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田去香港时,胡兰成得知张爱玲已到香港,曾拜托他去看她,可池田登门拜访没能遇见。过了一段时日,胡兰成收到一张明信片,没有抬头,没有落款,但他知道是张爱玲寄来的,卡上写着“手边如有《战难和亦不易》、《文明与传统》等书(《山河岁月》除外),能否暂借数月作参考?”后面落的是她在美国的地址与姓名。此时,她已到了美国,而胡兰成也已与汉奸吴四宝的遗孀佘爱珍结婚了。一直没有音讯的张爱玲忽然来函索书,胡兰成大喜过望,赶忙回信,还在信中附上一帧近照。
《战难和亦不易》与《文明的传统》二书手边没有,惟《今生今世》大约于下月底可以付印,出版后寄你。《今生今世》是来日后所写。收到你的信已旬日,我把《山河岁月》与《赤地之恋》来比并着又看了一遍,所以回信迟了……
张爱玲没有回信。1958年,胡兰成将《今生今世》上卷寄给了张爱玲,所附信中夹有撩拨之语。张爱玲却不见丝毫惊动,只淡淡地以寥寥数语作答。语气客气而分明,不留给他丝毫念想。
兰成:
你的信和书都收到了,非常感谢。我不想写信,请你原谅。我因为实在无法找到你的旧著作参考,所以冒失地向你借,如果使你误会,我是真的觉得抱歉。《今生今世》下卷出版的时候,你若是不感到不快,请寄一本给我。我在这里预先道谢,不另写信了。
爱玲
1958年,张爱玲申请到加利福利亚的亨亭屯·哈特福基金会从事短期写作。那是一处艺文作场,设在海边山谷一处景色优美之地。当时她写信请胡适先生担保,他爽快地答应了,并将几年前张爱玲寄他的《秧歌》随信寄回,那本书上已写满他的圈点文字,扉页上也题了词。张爱玲看了内心震动,大恩不言谢,面对这份爱惜之意,她真是连感激的话也说不出了,只回了一封极短的信。之后,她在报上看到胡适返台的消息。再之后,看到胡适去世的消息。怔忡良久,心中惘惘,直感叹世事无常。
这一年的10月1日,是张爱玲的生日。窗外秋雨淅沥,赖雅准备好好为张爱玲庆祝一番,不想联邦调查局的人登门调查赖雅的债务问题,他三下两下急切地将他们打发走了。天空刚好收雨放晴,张爱玲换上了漂亮的衣裳,两人手挽手去邮局寄信,去电影院看电影,荧幕上俗世的欢乐让他们笑出了眼泪。并没有特别隆重的节目,可是张爱玲告诉赖雅,这是她度过的最欢乐的生日。赖雅用自己的乐观覆盖了时时在她心里泛滥的伤感,用热忱温暖了她时时感到寒凉的心。
之后不久,他们迁居到旧金山,先在鲍威尔街的一家小旅馆落脚,后来迁进一间租来的小公寓。那幢红砖砌墙的公寓,给人一种上海老房子的亲切感,门窗式样简洁干脆,从落地大门望进去,看得见走廊和楼梯。病痛缠绕在他们的生活中,轮番袭击他俩。有时胃口不好时,张爱玲会下厨做一个中式菜,青椒炒蘑菇,用熏肉油代替火腿油。
张爱玲对身边这个男人生出越来越强烈的依赖感。一次,有朋友送来一只山羊,赖雅故作玄虚地对张爱玲说来了一位客人,让她出去见见,张爱玲死活不肯,对于陌生人她还是消除不了天生的恐惧感,赖雅只好告知实情,得知是一只山羊张爱玲才走出了家门。好在赖雅有洞悉世情的练达,他不会强迫张爱玲去改变自己,扭曲自己,而是用自己的幽默、乐观将她的孤僻、悲伤包裹起来,加以抚慰。两人间,渐渐生出了相依为命的情愫。为了生计,张爱玲接了很多翻译工作,宋淇又帮她联系了电影剧本的活儿。赖雅也租了一间办公室开始写小说和电影剧本。每天早上,他七点起床,喝完咖啡吃完早点,九点出门去办公室写作。张爱玲自己在家里写。黄昏时,赖雅回到家,两人做简单的西式晚餐,肉、马铃薯、青豆、咖啡,然后两人一起出去散步。张爱玲在写作上进展得不太顺利,她创作的土壤在中国而非异国,她的积累已经在几部长篇大作中耗尽了,到美国后创作的英文小说不断遭遇退稿,这让她感觉十分沮丧。纵然有朋友写信来安慰她,有赖雅在身边帮她排解不良的情绪,可是对于一个写作者来说,作品得不到承认无疑是非常痛苦的一件事情。邝文美、宋淇夫妇帮她在香港联系写剧本的事宜,她开始着手赶写《荻村》剧本。可她还是惦记着小说,总想着赶快完成剧本,梦里也是一再重复的情节——遇见相识的人,不停地向人家解释自己为什么不写了。
1960年,张爱玲加入了美国籍,安稳的底子更加踏实了。她开始计划回国收集写作素材。大陆她不敢涉足,落足点仅在香港与台湾。张爱玲被香港读者了解早在1954年,那一年她的小说集《传奇》被香港的天风出版社以《张爱玲短篇小说集》为名重印,书虽然印得粗糙,但销路相当不错。而台湾,张爱玲没有去过,只在多年前从香港坐轮船回上海时,从海上远远地眺望过台湾岛。惊鸿一瞥间,虽只看见南台湾岛的一抹山景,山峰映衬着亮蓝的天空,山脚隐没在浓雾之中,一时间屏息难语,觉得自己再难看到这么美的风景。正是这一瞬的印象,牵引着张爱玲与台湾有了此生的短暂缘分。
那时台湾和大陆都未相互开禁,新文学的诸多代表作家都留在大陆,其作品难以进入台湾青年学生的视野。因为张爱玲离开了大陆的身份,还有她的《秧歌》、《赤地之恋》的反共意味,都让她的作品在台湾有了流传的机会。五十年代初,在美国的夏志清想写一部中国现代小说史,四处寻谋资料,好友宋淇给他收集寄去了不少五四之后的新文学书籍,其中就有张爱玲的作品。夏志清一读之下,大为赞叹张爱玲的才华,在历时几年完成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一书中,他用了远比其他同时代作家更多的篇幅来介绍张爱玲的作品,独立为一个章节。他评价《金锁记》是“中国自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这一章节由他的哥哥夏济安翻译成中文,后来刊发在台北的《文学》杂志上。
那是1957年,当时的台湾学生还很难读到留在大陆的新文学作家的作品,鲁迅的文章不能读,沈从文的文章不能读,在这样的背景下,张爱玲的作品让他们耳目一新,以为神明。而身为台湾大学外文系教授的夏济安更是向自己的学生大力推荐和剖析张爱玲的作品。他的学生中就有后来成为台湾著名学者、作家的白先勇、王文兴、欧阳子、陈若曦。随后,张爱玲的作品《五四遗事》发表在《文学》杂志上。喜欢和迷恋她作品的人越来越多,她被越来越多热衷纯文学的年轻学生奉为追模的偶像。
从未去过台湾的张爱玲,请原来在香港美国新闻处的上司麦卡锡帮她联系去台港的事宜。麦卡锡时任美国驻台北领事馆文化专员,对文学十分青睐,台湾一本推崇现代主义文学的纯文学杂志《现代文学》出版后,他一次订下七百本,又将白先勇等四人的作品翻译成英文,在美国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