语兵书曰:"下政攻城④。"若攻坚,则自取败亡矣。敌既得地利,则不可争其地。且敌有主而势大,有主则非利不来趋,势大则非天人合用不能胜。汉末,羌⑤率众数千,遮虞诩(xǔ)⑥于陈仓、崤(xiáo)谷。诩军不进,宣言上书请兵,须到乃发。羌闻之,乃分抄旁县。诩因其兵散,日夜进道,兼行百余里,令军士各作两灶,日倍增之,羌不敢逼,遂大破之。兵到乃发者,利诱之也;日夜兼进者,用天时以困之也;倍增其灶者,惑之以人事也。(《后汉书·虞诩》《战略考·东汉》)

注释

①待:等待。这里是利用或依靠的意思。天指天时、天候自然条件《孙子·计篇》:"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困:围困。②用人以诱之:用人为的假象去诱惑敌人。③往蹇来连:语出《易经·蹇卦》。本卦为异卦相叠(艮下坎上)。上卦为坎为水,下卦为艮为山。山上有水流,山石多险,水流曲折,言行道之不容易,这是《蹇卦》的卦象。《彖》曰:"蹇,难也,险在前也。见险而能止,知矣哉。"意思是说,《蹇卦》是难,前面有危险。看到危险能停止前进,这是有智慧的表现。蹇,困难。连:也是难的意思。这句意谓,往来皆难,行路困难重重。④下政攻城:参见《孙子·谋攻篇》:"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古代没有飞机大炮,所以那时的人认为攻城是最困难的事。政,这儿有策略的意思。⑤羌:旧时西域民族的名称。⑥虞诩:东汉陈国武平城(今河南省鹿邑西北)人,字升卿,曾为武都(今甘肃省城县西北)太守,镇压羌人起义。

译文

等待天时对敌方不利时再去围困他,用人为的假象去诱骗他。运用《蹇》卦的原理:往前有危险,就引诱敌人过来。

按语译文

《孙子兵法》中说:"最下的策略是围攻城邑。"倘若不顾城池坚固而硬攻,那是自己寻找失败。敌人既然占了有利的地形,就不要再从地形上去争夺。况且敌军已经有了准备,兵力强大。敌人占据了有利的地形,是因为他认为有利可图,没有利益他是不会轻易来进攻的;敌人处于优势,如果我方不利用天时地利等有利条件就无法取胜。东汉末年,羌人首领统率数千兵马,在陈仓、崤谷中阻挡虞诩行军。虞诩就此驻军停止前进,并扬言向朝廷请求援兵,等待援兵到来后再进军。羌人听到这一消息后,信以为真,就分散开去附近县城抢掠财物去了。虞诩便利用羌兵分散开的时机,下令日夜兼程向前进军,每日疾行百余里,又命令军士驻军做饭时做两个灶,如此则灶的数量每日增加一倍,羌人以为虞诩兵力大增,不敢再追击他们,结果虞诩打破羌兵。虞诩宣称的要等待援军到来后再向前进军,就是用利诱的方法将羌人调开了;他命令昼夜急行军,就是要利用天时地利的有利条件来使敌人处于困难之地;加倍修灶,就是人为地制造援军陆续赶到的假象来迷惑敌人。(《后汉书·虞诩》《战略考·东汉》)

历史实例

1.公子光刺杀吴王

吴国公子光的父亲是吴王诸樊。诸樊有三个弟弟:大弟余祭,二弟夷眜,三弟季子札。诸樊知道季子札贤能,所以把王位传给他的弟弟,想三个弟弟依次继位,最后总能轮到季子札。没想到,传到季子札时,他隐匿不知去向,吴王便立夷眜之子僚为吴王。公子光说:"如果以兄弟为顺序立诸君,则季子札当立为王;若以儿子为序,则我当是继承人。"所以想夺取王位。但是,吴王僚有三个骁勇非常的儿子时刻在身边,使公子光难以下手。

公子光为此事暗中着急。伍子胥看出了公子光的心思,打算帮助他,便献计说:"目前胥国动乱不安。如果你向吴王僚建议,乘胥国发生危机的时候,向胥国发动进攻,吴王僚一定会同意。然后你借口自己的脚被扭伤,推举吴王的儿子蓋馀和属庸带兵前去。同时建议吴王派他的另一个儿子庆忌出使郑国和卫国,目的是说服这两个国家共同伐楚。这样,就可以除去吴王僚的三个羽翼,剩下一个吴王僚就好对付了。"

吴王僚果然听从了公子光的所有建议,把他的三个儿子都派了出去。公子光见时机已到,便派专诸刺死了吴王僚,自己做了吴王。吴王僚的三个儿子见国内发生变故,不敢再回来,只好亡命他国。

伍子胥设计帮助公子光,调走了吴王僚身边的"三只猛虎",使吴王僚孤立无援,公子光乘机夺得了王位。

2.长平之战

战国时,长平关是赵国的天然堡垒,易守难攻,秦国多次出兵攻打赵国,却被长平关守将廉颇击败。

秦国把坚守长平关的廉颇视为眼中钉、肉中刺,精心策划了反间计,使赵王对廉颇起了疑心,将廉颇撤换下来,派去了无实战经验、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秦将白起为了引诱赵括离开长平关,故意打了几个败仗后退走。赵括求胜心切,轻易杀出长平关,出城追击秦军,结果进入了秦军的埋伏圈。白起将赵括的四十万大军断成两段,分而制之。

