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时期,有一位来自台湾的学者水晶有幸与她面对面,长谈了六七个小时。这次见面,全赖水晶的锲而不舍。
关于台湾之行,张爱玲曾在时隔两年后用英文写过一篇《重访边城》,在文中张爱玲写到台湾的“臭虫”,水晶读后感觉不满,王祯和还为此写信给张爱玲表示抗议。但是小小的臭虫,并不能改变文学后辈对张爱玲的崇拜之情。六十年代末,水晶到美国读比较文学硕士,1970年他到柏克莱加州大学进修一年。得知自己崇拜的“祖师奶奶”张爱玲也在这所大学任职,他欣喜若狂,马上跑到张爱玲居住的三楼房间按响了门铃。良久,才从对讲器里传出一声模糊而慵懒的“Hello!”站在门外紧张万分的水晶,慌忙应答,仓促间也回的一口英语。他介绍了自己的身份,张爱玲却淡然说,她感冒了不能见客,一声抱歉之后对讲器就挂断了。水晶并不死心,打了无数次的电话,都没有人接,好不容易在一个周末的凌晨两点,他怀着侥幸心理拨响电话,那一头竟然有人接了。这一次张爱玲不像第一次那么吝啬,和他多说了几句,水晶得以从容地讲述了当年张爱玲去台湾时,他向王祯和打听她的消息,却又心怯不敢去见她的往事。张爱玲的声音听起来也和暖许多,但是对于水晶的见面之请,她还是回以感冒了,躺在床上不便见客。但是她记下了水晶的地址和电话,说方便的时候会递“便条”给他,再电话预约。
不想,这一等又是一个多月时间,眼看进修期将满,无奈又沮丧的水晶收拾行装准备回东海岸,临行前他思之再三,还是将自己写的论文《试论〈倾城之恋〉的神话终结结构》影印了一份寄给张爱玲。许是他对作品的解读打动了张爱玲,许是所附信中的诚意打动了张爱玲,在陈世驤葬礼后没几天,水晶突然接到了张爱玲的一纸回信。
水晶:
陈先生丧事那天,我正感冒,撑着去的,这次从春假前闹起,这两天发得厉害,office也常不去……你信上说六月中旬要离开这里。我总希望在你动身前能见着——已经病了一冬天,讲着都腻烦。下星期也许会好一点,哪天晚上请过来一趟,请打个电话来,下午五六点后打。祝近好,文章收到,非常感谢。
张爱玲
下一个周末的晚上7点半,水晶在经历了9个多月的等待后,终于如愿以偿走近了张爱玲。
见面约在张爱玲的三楼家中。水晶怀着既兴奋又惶恐的心情走进那扇门后的世界,迎接他的张爱玲穿一身高领的青莲色旗袍,身形又高又瘦,然而与他想象的慵懒病恹恹的状态完全不同,张爱玲显得笑语酽然,神采奕奕。他看见张爱玲的起居室干净洁白,墙上不着丝毫的装饰,连相片也没有一张,屋内只有餐桌和椅子,还有一盏像是照相用的强光灯泡,一排落地玻璃长窗晶莹剔透地反映出窗外的世界。让他特别奇怪的是,这里竟然连一张书桌都没有,他无法想象张爱玲这位习惯于书写的女作家是怎么完成那些作品的。当他问起为什么没有书桌,张爱玲坦然解释,书桌太过正式了,反而让人写不出东西。她有一个上海人所说的“夜壶箱”,可以立在床头的一张小桌子。
两人坐在沙发上手捧咖啡,欢谈了六七个小时。初见偶像内心不免震动的水晶,渐渐在交谈中放松下来。在属于自己的空间里,面对的又是一个对自己怀着景仰与崇拜之情的文学后辈,张爱玲也显得十分松弛。她对他谈到自己喜欢看章回小说,这是小时候就积淀下来的爱好,尤其是张恨水的几部小说,心情再紧绷缭乱,只要将张恨水的小说捧读几页,马上可以放松下来。说到她正在着手翻译的《海上花》,张爱玲用手比划一个圆,说那中间烂掉的一块也算是缺点。回顾三十年代的小说,她印象里都有一条“光明”的尾巴。她喜欢沈从文的短篇小说,以为写得精当。她将小说中最精彩的部分称为“戏肉”。她觉得鲁迅最大的价值是他很能暴露中国人性格中的阴暗面和劣根性,其尖锐性后无来者。“后来的中国作家,在提高民族自信心的旗帜下,走的都是‘文过饰非’的路子,只说好的,不说坏的,实在可惜。”这一句应是对解放后受意识形态控制的中国文学的批评。
对于自己在文学史上的创作地位,张爱玲表示“不确定”。尽管她的作品在远方正引起一波又一波不肯偃息的热潮,她却并无多少自信。“不过,一个作家实在无法顾忌这些。”她淡然一笑,骨瘦的脸庞上一双眼睛深黑而晶亮,“我现在写东西,完全是还债,因为从前曾经许下心愿……我这个人是非常stubbom(顽强)的。”这顽强里有对世事看透的从容,亦有对喧闹尘事的拒绝。
张爱玲自言喜欢喝咖啡,只加牛奶不加糖。曾经,她是喜欢喝茶的,与胡兰成“朝夕语不休”的日子,她为他递的就是一杯浓浓酽酽的茶。可是,在美国难寻到好茶,她只有退而求其次,让淡而柔滑的苦涩浸透自己的孤寂时光。
直到凌晨两点,水晶才起身告辞。张爱玲伏在夜壶箱上,为送给水晶的英文版《怨女》签了名。从那以后,水晶还与张爱玲通过信函。每次给她写信,他都如领大事,斟词酌句,深怕自己唐突冒犯了这位前辈,从此再接不到回信。张爱玲的回信,字小而圆融,笔画清晰,仿佛她缓慢而耐心地在纸上将一笔一划吐出来。那些字干净齐整地排列在淡绿色信笺纸上,仿佛一粒一粒碧绿色的纽扣。新年过后,她在信上祝福“开春诸事清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