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短暂的狂喜过后,张爱玲被新的不安笼罩住了。父亲断绝了一切供给,现在由母亲来供给她的生活和教育费用,母亲为她请了一个犹太裔的英国人,为她补习数学,补习费用是每小时五美元,一笔不菲的费用。敏感的她常常从母亲的神情里读出这样的疑虑,“这个女儿是否值得做出这些牺牲?”母亲明确告诉她,如果要早早嫁人,就不必读那么多书,拿这钱来穿衣打扮;要继续读书的话,就没有多余的钱供你衣装。张爱玲略一踌躇,选择了后者。一次,舅母说等她几时将两个表姐的旧衣服翻出来,拿给她穿。张爱玲顿时涨红了脸,“不,不,真的,舅母不要!”说着,眼泪滚下来,自己竟沦落到被亲戚周济的地步了吗?
离开何干照料的张爱玲,仿佛一个刚刚脱离母腹的孩子,手足无措地开始面对生活中种种细琐的复杂。她发现十七岁的自己不会削苹果,不会补袜子,不会织绒线,反复地学还是不行。她怕上理发店,怕见客人,怕给裁缝试衣裳,住了两年的房子还不知道电铃在哪儿,走过许多次的路依然不认识……这些对无数普通人来说轻而易举、顺理成章的事情,在她眼里却是那么艰难。在生活琐细上她根本就是个白痴!
更让她难过的是,她无法在母亲面前隐藏自己的这些拙处。她与母亲睡在一张床上,弹簧褥子出奇地软,早上她从床上爬起来,再怎么小心,也是挪一下,床抖一下,总会将母亲吵醒。“睡得不够就眼皮褶得不对。”母亲瞅着镜子抱怨。向母亲伸手要钱同样是尴尬的事情,为了避免这尴尬,她宁愿不要坐公交车的钱,徒步走过半个城,从越界筑路到西青会去补习。跑马厅那儿,绿草坪上站着几只羊,那是专门用来挤奶的羊。母亲每天为自己订一瓶奶,嘴里念叨着“贵死了”,可还要喝,西方人认为羊奶特别滋补,使人变得年轻。母亲一边叹息“我懊悔从前小心看护你的伤寒症。我宁愿看你死,也不愿看你活着使你自己处处受痛苦”,一边教她煮饭,用肥皂洗衣服,教她走路的姿态,看人的眼色……母亲一厢情愿地希望她成为淑女,在点灯后记得拉上窗帘,提醒她对着镜子研究面部表情,以便调活僵硬的眉眼,在不同的场合可以做出恰当得体的表情,母亲还告诫她如果没有幽默的天分,千万别说笑话。可是,她总是让母亲失望,她不听话的头发,她套上母亲的旧衣服像“老鼠披荷叶”的身材,她不够大气和从容的神态,她处理事情的笨拙不灵巧,她的种种怪癖,都让母亲一再地失望。每年用汽油擦洗衣服的时节,母亲从不要张爱玲帮忙,因为知道她古怪地喜欢汽油那清刚明亮的气息,每每会将手脚放慢,弄得汽油味铺天盖地。她三天两头磕碰在椅子桌角,弄破皮肤渗出瘀青,她将伤口擦上一大挂红药水,姑姑看了大惊以为是伤筋动骨了。即使在朋友面前,母亲也不会掩饰对她的失望。“猪!”母亲这样辱骂她。她低着头,沉默。她只能将自己的愿望收缩再收缩,她变得事事处处小心翼翼,可这也只是变本加厉地显出她的笨拙。
在内心,她是希望得到母亲的欣赏的。在对父亲的爱变得千疮百孔、无法修复之后,在不得不离开何干事无巨细的照料、那双日渐苍老的手的抚摸之后,她渴望抓住这唯一的可依靠的爱。从家里逃出来时,她在鞋垫下面藏了一张五元的钞票,在母亲家洗碗打碎了一只精致的茶壶,自己去配了一只,幸好是纯白色的,英国色,没有花色的那么贵,花了三元钱。母亲节那天路过花店,望见橱窗里一丛芍药开得正欢,深粉色的长圆形花,金黄色的花心,复瓣的富丽与华美,她觉得与母亲契合,走进去挑了最漂亮的一朵,七角钱。穿白布衫的店仆人殷勤地用绿色蜡纸包裹起来,再包上白纸,只露出一朵花来,像襁褓里婴儿的脸。微笑着递给她,她笑着递给母亲。母亲除去白纸和绿蜡纸,花朵竟是用铁丝支撑的,花蒂早断了,她心里“哎呀”一声,轰隆隆一阵响,满心的羞愧无处安放,以为这礼物只会换来母亲的责备,“你有些笨的地方都不知道是哪里来的……照你这样还想出去在社会上做人?”可这一次,母亲的声音意外轻柔,“不要紧,插在水里还可以开好些天。”母亲找来一只大玻璃瓶,将花摆在床头几上,花竟然争气地开了两个星期才谢。