赵括只好就地筑起营垒,等待援兵。其实援兵早被白起悉数全歼。赵括在营垒里苦等了四十余天,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这时秦军故意网开一面,引诱赵括强行突围,结果赵括轻易离开营垒,再次进入秦军的埋伏圈。这一次赵括回天无力,全军覆没。

在这里,秦军多次使用调虎离山之计。第一次用反间计调走了廉颇这只虎,第二次调赵括离开易守难攻的长平关,第三次诱骗赵括离开临时营垒。值得称奇的是,秦军使用调虎离山之计连连得手,赵括却一而再、再而三地上了秦军的圈套。

3.孙策计夺庐江郡

东汉末年,群雄争霸,孙坚之子孙策,年少有为,年仅十七岁便继承父业,打拼天下。公元199年,孙策欲向北推进,准备夺取江北庐江(治今安徽庐江县)郡。庐江郡南有长江之险,北有淮水阻隔,易守难攻。占据庐江的军阀刘勋势力强大,野心勃勃。孙策知道,如果硬攻,取胜的机会很小。他和众将商议,定出了一条调虎离山的妙计。针对军阀刘勋极其贪财的弱点,孙策派人给刘勋送去一份厚礼,并在信中把刘勋大肆吹捧一番。信中说刘勋功名远播,令人仰慕,并表示要与刘勋交好。孙策还以弱者的身份向刘勋求救。他说,上缭经常派兵侵扰我们,我们力弱,不能远征,请求将军发兵降伏上缭,我们感激不尽。刘勋见孙策极力讨好他,万分得意。上缭一带十分富庶,刘勋早想夺取,今见孙策软弱无能,免去了后顾之忧,决定发兵上缭。部将刘晔极力劝阻,刘勋哪里听得进去?他已经被孙策的厚礼、甜言迷惑住了。

孙策时刻监视刘勋的行动,见刘勋亲自率领几万兵马去攻上缭,城内空虚,心中大喜,说:"老虎已被我调出山了,我们赶快去占据它的老窝吧!"于是立即率领人马,水陆并进,袭击庐江,几乎没遇到顽强的抵抗,就顺利地控制了庐江。刘勋猛攻上缭,一直不能取胜。突然得报,孙策已取庐江,情知中计,后悔莫及,只得灰溜溜地投奔曹操。

孙策使用"调虎离山"之计,正是利用了刘勋贪财的弱点,引诱他离开大本营攻打别处,自己乘机占领了刘勋的地盘。这样孙策不费吹灰之力,便拥有了很大的势力范围。

第十六计欲擒故纵

原文

逼则反兵①,走则减势②。紧随勿迫,累③其气力,消其斗志,散而后擒,兵不血刃④。需,有孚,光⑤。

按语所谓纵者,非放之也,随之,而稍松之耳。"穷寇勿追⑥",亦即此意。盖不追者,非不随也,不追之而已。武侯之七纵七擒⑦,即纵而蹑之,故展转推进,至于不毛之地。武侯之七纵,其意在拓地,在借孟获⑧以服诸蛮,非兵法也。若论战,则擒者不可复纵。

注释

①逼则反兵:逼迫敌人太紧,他们就会拼死反扑。逼,逼迫。反,反扑。②走则减势:逃跑了就会减弱气势。走,跑。③累:拖累。④兵不血刃:兵器上不沾血。即指不费一兵一卒。血刃,血染刀刃。⑤需,有孚,光:语出《易经·需卦》。需: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乾下坎上)。《需》的下卦为乾为天,上卦为坎为水,是降雨在即之象。也象征着一种危险存在着(因为"坎"有险义),必得去突破它,但突破危险又要善于等待。需:等待。《易经·需卦》卦辞曰:"需,有孚,光亨。"孚:俘获,指有收获。光亨:通顺。《需卦》意谓:要善于等待,就会有收获,就会大顺利。⑥穷寇勿追:参见《孙子·军事篇》:"围师必阙,穷寇勿追。"⑦七纵七擒:蜀汉诸葛亮南征孟获,七擒七纵,事见《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⑧孟获:三国蜀汉时彝族的首领之一,建宁(今云南省晋宁)人,刘备死后,他和建宁豪强雍闿起兵反蜀。公元225年,诸葛亮南征孟获,七擒七纵,最后孟获心悦诚服,誓不复反。

译文

逼迫敌人太紧,敌人就会拼死反扑;故意放他一条生路,紧紧跟随而不要逼迫敌人,以消耗敌人的体力,削弱敌人的斗志,待敌人溃不成军时再擒获他,这样不费一兵一卒就可以取得胜利。这就是从《易经·需卦》"有孚,光亨"(有收获,大顺利)里悟出的道理。

按语译文

所谓"纵"者,并不是说要将敌人放走,而是要一直跟随他,只是稍微放松一点而已。"穷寇勿追",就是这个意思。所谓"不追"者,并不是说不追踪,只是说不要把敌人追得太紧,过分逼迫。诸葛亮施用七擒七纵的计谋追孟获,就是采用了放了又追获的方法,所以要辗转推进,直到不毛之地。诸葛亮七次放了孟获,其用意在于拓展土地,是要利用孟获的地位使南方蛮族全部服从。严格地讲,这不属于兵法的范畴。如果从战争角度来说,已经逮住的敌人就不能轻易放走他。

历史实例

1.石勒欲擒故纵

晋朝名将石勒闻王浚谋反,打算消灭王浚的部队。王浚势力强大,石勒恐一时难以取胜。他决定采用"欲擒故纵"之计,麻痹王浚,他派门客王子春带了大量珍珠宝物,敬献王浚。并写信向王浚表示拥戴他为天子。信中说,现在社稷衰败,中原无主,只有你威震天下,有资格称帝。王子春又在一旁添油加醋,说得王浚心里喜滋滋的,信以为真。正在这时,王浚有个部下名叫游统的,伺机谋叛王浚。游统想找石勒做靠山,石勒却杀了游统,将游统首级送给王浚。这一着,使王浚对石勒绝对放心了。

公元314年,石勒探听到幽州遭受水灾,老百姓没有粮食,王浚不顾百姓生死,苛捐杂税,有增无减,民怨沸腾,军心浮动。石勒亲自率领部队攻打幽州。这年4月,石勒的部队到了幽州城,王浚还蒙在鼓里,以为石勒来拥戴他称帝,命人大摆宴席,盛张设以待人。等到他被石勒将士捉住,才如梦初醒,石勒于是收王浚麾下精兵万人,尽杀之。

2.苏无名探案

天授年间,武则天赐给太平公主宝物两木盒,价值黄金万两。太平公主收下后藏在了府库中,却被人全部偷走。公主告诉了武则天,武则天大怒,命令洛州令限期查出盗贼。这样,命令被层层下达,落到了吏卒和巡捕头上,限令他们一天之内抓住盗贼,否则判为死罪。

吏卒、巡捕们很害怕,但又商量不出什么好办法。他们在路上遇到了湖州别驾苏无名。他们久闻苏无名才智过人,就请他到县里帮忙。县令一看来了救星,就向他请教如何抓贼。苏无名让县令和他一块儿去见武则天。武则天问道:"你有什么办法抓到贼人?"苏无名说:"若让我抓盗贼,那就不要限定日期,不要再追究州府县令们的责任,把县里的捕盗和吏卒都归我指挥,我能给您追回宝物,请您静候佳音。"

苏无名立下了军令状,吏卒们都为他捏了一把汗,但他却不慌不忙,反而叫他们先等一个月左右。到了清明节那一天,苏无名才把吏卒们全部召来,给他们布置任务,让他们五个人或十个人为一伙,在东门、北门等候。如果发现有十几个穿着丧服的胡人,出城到北邙山扫墓,就跟随在他们后边,随时来报告他们的行动。

吏卒们在东门、北门等候,果然遇到了苏无名所说的那种情况。只见那十几个穿着丧服的胡人,来到一座新坟前祭奠,他们象征性地哭了几声,眼里竟然连一滴泪水都没有。撤下祭品后,他们沿着坟墓巡视了一圈后,就不禁相视而笑。苏无名一看情况果如所料,就高兴地说道:"找到盗贼了。"随即派吏卒把那些胡人全抓起来,掘开坟墓,劈开棺材一看,哪里有什么死人,而是晶莹夺目的稀世珍宝!于是上奏武则天。

武则天惊奇地问道:"你怎么这样料事如神?"苏无名解释:当他到洛州之时,正巧碰见那些胡人出葬。他们哭的声音很大,但从脸上的表情来看并不伤心,并且反而有些惊慌。他一看便猜是盗贼往城外转移赃物,但不知他们把偷的东西埋在什么地方了。寒食节扫墓,估计他们要出城查看赃物是否安然无恙。他们祭奠而哭声不哀痛,可知里面埋的不是死人;又巡行坟墓相视而笑,是庆幸坟墓没有被损坏。他一开始不让官府抓贼,是害怕打草惊蛇,贼人一急,必定取出宝物逃走。官府不查,他们就放了心,因此才没把宝物取走。武则天于是赐给苏无名金帛数匹,并破格将他连升二级。

3.刘备三让徐州

初平四年(193),居于山东的曹操与徐州陶谦发生争端,华县是前县。次年,曹操养父曹嵩带着次子曹德与妻妾打算投奔曹操所在的兖州。不料行踪泄露,被陶谦部将张闿围住,张闿杀死曹嵩及其家人,席卷财物而去。于是曹操便把账记在陶谦身上,以为父报仇为名,发兵攻打徐州。

陶谦面对兵临徐州城下的曹操大军,自知难以抵敌,便采纳糜竺的建议,请北海相孔融、青州刺史田楷前来相救。孔融请刘备同去救陶谦,刘备遂欣然带领关羽、张飞、赵云和数千人马奔赴徐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